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856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docx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docx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卷别

频次

考点

卷Ⅰ

卷Ⅱ

卷Ⅲ

海南卷

区域的概念、特征

——

2017·T1

——

2016·T13~15

地理环境差异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6·T36

2015·T37

2017·T1~3

——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2016·T36

——

——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

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8·T36

——

——

——

产业转移对区域

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6·T1~3

2018·T1~3

2016·T3~5

2016·T1~3

2015·T3~5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的界线和模糊的界线两种。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因素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类型及特征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范围小,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空间分布特点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4.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

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地区差异

传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时间变化

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时期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水平较高时期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二)区域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水平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重等。

(2)综合指标:

如人文发展指数,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

水平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逐步提高

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少而稀疏

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运输、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城市化特点

水平较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发展速度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三)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2.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北方

南方

自然环境

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面积广,森林、煤炭、石油、铁矿丰富

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丰富

对工农业

生产的影响

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

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3.西部大开发

(1)范围: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优势:

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

(3)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意义:

①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区域特征与区域发展

[典题例析]

下图示意天山南侧某冲积扇耕地面积和耕地平均海拔的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问题。

(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冲积扇发展种植业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2)分析阶段Ⅰ和阶段Ⅱ耕地平均海拔升高的不同原因。

(3)根据图中信息推测阶段Ⅲ和阶段Ⅳ耕地面积减少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依据。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日照充足,耕地多分布在山前冲积扇和绿洲上。

二、审其问——答什么

本题共有三问,第

(1)问考查天山冲积扇发展种植业的优势和劣势,注意“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和“自然环境”这一限定信息,侧重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2)、(3)问分别考查不同阶段耕地海拔和面积变化的原因,是对第

(1)问的深化和拓展,考生只有在具体情境中联想到人口变化和政策变化这两个隐藏点才能准确答题。

三、析其材——用何答

(1)问,该冲积扇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照充足,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养分的积累;但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水资源短缺。

(2)问,阶段Ⅰ水资源利用过度,冲积扇前沿发生土地荒漠化而被弃耕;阶段Ⅱ人口增加,耕地需求增加,河流中上游海拔较高且水源较充足的土地被开垦成耕地。

第(3)问,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土地荒漠化及退耕还林、还草等。

据图判断,阶段Ⅲ耕地平均海拔升高,可能是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阶段Ⅳ耕地平均海拔降低,可能是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 

(1)优势: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养分积累。

劣势:

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

(2)阶段Ⅰ因水资源利用过度,冲积扇前沿(河流末端)海拔较低的耕地发生荒漠化而被弃耕;阶段Ⅱ人口增加,冲积扇海拔较高的土地被开垦成农田。

(3)阶段Ⅲ:

海拔较低处发生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推测依据:

这一阶段耕地平均海拔升高。

阶段Ⅳ:

海拔较高处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推测依据:

这一阶段耕地平均海拔降低。

[答题策略]

(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5步法 

(二)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三)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方法 

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集训冲关]

(2019·梅州调研)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

下表示意太湖流域平原地区1960~2000年水系总体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河网密度/(km/km2)

水面率/%

河网发育系数

河流曲度

1960

3.73

11.55

3.61

1.09

1980

3.44

10.75

3.12

1.07

2000

2.93

9.29

2.25

1.06

1.太湖流域平原地区1960~2000年水系形态特征总体变化表现为(  )

A.支流增加         B.河道平直化

C.河面变宽D.河道加深

2.1980年以后比1980年以前流域水系变化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河道淤积B.年降水量减少

C.垦荒造田D.快速城市化

3.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流水系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是(  )

A.汛期水位上升B.河流结冰期延长

C.径流总量增多D.河网调蓄功能增强

解析:

1.B 2.D 3.A 第1题,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1960~2000年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网密度不断降低,说明支流减少,故A项错误;河流曲度不断下降,说明河道逐渐变平直,故B项正确;水面率不断下降,说明河面逐渐变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推断河道深浅变化,故D项错误。

第2题,由表中信息可知,1980年以后,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发育系数都在下降,说明该流域支流减少。

河道淤积是支流减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A项错误;太湖流域属于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变化大,但不可能持续减少,故B项错误;垦荒造田需引河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河流水量,但不是流域水系减少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1980年以后,太湖流域快速城市化会使河流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会直接减小河网密度、水面率和河网发育系数,从而影响水系发育,故D项正确。

第3题,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减小、水面率减小、河网发育系数降低、河流曲度减小,会导致河网的调蓄能力下降,使汛期水位上升,故A项正确、D项错误;太湖流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没有结冰期,故B项错误;河流径流总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水系变化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4.(2019·兰州模拟)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休斯敦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南部,滨海平原西南部,平均海拔约15m。

该市创立于1836年,建城伊始,洪灾多发。

19世纪中期以后,棉花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

1901年该市附近发现石油,随后美国各大石油公司进驻该市,休斯敦成为美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

20世纪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业衰落,该市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