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0788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docx

《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docx

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

一年级生理、心理特点讲座讲话稿

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讲座稿--梁彦娟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一年级心理、生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初接到这个任务时,我诚惶诚恐,因为在坐的各位老师无论从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来说,都比我更有资格讲解这些内容。

所以,我就把它当成了一次督促自己再次学习的机会,把我所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展示给大家,接受大家的检阅。

一、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

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其身高平均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增加约2—3公斤,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且与成年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骨骼易弯曲,肌肉力量较小,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

比如,—年级的学生写字时,不仅速度慢而且不工整。

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运动,在训练写字、弹琴等这些小肌肉运动的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

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1、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

2、一年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

3、他们开始评价自己和别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的左右。

他们很少能顾及到客观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目的去行动。

4、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

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

比如,有些同学在课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

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所以如何利用好学生这些有效听课时间,就需要教师更智慧的去分析和琢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合理的安排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重难点出现的时机等。

5、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

他们的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

表现在:

(1)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的经验。

比如在数学课中,一位老师曾在教学完《9加几》后说,凑十的过程讲了很多遍了,并问学生,明白了吗,学生当时都大声回应他说明白了,但解决同类问题时仍然不灵活,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觉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当时又忘记布置学生带学具了,所以操作环节省去了,孩子们没有了具体表象的支撑,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的。

(2)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差。

(3)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以致离开原有的目的任务。

比如老师让在指定的格子里画十个圈,有些儿童被画圈活动本身吸引,而忘记最关注的十个的问题,所以教师应积极培养儿童按照一定目的任务来进行思维的能力,不断提醒儿童,及时给予帮助,并加以检查和评价。

因为按照一定的任务有意识地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是提高儿童学习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6、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兴趣。

课间总会有很多孩子围绕在一年级老师的身旁,问这问那,说着说那,因为他们是怀揣对小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步入的小学校门,我们有责任延续这份美好。

而且好奇心是求知欲望的具体表现。

作为老师和家长,要爱护孩子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能解答的也要对孩子说:

“下次告诉你吧!

”不能讨厌孩子多烦,朝孩子发脾气,损害孩子的求知积极性。

7、表现欲强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的热情特别高,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有的把手举得很高,有的站起来抢着回答,还有的为了回答问题急得嗷嗷叫,或是直接往台前冲,我们老师要注意在规范孩子一些习惯的同时,呵护孩子们的这种表现欲,因为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很有益。

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就会变的更加理性。

这让我想到在平时的管理及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展示、锻炼的机会,例如让他们当小老师、上台表演等等。

8、好胜心强一年级的孩子好胜心强,所以教学时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符合儿童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常见的竞赛形式有:

夺红旗、接力计算、抢答等。

9、感知觉发展不够充分一年级小学生,不但要学会拿铅笔写字,还要学会使用尺子,学会用橡皮等等。

这些动作不熟练时,儿童显得特别笨拙和费劲。

他们虽然能够进行有目的感知觉或观察,但他们知觉也还有一定程度的混淆性、笼统性和无意性。

儿童知觉的混淆性突出表现为空间方位知觉不精确,对于一些相近的图形、文字或数字,容易颠倒或认错,比如写数字6时,应该是从上往下然后往右写,但有的学生往往向左写等。

★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儿童的书写动作,开始时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疲劳和失去兴趣。

10、崇拜老师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心理,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他们对老师的印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

所以,一年级的老师要用好这一点,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同学们帮助了我们,我们真诚的说声“谢谢”等等这些文明用语,给孩子以示范;另外,为了教育学生书写要认真,我们板书时要一笔一划,干净、整齐。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

“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

“所以我们老师还要公正地、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一年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

由依恋不舍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如下问题:

1、心理断乳期缺乏安全感:

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

比如说手里一定要攥个东西,或者咬手指,或者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

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

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孩子们的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不是很强。

2、注意多变的事物:

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

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

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3、帮助学生客服紧张而受约束的情绪。

孩子上一年级后,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半学半玩一下子变成完全受约束、有规律的学习生活。

学校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不许乱动,饿了不准吃东西,人际关系复杂,老师要求严格。

与同学接触比与老师更难相处,都是同龄的独生子女,互不相让,都很任性,不断出现冲突,除了老师以外,没有人可以调解。

当孩子入学一个学期之后,同学之间熟悉了,将不断学会让步,听取对方的意见,开始自我调节,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来。

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

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4、帮助学生认识老师:

“老师可怕吗?

”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5、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

6、为学习冠上快乐的符号。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

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

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

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7、怎样对待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

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

由于家长的粗心,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

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

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

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

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

其四:

为上厕所而为难。

所以说一年级老师很辛苦,我们需要格外细心地发现问题,并耐心地帮助每一个孩子。

帮助孩子们完成幼小过渡。

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

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往往从小产生厌学情绪。

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终生。

方法一:

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比如营造“小小运动会”、“快乐校园”“找朋友”、“小蝌蚪找妈妈”等情境,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练习。

方法二:

多媒体(图片)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

可以通过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方法三:

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但要注意:

一是操作方法要恰当,操作过程要有序。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渡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

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

所以我们安排的操作活动要经过精心设计,使之合乎逻辑联系,切勿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二是注意发挥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

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方法四:

开展学习竞赛现代生理学和医学研究认为,当前人脑的功能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还有90%的潜力有待发挥。

通过竞争可以引起大脑某些部位紧张,使处于“休息”状态的部位进入工作状态。

例如:

我们可以“开火车”、“接龙比赛”、等方式开展。

2、养成几种基本的学习习惯:

第一是学会倾听的习惯。

养成课上认真听讲的习惯,要专心、精神集中(注意教师的眼睛、黑板、课本)。

还有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不能东张西望,要让孩子能够坐得住。

如果坐不住,听课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能听懂老师的每一句话,养成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

第二是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懂就问。

要求孩子读书、听讲、读书时要善于动脑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对于书中的知识和道理,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

第三敢于提问的习惯。

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发现疑问,决不走马观花,粗心大意,不求甚解。

有不懂的问题要敢于提问,有新的看法能够提出。

第四认真书写的习惯。

第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手距笔一寸,眼距书一尺,胸距桌子一拳)。

写字要专心、认真,作业要清楚、整齐,独立完成,不马虎。

第五与人合作的习惯。

现在无论我们干什么工作,都离不开与人合作。

学习也是一样,从小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非常重要。

第六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当天作业当天完成,不拖延。

放学后,稍做休息马上写作业,后出去玩。

在动笔之前先复习,想一想老师今天讲了哪些新课,要求掌握哪些内容,然后开始写作业。

不要在学习时开小差。

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

第七自查自改的习惯。

做完作业自己检查正误;对老师改出来的错题、错字、错句,要认真改正。

3、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要在“细、实、活”上下功夫,力求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起点要低一年级的学生小教育不可太心急,只有耐心,对学生所设定的目标要求低起点,并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承受,学生才能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步步走好。

要求低学生很容易就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这个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

这样不断学习设置台阶,使其不断进步。

(二)要求要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习惯要求不能太空洞,太笼统,要实。

要使学生听了就懂,知道做法,操作性强。

(三)训练要严提出了一些细小的要求,如果不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等于是空话一句。

而且训练要严,要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

虽然刚开始是要花很多时间,但经过强化教育,行为要求会深入学生心田,并化为自觉行为。

良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四)检查要勤小学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容易出现循环反复的现象。

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检查是督促学生长久做好一件事情的良方。

平时要对提出的要求勤检查。

(五)评价要快每个人都急于想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会得到人们怎样的评价,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

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训练、检查过程中细心观察、记录典型情况,好的、进步的要及时表扬。

表扬的方式很多,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由衷的赞扬、送一颗小星星等等。

不好的,退步的更要及时提醒。

(六)示范要多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有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而教育学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示范。

(七)帮助要实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习惯方面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一些习惯不好的学生,要寻找原因,多加帮助。

教师要通过耐心教育,父母的行为指点,同学的榜样熏陶培养,想方设法,使其上进。

(八)联系要密切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只是学校注重而家长不配合,是很难取得实效的。

而家长有的因为没有比较,对学生的习惯的现状不能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及时的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习惯上培养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不足等等。

这样,有的放矢,双管齐下的注重培养,必将比任其自由发展效果要显著得多。

4、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

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

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

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如:

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

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

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

当教室地面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

教室地面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

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5、表扬鼓励,激励行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

“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

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

另外我们开展的“花儿朵朵开“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

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来获得自己的奖项。

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

6、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

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

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平时,我通过管理班的时间送学生放学,借此机会能见到家长,以这样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

和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懂得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此特点来要求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家长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学前准备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以学习为主。

上小学后,孩子在精神上、体力上负担明显加重;情感上、意志上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生活和活动方面都有了硬性的规定,孩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责任或压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与衔接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就会产生厌恶和畏惧,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所以一年级小学生入学前,家长要做好二者之间的过渡,为孩子上学做好必要的准备。

1、心理准备。

入学前,家长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幼儿园结束要上小学,学校是一个好地方,有许多同学在一起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学到好多知识和本领,通过家长绘声绘色的形容,激励孩子渴望早日到学校学习,也要使孩子明白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有规律的集体生活,应该按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

上课要动脑筋,大胆回答老师的提问,要与小朋友搞好团结,互相帮助,还要参加扫地等劳动。

鼓励孩子愿意在班集体中表现自己!

带着孩子走访正在我校上学的亲朋好友的孩子,请他们讲讲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最好走访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让孩子羡慕他们,从而开始愉快的学习。

回家后,经常与孩子沟通,发现孩子情绪有问题时,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分析原因,一定要从正面引导孩子,培养孩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果您发现我们的工作有什么疏漏或不足,可以通过电话、书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向老师直接反映,不要在孩子面前对老师进行贬低性的评价,孩子都有向师性,如果您贬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孩子就不好教育,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2、行为准备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学习,上学不早到(早7:

30前,午2:

20前,学校不开校门),不迟到,教育孩子下午放学后不要在回家路上逗留,回家先写作业,做作业要专心,做完作业再玩,不能边玩边写作业或边吃边写作业。

早睡早起,安排好早上的时间,不要拖拉,保证早饭的质量,做好上学前充分的准备,不要丢三落四!

培养孩子正确的站、坐、行的姿势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如果平时不注意养成良好的姿态,长此以往会导致脊柱变形。

坚持三个“远”:

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笔尖距离手指一寸远,胸前距离桌子一拳远。

绝不躺着看书,不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看书,看书一段时间后提醒孩子眺望远处,以作休息。

如果现在视力已经出现问题,建议家长赶紧带着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或许能够在假性近视期间将孩子的视力调整过来。

3、物质上准备。

学习用品一年级孩子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家长在购买学习用品时不要过于追求花哨和功能的繁琐,例如:

一二年级不要使用自动铅笔,尽量不使用多功能文具盒,不建议使用较大的多层书包(家长会中已分析),购买专用转笔刀放在家中使用,购买标签,在孩子的使用物品上标记班级姓名,购置儿童专用圆头剪刀,数学学具不要带尖锐的尖头,防止孩子之间互相戳伤,保护他人,(不给自己招惹麻烦)其实就是在保护自己。

发到校服后在衣服合适的地方写清楚班级姓名。

为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的房间不要有电视机或者电脑,学习的房间尽量保持安静。

4、知识准备。

会数1--20各数;能计算1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会写自己的名字;知道父母工作单位、电话以及家庭住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识字量,增加孩子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增强了,有助于尽早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较好地和任课老师沟通,与班级同学交流的能力也能很快得到锻炼,自信心更足,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从小事入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

5、学习用品的整理入学一至三周内,家长可以帮助整理书包,提醒他第二天要带的物品。

三周以后,家长可以通过引导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包括削铅笔,按照课程表准备第二天的书本、学具,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的能力增长了,自己独立完成就好。

当然也是因人而异,如果您的孩子能力比较差,或许在更长的时间内还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是一定不要看见孩子的速度过慢家长就全权包办,这是在滋养孩子懒惰和依赖的坏习气。

6、上课习惯上课用心听讲,遵守纪律,不随便离开座位,别人讲话过程中不乱插嘴,不做小动作,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许可后起立发言……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验证孩子上课的听课质量:

孩子回家能否轻松正确地完成作业,家长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小问题或者识字游戏,观察孩子的反馈如何,孩子能否把课文读通、读懂,孩子的书上是否有乱涂乱画的现象?

是否有咬手指的现象?

7、告诉孩子课间三部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