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0373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7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x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4-2025)

简本

委托单位: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

编制单位: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

提交时间:

二零零五年九月

前言

为促进杭州市旅游产业素质与产业地位的全面提升,提高杭州旅游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构筑杭州个性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杭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预见问题、解决问题和谋求发展”的主要思路,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力求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一整套战略、策略与技术保障的全面解决方案,并着重提供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营销与管理对策。

本规划通过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向全国招标,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和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中标并共同承担编制。

2003年11月19日起,课题组正式进入现场进行考察。

2004年2月上旬完成大纲,组织5次会议分别向各界征求意见。

2004年3月13日通过由国家旅游局主持的大纲评审。

2004年8月24-25日通过由李吉钧院士主持的初稿评审。

此后,课题组又多次征求、听取并吸收以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为主的地方历史文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历次座谈会、评审会征集到的各方意见,课题组结合规划任务书要求,进行充分研究和修改,形成本规划的终期送审稿。

作为对区域旅游规划成果形式的一种尝试,本次提交的规划文件采用新的形式,即由规划总报告、规划简本、五年行动计划纲要、专题研究/规划报告和一系列基础支持文件等组成。

规划总报告力求通过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分析、论证以提出战略、策略和措施,规划简本体现整个规划最核心、最关键的战略性内容,行动计划侧重于规划近期(2004-2010)应采取的主要行动建议,专题研究/规划报告及一系列基础支持文件等则从多个角度对规划报告中涉及的结论和建议,或专项课题与内容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阐释。

本规划范围包括杭州市市域全境,即城八区:

西湖区、拱墅区、下城区、上城区、江干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郊5市县:

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规划总面积16596km²,其中市区面积为3068km²。

本规划期限为2004-2025年,其中2004-2010年为规划近期,2011-2015年为规划中期,2016-2025年为规划远期。

致谢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正式启动编制工作是在2003年11月19日。

在近两年的规划编制期间,我们得到来自各方面、各领域、各阶层的专家、学者、人士和官员等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正是在各方的重视和关心,及各单位和人士的鼎立帮助下,编制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对此,我们无不怀着崇高的敬意,尤其要感谢以下为总规编制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士和部门,他们是: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杜一力女士与国家旅游局秘书处彭德成博士莅临规划大纲的评审工作会现场,并提出宝贵意见;

杭州市委王国平书记在百忙中翻阅了规划大纲,并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战略性指导;杭州市政府项勤副市长亲自出席规划大纲的评审工作;

规划编制期间,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李虹主任和崔凤军副主任领导全局上下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大量物质与人力支持,在出席的项目研讨会、座谈会和评审会上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意见;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规划处姚吉锋处长,直接负责本次规划的具体领导工作,多次带领规划组成员进行现场考察,在规划编制的具体组织和协调中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并提出宝贵意见。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规划处马佳骏副处长,负责规划编制的具体协调和组织工作,他也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市场处、行管处的相关领导也为规划编制工作或帮助或支持或提出建议;

另外,兰州大学李吉均教授、中国科学院王铮研究员、清华大学杨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浙江大学邹益民教授、浙江大学陈纲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方民生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汪宇明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王大悟教授、浙江省经济规划院朱李鸣教授、浙江省旅游局肖歌处长、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陈南江主任、复旦大学杨正泰教授、东南大学喻学才教授等参与规划编制的大纲或专项规划的评审或意见征求会工作,并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的林正秋教授、方起东副教授、陈明钊副院长、吕洪年教授、周复多教授、吴仙松主编、周生春教授、陈仙波教授、徐云松副教授、仲向平副教授、张幼泉秘书长、戎玉中秘书长、俞宸亭副秘书长及左亚琳副编审不仅在规划修改稿座谈会上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而且在规划再修改稿征求意见时提供了非常详尽的书面修改建议;

杭州市规划局、建委、计委、文物园林局、文化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环保局、林业局,以及杭州市西湖区、拱墅区、下城区、上城区、江干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富阳市、桐庐县、建德县、淳安县等党委、政府和旅游局及相关部门为规划编制提供指导意见,或提供物质资料和数据支持等。

杭州市春秋旅行社杭州分社、杭州美景旅行社、杭州园林旅行社、千岛湖旅游管理局、浙江大峡谷、双溪竹海漂流、宋城旅游管理分公司、桐庐女儿村、杭州龙井山园旅游区、杭州乐园、杭州大明山风景旅游有限公司等负责人或管理人员也为规划编制提出了建议或意见。

寸牍难尽所有为本次规划编制做出贡献的人士。

在规划编制工作即将告竣之时,回首近两年的编制工作,是在与众多专家、知名人士和地方领导不断地沟通协作下进行的。

同时,杭州作为国内外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使我们编制组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相信,在杭州人民和各级政府的殷切期望下,杭州旅游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而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将推动这一历史进程,使杭州旅游业扬帆启航乘风破浪。

谨此,规划组再次对以上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机构、单位或个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目录

第一章情景分析1

一、宏观背景1

(一)世界旅游业:

趋势与亚太地位的提升1

(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居民消费转型2

(三)中国旅游业的飞跃与转型2

(四)长三角“无障碍”:

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3

(五)杭州:

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长三角副中心城市5

二、杭州旅游发展阶段与态势6

(一)接待事业期(1949-1977)7

(二)稳步发展期(1978-1988)7

(三)调整巩固期(1989-1998)7

(四)国际化与转型期(1999-)7

(五)发展经验小结8

三、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9

(一)机遇9

(二)挑战12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15

一、资源普查综述15

(一)概述15

(二)资源密集区分布16

二、旅游资源总体特点17

(一)种类齐全17

(二)质量高17

(三)大分散小集中17

(四)观光旅游资源蕴藏丰厚18

(五)休闲旅游资源优势明显18

(六)会展旅游资源有待提升18

第三章目标市场界定20

一、趋势分析20

二、市场界定21

(一)三大入境市场板块21

(二)三大首要国内市场圈21

第四章目标与战略23

一、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分析23

(一)市委市政府战略思路述评23

(二)城市总体规划24

(三)旅游城市定位的对比分析24

(四)小结25

二、总体定位25

(一)目标定位25

(二)目标定位关键词解析26

(三)功能定位30

三、总体战略31

(一)个性国际化战略31

(二)区域旅游中心地战略32

(三)旅游西进战略33

(四)城市·文化·旅游一体化战略33

四、战略目标33

(一)总体目标33

(二)阶段发展目标34

(三)战略指标体系35

第五章旅游城市品牌建设与管理36

一、城市品牌设计36

(一)文案或口号设计36

(二)品牌标识36

二、城市品牌建设和管理38

(一)产品体系建设39

(二)近期:

全力打造“东方休闲之都”39

(三)中远期:

建设“幸福天堂”40

(四)物质与文化景观提升计划41

(五)城市品牌传播41

第六章旅游空间结构43

一、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43

(一)长三角旅游一体化43

(二)城市东扩对城市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43

(三)旅游西进对城市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44

二、杭州市旅游空间结构44

(一)一心(旅游增长与创新中心)45

(二)一轴(旅游发展轴)45

(三)六区(优先发展区)45

(四)五翼(旅游合作翼)47

三、旅游中心地体系49

(一)一级旅游中心地49

(二)二级旅游中心地49

(三)三级旅游中心地49

四、分区(市/县)旅游发展建议50

(一)西湖区50

(二)拱墅区50

(三)下城区51

(四)上城区51

(五)江干区51

(六)滨江区52

(七)萧山区52

(八)余杭区52

(九)临安市52

(十)富阳市53

(十一)桐庐县53

(十二)建德市54

(十三)淳安县54

第七章旅游产品转型与再开发55

一、产品现状55

二、产品转型及再开发55

(一)目标55

(二)发展思路56

三、三大主导产品57

(一)观光旅游产品57

(二)会展旅游产品59

(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60

四、多元化支撑产品63

(一)南宋古都文化旅游63

(二)博物馆旅游63

(三)吴越文化旅游 64

(四)宗教旅游64

(五)森林与生态旅游 64

(六)乡村农业旅游64

(七)修学旅游64

(八)红色旅游64

(九)民间文化艺术旅游65

(十)婚庆与蜜月旅游65

五、重点线路设计65

(一)广域旅游线路组织66

(二)“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组织66

(三)依托于杭州的浙江省内旅游线路组织66

(四)市域旅游线路体系开发66

第八章近期重点产品建设计划68

一、品牌产品建设68

(一)大西湖68

(二)京杭运河(杭州段)74

(三)湘湖76

(四)千岛湖77

(五)天目山77

(六)钱江潮78

(七)西博会78

(八)休博会78

二、潜力品牌产品建设79

(一)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79

(二)新安江-富春江风景道79

(三)良渚文化遗址公园79

(四)南宋皇城遗址公园80

(五)旅游特色街80

(六)西溪湿地80

第九章目的地营销计划81

一、目的地营销总目标81

二、营销组合方案81

(一)形象塑造81

(二)需求导向的主题产品组合81

(三)促销策略82

(四)促销方式82

(五)分销渠道83

(六)节事活动83

三、营销行动计划84

(一)行动计划84

(二)经费预算84

四、营销绩效管理85

五、分目标市场国际营销85

(一)日本市场85

(二)韩国市场87

(三)港澳台、东南亚市场88

(四)欧美市场89

六、分目标市场国内营销90

(一)北京都市圈91

(二)上海都市圈92

(三)广州都市圈93

第十章城市服务与旅游企业建设规划95

一、政府策略与计划95

二、接待设施与服务规划96

(一)酒店业提升规划96

(二)旅行社及其服务规划97

(三)旅游区服务规划98

(四)餐饮服务规划98

三、旅游商贸服务规划99

(一)目标与重点领域99

(二)旅游商品发展对策99

(三)特色旅游街区建设99

(四)发展特色购物游计划100

四、国际会展设施建设101

第十一章作为目的地的城市规划响应102

一、土地利用布局的优化102

(一)城市各类土地利用的原则102

(二)风景旅游用地的要求103

(三)围绕西湖的圈层结构与放射结构103

(四)城区内部空间结构103

二、风景城市的景观建设104

(一)城市总体景观建设104

(二)城市景观组合对城市规划布局的要求105

三、目的地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106

(一)城市旅游服务体系106

(二)城市公共标识系统106

第十二章交通设施及其服务规划107

一、航空交通规划107

二、铁路交通规划107

三、水路航运交通规划108

四、市域交通规划108

(一)近期建成“一小时半”交通圈的交通骨架108

(二)建立完善的交通服务体系108

五、重点旅游景区交通规划109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条件110

一、加快立法进程,依法治旅110

二、服务大旅游,健全管理体制110

三、消除壁垒,积极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111

四、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旅游111

五、优化人才结构,调整培训方式112

(一)引进或培养紧缺人才112

(二)加强企业、行业与学院联合培训112

六、可持续旅游113

(一)遗产保护与旧城更新114

(二)自然旅游资源保护115

(三)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16

(四)旅游危机管理116

图件编号

1区位分析图

2市域旅游资源分布图

3市区旅游资源分布图

4交通现状图

5规划总图

6客源市场分析图

7空间结构规划图

8旅游中心地体系规划图

9优先建设项目布局图

10交通规划图

第一章情景分析

一、宏观背景

(一)世界旅游业:

趋势与亚太地位的提升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旅游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稳步增长,标志着旅游已经成为上世纪最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之一。

在1975-2000年间世界旅游业一直保持4.7%的平均增长速度,而同期全球GDP的增长速度为3.5%。

也就是说,世界旅游业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1.3倍。

目前,旅游已为世界范围的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出口贡献了大约7%的比例,位列全球第四大出口产业。

在21世纪初,世界旅游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时期。

以2003年和2004年世界旅游组织(WTO)的统计为依据,2004年全球国际旅游者达到了7.6亿人,同比增长了10%,这是近20年来世界旅游业首次以如此大的幅度增长,同样的增长幅度上一次则出现在1984年。

 

图1-1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1950-2004)

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格局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亚太地区的发展势头强劲。

1950年亚太地区的旅游收入只有4000万美元,仅仅高于中东地区的旅游收入。

1981年亚太地区的旅游收入已经升至世界旅游收入的11.26%,2001年这一指标攀升至19.15%。

2004年在全球旅游人数普遍增长的情况下,亚洲地区的增长在世界居首位,达到了29%,这是在弥补了由非典等原因所导致的2003年入境旅游者减少份额的基础上,比2002年同期增加了17%。

据WTO预计,到2020年国际入境旅游者将超过15.6亿人次,其中有大约4亿人次的长途旅游者。

亚太地区作为第二大旅游接待地,届时将接待大约3.97亿人次的游客。

预测还显示亚太地区旅游年增长率将达到5%,超过世界4.1%的平均增长水平。

可以预计,未来的世界旅游业仍将是世界经济的一大热点,而未来亚太地区则将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旅游业核心竞争地带,同时也将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的中心之一。

(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居民消费转型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均GDP不断增加,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反映了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发生结构性新变化。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居民用于住、行和文化娱乐等的消费支出比例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

同时,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包括城市化进程提速、中产阶层逐步形成。

就中国而言,其特殊性还在于,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构成消费主力军。

因此,以城市居民、中产阶层、独生子女新生代等为主的新锐消费人群正在快速成长中。

同时,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和社会健康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性话题。

其标志性年份是2001年,入世、奥运会、世博会等标志性事件的发生及其后续积极影响,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更为广泛的世界吸引力,也有利于加速推动国际范围内的商务、会议和观光等活动在中国的发生及其相关消费的持续增长。

(三)中国旅游业的飞跃与转型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新型“朝阳产业”。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98年间,在邓小平理论及其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阶段是从1999年开始,预计将持续到2020年前后,我国将由亚洲旅游大国跃升为世界旅游强国,这一阶段可称为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化与支柱产业阶段。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在第二阶段初期,国家一系列鼓励或支持旅游业的政策与措施出台,推动了中国旅游业在过去几年(1999-2004)的健康发展,也为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和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适应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居民消费结构转型,有力地释放了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中国旅游业整体发展转型。

概括起来,转型期中国旅游业的总体特征如下:

●国际化时代;

●旅游业营销时代;

●休闲度假时代;

●个性化或主题旅游时代;

●文化与怀旧时代;

●大旅游时代;

●城市目的地时代;

●质量效益型时代。

以上背景,是中国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大背景。

同时,杭州及其所在的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旅游业发展也很大程度上记录、代表着中国旅游发展的大背景和大趋势。

或者说,长三角(包括杭州)的旅游业发展,已率先迈入上述转型时代,并在很多方面可以作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典范。

(四)长三角“无障碍”:

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崛起,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经济界最令人瞩目的事件。

她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布局,乃至中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都有着重要意义。

由此,长三角大都市圈囊括的上海、浙北、苏南15个跨省域的城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1、长三角:

经济中心引擎与城市集群互动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金三角。

2002年,这块面积仅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的土地上,却创造了全国18.5%的GDP(19105亿元),贡献了全国22%的财政收入(4046亿元),完成了全国28.4%的出口额(924亿美元)。

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有10个分布在长三角,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长三角占一半。

另外,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落户于此。

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

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中,上海好比经济中心引擎,是整个中国与长三角经济的发动机。

以上海为中心引擎驱动,并在南、北两翼中心城市(杭州、南京)的侧翼辐射下,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的经济共同体呈现出以城市集群互动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这是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群,响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谋求更大区域范围内的整体联动与协调发展的积极态势,必将更快地提升长三角都市圈在全球以都市群为整体的竞争力。

长三角大都市圈中各个单体城市在全国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体化过程中更大空间内形成的产业集聚、专业分工,更加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以及便捷高效的交通纽带,是长三角旅游发生消费激增与领先转型的经济基础,也是长三角各城市之间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关系的经济纽带。

2、长三角旅游:

消费激增与领先转型

2003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2775亿元,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首次突破3000美元。

同时,长三角15城市中,人均GDP超3000美元的有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南京等8座城市。

国际及国内发达城市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区域或城市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则呈现明显的富裕型特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下降至40%以下,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教育、交通通讯等服务消费比重增加;消费能级跃升为万元级,住房、汽车等进入家庭消费,汽车社会开始逐步形成;城市化步伐加快,伴之而起的现象是逆城市化倾向呈上升态势。

居民消费日益从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为主的商品消费范围,逐步扩大到娱乐、休闲、文化、旅游、健身等方面。

2003年1-9月恩格尔系数统计表明,长三角地区12个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表明这些城市的部分消费群体已具备消费升级能力,提前进入消费社会以及追求时尚和个性需求的高消费阶段。

在此区域经济、社会和居民消费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旅游表现出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旺盛的消费需求,并引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转型趋势。

长三角地区在全国旅游八大特征的基础上,还表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特征。

3、杭州宣言与长三角旅游无障碍

2003年在杭州召开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上,长三角15个城市和黄山市,共同发表《杭州宣言》(《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明确了长三角旅游城市的合作项目和行动计划,并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品牌塑造、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与保护、旅游信息交流与一体化、区域旅游便利措施等多方面达成多项共识。

《杭州宣言》宣告了国内首个区域无障碍旅游区的诞生。

在长三角地区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依托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长三角各城市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关系,在区域旅游无障碍的推动下,将产生更大的产业集聚与区域集群效应。

杭州自古即是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

在长三角一体化以及区域旅游无障碍的背景下,依托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优势,必将为长三角和中国旅游的转型、发展以及旅游国际化等,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五)杭州:

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长三角副中心城市

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杭州由此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49年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改革开放以后,杭州发展加速。

作为浙江省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杭州目前已发展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

2004年,杭州市GDP增幅达15%。

根据杭州市统计局资料,杭州人均GDP于2002年首次超过3000美元,2004年达到4695美元(按户籍人口计。

若按常住人口计则为4242美元),比2003年增长13.7%,迄今已经保持了连续14年的两位数增长。

预计到2010年,杭州市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杭州在未来一段时间,其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服务业更加发达、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在第三产业推动下进一步发展。

根据中国社科院等公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2004年度在中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杭州位居第五,仅次于上海、深圳、广州和北京,而此前2002、2003年度排名中,杭州名列第十一位和第六位,尤其难得的是杭州在六项综合指标(综合就业增长、综合市场占有率、综合GDP增长、综合收入水平、综合生产率、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表现都很突出,全部在前十名。

尤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极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