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1957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1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docx

《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docx

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doc

中学历史学习的一些经验总结

历史是一门有趣的科目,古今中外发生的故事很让人感兴趣,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道理和宝贵的人生经验。

很多同学在上中学之前对历史已经产生了兴趣,阅读了很多课外的历史读物,看了很多历史电视节目。

但在上中学后,历史学习要与课本、考试挂钩,常常要死记硬背,如果加上教师对课堂的讲学火候把握不足,或以考试为出发点教学,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会是每况愈下,学历史成了背历史,应付作业、考试,最后到厌学历史的地步。

怎样才可以较少地死记硬背又能轻松地学好历史?

这篇文章会给你一些帮助。

本文是我自己多年来学历史的经验和方法的总结。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上部介绍如何培养兴趣、创新思维及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下部总结了一些整理、复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为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看得明白,本文将结合一些实例进行讲解说明,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

(一)兴趣与思维的培养

一、学历史需要多思考,多假设,多采用逆向思维

长期以来,大家一提到学历史,就想到背,似乎谁背得多、记得熟,谁的分数就高,谁的历史就学得好。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学历史和学数理化一样,需要创造性思维,允许大胆假设和推断。

著名的特洛伊城,就是考古学家根据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的描写,大胆地假设,合理地推断才挖掘出来的。

当然,中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不用上升到考古学的高度,但通过大胆的想象、发挥创新思维,不但能够得出新颖的观点,而且在思考的过程中能更容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挖掘更深层次的历史事件本质。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经常会有很多创造性的点子在脑海中不断迸发,以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引导这种思维,摸清思考的方向。

举个例子。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鸦片战争》这课内容是少不了的重点。

很多学生学习这课书后通常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记住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影响等等,一些记忆力不好的同学总会抱怨内容太多,不好记,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影响这部分内容。

这里我们尝试进行大胆假设和发挥逆向思维:

如果鸦片战争没有爆发,或者鸦片战争是中国胜利了,会怎样?

这时,大家想象的空间很大了,把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写下来,再对照课本的观点。

你会发现自己的结论与真实的历史相违背,但是不要紧,通过这次想象后,你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会比你直接死记硬背要深得多。

如果你还有心思的话,会继续往下想:

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或统治者,你会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采取怎样的措施挽救国家的危亡?

把你的措施写下来,再翻到后面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这两课书看看,你会发现自己的观点居然有很多是和古人相同的。

没错,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对后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预习。

今后你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时候,你不需要太多的死记硬背也可以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

再举个例子: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我们知道,张骞两次出使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沟通,也促使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将西域纳入汉朝的统治。

这里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逆向一下:

如果张骞没有出使西域,或者西域与汉朝没有发生过任何联系,历史会如何走向?

思考后,写下来,再对照课本,你会发现你的想象依然与真实历史有很多是相反的,不要紧,你自己想的结论写出来后已经较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下次解答相关问题时,把你当时想到的结论反过来答,你会发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会比直接背课文更到位。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学习的内容有他人的经验也有自己的经验。

从中我们发现,靠自己探索、研究、发现的东西,印象会比照搬他人的经验要深得多;靠自己摸索而掌握的知识、技能,往往会比别人直接传授要掌握得快。

比如我们看别人的文章,过后很快就会忘记那文章写了什么,但自己认真思考后动手写的,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这种方法正是利用了这点。

常保持这种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我们不用背得那么辛苦,而且自己的思维会比过去活跃,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

当然,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你已经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二、历史学习应该多与他人讨论、辩论

在上述所举的例子中,独立思考是必要的,但学习他人的观点也很重要。

多与你的同桌同学同好,甚至是老师进行讨论,毕竟多个脑袋一起开动思考比单枪匹马来得要强,得出的结论也会多很多,深刻很多。

讨论的过程允许辩论、适当争论,但不是吵架,不要总想着去说服别人或一定要争个输赢,而是把大家的观点结合在一块,不合理的去掉,合理的留下,然后大家分享。

和他人讨论、辩论的经验大家都有很多,这里就不举例了,以后的历史学习中老师会帮你们开展的。

不过,有一种习惯请大家尽量培养:

讨论和辩论时把别人有用的观点简单记录下来,把自己灵光一闪的想法也记录下来。

这种习惯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很大帮助的。

三、历史兴趣的培养与课外书、网络搜索分不开,常给历史电视剧挑毛病

历史学习和兴趣的培养,单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平时多找些课外书、文章来看看,会有很大收获。

对刚学历史的中学生,《上下五千年》、《世界通史》都是不错的选择。

课外读物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选择自己能读懂的,从薄的读到厚的,慢慢提升自己的层次。

本小节主要谈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电视剧资源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

现在电视上的历史类电视节目很多,正规的有《百家讲坛》、各类历史纪录片,大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收看或上网下载,看的同时结合网络资源进行历史人物、事件的资料查找,边对照边看,这样印象会深刻很多。

这里推荐大家使用维基百科(http:

//zh.wikipedia.org/)或XX百科(

另一种途径是给历史电视剧挑毛病、找错漏。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别人的错误、缺点比较在意,即使过去很久也会耿耿于怀,这是人们常规心理的一种表现(国人劣根性之一,这里不细说),这里也可以利用一下。

我们知道,现在热播的古装片很多是与历史挂钩的,不过当中很多是胡说八道,即使这部电视剧是打着“正说历史”的旗号。

各位同学看的时候要注意分辨,不但不要全信,反而要把里面与历史相背的地方逐一挑出来。

举个例子,前两年热播的“历史大片”《台湾1895》,剧中的李鸿章在1874年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学过这段历史的同学就知道,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圆明园也不是“刚刚”被烧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烧的。

细心的同学留意到这点错误的话,今后弄错这些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了。

类似的错误在各部历史电视剧、电影、小说中大量存在。

下面我们拿金庸的武侠片来开刀,因为金大侠的小说总爱和历史联系在一块,里面的胡说八道是少不了的。

如《鹿鼎记》,里面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

康熙、螯拜、李自成、吴三桂(主人公韦小宝是虚构,不必当真)等等。

我们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先通过网络了解剧中历史人物的真实生平和历史形象,再对照他们的剧中形象来看,就可以发现:

原来康熙皇帝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么英明;康熙朝也并非电视中看到的那种“盛世”;顺治皇帝并非真的去做了和尚(22岁死于天花病);天地会并非真的一直反清复明,两百年后他们和清军联合抵抗外国的侵略……边对照历史资料边给电视剧的虚构情节进行“穿帮”,当看完整部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加深了很多,不但学会了教科书没有教到的知识,也学会了用批判、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事物,偏听偏信的习惯开始远离我们了。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普及很快。

现代知识和传统知识的传播与学习,和网络已经是紧密结合了。

利用互联网开阔视野和进行学习,已经是大势所趋。

还在使用传统方式进行学习的同学,尝试一下这种新鲜的学习方式,如何?

效果是你意想不到的。

不过请切记:

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与聊天交友,更不要接收网络上黄、赌、骗之类的信息。

网络,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

(注:

目前并非所有同学都有条件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有上网条件的同学应该帮助这些同学,大家一起学习,积极性和交流性才高,也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不乐而为之?

四、培养搜集、记录的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

常把历史与现实社会发生的事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今天发生的事也可以成为明天的历史。

记载历史并非是史学家的专利,很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出自当时民间知识分子的文章、笔记等。

如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清朝末年、民国年间的录象、照片、文献记载,有很多都是当时的国内外记者、传教士拍摄、记录下来的,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起了很大的作用。

有很多同学常写些随笔、日记,或搞些街拍、风景照,或剪报,或上网搜集些信息图片,或集邮……这些习惯大家可以多培养,把现在发生的大小事情,记录在自己的本子、相册、电脑里。

一来可以见证自己的成长与经历、社会的变迁;二来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搜集整理技巧,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三来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此外,在自己成为一个历史记录者的同时,也不要只顾着记录现在,也要回顾过去,古今联系对比,因为我们的宗旨是爱上历史的同时学好历史。

下面又到举例时间,这次用表格的形式来进行说明。

我们平时收集了一些当今和过去社会的一些资料图片,如通信方式、衣着,整理概括后进行列表对比:

年代

常用通讯方式

主要衣着

商品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当代

网络、邮政、手机、电话

现代多元化的时装

现金、网络、支票、信用卡

改革开放前

电报、邮政

颜色单一的军装、中山装

以票(粮票、布票等)为主

民国年间

邮政、电报

中山装、西装

银圆、法币

清朝

驿站、或靠他人顺带信件

马褂

银两、银票、铜钱

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不同年代的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变迁或进步,以及产生变迁的一些原因。

通过这一系列搜集、记录、整理、对比、分析的活动,我们对历史的兴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记录、搜集、整理、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动是需要长时间坚持的,不要把这些活动当作是工作或任务,这样会很枯燥很累的,让它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吧,就像穿衣、吃饭一样平常,长期积累你会有很大收获的。

五、培养常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开始讲这点前先给大家出个历史题目:

1915年,北京一酒馆有三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乙说:

“我参加过武昌起义”,丙说:

“我家住在东交民巷里头”;请你判断,这三个人谁说了假话?

很多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做过这道题目,答案就不说了。

大家可以发现,这题目带有一种特点:

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作出判断。

类似的题目我们在考试中时有碰到。

在历史研究学习中是充满推理判断的,这是学历史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接触到的历史知识那么全面丰富,基本上是靠考古学家挖掘遗迹、历史学家查阅古代书籍,获得信息片段后经过整理、分析推理、再论证才得出的。

很多同学会说:

我也知道推理应用在历史学习中是必需的,但就是不知道怎样培养这种思维啊。

不急,我们再来打个比方,这次从大家都熟悉的事物下手。

很多青少年喜欢看侦探推理的小说、动漫,如柯南、金田一等,对作品中主角推理破案的情节都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和学习的冲动:

如果自己也能像主角那么聪明、那么敏锐,多好,多帅。

不用羡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努力我们也可以形成像柯南那样的思维与头脑。

除了警察破案、解答学习问题之外,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可推理的地方:

购物交易时分辨真假钞票、优质或是伪劣的商品,对未来短时间内天气的判断,出远门前如何选择方便的路线和出行时间,等等,只要多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我们就可以运用推理判断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难题。

刚开始,我们推理判断的正确率很低,但伴随着我们从不断失败中吸取经验和常识的增长,问题会越来越容易解决的。

生活中养成了这种习惯,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我们会学得更得心应手。

当然,前提是我们的历史基础知识要打好,并且学会查阅资料。

六、善于从失败者身上学习经验

本部分的最后一小节,与培养学历史的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关系不大,但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经验,对学历史也好,学习其他知识也好,甚至是为人处世,都有很大帮助。

先来看一个传闻:

在澳门赌场里面有这么些人,他们经常能在赌博中赢钱,但是他们没有高超的技术,也没有作弊,但为什么他们总是赢多输少呢?

秘诀就在于他们经常留意一些十赌九输的倒霉蛋,跟着他们反向下注,结果如何?

我们不难猜到。

这则传闻不是让我们去学赌博,而是让我们知道,从失败者身上也可以学到很多经验,即我们常说的反面教材,也称作教训。

这种想法看似简单,但是往往被我们忽略。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总爱关注成功者,羡慕他们的成就,追逐他们成功的经验,至于失败者,我们总是不屑一顾甚至是嗤之以鼻。

历史上概括这类现象用得最多的就是“成王败寇”这个词,说明了这种心态是自古到今都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能成就一番丰功伟业的人毕竟是少数,追随他们的人很多,但大都成了“十赌九输”的那部分人。

相比起来,反面教材更适合做我们通向成功之路的铺路石。

历史上那些失败者的教训我们也经历过:

隋炀帝好大喜功亡了国,我们也因死要面子而吃过亏;陈朝后主陈叔宝贪图享乐丢了江山,我们曾经贪玩而错过了学习和锻炼的最佳时机;袁绍贪图小利、刚愎自用输给了曹操,我们由于骄傲自满而止步不前……常用历史的镜子照照自己,我们会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丑陋的一面,不要回避它们,把曾经的失败作为挂在自己头上的警钟吧。

虽然不好看,但却一生受用。

对于失败者,我们不应该数落与嘲笑,应该给予尊重与感谢,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

关于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就谈到这。

上面又长又臭的文字估计让很多同学看到不耐烦了:

什么时候才介绍有效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

好吧,下面开始第二部分了。

(二)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复习的一些方法

一、自己动手将课本知识要点提炼,分类、归纳,编写提纲

考试是以教材为纲的,虽然考试前很多老师给大家划了重点,又发了提纲,再加上题海战术,但无奈分数总是上不去,即使上也是上得十分艰难,费时费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因为老师给大家划的重点、编写的提纲,是老师自己的经验总结,大家生搬硬套地把老师的经验成果“穿”在自己身上,多少会不合适。

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编织合身的“衣服”: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自己复习的提纲。

编写提纲对刚学习历史不久的中学生来说,看起来似乎难度太大,但其实里面是有规律和诀窍可寻。

很多人有整理家中杂务的经验:

厨房用具放一块,鞋子放一边,秋冬装放一个衣柜,春夏装放一个衣柜,书籍分类摆放,等等。

分门别类整理杂物让我们以后节省时间,方便做事。

对历史课本的内容,也可以像以上那样,分门别类进行提纲的编写,复习时按照我们自己的思路,轻松简单地就可以对学过的知识有了全局性的了解。

历史知识分类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按照专题分,即把历史事件按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等几个专题进行划分,归类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

现在我们的课本编写,不管是初中的还是高中的,都已经采用这种分类方式。

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在于我们可以容易对比某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能使我们能更深层挖掘历史的本质;但缺点是对初学历史的同学很不习惯,因为大家的基础还打得不够扎实,还没学会“走”就要“跑”了,有些不切实际。

比如川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第二个单元讲了春秋战国的政治史,在最后一个单元又插入一课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史,同学们在经历了秦汉三国南北朝的历史学习后,不得不又要倒回去接触战国史。

对历史基础知识还没打好的同学来说,容易造成知识错乱。

如果老师也是按照这种分类方式给大家编写提纲,学生在复习时常常会有种越看越乱的感觉。

因此不推荐大家使用这种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按照朝代分,即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分类,然后在各个朝代或时期内再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的专题进行更细的划分。

这种方式虽然不好作对比和进一步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但比较适合同学们打基础。

就像学武术一样,马步扎稳了,基本功练扎实了,我们才不容易被对手放倒,才能学会更多的招式。

这种方式适合大多数同学,特别是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因此推荐使用。

以下将示范由该方法编写的提纲。

废话不多说,下面以七年级课本(从原始社会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为样板,先把提纲的框架图列出(为方便阅读,框架图附于本文结尾)

把框架列好后,我们对整本教材已经有了一个全局的认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把课文中的知识要点概括总结,按照不同时期分门别类放到框架中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的分支框中(今后学到本时期的新知识,也可补充进该框架中,不断完善)。

在分类和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一次系统全面地复习。

适合自己的提纲编写完成后,我们就可以清晰、简明地进行更深入的复习了。

上文提高这种编写方式有不足的地方,下面一节的内容我们会对这种不足进行改进。

本文结束后我会在框架图后附上范例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大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出适合自己的复习提纲。

二、常用表格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对照,多采用古今对比,中外对比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但历史学习中的对比不会气人,反而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更全面掌握历史知识,更深入地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

通常我们比较历史,一般有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对比的内容有时间、人物的事迹、事件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等等,都是些类似的事件或事物。

这里推荐采用表格的形式,结合简洁的语言进行对比,效果很好。

以下是两个实例:

(1)清朝末年的四次对外战争总体情况对比:

 

战争名称

时间

原因

结果

战争中著名人物(事件)

鸦片战争

1840年——1842年

打开中国大门,维护鸦片贸易

清政府失败,在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丧失部分主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林则徐(1839年6月虎门销烟)

关天培(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清政府失败,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丧失更多的领土、金钱、主权

1860年,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1895年

占领朝鲜,进而侵略中国

清政府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丧失更多的领土与主权

邓世昌(1894年黄海海战中殉国)

丁汝昌(1895年战争失败后自杀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

镇压义和团(直接原因、主要原因)

扩大侵略权益,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完全瓜分中国(根本原因)

义和团运动被镇压,清政府失败,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聂士成(清军将领,壮烈牺牲)

慈禧太后(叛国卖国)

西摩尔(英国海军中将,率八国联军从天津进攻北京)

瓦德西(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联军统帅)

(2)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与国家

条约内容

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南京条约》

1842年,中、英

1、割香港岛;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中、日订

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

3、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使中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的主权,

2、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辛丑条约》

1901年,中国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俄国、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11国

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连利息共计9.8亿两;

2、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1、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2、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查找课文中的知识要点进行表格填写,一来整理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二来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第三可以让我们清晰明了地对比历史事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

结合第一小节介绍的方法使用,让我们的复习更全面到位。

三、巧妙地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本部分的最后一节,这里介绍几种把历史记得更轻松更牢固的诀窍。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比较长的知识要点,寻找关键词或简单概括后进行记忆

历史事件都有着自己的影响和意义,通常放在课文的最后一、两段话里,有些是比较长的。

在历史考试的主观题中经常会让大家把这些意义、影响“默写”出来,对记性不好的同学确实是个挑战,写了前面忘了后面,或只写一部分,缺掉的让改卷老师自己去猜。

其实大家可以尝试把整段话的几个关键词挑出来,或者把整段话概括成十几个字,然后记住,在答题时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把几个关键词串起来,或把短短的十几个字展开来写上,这样的答案一般八九不离十了。

这里出个题目:

答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课文原文是: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也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我们把这段话的关键字提取出来,有以下几个:

百年-胜利;洗刷-耻辱;反法(西斯)-贡献;提高-地位。

把近百字的内容压缩成16个关键字。

或者把这段话进行概括:

百年首捷、洗刷耻辱、反法有功、地位提高。

两种方法不管哪种,都方便了记忆。

当然,做到这点与大家平常的语文学习是分不开的。

2、“题海战术”记忆法

这种题海战术有些特别,并非是把大家练成“答题机器”,而是用巧妙地选择题让大家能更有效地记住历史的基本知识要点。

我们先来做两道选择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时间是()

A.1860年B.1060年C.1560年D.2060年

(2)实行贞观之治的皇帝是()

A.陈太宗B.张太宗C.唐太宗D.王太宗

这些选项的答案与我们平时考试、练习所接触的有哪些不同?

是的,错误的那几个答案错得很离谱,与对的选项相比可以说是风牛马不相及。

这样配置答案的方式,并非是属于好玩或降低答题的难度,而是引起大家对正确答案的注意,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这里利用了我们记忆的一些习性习惯,原理与本文第一部分第三小节提到的类似,这里就不细说了。

每学完一课书,我们可以将要死记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让老师或成绩好的同学出些这样的怪题让大家做一遍,多做这样的题目,我们就可以更轻松牢固地记住那些死知识了。

3、运用坐标图形进行记忆

这也是一种非常规但是有良好效果的记忆方法,即使是数学成绩不好的同学也能容易上手。

通常人们记住结构简单的图形形状,比起记住整段文字要简单得多;从图形中获得的信息,有时会比文字来得要多。

在总结各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历史是不断重演的,是有周期性变化的。

如果把这些周期性变化放在坐标轴上,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的演变是可以在坐标轴上直观形象表示的,与函数图形类似。

下面我们来做两个演示:

(1)中国奴隶社会兴亡图

(2)新中国综合国力发展图

图中的线条走势是不是很熟悉?

是不是很像股票价格走向图?

近年来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