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113方 原文P5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2854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8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 113方 原文P5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伤寒论 113方 原文P5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伤寒论 113方 原文P5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伤寒论 113方 原文P5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伤寒论 113方 原文P5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 113方 原文P51.docx

《伤寒论 113方 原文P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 113方 原文P51.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 113方 原文P51.docx

伤寒论113方原文P51

目录

001桂枝汤12P294

002桂枝麻黄各半汤23P455

003桂枝二麻黄一汤25P486

004桂枝二越婢一汤27P516

005桂枝加桂汤117P1557

006桂枝加附子汤174P2167

007桂枝加厚朴杏仁汤18P387

008桂枝去芍药汤21P428

009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P428

0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8P529

01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112P1459

012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62P929

013桂枝加芍药汤279P30710

014桂枝加大黄汤279P30710

015桂枝人参汤163P20611

0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18P15711

017桂枝甘草汤64P9511

018桂枝加葛根汤方14P3412

019葛根汤31P6012

020葛根加半夏汤33P6213

021葛根黄芩黄连汤34P6313

022麻黄汤方35P6414

023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63P9314

024麻黄附子甘草汤302P33315

025麻黄附子细辛汤301P33115

0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62P28916

027麻黄升麻汤357P38916

028大青龙汤38P6717

029小青龙汤40P7017

030小建中汤100102P13218

031小柴胡汤3714426639496P12318

032柴胡桂枝干姜汤147P19019

033柴胡桂枝汤146P18820

03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7P13820

035大柴胡汤方103P13321

036柴胡加芒硝汤104P13421

037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5P9722

03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美尼尔氏综合症)6715722

039茯苓甘草汤73356P10422

040五苓散方71P10323

041甘草干姜汤29P5623

042芍药甘草汤29P5624

043炙甘草汤177P21924

044甘草汤311P34224

045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6P9725

046栀子豉汤76P10625

047栀子甘草豉汤76P10726

048栀子生姜豉汤76P10726

049栀子厚朴汤79P11027

050栀子干姜汤80P11027

051栀子柏皮汤261P28828

052小陷胸汤138P18028

053大陷胸汤134P17428

054大陷胸丸131P17129

055文蛤散141P18429

056白散方(桔梗白散方三物小白散)141P18430

057大黄黄连泻心汤154P20030

058附子泻心汤155P20030

059半夏泻心汤149P19231

060甘草泻心汤158P20231

061生姜泻心汤157P20132

062赤石脂禹余粮汤159P20332

063旋覆代赭石汤161P20533

064瓜蒂散166P20833

065白虎汤176219305P21834

066白虎加人参汤168P21234

067桂枝附子汤174P21635

068白术附子汤174P21735

069甘草附子汤(脚气)175P21736

070芍药甘草附子汤68P10036

071干姜附子汤61P9136

072十枣汤152P19737

073附子汤304P33537

074大承气汤208P24638

075小承气汤208P24738

076调胃承气汤207248249P24539

077桃仁承气汤(桃核承气汤)106P13639

078猪苓汤223P25840

079蜜煎导233P26840

080大猪胆汁并土瓜根导233P26841

081麻子仁丸247P27941

082抵当丸126P16541

083抵当汤124P16242

084茵陈蒿汤236P27042

085黄连阿胶汤303P33443

086黄连汤173P21543

087桃花汤306P33843

088吴茱萸汤243309P27644

089猪肤汤310P34144

090桔梗汤311P34244

091苦酒汤312P34345

092半夏散及半夏汤313P34445

093白通汤314P34546

094白通加猪胆汁汤315P34546

095真武汤82316P111P34746

096乌梅丸338P37247

097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59P39148

098白头翁汤371P39948

099黄芩汤172P21449

10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172P21449

101理中丸、理中汤(人参汤)386P41549

102四逆散318P34950

103四逆汤29323324353354370P355P35751

104通脉四逆汤317P34851

105人参四逆汤385P41452

106茯苓四逆汤69P10152

107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90P41953

108当归四逆汤351P38253

109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P38254

110烧裈散392P42154

111枳实栀子豉汤393P42255

112牡蛎泽泻散395P42455

113竹叶石膏汤397P42655

禹余粮丸方(阙)56

001桂枝汤12P29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金匮要略】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批注:

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桂枝可以温心阳,平冲逆。

其气上冲者:

气上冲欲打喷嚏。

汗出沾手为湿邪。

桂枝温肝猛将。

桂枝有温脾运脾的作用。

腹部阴阳,1、隔上为阳,隔下为阴;2、脐上为阳,脐下为阴。

[方义]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主方。

所谓解肌,亦属于辛温发汗范围内的一种方法。

不过这种发汗是在有汗时进行的,所以不叫作发汗而叫作解肌。

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说明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

[主治]

(1)太阳病中风,头痛,项强,恶风寒,汗出,脉浮缓。

(2)时发热,自汗出。

(3)常自汗出。

(4)身疼痛。

(5)气上冲。

以上五证,都是荣卫不和的证候,凡见一证,即可使用本方。

但必须兼有舌无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等症方为妥善。

[加减法]

(1)兼背强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2)兼气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发汗过多,桂枝证仍在,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

(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

(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药,更加大黄(即桂枝加大黄汤)。

(6)桂枝证误下后,兼脉促胸满者,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

(7)桂枝证误下后,兼胸满,脉微,恶寒者,去芍约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

并用被子温覆取汗。

以遍体湿润为度。

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

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

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

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

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

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

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

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用药大意]

桂枝发汗解肌,芍药活血敛汗,二药配合起来,有解肌和荣卫的作用。

但二药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姜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枣、甘草调胃气以补正。

更服热粥以助之,覆被以温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伤。

此诚治中风表虚有汗,调和荣卫之主方。

[禁忌证]

(1)口渴喜冷。

(2)酒客及湿热证的身热汗出。

(3)小便数,心烦,脚挛急。

(4)鼻衄。

(5)脉浮紧,无汗。

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证,占人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阳盛"二字,正是指这些证候而言,据我的经验,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症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症,也不可用,因为这些症状都是有热的现象.除此以外,季节的春夏,我国地区的南方,都应该慎重考虑,因为这些季节和地区热性病较多,或转变为热证较为容易。

至于酒客及湿热证,都不是太阳风寒之病,故不用。

小便数,心烦:

脚挛急。

属于阴阳两虚的太阳证。

鼻衄不是阴虚,便是内热,所以也不能用。

此外,表实无汗之证,绝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

此治太阳证无汗之方。

(2)九味羌活汤:

此治四时感冒,兼有湿热,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之方。

(3)神术散:

此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一项病证参考之方。

(4)白虎汤:

此治阳明病,发热,汗出,兼口渴饮冷之方。

(5)雷少逸清热保津法:

此治温病发热,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二项病证参考之方。

(6)参附汤:

此治肾阳不足白汗之方。

(7)芪附汤:

此治卫阳不足自汗之方。

(8)术附汤:

此治脾阳不足自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三项病证参考之方。

(9)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此治汗后身疼痛之方。

(10)桂枝附子汤:

此治阳虚,风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1)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

此治阳虚、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2甘草附子汤:

此治风寒湿骨节疼痛,偏于寒湿之方。

(13)附子汤:

此治少阴病,身体疼痛,脉沉而微细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四项病证参考之方。

(14)桂枝加桂汤:

此治寒性奔豚气上冲之方。

(15)烧裈散:

此治男女劳复气上冲之方。

(16)乌梅丸:

此治厥阴证,上热下寒,气上冲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五项病证参考之方。

002桂枝麻黄各半汤23P45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

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金匮要略】桂枝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杏仁各3克大枣2枚

批注应用:

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二者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方义]此治风寒客于肌表,其症较轻,为日较久,辛温发汗之轻剂。

[主治]太阳病,微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脉较微,有欲汗的趋势。

兼面有热色,或身痒等症。

没有口渴喜冷的内热现象。

[煎服法]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

因前此未汗,故不得不汗,但日数颇久,病势也轻,所以小发其汗。

[禁忌证]

(1)寒热似疟,病势较重,脉较有力,适用重剂治疗者,不宜用。

恐药轻不能胜任。

(2)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者忌之。

恐以火益火,犯阳盛之戒。

(3)由于汗后形成寒热如疟者,不宜用。

因此方麻黄用量较多,恐发汗太过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

此治病势较重,辛温发汗之重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治风寒在肌表,兼口渴喜冷内热证,辛凉小发汗剂。

(3)桂枝二麻黄一汤:

此治汗后形成寒热如疟,麻黄用量较少,辛温小发汗剂。

003桂枝二麻黄一汤25P48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金匮要略】麻黄3克桂枝6克芍药6克生姜6克炙甘草4克杏仁3克大枣2枚

批注应用:

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方义]此治汗后风寒仍在肌表的轻证,辛温性的小发汗剂

[主治]太阳病,发汗后,轻度的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度发,脉较微,没有口渴、鼻冷等内热现象。

(凌波按:

鼻冷如何是内热,有误)

[煎服法]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但在汗出之后,虽有表证,也不宜过用发散之药,恐汗多津亡阳也,所以麻黄用量比较少些。

[禁忌证]

(1)寒热如疟,脉虽微弱,但未经发汗者,不宜用。

因麻黄用量较小,恐不能胜任也。

(2)兼有口渴、喜冷等症者,不宜用。

恐误犯阳盛之戒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麻黄各半汤:

此治寒热如疟,病势较轻,未经发汗,辛温小发汗之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其症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004桂枝二越婢一汤27P51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

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金匮要略】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3克大枣2枚生姜5克石膏5克

批注应用:

本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用于表寒里热之轻证。

感冒、流感及热病初起见该方证者可用此方治疗。

[方义]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症状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主治]太阳病,轻度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不甚浮数,而较微弱,但必须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

[煎服法]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越婢汤发散表邪兼清内热。

[禁忌证]

(1)寒热病势较重,脉较有力,兼有内热者不宜服。

恐药轻不能胜任。

(2)没有口渴喜冷等内热证者,忌之。

因石膏没有使用的必要。

(3)单发热不恶寒,虽有口渴喜冷症,也不宜服。

因阳明经病,不宜用桂枝。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青龙汤:

此是发汗兼清内热之重剂。

(*)桂枝麻黄各半汤:

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多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3)桂枝二麻黄一汤:

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少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4)白虎汤:

此清阳明经热之方。

005桂枝加桂汤117P155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金匮要略】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批注应用:

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心阳气虚,白天能看见鬼,心脏神经官能症,心阳不足,肾水上泛。

奔豚气,桂枝加桂汤。

[方义]此温经补阳,散寒降逆,治寒性奔豚病之方.

[主治]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心腹疼痛,喜热畏寒,或兼桂枝汤发热恶风寒的表证现象。

[煎服法]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桂枝、生姜散寒降逆,芍药、肉桂止痛温经,甘草、大枣缓急和中。

[禁忌证]兼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奔豚汤:

此治热性奔豚病之方。

006桂枝加附子汤174P216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桂枝l2克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批注应用:

治阳虚自汗。

[方义]此解肌兼温经回阳之方。

[主治]太阳病,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之证。

但必须注意要兼有恶风寒较重、脉较微、发热、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煎服法]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加附子以温经回阳。

[禁忌证]不发热者,喜冷性饮食者(不可使用桂枝汤),脉搏不微,恶风寒不甚或不恶风寒者(不可使用附子),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芍药甘草附子汤:

此治汗后恶寒较甚而不发热,回阳兼敛阴之方。

(2)附子汤:

此治有身疼痛没有发热之方。

007桂枝加厚朴杏仁汤18P38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金匮要略】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

批注应用:

用于桂枝汤证兼见咳喘之轻症。

[方义]此辛温解肌,调和荣卫,降气润肺,定喘之方。

[主治]太阳病,有汗兼气喘证,且没有下利、口渴、喜冷等现象。

[煎服法]水二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桂枝汤治太阳有汗之证,加厚朴以宽胸降气,杏仁润肺定喘.

[禁忌证]

(1)太阳无汗之喘证忌之。

(参考麻黄汤。

(2)太阳有汗之喘证,兼有喜冷现象者也忌之。

(参考麻杏石甘汤。

(3)发热有汗之喘证,兼下利者忌之。

(参考葛根芩连汤。

(4)太阳病,下后气喘,太阳证已罢者忌之

(5)下后,利不止,而大喘者,乃上夺下争之危候,忌用本汤。

008桂枝去芍药汤21P42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

将息如前法。

【金匮要略】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批注应用:

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方义]此辛温散寒,救误之方。

[主治]太阳病误用攻下药后,胸部发满,脉象急促,恶风寒发热之桂枝证尚在者。

按:

未经误用攻下药,如遇此证时,也可使用本方。

[加减法]兼脉微,恶寒较甚者,加附子一至三钱,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微汗,余如桂枝法调养。

[用药大意]桂枝、生姜散寒,大枣、炙草补中。

去芍药是因为这种胸满,宜升不宜降,宜散不宜敛,宜温不宜寒故也。

[禁忌证]有口苦、喜饮、喜冷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此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罢,阳气被伤较甚,除胸满外兼脉微、恶寒之方。

(2)小柴胡汤:

此治少阳病胸满兼有寒热往来证之方。

(3)大陷胸丸:

此治下后形成结胸证,表证已解,胸部满而兼痛之方。

009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P4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金匮要略】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炮附子3克(先煮1~2小时)

批注应用:

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

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方义]此温经回阳,救误之方。

[主治]桂枝证误下后,胸满,脉微.恶寒,桂枝证尚在者。

[加减法]没有脉微恶寒证,去附子,名桂枝去芍药汤。

[煎服法]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微似有汗,忌生冷。

[用药大意]附子回阳,治恶寒脉微之证;桂枝去芍药治太阳病有汗胸满之证。

[禁忌证]凡有口苦、喜冷、喜饮等热证者忌之;脉不微,恶寒不其者,也须慎重。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去芍药汤:

此治桂枝证误下后,阳气被伤较轻,形成胸满之方。

(2)四逆汤:

此治阳虚脉微、恶寒、四肢厥逆之方。

0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8P5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金匮要略】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茯苓9克白术9克

批注:

本方与苓桂术甘汤相近。

治疗肠痈。

[方义]此治太阳病,改解表为利小便之方,乃太阳病治疗之变法。

[主治]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无汗,胸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但必须在汗下后不效时方可用之。

因为任何疾病,都是先用正法,后用变法。

[加减法]有喜热现象者,去芍药留桂枝。

[煎服法]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小便利即愈。

[用药大意]芍药开阴结而利小便;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生姜宣散水气;枣、草以和于中。

[禁忌证]未经汗下者,不宜用。

因为在开始时期病机不易肯定。

[类似方剂参考]使用本方应允体会小便癃闭证有用麻黄开外窍的治法,这样才能体会到汗和小便的关系,才能体会到太阳膀胱的作用,才能体会到小便不利可用发汗法治愈,才能体会到发汗不解之证可以利小便。

01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112P14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金匮要略】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蜀漆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