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名篇》读后感.docx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名篇》读后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2021年《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2021年《陶行知名篇》读后感1
寒假里,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__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
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
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
“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
”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说: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
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
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
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在“创造的教育”中,他说:
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
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说: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
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
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
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热爱学生、求真务实,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朴实无华,却处处彰显着育人的真谛。
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
2021年《陶行知名篇》读后感2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后,书中的许多__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他说:
“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
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
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
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
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
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几时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学中,我们忽略了教学相互的快乐,我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不能将知识装进脑子里。
于是,课堂上满堂灌,频繁的一问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蜻蜓点水式的提问,我们穿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鞋”,确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还美其名曰“教无定法”。
我们从这样的教学中不能找到一丝快乐,整日被教学劳累,且被人认为是累赘。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让我们摆脱教学的苦恼,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不仅有理论的引导,还有实践进行指引,学生快乐,老师也快乐。
我们要教会学生从“玩中学,玩中解”,而老师更侧重于“玩中教”,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生活是广大的,生活的内容无处不在,这也就意味着老师应在教学中多学习,陶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俗话说“你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对于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桶水还不够,作为老师应该要有源源不断的水。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有一眼永远不干涸的水井。
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
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
教育这门学问太渊博,太高深,它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作文
2021年《陶行知名篇》读后感3
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着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我虔诚的聆听着,或有恍悟,或有懵懂,或有担忧,或有希望。
。
。
。
。
。
没错,这位老人便是陶行知先生。
不幸的是,他所追求的思想正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去。
但似乎大家是喜欢他的教育的,各大,各个刊物,不正在推崇着他的教育__吗?
真的感到很可惜,先生的__,先生的教育,不能被教育机构践行落实,却只能为戴着教育的帽子而奴隶着先生的教育的论文发表者了。
最近,我们学院举办的“科学学习,健康生活月”也与先生的思想不谋而合。
生活就是教育。
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虽然活动的初衷并不是由于先生的思想引起的,但这至少证明了先生的思想是创新的。
”为什么这句话在现在听来却是如此讽刺?
教师是如何教真或真教的?
而学生又是如何学真或真学的?
。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有的教师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教学行为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理念;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成了虚假的表演,有的教师上课象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过分追求技巧,为形式而形式,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表面看似热闹非凡,但一笑之后,学生收效甚微。
再者,现在有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如同站在舞台上表演一般,将自己装扮的无比完美。
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写一些矫揉造作的__,肆意挤出不属于自己的情感。
荆棘鸟的声音甚是美妙,但一直叫不停,难免让人厌烦,显得聒噪。
能写出华丽的词藻固然最好,但万事求真,空洞的情感又怎能敌得过真情实感能让人读的酣畅淋漓,深入骨髓?
现在看来,假大空的教师和学生并不在少数,真,似乎真的是个遥不可及的词。
如果没有求真的教育培养不出真善美的人,那么,没有创新教材和灵活的教材使用方法的话,便培养不出活的人。
陶行知在《教学作合一下之教科书》中曾呼吁“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他说我们对书的根本态度应该是:
“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
“做”的工具。
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
”他特别强调了我们对教材的定位应该在其实用性上,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教材要贴近生活,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用在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陶行知先生不主张传统的那种纯粹依赖教材、使用教材去教的教学模式——“先生讲解,学生静听,而不引人去做。
”陶行知认为:
“读书一定要一种课本,并且要从头一本头一课教起,这也是一种成见。
”“先生是活的,书本到处有,只要活用他就有办法”。
他要求我们要灵活地使用教材,不应该过于呆板,僵硬。
他在《创造教育》一文中写到: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起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
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
”应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使用者应该把教材当作参考材料,培养创新的意识。
对于过去教材的统一化、呆板化的弊端,他还建议应该赋予使用者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那决不是巧合。
如今,中国正进入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各种压力,各种浮躁,各种现实,都需要正确的教育去缓和。
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就因为人类永远都不满现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的.使命永远都是那么高尚。
2021年《陶行知名篇》读后感4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
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
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却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
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用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创新。
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2021年《陶行知名篇》读后感5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联系教学实践活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颇有收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
学了“米、厘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
学了“10的认识”后,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
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可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
学习“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
利用“比例知识”,帮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电费情况(按人口比例)。
学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比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第二、教学做合一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
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
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的理论,其实与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教材和学习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在招考营业员”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在“我是小顾客”活动中,通过付币、找币巩固了不同单位的人民币之间的互化。
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边学边做,细细体会,定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2021年《陶行知名篇》读后感6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
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
“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
”此作者更指出:
“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
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
"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
"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021年《陶行知名篇》读后感7
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才能具备新时期的教师素质。
书本是无言的老师,在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有了以会和收获。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使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感觉到爱学生就应让学生健康成长,免受伤害,为此每节课之前我都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隐患;教学中对某些有危险的动作做好保护与帮助工作;每节课都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我认为热爱学生,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的全面关心爱护。
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还想到了。
由此我想我们确实做到了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这三个角色。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二、学会欣赏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
“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欣赏优秀学生的同时应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例如:
有些较胖的学生也许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体弱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好但是他锻炼的态度端正;还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