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观后感6篇.docx
《《镜子》观后感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镜子》观后感6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镜子》观后感6篇
《镜子》观后感6篇
《镜子》观后感1
孩子身上的问题究竟是谁造成的?
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
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
但是孩子说,真正应当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
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
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
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
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
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
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洁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将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议 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
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
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担心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悲伤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好像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
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特别,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
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
罗曼罗兰说:
如果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
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
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
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
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
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学问,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
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与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假如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胜利,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
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间,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
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
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
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始终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生疏人。
这将是怎样的悲伤。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转变。
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父母转变,孩子可能因之转变,而后者影响深远。
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镜子》观后感2
央视十二套三集纪录片《镜子》所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描述了几个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揭示出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也说明通过肯定的教育,问题孩子还是能够有所好转的,但同时也强调,家长的转变和家庭氛围的转变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
总之,这个纪录片所涉及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问题不能不专心面对和谨慎处理。
关于家庭教育,在当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切的社会问题无不是根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根源于完全失败的家庭教育。
这个观点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
应当说,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人们的头脑已经糊涂了,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
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
应当如何实施家庭教育?
有哪些真正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形成共识?
现状是多数家长还在连续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对此茫然不觉。
不仅如此,有些家长还回过头来埋怨孩子,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说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听话,这就无药可救!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许多专家确实是对家庭教育有深化的理解,但是普遍的说却没有公认的观点和看法,更何况许多所谓家庭教育专家和机构还夹杂着功利性,这怎么教别人做好家庭教育呢?
眼下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让本就迷惑的家长无所适从,往往花了钱却受不到什么效果。
关于家庭教育,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中国传统教育中查找智慧,但是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带着批判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怎么能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教育呢?
在我看来,现代的人是抵触的,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却又无能为力,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又带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于是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中间抵触着、徘徊着、苦痛着!
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几千年不变,在整个传统教育中处于扎根的地位,其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极为科学有效的,这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各行业都名家辈出就能够证明。
可是现代人总想创造,总想制造、总想标新立异,认识不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魅力所在。
从这个方面看,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要想回归正确的轨道是需要时日的,也是需要付出点代价的,若不碰个头破血流是不会死心的,是不会老老实实的接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的。
但是总有一天会接受,我相信这是肯定的!
《镜子》观后感3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简单仿照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德、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
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简单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
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
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顺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
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嬉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嬉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
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
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同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肯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谈天,给孩子讲讲故事。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留意讲究科学方法:
首先要擅长倾听。
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忙,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
孩子向您诉说快乐的事,您应当表示快乐;孩子向您诉说不快乐的事,您应当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怜悯;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当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
这样,孩子便愿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镜子》观后感4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叙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
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莫非都是孩子造成的?
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
毕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
莫非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
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
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具体解答!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掌握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
或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终消失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
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
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确定也是特别难过,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开,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
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
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
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想。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
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拒绝。
其实孩子最期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镜子》观后感5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关于镜子或者镜头下的惊悚故事始终接连不断。
镜子能够映照出人的日常,也能映照出一些我们平日肉眼看不到的,诸如灵魂,或者不洁净之物。
在影视作品中,也正是这些匪夷所思、常理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为创带来极大的衍生思考空间。
用形色不同的作品展示出,特别理现象与人类内心阴暗面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究竟是真的有鬼,还是人在搞鬼,《半夜不要照镜子》最终没能告诉提前观影的童鞋们真相。
《半夜不要照镜子》是牛朝阳导演继《床下有人》之后,再一部青春恐怖片创作。
与《床下有人》不同的是,导演乐观吸取上次“喜剧桥段过多,观众简单笑场出戏”等评价,此次拍摄目的明确,就是要吓人。
为了把观众吓到,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恐怖就在自己身边,影片选择了广为人知的民间传奇,镜中鬼。
以半夜十二点对着镜子削苹果能见到鬼为缘起,叙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连环鬼杀案。
表现手法上,影片采用了高密度的恐怖镜头,诡异变化层出不穷,没有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
影片中大量的灵异、恐怖、凶杀、血腥、暴力等画面元素,保持了整体暗色系的统一,营造出极强的“这里有故事”、“又有事情要发生”的紧急气氛。
在配乐上,影片不仅采用了常规的恐怖音乐,更大胆使用了琵琶作为背景音乐,与故事民国背景贴切的同时,惊悚味道倍增。
另一方面,因为影片恐怖密度之高,使得剧情推动太快,人物性格与关系交代不够明晰,需要观众大量去脑补。
譬如飞烟与表兄的暧昧,飞烟与野妹的百合爱,表兄与表嫂的貌合神离等等。
是怎样的缘由,让镜鬼盯上了这家人,有意营造出密室杀人现场,将他们依次杀害;是怎样的不满,让他产生了杀害她的动机;谁又是最终的幕后黑手,谁会在这场死亡嬉戏中胜出。
与《床下有人》相同的是,影片演员依旧是大量俊男靓女的组合。
在导演看来,观影应当是一场美的享受,所以演员美丽很重要。
影片中大量“胸气十足”的镜头和劲爆的床戏成为男女观众观看的要点之一,而当看着一张张美丽的脸蛋血迹斑斑,更忍不住令人后背发凉,倒吸两口冷气。
作为惊悚恐怖题材的类型片,《半夜不要照镜子》国民时期的设定,仿佛为审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反正人不是死在现代,所以多死几个没有关系。
就算死得再惊悚些也可以接受。
不知神奇的审片室是否报着同样的态度,至少从整体该片死亡报告来看,再不是那种担忧审核难通过,畏畏缩缩当心谨慎拍片之作。
从这个角度上讲,国产恐怖片也算是进步的。
当然,据导演透露,在审核上他还是多了多重考虑,许多镜头都是拍了多遍,有幸这次点正用的都是最“极限”的画面。
《镜子》观后感6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共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
“我的感受是特别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平安的家庭环境。
首先是和谐安静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平安感与幸福感。
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
才能让他们有信念、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开心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
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嬉戏。
文化学问当然重要,但嬉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嬉戏中得到胜利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嬉戏中充分找到乐趣。
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
给孩子一个开心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急躁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缘由,学习成果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焦急、浮躁。
孩子与家长之间消失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急躁等待孩子的成长。
平常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觉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
但父母应当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急躁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急躁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
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念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胜利,孩子才能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念。
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士气,然后再帮忙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
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确定他们的成果,不要盲目地批判他们的努力和失败。
给孩子树立信念,自信念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够让孩子可怕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失败,而应当让孩子乐于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胜利。
正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无论在生活的小事上,还是在嬉戏、学习中,都需要始终留意这一点。
生活中,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作为父母不是全盘代替,而是进行合理的关怀和训练,要让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动树立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