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1100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docx

《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docx

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

古诗词阅读的复习教案

  中考复习专题:

  ——“古诗词阅读”复习教案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复习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评价任务:

  1.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2.通过按图索骥,讲解点拨

  3.通过达标测试,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许多优秀的古诗词脍炙人口,美不胜收。

这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鉴赏古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语文中考的考点和难点之一。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答题】

  多媒体展示例题:

  要求:

1、请同学们根据平时学习诗词的经验和方法,按要求,自主答题;

  2、要规范答题,

  古诗词鉴赏。

  绝句二首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9.这首诗写的是   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感

  情。

  10.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XX年·山东省滨州市】

  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9.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

  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XX年·江苏省扬州市】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17~18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写炊烟的古诗词。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写炊烟的古诗词。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

期望,预料

  17.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

  18.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

  李清照:

  【XX年·湖北省黄冈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24题。

  

(一)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10.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1分)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1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效果?

(3分)

  12.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XX年·山东省德州市】

  【合作学习,探究考点】写炊烟的古诗词。

  方法点拨:

  1、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共同探究以上例题都考了哪些知识点。

  2、分类归纳

  【对照答案,感悟技巧】

  方法点拨:

  1、请同学们对照答案和评分标准,给自己打分。

  2、参照答案和评分标准,推敲如何做此类题,写下自己的反思、方法。

  3、同组的同学交流,归纳整理此类题的做题方法技巧。

  4、全班交流,总结

  多媒体展示例题答案:

  答案:

9.春末夏初(或“暮春”) 思念家乡。

  10.示例一:

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

  示例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示例三:

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答案:

①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

②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答案:

17.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18.杜牧:

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

  李清照:

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答案:

10.答案:

B 共1分。

  11.答案示例:

比喻。

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

(或者:

对比。

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共3分。

  12.答案示例:

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言之成理即可,共3分。

  【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1、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

  2、师引导生有条理的归纳

  三、按图索骥,分类点拨

  描绘画面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展开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题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

  2、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景物串接成一幅画面。

  3、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内容生动形象。

  公式:

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修辞

  答案:

山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品味词语类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

  古诗文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概括作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

  下阕:

  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阅读诗歌,完成1一3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

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

  2.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9—10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 ,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金陵三迁有感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屡遭贬官,有感而作。

②李绅:

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②①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1~3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  。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作简要赏析。

  古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中“   ”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

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

  2.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辋川六言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

地名。

②一瓢颜回陋巷: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2.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写炊烟的古诗词。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1~2题。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

期望,预料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

  李清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

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

  。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后面的问题。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作者綦(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

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

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2.中考单项训练古诗词赏析二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

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

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

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

乌云。

③曛:

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

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XX年中考古诗词鉴赏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氛。

  2、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

答:

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3、“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4、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5、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6、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7、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8、“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

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

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11、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

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主旨:

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

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4、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5、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

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6、说说“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7、“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8、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

试作简要赏析。

  答: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

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无不由“狂”生发开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主旨:

此诗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延伸:

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边塞风光:

1、李贺:

《雁门太守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士心情:

4、王昌龄: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5、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

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词中“异”景异在哪里?

  “异”:

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塞下奇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

  ③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

表达了词人是思乡之情。

  ▲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本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声让你联想到什么?

  边塞之声让我们联想到边塞的荒凉、战事吃紧的肃杀以及入夜后悠悠羌管声中流露出的乡恋之情、归心似箭的感伤之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9.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景,以一个“异”字统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