元宵节环境描写作文.docx
《元宵节环境描写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宵节环境描写作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宵节环境描写作文
元宵节环境描写作文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
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
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
?
德胜街。
只见那德胜街的大牌楼,五光十色,“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真是“疑是金河落德胜”啊。
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
看都看不过来。
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
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
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
美丽极了。
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
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
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
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
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
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
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
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
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
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
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评析:
文章描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情景和场面,景物和心理都有一定的描写,抓住了元宵节的特点,描写很细致,层次清晰;并且能够引申到人生话题,不着痕迹,顺畅自然。
语言运用也较好,引用较恰当。
七点刚过,我们就来到新市区看花灯,这里人山人海,花灯会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异,市政府前的整个街道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有做生意的人早早来到摆好摊位,有的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着糖葫芦边吃边看。
八点多钟,在市委大楼旁边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
好美的夜空呀!
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大地春,神州美,花灯闹元宵,千树花,万户春,快乐在今宵。
鞭炮声声、礼花阵阵,显出一片和谐欢喜的景象……仿佛要把整个地球都要染上那五彩滨纷的礼花颜色,整个世界得意的、豪放的尽情释放这个节日的浓重气氛!
烟花此起彼伏,似乎已经按捺很久,集聚在这个喜庆佳节通通迫不及待的展示它最美丽的一个个瞬间!
让人们驻足观望、拍手称赞、流连忘返、其乐融融!
傍晚的街道和广场上,也早已聚集了热闹的人群,买个孔明灯,许下新年的梦想,在期待中观看明灯升天,放飞新年的希望,不一会儿,天空中便飘荡着无数的灯火,近的似飞蝶,远的似星星,共同照亮了起初还不太明亮的夜空。
小孩们忙着挑选各式花灯,音乐四处响起,仿佛置身于花灯的海洋、音乐的殿堂。
万家灯火明月夜,火树银花不夜天。
人心齐齐欢乐堆里,天空也抒怀。
看,月亮逐渐从云层中探出她那娇羞的身影,将皎洁的月光无私的倾泻大地;天空中渐飞渐远似抵瑶池的明火也格外扎眼,它承载着无尽的期望和梦想飞向远方;华灯明亮,卖力的照亮这不眠的山城;顽皮的孩童提着心爱的花灯在人潮中穿梭,一路追逐嬉闹,寻找着他们自己的童趣,留下一路快乐的音符;出游的人们逛夜市、赏花灯,和谐盛景令人倍感温馨。
爆竹声声由远及近慢慢散开,烟花表演早已粉墨登场。
伴随着一阵阵如惊雷般的响声,原本拥挤不堪的夜空已然繁花似锦。
远的似闪电,虽不见烟花怒放,但凡能清晰的听到阵阵雷鸣,远远望去,一片片白茫茫的电光,照亮了声响的地方;近的或似个大花朵,待层层炸开后,天女撒花般将无数的花瓣雨在空中徐徐抛撒;或者又似个大圆球,嘭的一声巨响,空中散开无数条火红的射线;小孩们手持烟花筒,对着夜空燃放,烟花划过的痕迹,似火龙,翻滚腾跃,又似彗星,掠过夜空时留下长长的尾巴……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彻夜空,经久不息,元宵之夜本就应该属于这些不眠的欢乐人群。
夜已很深了,几近一点,还能清晰的听到远处零星的爆竹声响。
来到阳台,俯瞰街道,白天人声鼎沸的街市已然沉寂,但也还能看见街道上闲游的人群。
放眼眺望,一轮皓月凌空高悬,今晚的月亮格外圆,月色也格外皎洁,俯瞰神州万里和谐盛世,月宫里的嫦娥和玉兔,今晚是否也会感慨格外的冷清和孤寂。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此事古难全,千里共婵娟。
在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场面不计其数,热烈的场面一定让你感受很深。
有时,当你需要描写热烈场面时,是否感到场面不够热烈。
那我就告诉你怎样使场面“热烈”起来。
一、描写人物表情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对热烈场面的喜悦之情。
如:
大姨妈穿得一身喜气,满脸笑容,正喜气洋洋地与大家热烈地交谈着。
瞧,她眼睛眯成一条缝,笑得合不拢嘴,满脸春光。
二、描写人多热烈的场面少不了人的身影,描写出人多能显示出场面更加热闹。
如:
在节日的商场里,人声鼎沸,一阵阵人流不时从门口涌进,一阵高过一阵,整个商场热闹非凡。
三、描写环境在节日里,鞭炮声一定不绝于耳,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闹。
如,过时,一声响亮的鞭炮声划破夜空,只见一道亮光将黑夜照亮。
接下来便是“噼哩哗啦”的竹炮声。
场面异常热烈。
四、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人类的语言可从侧面烘托出场面的热闹与喜庆,因为在热闹的场面里人是主人公,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可以让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而让文章看起来变得轻松。
五、从侧面描写热烈的场面有许多因素,我可以通过观察,来找出这些因素,然后加以描写,从侧面描写出场面热闹的程度,使文章变得丰满起来。
六、描写外界的声音热闹不单单只有场内热闹,要想使文章热闹起来,就要再加上一些场外的热闹气氛,让文章始终透着一丝热闹。
2021年春节到了,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节日的闲暇,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大街上的颜色也比平时鲜艳多了.只见彩旗飘扬,各色商家标语、条幅迎风招展.商场门口挂着一只只大红灯笼,看一眼就让人心里暖和.湛蓝的天空中,一只只彩色气球在阳光的照耀下艳丽夺目.微风拂过,大小气球迎风起舞,又仿佛在向路人点头致意.商场里欢快嬉闹的场面透过明亮的玻璃门窗,射入路人的眼里,使人不由自主地随着彩色的人流,汇入其中.春节是大人的节日,更是小朋友们的节日,儿童玩具、书籍、文具柜台更是异常热闹,孩子们来了一拨又一拨,领走心爱的玩具,留下欢声笑语.春节的家中也不同平日,门上要贴“福”字,吃饭要放鞭炮,晚上要放焰火,还要看春节晚会.吃饭的人也比平日多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聚在一起.桌上的菜也比以前丰顺多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都有.吃好了饭,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聊聊天,喝喝茶,说说话.春节真热闹呀,我真想天天过春节.盼啊!
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
“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
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
“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
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
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
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
、
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
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
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哇塞!
热闹的新年又来咯!
太爽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爽吗——因为又会有许多的压岁钱收了,真是太爽了!
今天是二十九,我和爸爸妈妈早早的就起床了,收拾好了,准备回老家咯!
从我家到老家要半小时路程呢,这半小时可是很难熬的哦!
一路上我那里看看这里看,不想看了,就把妈妈的手机拿来玩,不想玩了,就靠着椅子睡了一小会儿。
子怡,子怡,醒醒,醒醒妈妈叫道,而我却生气叫道:
干嘛啊,没看到人家睡得正香啊回过神来,啊,到啦!
刚下车,我就开心的大叫起来,因为周围都是山,所以有特别长的一段回音。
我们坐了车上山,来到伯伯家,大家都去伯伯家,因为奶奶去世了,所以只能去伯伯家过年了。
我们要开始吃排场了,:
哇!
好丰富啊!
我和哥哥姐姐惊叹着。
吃好了,开始发红包了,你给给,他给给,好多啊!
拿了钱,我就和哥哥姐姐出去买鞭炮放了。
我小心翼翼的把鞭炮点燃,再气盖山河的把鞭炮扔了出去,砰好响啊,耶!
放成功了。
但是第二天早上我们就要回家,因为要去外婆家拜年,好不想走啊,他们都有出来叫我们多待一晚,可妈妈执意要走,我也没办法。
新年过了,新的一年来了。
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那么短暂,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春节似欢乐,过了十二个欢乐,还有很多欢乐等着我去挖掘!
小朋友,得好好学习嘛,老师布置作业怎么能来网上找呢?
这是一篇元宵节作文,可以参考一下,改改吧。
O(∩_∩)O~
大地春,神州美,花灯闹元宵,千树花,万户春,快乐在今宵。
鞭炮声声、礼花阵阵,显出一片和谐欢喜的景象……仿佛要把整个地球都要染上那五彩滨纷的礼花颜色,整个世界得意的、豪放的尽情释放这个节日的浓重气氛!
烟花此起彼伏,似乎已经按捺很久,集聚在这个喜庆佳节通通迫不及待的展示它最美丽的一个个瞬间!
让人们驻足观望、拍手称赞、流连忘返、其乐融融!
傍晚的街道和广场上,也早已聚集了热闹的人群,买个孔明灯,许下新年的梦想,在期待中观看明灯升天,放飞新年的希望,不一会儿,天空中便飘荡着无数的灯火,近的似飞蝶,远的似星星,共同照亮了起初还不太明亮的夜空。
小孩们忙着挑选各式花灯,音乐四处响起,仿佛置身于花灯的海洋、音乐的殿堂。
万家灯火明月夜,火树银花不夜天。
人心齐齐欢乐堆里,天空也抒怀。
看,月亮逐渐从云层中探出她那娇羞的身影,将皎洁的月光无私的倾泻大地;天空中渐飞渐远似抵瑶池的明火也格外扎眼,它承载着无尽的期望和梦想飞向远方;华灯明亮,卖力的照亮这不眠的山城;顽皮的孩童提着心爱的花灯在人潮中穿梭,一路追逐嬉闹,寻找着他们自己的童趣,留下一路快乐的音符;出游的人们逛夜市、赏花灯,和谐盛景令人倍感温馨。
爆竹声声由远及近慢慢散开,烟花表演早已粉墨登场。
伴随着一阵阵如惊雷般的响声,原本拥挤不堪的夜空已然繁花似锦。
远的似闪电,虽不见烟花怒放,但凡能清晰的听到阵阵雷鸣,远远望去,一片片白茫茫的电光,照亮了声响的地方;近的或似个大花朵,待层层炸开后,天女撒花般将无数的花瓣雨在空中徐徐抛撒;或者又似个大圆球,嘭的一声巨响,空中散开无数条火红的射线;小孩们手持烟花筒,对着夜空燃放,烟花划过的痕迹,似火龙,翻滚腾跃,又似彗星,掠过夜空时留下长长的尾巴……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彻夜空,经久不息,元宵之夜本就应该属于这些不眠的欢乐人群。
夜已很深了,几近一点,还能清晰的听到远处零星的爆竹声响。
来到阳台,俯瞰街道,白天人声鼎沸的街市已然沉寂,但也还能看见街道上闲游的人群。
放眼眺望,一轮皓月凌空高悬,今晚的月亮格外圆,月色也格外皎洁,俯瞰神州万里和谐盛世,月宫里的嫦娥和玉兔,今晚是否也会感慨格外的冷清和孤寂。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此事古难全,千里共婵娟。
更多元宵节作文: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今年我也不例外,中午吃了一餐香喷喷的牛排之后,晚上就到姑奶奶家吃了汤圆,有黑芝麻馅的、豆沙馅的、果仁馅的,令我眼花缭乱,我随便夹起了一个,一嚼,啊!
满口的豆沙香飘了出来,发出迷人的香味,我情不自禁的夹起一个又一个,吃得我满嘴飘香。
晚饭后,我们和姑奶奶一家一起去南湖广场看焰火,一路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很多警察叔叔在维持秩序,公路上连汽车都没有,人们把公路当成了人行道,人群缓缓的流向南湖广场。
当我们走近广场,哇!
那里已经是人头攒动,看样子我们只能挤进去了。
八点钟一到,开始放焰火了,一颗颗礼花腾空而起,在黑色的夜空中爆开,有的像有节奏飞舞的流星,有的如闪闪发光的金环,有的像绽放着菊花,有的还像满天的繁星……刹那间,又一声巨响,一个礼花在天空中爆开,发出耀眼的彩光,在场的人们随着礼花的绽放而轰动,夜空被装扮得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广场上沸腾了……
今年的元宵节真的让人难忘!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
“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
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
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
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