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 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2777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 1.docx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 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 1.docx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一词法1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

(一)词法

现代汉语中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分为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和区别词,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和感叹词。

 

(一)实词误用

(词义混淆·词性误用·数量词误用·代词误用)

词义混淆

现代汉语中同义词很多,大量同义词的存在,可以使表达更加丰富、准确、生动、形象。

同义词,虽然同义,但在色彩、适用对象、词义的轻重程度、范围大小等方面有着精确的区别,若在使用过程中不注意这些方面,就会产生词义混淆的错误。

本节的词义混淆,分不合习惯和不合情味两类。

1、不合习惯

(指词语在范围大小、轻重程度、适用对象方面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

(1)范围不合   

指词的范围大小不适合,具体表现为大词小用和小词大用。

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的“终身”不能为“终生”,前者的范围小于后者,“终生”指人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如“终生吃素”;“终身”指人在具有某种身份后到去世的时间段,如“终身大事”是就人在成年后达到适合的婚龄而言。

其他如“噩梦”与“恶梦”、“诬蔑”与“污蔑”、“蒸气”与“蒸汽”、“工作”与“事业”、“局面”与“场面”、“守卫”与“保卫”、“事情”与“事故”、“困难”和“灾难”、“时候”和“时刻”等。

(2)程度不合

指词的轻重程度不适合,具体表现为用词分量过重和用词分量过轻。

如在对待某一同学上课总是迟到的问题上,老师的方式应是“批评”,而不是“批判”,后者的分量远远大于前者,而迟到只是一件小事,不至于用“批判”的方式。

其他如“功劳”与“功勋”、“重要”与“重大”、“勿忘”与“毋忘”、“知道”与“了解”、“信任”与“信仰”、“准确”与“精确”、“喜欢”与“爱”、“冷酷”与“冷漠”、“请求”与“恳求”、“背离”与“背叛”、“破坏”与“损坏”等。

(3)对象不合

我哥哥二十五岁,身体硬朗,是省排球队的队员。

(引自《现代汉语病句类释》)

刊误:

“硬朗”一般用于老年人,哥哥还很年轻,不能用“硬朗”,应用“壮实”。

其他如“界限”与“界线”、“丰满”与“饱满”、“爱戴”与“爱护”、“朴素”与“朴实”、“充满”与“充沛”、“注意”与“注视”、“运用”与“应用”、“改正”与“改进”、“出现”与“呈现”等。

2、不合情味   

有些同义词,联系和指称的事物相同,区别在于色彩的不同。

色彩,分为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

感情色彩,主要有赞颂、厌恶、喜爱、中立等,风格色彩主要指语言的不同风格所呈现的色彩,有口语和书面语、现代汉语和文言句式、普通话和方言等。

不合情味分不合感情色彩和不合风格色彩两种,不仅仅指同义词,也包括一些非同义词混淆的不合情味的情况。

(1)不合感情色彩

感情,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喜怒哀乐之情,有褒扬、喜欢、讨厌、贬斥、中立等。

现代汉语中,有些词本身带有某种色彩,如“鼓励”为褒义词,“冷漠”为贬义词,“同意”为中性词。

在实际语言使用中,不合感情色彩主要表现为该用褒义词时用了贬义词或中性词、该用贬义词时用了褒义词或中性词以及该用中性词时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三种。

他为了帮助我们度过困难,真是费劲了心机。

(引自《现代汉语病句类释》)

刊误:

“心机”含贬义,应将“费劲了心机”改为“想尽了办法”。

本次会议上,大家对小李的错误提出了正确而尖刻的批评。

(引自《高分作文选刊》)

刊误:

“尖刻”是贬义词,应改为“尖锐”。

在冠军战上李娜将遭遇同胞彭帅,后者受惠于金久慈的伤退,不战而胜首次闯入深圳赛决赛,这也是继 06年的埃斯托里尔赛后,时隔7年再度由两位中国金花争夺冠军。

(网易体育头条)

刊误:

“遭遇”作动词时,指遇到不幸、不顺利的事情,为贬义词。

彭帅的总体实力远不如李娜,用“遭遇”夸大事实,应改为中性词“遇到”。

(2)不合风格色彩

由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和文言词汇、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汇等不同风格的语言所呈现的色彩,有典雅、通俗、浅显、深奥之分。

不合风格色彩,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误用、滥用文言词以及滥用方言词三类。

应该用口语还是书面语,需要根据体裁而定。

应用文和议论文中多用书面语,以求严谨、准确、简洁,记叙文中多用口语,显得通俗、明快、平实。

在记叙文中多用书面语,读起来就会别扭、生硬;在议论文中多用口语,则显得不够文雅;合理运用文言词可以使表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不看具体的场合,随意运用文言词造成文言夹杂的局面,破坏语言风格的统一,会使语言显得半文不白,十分别扭;文艺作品中使用方言词会使作品增趣不少,普通话也吸收了不少方言词。

除了山歌、民歌外,如果在表达中方言词使用过多,不仅会影响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表达的规范化,而且会使语言的风格色彩失调。

伯母今年 4月才搬到新房子去居住。

(引自《学生作文语病浅析》)

刊误:

“居住”为双音节词,属于书面语,用在这里感觉不自然,换成“住”比较好。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

(引自人民网)

刊误:

“过世”偏口语,用在这里显得不够庄重,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强的“去世”。

她,年方二十有八,尚未待字,周围朋友都替她着急。

(引自《高分作文选刊》)

刊误:

“待字”属于文言表达,应改为“出嫁”。

 

词性误用  

词性,划分词类的根据,即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出现的聚合在一起的词为同一词性。

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词的大类,不仅数量多,经常做句子的主要成分,而且使用范围广,出错的频率也很高。

兼类词,即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词,必须语音相同、意义有联系。

现代汉语中的兼类词主要分为三种:

名词和动词的兼类,如“锁”,既可表事物“锁子”,又可表动作“锁”;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如“科学”,既可表名词“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又可表属性“这种观点不科学”;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如“热闹”,既可表场景,又可表动作。

由此可知,现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兼类情况比其他词要突出,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误将名词归为动词或形容词,或误将动词归为名词或形容词等,都是词性误用的表现。

因此,这一节的词性误用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名词误用   

名词误用即名词误用为动词、形容词。

这里必须要注意动词、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区别,前者可受副词“不”等的修饰,如“不走”“不漂亮”“不好”,不能说“不衣服”“不电视”;前者后面可以加助词“了”“着”等,如“跑了”“好了”“笑着”,不能说“电脑了”“汉字着”;前者可以作句子的谓语,如“他说”“我幸福”,不能说“他兴趣”“我语言”。

除了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如名词在“今天晴天”这类名词谓语句中作谓语,在“很男人”“很潮流”这些网络语言中受副词的修饰外,大多数名词还是得遵循基本的语法原则,否则就是误用。

2、动词误用   

 

(1)动词误用为名词

名词和动词还有一个主要的区别就是名词能作宾语,动词常不能用作宾语,如“今天是星期天”,不能说“今天是玩”;表示数量时,数量词一般作名词的定语,即“数量词+名词”结构,如“一张桌子”“一次聚会”,不说“两回玩”“几次打架”,数量词一般作动词的补语,即“动词+数量词”结构,如“说了三次”“笑了几回”,不说“生物三两”“天空三天”。

如果违反上述原则,就是动词误用为名词。

(2)动词误用为形容词

动词和形容词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否带宾语和受程度副词“很、非常、十分、最”等的修饰,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且不带宾语,如“很漂亮”“非常快乐”,不能说“很游泳”“非常看”;动词可以带宾语且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如“打太极拳”“玩游戏”等。

另有观点:

“动词作状语不如形容词普遍,而且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如“匍匐前进”。

如果让动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就是动词误用为形容词。

(3)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

动词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二者的区别在于能不能带宾语。

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外动词”,后面必须跟宾语如受事宾语、与事宾语来表示完整的意义,如“吃饭”“穿衣”,“饭”“衣”是“吃”“穿”的对象,为受事,“住两天”“进医院”中“两天”“医院”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与事;不及物动词,又叫“自动词”“内动词”,本身意义完整且无须再带宾语或者只可带施事宾语,如“飘”“走人”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时不能单用,必须借助“着、了、过”或者表示趋向的动词构成存现句,如“走过去了一个人”“飘着很多气球”,“人”“气球”都是施事。

常见的不及物动词有“咳嗽、旅游、流浪、失败、出发、来、完蛋、微笑、打猎”等,在“被”字句和“把”字句中,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所字结构”和“可字结构”中,“所”和“可”后面一般都要求跟及物动词。

如果在上述四类结构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就犯了将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的错误。

3、形容词误用   

(1)形容词误用为名词

名词和形容词都可作定语,但名词还可以作宾语,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这些都是形容词不具备的功能,如“两次骄傲”“一股蓝”“叫天真”等,“骄傲”“蓝”“天真”是形容词,既不受数量词的修饰,也不能作宾语。

(2)形容词误用为动词

形容词和动词都属于谓词,上文我们已经分析过二者的区别。

另外,动词受介词结构的修饰,如“在房子里住着”“为了家人活着”,形容词不具备这样的语法功能,但是有的形容词可以带宾语,如“端正”“宽大”“活跃”,性质形容词和部分表不定数量的形容词可以带宾语,但有一定的规律,不能盲目对待。

 

数量词误用

1、数词误用

“二”和“两”误用  “二”和“两”的混用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二”可以表序数,用于个数、分数,如“第二”“百分之二”,“两”只用于数词,如“两个”“两百”;“两”可以表示概数或为数不多,如“说两句”“两下子”,“二”则不能;“二”“两”都可用在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边,如“二尺布”“两尺布”。

若不遵循上述条件,则“二”和“两”混用。

“两”和“俩”误用 “俩”指两个,后不能再跟量词“个”,“两”后跟名词时,必须加量词。

经过2年多的努力,“现在,他们能弹奏十几首歌,成形了。

”(引自《学生作文语病浅析》) 

刊误:

“2”应改为“两”。

晚餐一般夫妇两人都是稀饭,外加盐笋、芝麻酱,饭后就是散步聊天。

(引自《学生作文语病浅析》)

刊误:

“两”应改为“俩”,将“人”删去。

2、分数、倍数误用

用分数、倍数时,是在和原数作比较。

数量增加时,可以用分数,也可用倍数,“增加了”指差额,即增加的数量,“增加到”指增加后总数。

数量减少时,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减少了”指差额,即减少的数量,“减少到”指减少后的剩余数。

在数量减少时用倍数或用“增加到”“减少了”等弄错数量,都属于分数、倍数误用。

这把梳子,原来售价60元,现在20元,价格降低了3倍。

(引自《病句例析》)

刊误:

“降低了3倍”说法错误,应改为“价格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水泥厂原来每天生产水泥五千包,现在平均每天生产七千五百包,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五十。

((引自《病句例析》)   

刊误:

“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中“提高到”包括底数,应是“提高到百分之一百五十”“提高了百分之五十”。

3、量词误用   

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个、条、对、尺”等,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次、天、场、分钟”等,量词与数词组成数量短语,一起作定语、状语或补语,如“三个苹果”“一脚踢开”“戳了一下”。

量词误用,主要表现为量词与后面的名词不搭配。

17日上午,在永川见到熊雪时,他正在为即将召开的市两会准备一份建议。

(引自《病句例析》)

祈愿,愿我能收获这间儋州蜗居图,愿我们有这个缘分。

(引自《病句例析》)

刊误:

“份”“间”不能与“建议”“图”搭配,应改为“个”“幅”。

 

代词误用

代词指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被代词替代的词为“前词”,使用代词,要处理好和前词的关系。

代词误用即人称代词误用、指示代词误用和疑问代词误用。

1、人称代词误用   

人称代词有“你、我、他、他们、我们”等,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不能作谓语,不能受副词修饰。

使用人称代词时,要注意前后代词之间的统一,前词必须出现,代词指代的对象也必须明确,如果违反了上述条件,就会产生人称代词误用的现象。

 

她自嘲我只是个没有原则只有心情的非专业选手,不论珍贵的“甜心”还是常见的满天星。

(引自《病句例析》)

刊误:

“自嘲”已含有“自己”的意思,应将“我”删去。

2、人称代词与前词关系不正常

使用人称代词时,必须要有前词,二者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人称代词与前词的关系不正常,主要分为三点:

有人称代词,无前词;一个代词多个前词;代词与前词脱节。

大家都聊得很开心,只有她独自一人坐在那里,闷闷不乐的。

(引自《高分作文选刊》)

刊误:

“她”不知所指,文中没有前词,指代对象不明确。

导师把这个课题交给了小李,他.对这件事情很重视。

(引自《高分作文选刊》)

刊误:

“他”前有“导师”和“小李”两个前词,“他”究竟指谁,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

你为了自己,为了我的母亲,宁肯自己吃苦受累,叫我怎么感谢你呢?

(引自《高分作文选刊》)

刊误:

“自己”的用法主要是复指主语,当主语不是第一人称,但要表示第一人称时,应将“自己”改为“我”。

此句的意思是说话者向对方表达谢意,例句中的“自己”应改为“我”。

 

 

3、人称代词单复数混用

前词与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必须保持一致,不能该用单数的地方用了复数,该用复数的地方用了单数。

泰山、黄山和武夷山,它不仅以风景秀丽著称,而且还是历史悠久的名山。

(引自《修改病句400例》)

刊误:

“它”应改为“它们”。

4、指示代词误用   

指示代词有替代和指称的作用,主要有“这、那、这么、那么、这么样、那么样”等。

“这”表近指,“那”表远指,使用时要注意近指和远指、“那”和“哪”的区分。

近指、远指不分 远指、近指以说话者所在地为依据,如果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说话者较近,用近指“这里、这样、这种”等,反之,则用远指“那里、那样、那种”等。

秋雨,你把自己无私的奉献给我们,你那样美好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引自《高分作文选刊》)  

刊误:

“品质”是近指,作者是在秋雨时节描写秋雨,应将远指“那样”改为近指“这种”。

另外,将“奉献”前的“的”改为“地”。

5、疑问代词误用

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哪、什么、怎么、怎么样”等,疑问代词在询问人、事物的性质、性状、种类等方面有专门的分工,不可一概而论。

陈阿姨的老家在永川,不管是回老家还出门旅游,都把狗狗带到哪里。

(引自《高分作文选刊》)  

你的身体现在什么样了?

(引自《语病300例》)  

刊误:

“哪里”询问地点,句中表示狗狗和主人形影不离,应改为“身边”。

“什么”表示事物的性状,这里询问程度,应将“什么”改为“怎么”。

 

虚词误用

(副词误用·连词误用·助词误用·介词误用·语气词误用)

副词误用

副词是现代汉语中唯一一种用法很单一的词类,只能作状语,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性词组,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副词主要分为四类:

范围副词“都、也、光”等,程度副词“很、非常、十分”等,时间副词“刚刚、马上、已经”等,以及否定副词“不”,副词一般不能单说。

副词使用错误会影响句子的正确理解,具体情况大致分为四类,即副词词性误用、副词混用、副词滥用、副词欠缺。

1、副词词性误用   

主要表现为副词误用为形容词。

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首先,词类不同,形容词是实词,副词是虚词;其次,形容词可作多种句子成分,不仅作状语,还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副词只能作状语;最后,形容词可以单说,但是副词一般不能单说。

如果不顾二者之间的区别,就会将副词误用为形容词。

做研究应保持严谨的态度,哪怕是略微的毛病也不应错过。

(摘选自学生作文)

刊误:

“毛病”是名词,前面的定语应是名词性或形容词性词语。

“略微”是副词,不是形容词,不能作定语,应改为形容词“细小”。

2、副词混用

“毕竟”和“究竟”“毕竟”用于含有评价意义的陈述句,如“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能要求太高。

”“究竟”多用于疑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如“究竟什么时候能结束?

“都”和“也”“都” 和“也” 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替换,“也”多用于否定句,如“什么也不好”,肯定句中不常用,“都”既可用于肯定句,也可用于否定句;“也”可表示委婉语气,如“写得倒也不错”,“都”不行;

“就”和“便” 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在一些用法上有专门的分工,“就”强调数量的多寡,如“一干就是一天”“就讲了一会”;“就”可表态度,如“说就说吧”,表示容忍或无所谓,“就这样吧”中“就”表示同意;“就”可将范围确定得很小,如“就这么几只”;“就”可表示动作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如“这就走”;这些都是“便”不具备的条件。

“正”和“正在”二者都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但是“正”不能单独跟双音节动词,如“正商量”不成立,“正在”可以,如“正在商量”成立。

3、副词滥用

不该用副词时使用副词或只需用一个副词时却出现几个副词连用的情况都为副词滥用,如“大约……左右”“刚刚恰好”“稍微不”“已经又”等,“雪亮”“笔直”“绿油油”等程度形容词,前面不能再用副词修饰,“更雪亮”“非常绿油油”表达错误。

4、副词欠缺   

副词并不是句子的必要成分,可以不出现在句子中,但若要对动作的状态或方式进行描述,状中结构中中心语除了谓词性词组外,副词也可以充当。

三月下旬以后,太阳位置北移。

(引自《病句评改》)

刊误:

根据常识,太阳的位置不可能一下子北移,中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在“北移”前加状语“逐渐”,表示动作缓慢而有次序地进行。

歌固然很好,听起来让人黯然神伤。

(摘选自学生作文)

刊误:

句子前后语意转折,应在“让”前补出副词“却”。

 

连词误用

连词,起连接作用的词,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等,表示选择、并列、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常用的连词有“和、跟、或者、如果、因为”等。

现代汉语中连词和关联词联系密切,但并不等同。

关联词不属于现代汉语的词类,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主要的功能是连接词和词、词和词组、句子和句子。

关联词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副词、介词、短语等,但并不是所有的连词、副词、短语都是关联词,只有那些能够用在分句之中并且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副词、短语才是关联词,如“虽然……但是”“都……也”“一方面……另一方面”。

由此可知连词和关联词之间是交叉的关系,在分析连词误用的时候,可能会和关联词误用有重合之处。

以前的研究,有些只关注连词误用,有些只关注关联词误用,也有些二者都关注,难免有重合之处。

因此,怎样明确地划分二者之间的界限,需继续探索。

1、连词错用   

有些词,既是连词,又是介词,如“和、跟、同、与”,“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中现在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与’用在书面语中,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在使用时要明确这些词的分工,如果不加区别随意运用,则会造成连词错用。

通过报警人语气,和电话那头传进来的声音,接警员初步判断是对方在吵架。

(引自凤凰网头条)

对儿童生长迟缓的原因与营养不良与消化道发育的关系、儿童食物过敏等有深入研究。

(引自凤凰网)

刊误:

“和”应改为“以及”。

“和”“及”“以及”都是表并列的连词,但是“以及”前面可以有停顿,而“和”“及”则无。

“与”应改为“和”,以避免和第二个“与”重复。

2、连词滥用   

即不该使用某个连词或某组连词的地方用了连词。

从台北出发之前,爷爷把腿摔伤了,只有婆婆到香港,和我爸爸、妈妈和大哥见了一面。

(引自网络) 

刊误:

第二个“和”应该换成“、”,另外,第一个“和”前不能有停顿,应改为“与”。

3、缺少必要的连词   

该用连词的地方没有用,使得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老曹说,他在巡展的 10个楼盘都登了记,随时掌握这些楼盘的优惠资讯。

(引自新浪房产新闻)

刊误:

应在“随时”前补出“以便”。

助词误用

助词,起辅助作用,主要粘附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助词有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和其他助词四类。

助词误用,主要指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的误用。

1、结构助词误用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书面语中,定中关系用“的”,状中关系用“地”,中补关系用“得”。

结构助词误用即“的、地、得”的混用、滥用和少用。

(1)“的、地、得”混用(以下语病引自《经典语病300例》)

那么,春节应该怎样健康的过?

来听听医生的建议吧。

刊误:

“健康”表示过的方式,与“过”构成状中关系,“的”应改为“地”。

望着这绵绵不断地雨,思绪也像雨水一样融入了茫茫的天地间。

刊误:

“绵绵不断”作“雨”的定语,应将“地”改为“的”。

漫步在雨中,劳累了一整天的心也被这秋雨给逗乐起来,不由放松了心情,就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好。

刊误:

“更好”是“做”的结果,二者为中补关系,应将“的”改为“得”。

(2)“的、地、得”滥用(以下语病引自《经典语病300例》)

“的”和定语紧密相连。

定中关系中如果定语是表示领属性的人称代词,中心语是表示亲属称谓的名词,一般不用“的”,如“你爸爸”“我姐”;如果中心语是一般名词,单说时要用“的”,如“你的书包”“我的咖啡”,若这种结构用在句子中,可不用“的”,如果用“的”,则为滥用。

此次活动首先给老人们带来了70床的.被子、眼药及5个白内障老人的手术费用(约3万元),这些都是前几天眼科的95名医护人员自愿捐赠的。

抛弃个人的内心感受而去反映时代,就如同弄瞎自己的双眼再去描述眼前的美景,即便技巧再高、手法再新,也不过是在变着花样地.重复已有的俗套而已。

刊误:

数量词作定语表示计量关系时,不用“的”,但是表示中心语的属性时,如“十几岁的孩子”,要用“的”。

“地”可用可不用。

(3)“的、地、得”少用(以下语病引自《经典语病300例》)

如果附加成分为双音节词,则与中心语之间需要加入相应的结构助词。

对于我来说,没有火锅的日子真是特别难熬,希望今年能有机会在异国他乡吃上一顿地道重庆火锅。

但景区之间尚未开通旅游公交,必须到城区中转,来永散客不能方便、快捷到达各景区。

大家相处很融洽,而且整个备战都是围绕着冲超来的。

刊误:

“地道”“方便”“快捷”“相处”是双音节词,与中心语之间需要加入相应的助词。

“地道”后加“的”,“快捷”后加“地”,“融洽”表示“相处”的程度,在“相处”之后应加“得”。

2、时态助词误用   

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主要有“着、了、过”,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后,“着”表示动作或状态正在进行或持续,“了”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动作或有过这样的性状。

如果动作或状态还在持续但用了“了”或“过”,或动作或状态已经完成但用了“过”或“着”,这些都属于时态助词的误用。

作为966966土特产中的明星产品,和田玉枣的配送一直都保持了火爆势头。

(引自搜狐新闻)

而今年,石键很明白,国博中心还会有着更多的改变。

(引自凤凰头条)

刊误:

“一直”“保持”说明动作或状态正在持续,应将“了”改为“着”。

“会”表将来,实际上还未成为事实,应将“着”删去。

介词误用

由古汉语动词转化而来,起标记作用,如“自、从、向、对、在、对于”。

介词主要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组成“介宾结构”,从时间、处所、方式、原因、施事等方面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常作状语。

1、错用介词

即该用此介词时而用了彼介词或该用其他词时却用了介词。

他一边哭,还一边急切地想给亲人进行交流,但因为气管插管,无法说话。

(引自新浪新闻)

但观致重庆致臻店的负责人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新的国际品牌,观致汽车的市场前景值得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