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9165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docx

《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docx

最新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资料

7864_闽台区域文化课程形考

任务1

一、名词解释(共12题,每题5分)

1、大坌坑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

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长滨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

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

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由上可见,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

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3、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

 参考答案或提示: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

1885年台湾建省。

4、凤鼻头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

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

石器多为磨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

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

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

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

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5、闽台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

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6、文化分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或提示:

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

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7、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

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8、宗教

参考答案或提示:

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了解宗教包括:

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

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9、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参考答案或提示: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

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

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

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0、左镇人

参考答案或提示:

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11、圆山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

较大坌坑文化晚一些的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3100年,代表遗址是台北市北端圆山贝丘上层。

主要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

石器多属磨制石器。

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

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可能是从大陆传播过来的。

晚期已出现少许青铜器,如大坌坑上层的一件两翼式青铜镞,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12、 郑和抵闽台

参考答案或提示:

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下西洋,自江苏太仓开航以后,都要先到福建长乐一带停泊一段时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补给,然后才从福建起航远征。

郑和的船队曾在台湾赤嵌汲水,并深入大冈山一带。

郑和第7次(1431年)下西洋到过台江(即今台南、高雄之间海岸)。

郑和船队中有许多福建人,他们随船队到达台湾、澎湖以后,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留在当地。

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

二、论述题(共4题,每题10分)

13、 为什么说宋代福建文化最为兴盛?

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或提示:

北宋时期福建路行政区划,设一府、五州、二军,皆为同一级行政机构,共八个,故福建号称“八闽”。

由于长期北方汉人入闽,福建在隋唐及五代闽国时未受大的灾祸,再于由宋室南渡,政治中心转向东南,故宋代福建经济飞跃、文化发达,福建进士北宋时期2503人,南宋时期3482人,居于全国之首。

北宋元丰时,福建户数居全国第八位;南宋嘉定时,福建的户数仅次于江西和两浙,居第三位。

福建人位居宰辅之职的有18人,名列全国第三;《宋史》:

“道学”、“儒林”列传的福建人有17人,位居全国之首。

在闽文化史上,宋代福建文化最为兴盛,其主要特点如以下几个方面:

闽学的产生和发展。

北宋仁宗时期为闽学发展的萌芽,一批闽地学者注重对儒家经典研究,不重训诂重义理,提倡儒家道德,宣扬儒家“尽天知性”之说,强调儒家伦理常纲,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并热衷于授徒讲学。

北宋末与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二程洛学入闽,在福建得以很好的传播和阐发。

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时期。

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闽学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佛教极为兴盛。

宋代福建佛教加兴旺,其寺院之多为全国之冠。

寺院经济发达,占据许多良田,许多达官文人都喜在寺院中设立自己读书处,以便攻读之余和高僧谈古论今,吟诵作诗。

当时出现不少出家的女性,僧尼在闽南一带也发展速迅,仅泉州市区,就有“僧侣六千”,朱熹称泉州: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全国“僧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六万一千二百三十九人,”福建僧尼为“七万一千八十人。

”占全国的15.4%。

刻书业为全国三大中心之一。

宋代福建刻书的特点有四,一是地域广泛,其分布地点不但有各州府、军所在地,也有偏僻小县,几乎无处不刻书;福州地区和建阳地区刻书最盛,成为全国刻书中心。

二是量大,如北宋时期福州雕版印刷的两部大藏经和一部道藏,总数达1.8万余卷,超越两个刻书中心浙江和四川。

三是所刻内容广泛,有较流行的经史百家名著和诗文集,史书节本和诗文选本,时文科举应试之书、字书、韵书、类书、农医杂书等民间日常参考实用之书等。

四是编篡形式时有创新,如字体多样,最早使用黑口与书耳、经注合刊等。

14、请你说明台湾与福建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

参考答案或提示:

据统计,台湾同胞80%以上祖籍地在福建,两岸人民同宗、同祖、同语、同俗,这种一脉相承的人文关系,为两岸交流提供了天然的纽带。

从传统文化习俗上看,福建人民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闽剧等都是来自福建。

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台湾同胞信奉的神仙,如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关帝和临水娘娘等皆是都是由福建传过去的,每年都有大量的台胞来福建四大祖庙进香朝拜。

台湾民众普遍尊奉的观音、关帝、土地公等,虽不原产于福建,但却是从福建传到台湾,并按福建的习俗祭祀的,其它的诸如服饰、饮食、婚庆等习俗也都和福建有很多的相同相似之处。

80年代后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地区的信徒纷纷前往福建朝圣谒祖,成为福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近10年来,赴嵋洲岛朝圣妈祖的台胞每年都达10多万人次,台湾成千上万的妈祖信徒云集莆田嵋洲岛与大陆同胞一起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

又如,从1987年至今,台湾每年派出数10个进香团到安溪清水岩谒祖,迎回清水祖师神像。

音乐方面,福佬系民歌。

“福佬”,又有谐称“河洛”,一般指源自中原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的闽南人。

曲调都是从泉州、漳州、厦门流传过去的,有的保留原来的歌题和格调。

泉州、漳州和台湾的《天乌乌》意思相似,都用闽南语,有情节有人物。

台湾的“阿祖”、“阿公”、“阿妈”和闽南相同。

这首童谣原型在闽南,传到台湾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但与闽南童谣意思相似。

客家民歌、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 字。

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初期:

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

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

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

例如:

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而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

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的支点。

此外,台湾民俗文化主要受到福建闽南、闽东及闽西等地区的影响,台湾名产的的食品如米粉、面线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

“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从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部分文物来看,与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

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

因此,可以说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特别是福建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15、请概述闽台宗教交往的特点与影响。

参考答案或提示:

特点:

1、时间早,人数多,代表性广。

2、交流形式多样。

3、以朝拜进香为内容的宗教交流与学术研讨会。

4、交流呈不平衡性。

5、闽南语交流让台湾信徒亲上加亲。

影响:

1、打破台湾当局阻挠“三通”,推行“戒急用忍”等限制。

2、增加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3、消除了误解,培养了互信,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

16、分析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或提示: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在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

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

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任务2

一、论述题(共3题,每题10分)

第1题. 为什么台湾民俗那么丰富,如果你去台湾,对哪些风俗感兴趣?

为什么?

参考答案或提示:

一、台湾民俗丰富多彩的原因是:

一是大陆民俗活动的翻版和复制,台湾的移民都是从大陆去的,大陆有多少民俗活动,台湾就有多少民俗活动,有的还在传承中不断完善。

二是于无奈之中求平安的思想极为普遍,台湾先民在开拓台湾时,由于条件险恶,有些困难难以预测,有些事情更无法把握,只好求助于神灵及祖先保佑,于是大大地推动了各种民俗活动。

三是心灵慰藉的要求,先民们经过艰苦创业,苦尽甘来,手上有了些钱,他们认为是神灵或祖先护佑,拜了之后心灵才会感到平安。

四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居民开始并不熟热衷介入民俗活动,但别人都加入了,你不加入,万一家中出了事,会被认为是神灵怪罪,也就跟着介入了。

五是不愿浮人好意,特别是一些要收费的民俗活动,左邻右舍都参加了,同事朋友也热衷于此,别人来约,往往不愿拂人好意也就参加了。

六是与经济利益挂钩,特别一些地方举办的各种节,有借此推销本地特产、扩大本地知名度的意义,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①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②地处偏僻的自然环境;③极强的家庭观念。

二、通过学习闽台民俗文化,对台湾的布袋戏、春节、元宵节、台南的“蜂炮”等风俗产生较大兴趣。

之所以喜欢台湾这些民俗,1、感觉像春节走亲访友拜年的风俗,有利于促进亲朋好友的感觉,增进之间的友谊,更加体现中国人一家人的情感,2、其他相关节日风俗,相当部分都很多古老的娱乐项目,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更有力身体健康,同时也陶冶我们的情操,有效把中国的文化元素与我们的生活传承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完善和弘扬,3、我个人觉得台湾的风俗更具人文色彩,把人的现实中无法满足或者存在的隐患给予神灵或者子虚乌有的东西,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慰藉,更好在现实社会中工作,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启迪我们心中要有信仰,风俗就是信仰的现实化,他是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这是我对台湾风俗兴趣的原因所在。

第2题. 诗钟竞咏是怎样产生的?

你认为对现代娱乐活动是否有参考价值?

参考答案或提示: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1、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

2、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3、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诗钟竞咏对现代娱乐活动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1、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2、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3、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4、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

第3题. 列出你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你认为哪些传统美食可以传承和发展?

(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答案)

参考答案或提示:

闽台美食习俗是中华饮食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元素,通过个人的探究,目前我就有所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其中包括传统的习俗主食、肉食、蔬果、器用、好酒、嗜烟、饮宴、嚼槟榔、调味、食人等最具台湾原住民的饮食风俗,但是台湾的饮食风俗也有很多是从大陆移植过来的其中淮、粤、川、鲁这四大菜系在台湾得到发展和完善,台湾名产的的食品如米粉、面线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

我认为大部分从大陆饮食风俗和台湾相结合的,形成一种特有的饮食风俗,备受当今人们喜爱的,是可以长期的发展,同时那些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够带动两个民生建设,丰富我们饮食文化的习俗,我们要取之精华,继续发扬光大,推动闽台美食习俗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名词解释(共14题,每题5分)

第4题. 中秋节

参考答案或提示: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中秋的特点是“圆”,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所以又称“团圆节”。

赏月、吃月饼、拜“月里娘娘”,是闽台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闽南、台湾民众习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十分崇拜,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要到月光照到的地方,摆上桌几,时令果品,敬奉月娘妈。

这种敬月习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寄托。

第5题. 归宁

 参考答案或提示:

新娘出嫁后数日内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归宁”。

当日,新婚夫妇须由娘家弟妹前来迎接;须在日落前返回男家,据说这样才能有望生男孩。

第6题. 元宵节

 参考答案或提示: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在闽台两岸,人们把元宵节视为春节的最后一部分,民间节庆活动尤为隆重。

第7题. 除夕

参考答案或提示:

腊月三十日(小年为二十九日)夜,旧年至此而除,故称为“除夕”,又叫“除夜”、“大年夜”。

闽台方言称为“年兜”。

“年兜”即年底之意。

除夕这天,外出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回家团圆。

除夕之前,家家必须贴上春联、年画。

黄昏时分,家家贴上新灶神像,算是接回灶神。

接着,便是辞岁,即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

在住宅正厅祖先灵位前和厅口各摆设一套供品,然后点烛、焚香、烧金,燃放鞭炮,由家长带领家人,向祖先和天地众神三拜九叩,祈福消灾,预祝来年平安幸福。

入夜,人们在门外用柴草燃起火堆,大人、小孩在熊熊的火焰上方跳来跳去,谓之“跳火囤”,以攘除邪秽,驱逐恶鬼。

是夜,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闽台方言称为“围炉”。

年夜饭一般都极为丰盛,但不能全部吃完,要留待来年再吃。

除夕晚上,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过年零用买糖果,叫做“过好新年,口袋有钱”。

“压岁钱”古称“压祟钱”,有“镇压鬼祟”之意,以祝愿小孩吉祥安康。

除夕晚上,年轻人通宵不睡,叫“守岁”,以为可以健康长寿。

第8题. 诗钟

参考答案或提示:

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

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第9题. 刘家谋

参考答案或提示:

刘家谋(1813~1853年),字仲为、苞川,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

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

在宁德,著《鹤场漫录》2卷;在台湾4年中,著《海音》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

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府署。

他于1850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第10题. 余光中

参考答案或提示: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诗人。

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第11题. 临水夫人

参考答案或提示:

临水夫人本名陈靖姑,唐代福州下渡人。

她的主要职能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

福州一带多称为临水奶、天仙圣母等。

临水夫人崇拜从唐代后期开始,宋代得到政府承认。

第12题. 保生大帝

参考答案或提示:

保生大帝,医神普救众生,原名吴夲,宋代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人,是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

吴夲少年时时已精通药理医术,采药草炼丹煎药,以医济人无贵贱,手到病除,药到疾愈。

宋代“妙道真人”,明代的“医灵妙道真君”、“万故土我极保生大帝”。

吴夲遂由此被神化。

保生大帝与妈祖、临水夫人,是闽台民间信奉的三大主神之一。

福建南部泉州一带、台湾省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泉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庙观或殿堂。

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通常被命名为慈济宫。

第13题. 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参考答案或提示:

1997年1月24日至2月3日莆田妈祖金身出巡台湾,所到之处,都举行隆重的接驾、绕境、祀典/送驾仪式,妈祖金身驻跸的宫庙,更是人山人海。

之后,妈祖巡台不断,抵台绕境为信徒祈福。

 第14题. 妈祖

参考答案或提示:

妈祖原名林黙,又称林默娘,莆田县湄洲人,传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960年)她秉性聪颖,救人济世,拯救海难。

升天后被渔民视为海航保护神。

妈祖作为民间的海上女神,历史上又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推波助澜,妈祖信仰不仅在东南沿海广为流传,而且被带往世界各地。

每年妈祖的诞辰和忌辰,各地信徒都要到妈祖庙祭祀,有些还愿的信徒不远千里感到湄洲祖庙进香以示虔诚,这几年台湾的香客不断增长。

第15题. 清明节

参考答案或提示: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祀祖。

扫墓的时间,闽台各地互有差异,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数日。

扫墓的程序,一般是先清理墓边杂草,并给墓头添土;接着在墓上“压纸”,并在墓前摆放供品,点燃香烛,全家拜祭;最后是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将供品弄成小块,撒在墓的四周。

祭扫完毕,全家在墓地聚餐,分食供品。

台湾同胞祖墓多在福建,清明时节回祖国大陆祭扫祖墓,现在两岸阻隔,每年仍有很多人回来扫墓,表现出深挚的故土情结和爱国情怀。

第16题. 祭灶

参考答案或提示: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简称“祭灶”。

祭灶的习俗主要是拂尘、送灶。

拂尘就是祭灶这天要打扫房屋院落,洗涤用具,尤其是厨房,从灶台到锅碗瓢盆、桌椅门窗,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

卫生搞完后,黄昏时分,便开始送灶。

此时各家各户陈列供品,点烧香烛,燃放鞭炮,以送灶神上天。

所谓送灶神上天,是把灶台上方贴的旧灶神像揭下来,连同从街上买来的画有靴帽衣甲、刀、箭和马匹的“甲马”一起烧掉,意为备好行装坐骑,送灶君上天述职,希望灶神能“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在福建,供灶神的祭品,除鸡、鸭、鱼肉等佳肴外,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饴糖或糖饼。

据说糖可以黏住灶神的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说坏话,而是从口甜到心,好话连篇。

台湾祭灶习俗与福建基本相同,但没有献饴糖粘灶神口的习俗。

第17题. 开漳圣王

参考答案或提示:

开漳圣王原名陈元光,又称“陈圣公”,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

686年,陈获旨得准开建漳州漳浦郡。

在任20余年,勤于吏治,政绩卓著,对开发漳州有功,逝后百姓立庙奉祀,称为开漳圣王。

台湾省内,凡是闽南漳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开漳圣王的供奉。

任务3

一、论述题(共3题,每题10分)

第1题. 为什么说福建有戏剧之乡的美称?

你对哪一种戏曲感兴趣?

为什么?

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