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0471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0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docx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docx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

第七编明代文学………………………………………………………………()

基本知识…………………………………………………………………………()

简单解释题………………………………………………………………………()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第八编清代文学………………………………………………………………()

基本知识…………………………………………………………………………()

简单解释题………………………………………………………………………()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第九编近代文学………………………………………………………………()

基本知识…………………………………………………………………………()

简单解释题………………………………………………………………………()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第七编明代文学

一、基本知识

1、明初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和高启。

刘基诗风近于杜甫,高启则近于李白。

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3、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他着有《怀麓堂集》。

4、“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提出的口号是: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吴中四才子”是指:

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6、“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

初期则以谢榛为代表。

7、晚明李贽着有《焚书》等,他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童心说”。

8、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

9、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0、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与谭元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1、明末爱国诗人有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

12、陈子龙的《小车行》、《卖儿行》等诗歌,表现了他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同情。

13、陈子龙抗清失败后的诗歌代表作是《秋日杂感》十首。

14、朱笠亭《明诗钞》把陈子龙列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15、夏完淳被俘后在押解途中作有《别云间》诗。

16、在市民通俗文学样式中,除了小说和戏曲外,散曲和民歌也是非常重要的样式。

17、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是北散曲。

18、梁辰鱼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苎》全部用昆曲写成,被称为“白苎派”。

19、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有王磐、陈铎、冯惟敏、杨慎等。

20、从白苎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的主流。

21、王磐的散曲集《西楼乐府》全为北曲,王骥德《曲律》将其列为北曲之冠,他的代表作是《朝天子·咏喇叭》。

22、陈铎倾心词曲,时人称为“乐王”,其散曲以《滑稽余韵》较有特色,共136首,用北曲小令写成,每首写一个行业。

23、冯惟敏散曲集名《海浮山堂词稿》,均为北曲。

24、薛论道作有不少关于边塞军旅生活的散曲。

25、明代卓人月认为民歌是“我明一绝”。

26、现存明代民歌集有《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挂枝儿》、《山歌》等。

27、明代民歌在形式上包括民间流行的俗曲和民间谣谚两种,内容以情歌为主。

28、宋濂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而散文中又以传记文最为出色,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等。

另有《送东阳马生序》等,也写得较为优秀。

29、刘基的寓言体散文集名《郁离子》。

30、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31、归有光代表了唐宋派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名篇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

32、“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

33、公安派的理论口号是: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4、袁宏道的70多篇游记是柳宗元之后游记文学的新高峰。

35、张岱的小品文名篇有《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等。

36、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惟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37、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它的雏形时期,其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第二阶段是它的初起期,其范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等;第三阶段是它的成熟期,其范本是《西游记》、《金瓶梅》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章回小说。

38、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编着者为罗贯中。

39、《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为明代嘉靖壬午(155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40、把书名定为《三国演义》的人是毛纶、毛宗岗父子。

41、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

42、《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以全知全能为主。

结构为独特的扇形网状结构。

43、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水浒传》百回繁本,附有李贽的评语。

七十回本是金圣叹删改而成。

44、将以玄奘为中心的历史事件衍化为文学形态故事的是唐代以来流行于寺院和社会上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45、现存元末明初杨讷所作的《西游记》杂剧,共六本二十一折,其第一本全部敷演唐僧出世的故事,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重要内容,猪八戒的形象也第一次在剧中出现。

46、吴承恩除《西游记》外,还着有《射阳先生存稿》等。

47、《西游记》的原型有二:

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48、大约从万历二十年(1592)开始,社会上已经有《金瓶梅》的传抄本出现。

现存最早刻本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金瓶梅词话》本。

49、《金瓶梅》的书名系由书中三个主要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合成。

全书的中心人物是西门庆。

50、从清代开始,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称为“四大奇书”,他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这四种小说实际上是南宋时期说话艺术中小说、讲史、说经、说铁骑儿四家的延续和发展。

51、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转变的小说是《金瓶梅》。

52、《金瓶梅》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

53、列国故事最早来源于宋元讲史话本《七国春秋平话》等,明代中叶以后,余邵鱼编定为《列国志传》,冯梦龙又将其改编为《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再改编为《东周列国志》。

54、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

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等,说岳系列有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代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一种是熊大木的《北宋志传》(又称《杨家将传》),一种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

55、神魔小说的题材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六朝志怪小说,而它的文体渊源则主要来自宋代说话艺术。

56、明代初年,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开神魔小说的先河。

57、《封神演义》的作者传为许仲琳,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

58、宋代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标志着古代小说批评的正式起步。

59、金圣叹的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代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

60、金圣叹将《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61、现存洪「木便」《清平山堂话本》(又名《六十家小说》)是最早的话本专集。

62、拟话本小说的体制包括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六个部分。

63、代表拟话本小说最早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64、《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65、《二拍》是凌蒙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66、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种形式。

67、明代嘉靖年间形成的四大声腔是:

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弋阳腔和昆山腔。

弋阳腔被称为“俗唱”。

68、明初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是朱权和朱有炖。

69、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

70、明代中期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作有杂剧《四声猿》,《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

其中以《渔阳弄》最有成就。

71、徐渭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短剧的作家,《四声猿》中只有《女状元》为五折,其余均为一、二折。

《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72、明代后期杂剧,孟称舜以写北杂剧为主,作有《桃花人面》等,编选元明杂剧《古今名剧选》。

叶宪祖兼写南北曲杂剧,作品有《骂座记》、《四艳记》等。

73、吕天成的《曲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着。

王骥德的《曲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等戏曲方面的理论着作。

74、丘「三点水+睿」着有《伍伦全备忠孝记》传奇。

75、邵灿着有《五伦香囊记》传奇。

76、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是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77、明末传奇形成了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78、沈璟的传奇合称《属玉堂传奇》,其中《义侠记》是他的代表作。

属于吴江派的成员有沈自晋、袁于令和卜世臣。

79、临川派作家有吴炳、孟称舜、阮大铖等。

吴炳着有《粲花斋五种曲》,阮大铖着有《石巢四种》,孟称舜着有《娇红记》。

80、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江西临川人。

81、汤显祖的传奇作品有《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五种,其中后四种均与梦有关,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82、汤显祖说: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83、《牡丹亭》全剧55出,是汤显祖剧作中最长的作品。

女主人公名杜丽娘,是剧中第一主角,男主人公名柳梦梅。

84、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历时15年。

85、《紫钗记》故事取材于唐人小说《霍小玉传》,《南柯梦记》取材于唐代传奇《南柯太守传》,《邯郸记》取材于唐代传奇《枕中记》。

二、简单解释题

台阁体——从永乐到天顺大约半个多世纪,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的天下。

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

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茶陵派——李东阳,茶陵(今属湖南)人。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的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李东阳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

前七子——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

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其文学主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

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认为“真诗在民间”。

李梦阳的理论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

他的复古理论虽然有荡涤台阁体的震撼作用,但他本人的创作未能准确传达和体现出他的文学主张,反而过多地留下模拟古人的痕迹,因而受到何景明的指责。

吴中四才子——即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

其中,徐祯卿仅以诗赋见长,其它三人既能诗文,又善书画。

后徐祯卿加入“前七子”,体现南北文学思潮汇流的趋势。

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带有市民色彩,表现为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

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李贽的“童心说”——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着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他提出了文学进化论观点。

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从“童心”出发,他还强调文学的自然表现,反对刻意求工。

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从诗文领域的公安派,到小说、戏曲领域的汤显祖和冯梦龙,都受他的思想的影响。

公安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兄弟三人以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由他提出。

公安派始终直接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表现在创作上指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他们反对今不如昔的文学退化观点,比较重视文学的时代精神。

同时主张创新。

竟陵派——竟陵派以其首领钟惺、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今湖北天门)而得名。

竟陵派继承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而是古人的篇什。

他们主张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

他们的作品因此显得佶屈聱牙、刁钻古怪。

白苎派——从曲调上看,明代初期的散曲重要还是沿用元代文人常用的北曲形式。

然而到嘉靖年间,昆曲的出现,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戏曲的发展,而且也对散曲的曲调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梁辰鱼的散曲集《东江白苎》全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苎派”。

从白苎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的主流。

明代散曲三期创作特点——明代前期散曲仍采用北曲,实际上是元末散曲的余绪。

多以散曲点缀升平,风格不出闲适、疏狂。

从明代中期开始,南散曲开始出现,但北散曲仍然有很大优势。

从白苎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主流。

此时散曲内容贫乏,形式浮艳,终于使散曲趋向衰微。

归有光——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

他之所以被列在“唐宋派”中,是因为他对当时声势显赫的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和模拟文风表示不满,主张为文根于六经,提倡道德。

实际上他与王慎中、唐顺之的主张有很大的不同。

要点在于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儒教。

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提倡重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因此他的散文名篇均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着称。

小品——“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

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

明人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

它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

《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的成书是作家对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进行改造加工的结果。

它成书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二是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三是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从纵向上看,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从横上看,《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是当时三国各方面军阀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斗争。

此外,《三国演义》在多个领域都有丰厚的文化蕴含,堪称中华民族古代智能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启示录。

《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后三分归晋的结局表明,小说是一部悲剧作品。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往往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方要以道德情感为代价,去换取政治上的成功;而刘备集团却是相反,经常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和克服政治利益,这是作品中导致刘备集团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

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产生悲剧美的重要原因,《三国演义》让读者从深深的惋惜中受到强烈的悲剧美冲击。

《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从社会方面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对明清以来的农民起义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文学方面,《三国演义》的出现为历史小说的出现提供了典范。

《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

这种在民间“说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其独特的成书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珠串式线性结构形式,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

《水浒传》的叙事技巧——最能体现作者叙事才华的是《水浒传》中作为限知叙事方式表现的流动视角。

其基本表现就是让读者随同作者的笔端,化为书中某个正在被描写的人物或事件的当事人,去领略和感受那身临其境的过程和韵味。

《水浒传》的语言风格——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

它以北方口语主要是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

其主要特色是:

简洁明快、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往往以几个字便意态毕肖。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明清两代的农民起义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

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金圣叹等往往以《水浒传》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统治者对它视为洪水猛兽,屡次禁绝。

《水浒传》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水浒传》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并且对历史演义小说和公案侠义小说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水浒传》中有关市井生活的生动描写,对人情小说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1)、史实及记载。

唐玄奘门徒辨机据其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辨机弟子又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2)、文学艺术作品。

唐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首次将神话故事与取经事件融为一体。

其后取经故事在戏曲、平话小说上都有创造。

(3)、文物的佐证。

《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特点——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这三者的和谐统一,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孙悟空的个性自由精神的来源——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社会思潮主流的王学左派的张扬个性的“童心说”的深入人心是理所当然的因果关系。

这种桀骜不驯、目无尊长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佛教内部禅宗中那些“呵佛骂祖”的狂禅现象及其内在佛理的作用。

《西游记》的语言特色——作者大量使用谐词戏语,不仅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的笔调,而且也渗透着异常浓烈的调侃和戏谑韵味。

小说在人物的语言个性化、口语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

此外,书中语言散韵相间,还吸收了方言口语中生动传神的词语,显得活泼清新。

明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类型——从弘治到明末,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相继大批问世。

其中包括受《三国演义》影响,以《列国志传》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受《水浒传》影响,以《杨家府演义》等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和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

明代神魔小说的题材分类——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由宗教故事演化而来。

第二类是由讲史故事分化而来,即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上神怪的想象,敷衍成神怪化的历史。

第三类是由民间传说故事演化而来。

《封神演义》——此书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

一方面假借历史事件,以队纣王的揭露抨击和对武王的热情赞美托古讽今,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

《三言》和《二拍》在体制上的区别——从拟话本小说的体制发展来看,《三言》是从话本向拟话本过渡的产物。

因为《三言》中尽管有些是冯梦龙本人的创作,但大部分是他对宋、元、明三代话本小说的改编。

而《二拍》则绝大部分都是凌蒙初个人的独创,因此整个《二拍》不仅在思想和艺术上显得都比较统一,而且它出现的本身就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

拟话本与话本体制上的区别——区别不大,主要包括:

题目,一般是主人公的名字,或者是有关的地名、物名等;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入话,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然后引到正文;头回,在话本的诗词、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正话(正文、正传),这是话本小说的故事主体;篇尾,话本一般都有一个煞尾,位置在情节结局以后,总结全篇大旨,或对听众加以劝戒。

明代戏剧的基本特征——

(1)数量众多。

(2)题材多样。

出现了元杂剧中极为少见的讽刺喜剧和反映当时重大事件的时事剧。

(3)审美风格的雅化。

明代剧作家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品位。

文人的审美情趣也不可避免地融注到戏剧艺术中,主要表现为戏剧的诗文化,甚至部分作品变成只供阅读的案头剧。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明初是杂剧艺术的高潮,一方面是因元代杂剧的余波所及,同时也与明初统治者的提倡和参与有关。

明中期杂剧处于转变时期,元杂剧的余波影响至此已经荡然无存。

与传奇相比,杂剧在这个时期明显处于颓势。

明后期是杂剧创作的巩固时期。

虽然在规模上不能与传奇相比,但就自身而言,中期作家所开创的杂剧体制风格的转变至此已经完成,得到巩固和发展。

明代戏剧的分期及特点——

(1)明前期戏剧。

以永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的戏剧处于新旧形式的嬗变时期,永乐年间开始到嘉靖之前,戏剧创作基本上处于停滞和沉寂萧条局面。

(2)明中期戏剧。

这个时期是明代戏剧的复苏时期,传奇取代杂剧的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大增强。

(3)明后期戏剧。

这是明代戏剧的繁荣时期,无论杂剧、传奇都取得辉煌的成就。

此期出现了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戏剧作品;传奇的主导地位愈加巩固;戏曲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徐渭和《四声猿》——明中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

《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和《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

其中最杰出的剧本是《渔阳弄》,作者以祢衡自况,把曹操塑造成造成自己一生坎坷不幸遭遇的社会力量的集中代表。

在剧本形式方面也有不少创新:

作者将传奇体制运用于杂剧中;成为第一个大量写短剧的作家;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

沈璟与吴江派——沈璟,江苏吴江人。

精研曲律,着《南词全谱》,传奇有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

他曲论的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具体表现为格律至上和推崇语言“本色”。

这是为纠正案头之曲的弊病,纠正骈俪派堆砌辞藻而提出来的。

但他将这一点加以绝对化,根本无视戏曲还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吴江派的成员多为沈璟的子侄、门生和追随者。

临川派作家——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和阮大铖等人。

他们大多只是继承了汤显祖注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约束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氏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

三、思考题

明代诗文主导地位让位于小说、戏曲的原因是什么?

①从社会方面看,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