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1091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docx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docx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练习2

混合类(实词虚词、成语熟语)

(2)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秋晚会上,学校领导来到教室和同学一起唱歌跳舞与民同乐,受到大家的欢迎。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

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幻若梦境。

C.真挚的爱情是能经得起风雨的侵蚀和困境的磨砺的,张良斌和李梅芳的经历就是雄

辩的例证,在走过十年艰难的路途后,他们终于得以成为刎颈之交。

D.远赴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

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鉴于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我国出口企业除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还应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

B.抗日战争胜利,万民欢腾。

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故土,如大旱之望云霓,但盼来的却是国民党要员“劫收”,横征暴敛,大发国难财。

C.我很想拥有那本鉴赏辞典,然而身上一个铜板也没有,只能过屠门而大嚼,每天到书店看一眼,徒饱眼福。

D.《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歌。

该诗将弃妇遭弃的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3.下列各句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层次不清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太多,书写马虎,阅卷老师真是不忍卒读。

B.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C.我们对高一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良莠不齐。

D.他闭着眼睛,嘴里振振有词,可是没有人能听懂。

4.下列名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2020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B.奥运火炬在成都传递时,热情的成都市民纷纷到火炬传递的大街上去观看,很多居民小区都十室九空了。

C.沪指连续七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D.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热烈的红色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手法,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融合,诞生了美轮美奂的国家体育场——“鸟巢”。

5.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近期,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国内政局动荡,失业人数激增,民众抗议浪潮持续不断,欧洲股市也随之大幅下跌。

B.公交车和地铁内不文明的现象经常为人们所诟病。

公交车里,白发人颤巍巍地扶椅而站,黑发人安然而坐,熟视无睹。

C.老师找我谈话的时候,我听见一群小鸟在老师办公室窗外的老梧桐树上幸灾乐祸地冲着我在叫着。

D.幕后推手策划“贾君鹏”事件是为了钱,专业策划团队炒作其他人当然也有其目的,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美俄等海上强国的濒海战略带动下,亚太地区沿海各国也纷纷扩大各自的海洋权益,濒海争夺风声鹤唳,日益显见。

B.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C.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圆满落下帷幕,科林菲斯凭借在《国王的演讲》中的完美表演当仁不让地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D.吹面不寒杨柳风,漫步于郊野,感受着满面春风的惬意,领略着大千世界的无限生机,他内心顿时宁静了下来。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B.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C.五分钟以后,仍没有人发言。

主持人说:

“今天请大家来,随便谈谈,各抒己见,不必正襟危坐,有所顾虑。

”会场气氛才活跃起来。

D.韩国特使郑东泳针对目前六方会谈的僵局发出警告:

美朝对峙使六方会谈陷入僵局,如果美朝不尽早做出决断,就会出现“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情况。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却是出自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

B.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C.若领导班子能够严格自律,广大群众自能上行下效,社会环境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D.你总是在彷徨迷茫时给我无尽的动力,总是在痛苦忧伤时为我春风化雨。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从南方到北京求学,毕业后能在北京工作______好,回家乡也不错。

②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

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③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的作品来的。

④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______的假酒案。

A.固然  聚集  品味  骇人听闻

B.虽然云集品位耸人听闻

C.固然云集品位骇人听闻

D.虽然聚集品味耸人听闻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至于婚丧大典,那就更须表演得特别精彩,连笑声的高低,与请安的,都要恰到好处,有板眼,有分寸。

姑母和大姐的婆婆若在这种场合相遇,她们就必须,各显其能,用各种笔法,,打败对手,传为。

A.深浅出其不意声东击西美谈

B.轻重出其不意旁敲侧击佳话

C.深浅出奇制胜旁敲侧击美谈

D.轻重出奇制胜声东击西佳话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A项与民同乐:

只适用于君王;B项动人心弦:

激动人心,非常动人;C项

刎颈之交:

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不能指夫妻;D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形容

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2.答案:

D

解析:

D黍离之悲: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答案:

B

解析:

A不忍卒读:

卒:

尽,完。

不忍心读完。

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此处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C良莠不齐:

莠,比喻品质坏的人。

指好人坏人都有。

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D振振有词:

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其实是强词夺理,贬义。

此处应改为“念念有词”,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4.答案:

D

解析:

A项“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B项“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C项“东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一般指好的事物。

5.答案:

B

解析:

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

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就当没有看见。

没有声音。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6.答案:

B

解析:

A项“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用错对象。

C项“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不合语境。

D项“满面春风”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

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此处望文生义。

7.答案:

B

解析:

不绝如缕:

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

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

8.答案:

B

解析:

A.却是,表转折。

应改为“倒是”。

倒是,表示同一般情理相反。

见必修四《短文三篇》之《信条》。

C.多用于贬义,感情色彩误用。

D.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

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化,养育之意,不作“化解”讲。

9.答案:

C

解析:

“虽然”只表示下文转折,“固然”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再引起下文转折。

“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

“品味”指物品的品质风味,“品位”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

“骇人听闻”指使听的人十分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10.答案:

C/见读本《正红旗下》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在央视播出,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

据央视数据,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

“最近全家都迷上了《中国诗词大会》,连门口卖菜的阿姨都看得津津有味”,春节期间,朋友圈里常可以看见有人在发这样的状态。

在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更是超过了1亿。

作为一档以古诗词竞技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成绩出人意料。

数据显示,其在2月7日播出的第二季总决赛收视率占比超过12.3%,为同时段第一。

而除了收视率高,节目更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在豆瓣网上,两季节目评分均超过8分,网友盛赞其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9日,有删改)

材料二:

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

观察者网推出文章《她出现在昨晚上,诠释了真正的诗意》,介绍了两位出身平凡但挚爱诗歌的选手的故事:

40岁的河北邢台农民白茹云以及65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海军。

文中写道:

“这些人,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远离书桌的农民,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却始终乐观,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真正的热爱。

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

网友“红松林海”表示,“一些选手的坎坷人生,离不开诗词给予的慰藉和激励,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

”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选自“中国文明网”《网友热议(中国诗词大会)》)

材料三:

讨论多,并不意味着真的“火”了。

讨论多,只是议程设置的结果,并不必然代表着这档节目具有全国热度。

《朗读者》的收视群体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刚好也是社交媒体上掌握着主要话语权的群体,这就造成了《朗读者》在社交媒体上非常热闹的场景。

比如我周边许多朋友都在转发《朗读者》的相关文章,但我家乡的七大姑八大姨没有一个转发,一问,她们都不看。

如果我们将收视率因素考虑进来,《中国诗词大会》也许是这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唯一叫好叫座的。

在这之前,许多地方卫视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收视率虽然不能说惨淡,但也颇为普通,多数不及《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的一个零头。

虽然目前明星类真人秀呈现出疲软姿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收视数字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可望不可即的。

至于讨论度颇高的《见字如面》,其在黑龙江卫视播出时寂寂无闻,节目连冠名商都没有,目前全网点击率还不到一亿;《朗读者》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董卿主持,但首期节目的实时关注度,在当晚排在第16位,真的称不上亮眼。

也就是说,虽然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努力地想接地气,想让普罗大众都能够接受并喜欢,但真正做到的仍只是少数。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大部分仍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如何打通它与普通受众之间的“隔阂”,让节目真正喜闻乐见,仍是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考验。

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确初衷好,站位高,也不得不承认,文化类综艺节目出彩的不多,并开始出现雷同的趋势。

目前的几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围绕的都是诗词、汉字、成语、名人故事,很多都是竞赛的形式,再辅以嘉宾点评。

观众看一两档节目可能新鲜感还在,要是每一转台都是诗词竞赛,这效果就跟现在一转台都是明星游戏一样,只会被观众抛弃得更快。

因此,《朗读者》等有口碑,固然值得喝彩,但如何让文化综艺节目真正火起来,并能够长久走下去,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选自“搜狐网”公众平台《文化类综艺多了,但真的“火”了吗?

》2017年3月2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是关于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新闻报道,对《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都表达了一定程度的赞许。

B.从材料

C.材料二认为,《中国诗词大会》能红,是因为平凡选手从诗词中得到慰藉和激励的经历,打动了观众,而不在于诗词本身的魅力。

D.材料三指出,文化综艺类节目形式单调雷同,暗示《中国诗词大会》会很快被观众抛弃,而材料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展示了很多具体数据,显得真实可信,而材料二与材料三,则更注重自我观点的表述,不够客观真实。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典型的“零度写作”,新闻价值大,而材料三则在“零度写作”方面有所减弱,价值有限。

C.材料三认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受众范围仍然有限,因此对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大火持质疑态度,这与材料

D.三则材料各有出处,材料一出自官方媒体,注重客观严谨,而后两则出自网络媒体,难免不够客观严谨,观点态度随意。

3、文化综艺类节目在传播文化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请结合材料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

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

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

“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

②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

邮、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

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舍也”,可见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

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奸盗。

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

邮、亭、驿三者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

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

《汉官旧仪》所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想而知。

但长亭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

《说郛》中记载了宋人一首打油诗: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

”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

③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

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

如《楚辞》中,“长亭”“短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为常见。

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④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之语,《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

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说浦,水滨也。

”《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

”这里有大小河道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

“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

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

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

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曰: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曰:

“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

”柳永《倾杯》词曰:

“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李贺《黄头郎》诗曰: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清人王琦注曰:

“南浦,送别之地。

”叶葱奇也注曰:

“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节选自2015《古典文学常识》第1期)

1、下列关于文章

A.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就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B.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书和保障官员出行之责。

C.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如此密集的交通设置,但文人在作品中对此多有夸大。

D.《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中原地区也设置了长亭短驿的事实,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

2、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这与南方交通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

B.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而《说文解字》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

C.“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巳经成为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

D.“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文化联想,生发了与“别”相关的情愫。

B.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多选取“长亭”“短亭”等意象。

C.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为送别之地,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

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

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

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

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

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

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

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

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

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

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

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

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

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

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

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

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

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

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

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

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

梦中的故乡没有了。

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

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再见了,我的东栅!

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昔日乌镇视作自己梦中的故乡,徘徊在乌镇恋恋不愿离去,体现了对静谧安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经济大潮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则深怀叹惋之情。

B.作者初到乌镇时,乌镇就像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再到乌镇,乌镇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女子。

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出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

C.戏楼,青檐黛瓦的房子,寂静的林家铺子,满是书香的茅盾故居,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勾勒出乌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D.本文言简字约,对景物的描摹既准确生动,又雅致通畅。

语言平直而充满韵味,即使比喻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内心深沉的情感与简淡的语言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2、文章写了乌镇两个阶段的特点,作者对乌镇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为何两次逃离乌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俛,字思谦。

贞元七年进士擢第。

元和十三年,皇甫镈用事,言于宪宗,拜俛御史中丞。

俛与镈及令狐楚,同年登进士第,二人双荐俛于上。

自是,顾眄日隆,进阶朝议郎,袭徐国公,赐绯鱼袋。

穆宗即位之月,议命宰相,令狐楚援之,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仍赐金紫之服。

十月,吐蕃寇泾原,命中使以禁军援之。

穆宗谓宰臣曰:

“用兵有必胜之法乎?

”俛对曰:

“兵者凶器,战者危事,圣主不得已而用之。

以仁讨不仁,以义讨不义,先务招怀,不为掩袭。

古之用兵,不斩祀,不杀疠,不擒二毛,不犯田稼。

安人禁暴,师之上也。

如救之甚于水火。

故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此必胜之道也。

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

固宜深慎!

”帝然之。

时令狐楚左迁西川节度使,王播广以货币赂中人权幸,求为宰相。

而宰相段文昌复左右之。

俛性嫉恶,延英(殿)面言播之奸邪纳贿,喧于中外,不可以污台司。

事已垂成,帝不之省,俛三上章求罢相任。

俛居相位,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位时论称之。

俛趣尚简洁,不以声利自污。

在相位时,穆宗诏撰《故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神道碑》,对曰:

“臣器褊狭,此不能强。

其子王承宗先朝阻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