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docx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
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
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才能具备新时期的教师素质。
书本是无言的老师,在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有了以下体会和收获。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很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例如XX年3月,县上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竞赛,我代表南诏镇教师到大仓参赛,所执教的《快乐的小青蛙》获得一等奖,当时也没有仔细去想成功的原因,读了先生的文章后,使我真正明白了,那次比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到了自主阅读,合作识字,探究自悟。
并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
我想这就是先生所说的“教学相长”。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我班五年级上学期从段家庄分校来了12名学生,其中有一名叫谢国成的学生,由于低段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成绩很差,上课好比听天书,无心学习,经常讲话或玩东西影响同学。
课后经常欺负同学,有时还约小伙伴去池塘里游泳。
简直让我费尽心思。
但是,5月份我带学生到村子里做好事,居然发现他干劳动很卖力,我当许多村民和学生表扬他,他开心极了,干得更卖力了。
从那以后,我觉得谢国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也很少听到学生告他的状了。
上课也安静多了。
借此,我经常安排他一些事情,他多数都完成得很好。
学习了陶先生的一些理论使我真正懂得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内外都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我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
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
《陶行知教育名篇》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我试着用以上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慢慢德,我发现班里那几个“小捣蛋们”不再和我对着干了,到成了我的小助手了。
教师一字一句温馨和智慧的话语,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爱重视指导和欣赏,这是教师职业所独具的人性感召力。
这是教师职业的大爱带来的人性美!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
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都会发现: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现在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师生共生活”一信。
这封信是写给安徽公学副校长姚文采的。
其中交代了关于安徽公学秋季招生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学校的校纪、校风的建设。
陶先生提倡的生生榜样与师生榜样的作用,把开学一个月的精神都集中要训育上。
不论老师或学生都要同甘共苦,共生活。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到:
“师生共生活”如果适用在现在的教学或管理上,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很显然,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靠一、两个人是抓不上去的。
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
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
师生在生活时,还要同进步。
或许在初期阶段学生表现在模仿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表现。
但随着时间推移,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和个人修养上喜欢和老师赛跑,所谓后生可畏,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下,面对学生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引导者。
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所小学把全镇五年级学生全部合并到中心小学,这就涉及到学生的管理问题,学生住宿、吃饭、晚上上自习写作业以及交通等问题摆在全体师生的面前。
该校教职员工三人一帮轮流值班,与住宿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吃住,早晚一起洗脸刷牙,晚上一起上厕所,早上一起出操;学生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老师来照顾;学生有什么烦恼,都向老师倾诉,四十多个住宿生与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甚至有的不愿意回家过周末。
他们的学习进步了:
住宿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位居五个学区之首;他们更加懂事了:
在学校,每天早晚扫地、打水都成了他们份内的活儿,他们从无怨言;他们的自理能力强了:
周末回家,他们能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洗衣刷鞋,家长高兴的直夸学校和老师;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更强了:
他们从没有违反过校规校纪,与班级同学相处融洽,七个班中有四个班的班长是住宿生。
以上这些都是为什么?
很显然,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
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学校校园也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
“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
“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他那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
生活就是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
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有一所中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同学们都已不堪重负。
一位家长建议他们向学校反映一下,可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因为他们觉得即使去反映了,也没有用。
这位家长很感慨。
从同学们的表现上,我们不难发现成人世界的影子。
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孩子过早地世故了。
“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
准此类推,照加上去:
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这是多么实在的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
让我们的教育伸张到大自然,伸张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
让我们为我们的孩子创设美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美,即是真,即是善。
美的生活环境,就是真和善的生活环境。
说真话,做善事。
让他们在美的生活环境中受到熏陶,做真、善、美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
"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
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
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
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一是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
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做干。
他批评那种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恶见。
我想爱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
如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要不是他母亲让他在地下室搞实验,伟大的发明家不久夭折了吗?
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
如果不加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则犹如睁眼瞎,大千世界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
4、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要有问的自由,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
解放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任。
给他们一些空闲消化所学的,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的事情,使他们不致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意向。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历久弥新。
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
解放儿童的眼睛体现出学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儿童的脑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解放儿童的手无疑是动手实践的能力,解放儿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教学的创造性。
历史的车轮推进了将近一个世纪。
我们到底给了我们的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多大的解放?
在教学实践中,有多少人能够把“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活动实践”等新教育理念日益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不是成为课堂的摆设?
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渗透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形成探索精神、创造思维。
如果我们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不仅学生享受“亲自”获得的成功,实际上也是教师自己享受成功。
正如陶先生所说:
“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一个茶杯要有空的地方才盛水、一个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才可想象”。
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彻底的解放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批创造型的学生。
否则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
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
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
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
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魏源
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