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8927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docx

《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docx

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

六下古诗及总复习教案_

宁远三小2021年上期六年级科目语文古诗诵读单元课题:

古诗词诵读主备人陈军梅执教人课时安排10总课时集体备课成员王晓春、李富瑞、邓邵军、陈军梅、皮静艳、张进成预设目标1、正确把握古诗词的特点,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规律。

2、借助注释和拓展材料理解十首古诗词,并能背诵积累。

3、能以分类形式复习巩固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词,能了解诗意,正确背诵。

4、能在正确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实践运用。

重点难点重点:

正确把握古诗词的特点,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规律。

难点:

能在正确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实践运用。

教具准备查阅相关古诗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教法学法教法:

引导复习归纳总结学法:

自主探究,积累背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采薇(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诗文。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1.板书课题,释诗题。

2.了解《诗经》。

二、初读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

大声读,小声读,自读,合作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

(正音生字“矣”和“霏”,提醒学生平时“雨”读“yǔ”,而这里读“yù”)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4.指导断句。

(出示朗读断句)5.思考:

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

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回想的是什么季节?

(春天)在回忆中,“我”将要去哪里?

(介绍回忆背景: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2)在这幅回忆画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

(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

(不舍)(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

3.讲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了。

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雨雪霏霏)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指名说)

(2)此刻“我”的心情怎样?

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点拨:

出发时是春光明媚之景,返乡时是冬季,但在战场历经生死后能安然归来,看着眼前的万物肃杀之象,反而更生无限欣慰。

这种以相反的景物来衬托感情的写法,常能获得更强的艺术效果。

4.讲解: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释义: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2)《采薇》中最后四句,体现了“我”此刻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3)战后返乡,明明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什么“我”反而“哀”呢?

点拨:

此处的“哀”,更多的是指一种复杂的心境。

在战争中幸存的战士已经踏上返乡的路途,于是才能从容回忆起往昔的情形,但回忆的同时又看到眼前的景象,两相对比下,才触景生情,心生凄怆。

5.抽查学生说诗歌大意。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6.通过对读、齐读、填空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四、借景抒情,拓展迁移1.同学们,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幅动人的画面,我们能从中读到诗人复杂的心情以及沧桑的心境。

诗中是否出现“悲喜”之词?

(没有)那作者把情绪藏在了哪里呢?

(都蕴含在生动的景物里)2.情融入景,景包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读出情中景,景中情!

3.同学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像这种“借景抒情”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课下可以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1采薇(节选)战争之祸昔往杨柳依依——不舍今来雨雪霏霏——悲凉第二课时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含义。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1.直接揭题: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出示诗题)你从诗歌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理解“使”。

(教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

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元二:

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解读“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二、读通古诗1.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读熟。

2.想一想:

这首古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读懂古诗1.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议。

2.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以及从中体会到的感情。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四、学习古诗1.齐读古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准确地说出这首诗的诗意。

2.课堂交流。

(1)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明确:

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客舍旁的柳树在雨中分外青翠。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明确:

劝好朋友再饮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西出阳关后就没有知心朋友了。

3.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怎样的情感?

明确:

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五、课堂小结《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的诗句是“,”,抒情的诗句是“,”。

这样写情景交融,恰当地表达出了古诗的主题,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通过写景抒发情感,这样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

[板书设计]2送元二使安西写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抒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深义重第三课时3春夜喜雨[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春雨的美好,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一、简介背景,导入释题杜甫在经过一段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761年春,杜甫于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写了《春夜喜雨》这首千古名诗。

(板书诗题)解题:

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心里十分高兴。

二、初读古诗1.指名读诗,简介这首诗的体裁。

(《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

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2.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指名读,师正音。

(“重”在这里读“zhòng”)4.说一说读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乃:

就)5.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感情来读这首诗。

三、品析古诗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

你读出了怎样的雨?

(及时的雨)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一)感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为什么说它及时呢?

(时节,即播种的时节)2.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拟人。

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3.指导朗读此句。

4.这除了是一场及时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二)体会: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为什么用“潜”?

能换成别的词吗?

(“潜”指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2.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

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层薄烟”)3.春雨悄悄地来,静静地走,滋润万物,默默无闻,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指导读此句。

(三)学习: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1.指名说对此句的理解。

(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唯独江船上的灯火明亮可见)点拨:

野外一片漆黑,只能辨认出江船灯火,说明天色阴沉得厉害,雨一时不会停,能够真正地“润物”了,可见真是一场“好雨”!

2.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预设:

好一场及时雨呀!

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

把干涸的土地彻底地滋润。

想象一下:

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是什么样子的呢?

(四)想象: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读着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如何理解“重”字。

(图片出示)花因为包含雨水而显得沉重的样子。

2.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

他还会想到什么?

(秋天,丰收)(五)感悟朗读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雨吗?

让我们一起读。

四、总结升华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

在你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学生自由谈感受)2.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中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

3.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

杜甫表面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4.尝试背诵。

第四课时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

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3.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感悟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理解作者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一、释题导入1.(板书诗题,齐读)说说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指导朗读节奏。

4.全班齐读。

5.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文,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春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让学生借助注释,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2)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

(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又看不出什么。

)(3)“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2.理解诗的第三、四句。

(1)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

(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2)“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1)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2)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雨、小草。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好在哪里?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板书设计]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雨景—春的使者—早春胜暮春—早春的喜爱之情第五课时5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一、情景导入1.出示江上捕鱼时的视频或图片。

2.揭示课题:

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流传千古。

二、熟读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

(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

(出没:

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鲈鱼:

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

你)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

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4.学生交流反馈。

(打鱼的人——“渔者”;

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你们看,每天江上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想一想:

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

(但:

单单,只是)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

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出示图片)教师读诗句,引导:

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

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船。

想象:

这只小舟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漂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

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6.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明确: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江中那可怜的打鱼人吧,他们驾着小船在风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四、读诗悟情初读《江上渔者》,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打鱼人的深切同情。

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由此创作出这首诗。

1.当我们读着这首诗时,能否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形?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客人很多,来来往往,鲈鱼味道鲜美)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2.如果你是酒楼的客人,吃着美味的鲈鱼,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打鱼人乘着的小船像一片树叶一样在风浪里漂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捕鱼人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3.播放相关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相关联想,体会劳动者的艰辛。

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4.小结:

李绅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每一条鱼得来也不易呀。

五、总结梳理,朗读全诗1.教师小结:

面对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大家无比感慨。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于作者巧妙的构思,作者将“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进行对比,描绘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语言精练而又意境深远。

2.请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5江上渔者江上对风波往来比出没第六课时6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意,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

一、释题导入1.(板书课题)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

我们学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

2.“泊船”是什么意思?

(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在今江苏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指名说“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读,正音,读准诗中的多音字。

(“泊”读“bó”;

“间”读“jiàn”;

“数”读“shù”;

“重”读“chóng”;

“还”读“huán”)3.齐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

王安石在瓜洲看到了什么景象?

(春江、绿、明月、山)4.师指导朗读停顿和节奏。

5.根据注释及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三、深究语境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1.读第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思考:

京口、瓜洲、钟山分别在什么地方?

3.王安石的故乡在哪里?

(指名说)4.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一水)

(1)“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数重山”是什么意思?

表示路途近还是远?

从哪里可以知道?

(抓住“只”补充介绍)5.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路程近的特点。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过渡:

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

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此时诗人有何感慨呢?

1.读第三、四句诗,这两句诗哪句写景?

哪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绿”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

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用上“我仿佛看到……”练习说话,教师点评)2.体味“绿”字。

(1)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的“绿”字,他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字。

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哪些字吗?

(吹过来)

(2)比一比,讨论用哪个字好。

指名谈看法:

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的事迹成了千古佳话。

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

3.这句精彩的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

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

告诉了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4.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哪个词表现出了作者的心情?

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师指导朗读:

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

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结更浓。

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配乐,全班齐读)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四、拓展延伸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他们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

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回去后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

[板书设计]6泊船瓜洲景长江水、钟山、江南岸情思念、愉快、忧虑、无奈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第七课时7游园不值[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2.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一、激情导入1.春天在同学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呢?

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

(春暖花开、万紫千红、鸟语花香……)2.同学们用词语来描绘春天的美,古代诗人却用诗句来描绘春天的灿烂美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1.知诗人。

(出示诗人简介)2.解诗题:

强调“不值”是“没有遇到人”的意思。

3.播放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跟读,师指名读。

5.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抓字眼,晓诗意1.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跟着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了什么?

(苍苔、柴扉、红杏)“柴扉”是什么意思?

(柴门,用柴草编织的门)这样的门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简陋)2.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呢?

(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点拨:

“怜”在这里是“怜惜”的意思。

“屐”是古代人们常穿的木鞋。

②为什么是“扣”柴门,而不是“敲”柴门?

(因为作者尊敬园子的主人)“扣”的动作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自己用手扣桌子)③因为尊敬园子的主人,所以诗人轻轻地敲门,因此在“扣”前面用了一个“小”字,“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地”。

④小组讨论:

为什么会“久不开”呢?

⑤“柴扉久不开”时诗人会想些什么?

心情怎样?

⑥让学生再整体把握这两句诗的意思,再次朗读,读出扫兴、遗憾之感。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①诗人想要游园却不得进门,但是他依然看到了什么?

(红杏)是的,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

可是,他没有进入到园子里,为什么会说“春色满园”?

②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园内美丽的景色吗?

③听想看看我们所想象到的满园春色。

④看到这样美丽的春色,你们现在的心情如何?

(高兴)那么诗人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园内满园春色,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快慰、高兴)⑤是谁“关”住了春色?

用什么“关”住了春色?

红杏是怎样“出”墙来的?

红杏为什么能“出”墙?

⑥从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板书设计]7游园不值游园未遇主人(扫兴)杏花满园春色(喜悦)第八课时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词中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前景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的妙处。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师:

同学们,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1.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

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2.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二、读通词句,初步感知1.生自读,读准字音,读流利词句。

2.师范读,齐读。

3.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停顿、押韵)4.同桌互读。

三、再读词句,理解大意1.请你们再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

(学生自由交流)2.借助注释,交流对词义的理解。

明确: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朋友是去哪里呢?

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要把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