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9242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2021年《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

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

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

蒙特梭利说:

“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

”“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

”她又说:

“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有过孩子的人知道,或者接触过孩子的人也知道,儿童喜欢重复进行一件事。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孩子讲故事,成人一般看一遍就不再看了,反复让成人生厌。

但是儿童不这样,儿童是今天听这个故事,明天也听,后天也听,十天半个月他老听这个故事,不让换新的。

儿童从故事里的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

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最好你先读一读。

因为很多书逻辑上有错。

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是名家译的,名家配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就放心得多。

  孩子的感觉训练也经常是这样。

如果他今天摸这个瓶子,他会不断地反复地摸,摸呀摸,然后你告诉他:

“这个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脑内的感觉配上对。

当你把瓶子拿起来让孩子触摸的时候,他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但是,如果我们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纸上,再让儿童看,它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

如果这个时候用文字告诉孩子“瓶子”,这时候它已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

这个过程和机会要把握好。

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像,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

这个原则使现实充满了意义,使概念生成过程是完整的,从而使概念密切结合于现实,这个原则使儿童发展起驾驭现实的能力,而不是去“神游”。

  一旦掌握了某个概念,儿童就会使这个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联系起来。

比如说儿童今天经验了“瓶子”,又经验了“圆”,有了这两个概念,儿童就会把这两者之间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用人教。

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儿童刚刚开始说“妈妈,爸爸”,突然有一天就一长串一长串句子说出来。

这就是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很多概念,他把这些概念连接起来,由他自己来组织,不依靠成人。

  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有时当我说“给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说:

“那照你这么说,农村的孩子应该发展得很好,因为没有人管嘛,一天到晚在荒滩野地里玩!

”这里的问题在于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幼儿院来了一个孩子,他在农村长到四岁。

他见了牛说“肉肉”,见了鸡说“咕咕咕”。

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涂。

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叫牛,他叫牛“肉肉”。

我当时感到很惊讶,就跟老师说:

“他在农村,他本来应该知道这些概念的。

”实际不是这样,因为他在农村接触过这些东西,也有感觉,但没有人给他概念正确表达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到过提升和发展。

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得很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

“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

”比如一个老师拿一朵花,或者一件衣服,告诉孩子“这是红色”,那么这个老师就没有做到“用一种方法把孩子的内部注意力固定在某一个事物上”。

因为她同时给孩子指示了很多东西:

衣服、颜色、穿衣服的这个人……

  如果你用色板给孩子解释颜色就不同了,那是一个隔离出来的实物。

儿童看色板的时候,他的视觉能排除任何其他颜色的干扰、刺激和引诱,而单独感觉这一个色,并建立一个概念。

你问:

“这是什么颜色?

紫色,它的准确名字叫紫色。

”如果你是用色板给孩子这样说紫色,孩子可能就会对你说:

“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们幼儿院开的什么花也是紫色的,还有我们那个教具也是紫色的……”这个过程显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

儿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并未概念化,这一概念一旦建立,儿童就会把这个颜色使用在任何一个物品上。

如果你用花教的话,儿童会认为花是红色,红色是个花。

  蒙特梭利给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点要求是:

教师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三角形,蒙特梭利教育中要求只教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之间的概念的联系。

也就是说?

我拿出这个三角形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孩子:

“这是三角形”,不再说别的。

  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如果要让儿童概念掌握得准确、快捷和彻底,你还必须准备两三件供儿童对比抽象的东西,比如色板,你要在两三个不同色板中指示颜色。

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状中对比,比如在圆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

不然的话,儿童会把语词暂时存在记忆中,等待抽象的机会。

这个过程可能很长。

  儿童可以通过名称建构他的意识活动。

比如,儿童对球体的认识可能来自于皮球,也可能来自于球体(教具的一种),也可能来自于圆月等,当成人说到球体或圆时,儿童可以通过记忆,在思想中把名称和物体联系起来。

这是从普遍意义来讲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个准确而具体的概念,当儿童不能指给我们这一物体,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儿童还没有将名称和物体产生联系的能力。

让我们学着等待儿童的'这种心智状态的来临吧。

  蒙特梭利说:

“如果孩子没有犯什么错误,老师便可以唤起和这一物体概念相关的活动。

”这个“错误”指的是,儿童是否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

前不久,我对六岁的儿子说:

“你一生追求什么?

”他说:

“玩!

”我说:

“我指崇高的理想。

”他问:

“你说什么?

”我说:

“真、善、美怎样!

”他说:

“打针的针吗?

”我心想:

“我不能说真理的真,他不懂。

”我说:

“真实的真!

”他哈哈大笑说:

“你为什么不说真理的真呢!

”“真实”、“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发展。

也就是儿童完全掌握了这个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加入另一个内容。

  当我们给孩子讲生物链时,我们讲到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腐烂之后的动物如何滋养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会马上说:

“噢,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大孩子会说循环。

甚至一个小孩子,他不断用手比划着,想表达什么,画了一圈又回到起点。

这时我们只说“循环”。

把这一词汇同他的大脑的概念配上对就足够了。

  蒙特梭利说:

“关于将孩子所学的概念一般化的问题,即把这些概念应用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我并不主张在一定时间,甚至在几个月内上这样的课。

”儿童如果将他已掌握的概念,在对环境的自发的探索过程中一般化,这是一个内在机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目的。

它需要时间,有的儿童可以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长的时间。

这是个认知的延迟问题,不仅儿童,成人也有。

当你告诉儿童这些内容的时候,可能儿童一年都不使用这个概念。

但是一年以后,孩子遇到相同环境的时候,他可能突然就说出来了,并领悟了它全部的意义。

有的孩子是当时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用;有的时候你以为孩子没有掌握,其实他已经接受了,只是他还没有使用而已。

  我儿子四岁时,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

他对色基本上认识了,但从不对我谈起,似乎对色一无所知。

前不久,我孩子突然开始对我说:

“妈妈,你看,这个颜色是浅粉色的。

这个颜色比这个浅色深一点,是深粉色的。

”一天到晚总给我说,我也没在意。

说多了我才感觉到,逻辑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组是三元色,第二组是间色,第三组是从深到浅,有七块深浅不同的色)他已经掌握得很好,并能自由使用了。

也就是说,他已经将概念一般化了。

  关于蒙特梭利教具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

我们的色板大都是木头做的,中间一块板子,两边是白色的。

我知道有些色板是塑料做的,塑料跟木头在感觉上不一样,塑料的很轻,你拿一下木头和塑料就会发现。

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块很漂亮的木头,一块像方砖一样大小的木头,你一定会捡起来。

如果是一个塑料块你很可能不去捡起来。

到底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们做了成人,我们已经不太能说清我们更原始的感觉了。

但我认为大自然非常奇妙,生命的本质可能跟自然的东西相通。

儿童喜欢摸木头的东西,确实,就我们感觉,色板如果做成塑料的话,它有可能给孩子产生一种玩具的感觉,非常有可能。

有的木头做的乘除法板很大,抱起来是很有重量的。

有时候孩子抱不不动,贴在肚子上靠腹部的力量来抱。

如果做成很小的,或者做成塑料的,那个感觉就全部消失了。

  做教具的刘老师拿了一块木头,像书那么厚,像成人的手掌大小。

我儿子看见以后就要了来。

结果那块木头在那一周就“吃香”得不得了。

幼儿院的孩子一般不强制拿别人的东西,但那块方木块例外。

只要辛辛不小心放到哪儿,一回头方木块准就不在了,立刻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

那个孩子一不留神,又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

晚上辛辛站在门口大哭,说:

“我的木头让琪琪拿回家了。

”我说:

“什么木头?

妈妈再给你找一块。

”“不!

就那块木头,就那块木头!

”后来我问刘老师,他说:

“是我们工厂的一块木头,我觉得特别好,摸着特别好,我就给辛辛了。

”我对儿子说:

“你不要着急,妈妈明天给你拿来。

  第二天,那个木块又出现在幼儿院里,一个传一个。

后来我就问:

“这个木块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刘老师全家都是木匠出身,他说:

“木头很奇怪,尤其那种‘言林术’,拿在手里的感觉妙不可言。

”至于这个“妙不可言”妙到什么地步我说不出来,但是我们的老师都有感觉,刘老师说他“极喜欢摸”。

这就让我想起日本的一本小说,一个小孩子摸葫芦,上课摸,睡觉也摸,干什么都摸,最后别人把他那个葫芦硬是给砸了。

这当然就破坏了孩子对这个葫芦的感觉能力。

  这个木头块那段时间成为孩子们的黄金块,它传了很久,我儿子为它哭过好多次,一个月后,它神秘地消失了。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2

  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

《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

园长一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儿童也在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生机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

  《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

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身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务必要以“爱和自由”这个精神向导来要求自己,使之与自己的灵魂相融。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3

  今年是我走进“爱和自由”教育的第三年。

三年后重读《爱和自由》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三年前的我,刚从大学出来参加工作,那时候,对于“教育”两个字包含的含义,没有太多的认识和感受,最多也就是:

“我要当一个孩子们都喜欢的老师,坚决不打不骂。

”对于各种教育理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字面意思上。

但是当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受是:

“这样的教育状态简直太美好了,我一定要成为这样的老师。

”于是带着满腔热情与憧憬,化理念为实践。

但是在刚开始的阶段,在实施“爱和自由”理念的道路上,当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束手无策时,总会有一种无力感。

当时的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爱和自由”教育理念实践的困难。

  但是我们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一边前进,我们不停地重读《爱和自由》,重复地开展读书分享会,一遍又一遍地分享、讨论,每读一次,都对《爱和自由》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书里说,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爱表现在:

洞察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的心理,滋养孩子的心灵,协助孩子成长,给予孩子能量,允许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成人的目的。

当我们想通了这一点,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焦虑了。

爱孩子是需要学习的,学习用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取代过去从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然后再把正确的意识变成潜意识。

书里也说到“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

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如果说从第一次读《爱和自由》这本书到现在,我得到了什么,我想应该是一种“力量”。

一种内心更加从容的力量,以及心态上的转变。

我们改变了以前那种传统的固有的语言模式,学会真正地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

我们学会了自我觉察,学会了真正的理解与倾听,对自我的接纳度提高了。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4

  还没看过蒙特梭利的原著,先读了这本书。

由于是在上看的电子版,结果好多版本都是从十五章后就是简短的书摘,没有具体的内容。

好在后来在摇篮里搜到了完整版。

(其实看后面几章,孙老师一直在强调蒙氏幼儿园有多好多好,虽然收费也是好贵好贵。

俺只想说没钱上蒙氏的孩子她娘,你们伤不起)

  先说下几点心得吧:

  书中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精神胚胎",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蒙氏教育相信6岁前的孩子是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精神胚胎"发展起来。

而且这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发展途径。

  所谓"精神胚胎",就是孩子自身的生长需求,就像一颗种子,它总是会要求发芽,要求长大。

孩子自身也有这种成长的渴望。

  孩子依照着"精神胚胎"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付之于行动的过程,叫做精神胚胎的"实体化","实体化"对孩子的心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儿童的智力就是从"实体化"中发展而来的。

  但在现实中,儿童的这种自由常因各种原因被遏制了。

比如,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不好一些事情,或者做了一些事情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就阻止孩子或者代孩子去完成。

再比如,父母总是从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事情,会因为自己的想当然而去干涉孩子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上帝姿态"。

  而这一切对儿童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掠夺。

  为什么说要给儿童自由?

因为很多时候,如果大人可以理解儿童的做法,他就可能会给儿童这么做的自由。

而如果他不能理解,甚至误解的时候,他就会阻止、会干涉。

而儿童依照精神胚胎所进行的活动,一直都是自发而有意义的,它不应受大人的理解程度左右。

因此在你理解不了的时候,相信孩子这么做总是有他的理由,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就是正确的选择。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放羊式的放养,相反,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耐心。

  因为父母不再是掌控一切的统领者,而是一个监护者,一个观察者——在孩子需要指导和帮助,爱抚和安慰的时候,他能适时地出现。

  而这个适时,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不断学习的。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5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发达的国家里早已有了水族箱。

一只刚刚从蝌蚪转化为青蛙的青蛙被人抓入了一个家庭水族箱。

在这个水族箱里还生活着一只龙虾、一条小泥鳅、两条小鲫鱼和三只小螺丝。

小青蛙问小螺丝:

“你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的?

”“嘿,哥儿们,别去打扰他们,不然,他们会爬到你身上来的,我有这种经历——很难受!

”龙虾插话了。

“那么谢谢!

”青蛙耸耸肩,继续问:

“那龙虾先生,您知道怎么样才能逃出去吗?

”“哦,不!

难道你不喜欢这种衣食无忧,安逸舒适的生活吗?

”龙虾尖叫起来。

“我喜欢光明和自由!

  青蛙轻轻地叹了口气。

终于,青蛙找到了出逃的路口——排水管道。

小泥鳅、小鲫鱼、小螺丝都跟着青蛙逃走了,只有那只龙虾还待在水族箱中。

上帝赐给小动物们希望,排水管道的出口是一条大河!

他们这一次的出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找到了光明和自由!

龙虾最终被主人吃了。

临终时,他想:

“要是我跟着青蛙出去,那该多好呀!

原来不管人还是动物,都要想想将来,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