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0026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x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docx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芦溪戴安明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前预习检测

一.文学常识

(1)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2)孟子,是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为“”,称其为“亚圣”。

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孟子名句填空:

(1)不以规矩,。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天下可运于掌。

(3)富贵不能淫,,此之为大丈夫。

(4),不如无书。

(5)天时不如地利,。

三.查字典,对照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殍()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洿()池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悌()之义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知识点拨】

如何辨析通假字?

很多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

那么,怎样辨析通假字呢?

首先,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

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

例如: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读“fǎn”。

2.近音通假。

例如:

(2)“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读“wú”。

3.音变通假。

例如:

(3)“扁鹊望桓侯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án”。

4.有少数形近通假字。

例如: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六则)

掌握了通假规律,读文言文时,当句子中遇到某些字按着它本身的意义理解,在上下文里无法讲通时,就可以考虑借字音或字形相近,意思又解得通的字去解释

【经典体验】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赤壁》)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褒禅山》)

(6)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天姥》)

(7)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孔雀》)

(8)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促织》)

A

(1)(3)(4)(7)B(3)(5)(7)(8)

C(3)(4)(5)(8)D(3)(4)(5)(6)

(1)的“始一反焉”是“始一返焉”,

(2)的“雷鼓大震”是“擂鼓大震”。

(3)(4)(5)(6)都没有通假字。

(7)的“取”是“娶”,(8)的“直”是“值”。

既然

(1)

(2)(7)(8)有通假字,(3)(4)(5)(6)没有通假字,问的是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答案就是D了。

【自主探究】1.找出下边句中的通假字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2.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说出下边句子的句式特点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③/④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

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8、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知识点拨】设喻是比喻吗?

设喻,也叫设譬,是一种说明事物或问题的方法,是从已知事物出发,说明对新的事物的认识,或阐明深刻而精微的道理。

通常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例如: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

设喻和比喻不同。

一般地说,设喻用于论事说理,而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状物写景。

不过二者有时也难以区别。

懂得设喻的实际运用,对于说话写文章大有好处。

【经典体验】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如何设喻说理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就是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

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的秘方,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认识“蒙蔽甚矣”,齐王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邹忌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自主探究】1、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是他的措施是

他甚至还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因为

但现实结果是于是梁惠王有了疑问:

何也?

2、孟子认为,梁惠王和邻国相比,没什么本质区别,他是怎样回答的?

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有什么好处?

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目的是什么?

4、他的“仁政”思想包括几个方面?

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5、“仁政”已经提出,写最好一段还有什么作用?

用了什么说理的方法?

6、梁惠王治国的措施和孟子的施仁政、行王道有什么区别?

7、孟子的仁政思想能实现吗?

,我们该如何看待?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

'廷尉当是也。

'〔注释〕①廷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

②跸:

皇帝出行的车马。

此处指发出警告,禁人通行。

③当:

判决。

6、对文中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皇帝)行出中渭桥B.于是使(使者)骑捕

C.而更(改变)重之D.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则已

7、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乘舆马惊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B.属之廷尉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

C.廷尉,天下之平也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D.释之治问由释之来查究考问。

8、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民安所措其手足?

B.廷尉,天下之平也C.固不败伤我乎!

D.此人亲惊吾马

9、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固不败伤我乎B.属之廷尉C.今法如此D.乃苦身焦虑

10、对'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

B.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加重刑罚

C.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减轻刑罚

D.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有时减轻有时加重刑罚

11、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上'属之廷尉的做法本身便是错误的,所以致使以后的行为更加错误。

B.那个惊了马的人是个生意人,他并非是有意识的。

C.释之认为犯了法的人应交有关部门处理,皇帝不应自行处理。

D.释之认为随意更改法律就会使百姓失去对国家法典的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