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727《晏子使楚》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8158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727《晏子使楚》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727《晏子使楚》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727《晏子使楚》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727《晏子使楚》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727《晏子使楚》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727《晏子使楚》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727《晏子使楚》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727《晏子使楚》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727《晏子使楚》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727《晏子使楚》教案北京课改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7.27《晏子使楚》教案北京课改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 过程与方法

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策略

1. 重点

课文读读背背;文言实词和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2. 难点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古今词义的差异。

3. 教学突破

读、背课文,突出学为主体,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指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并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突破词、句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网上与晏子有关的资料,投影仪和投影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明确本课时内容。

(板书课题:

《晏子使楚》

2、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凭借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推测文句的意思。

(2)对照课文注释,重新阅读,边读边用笔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读讲课文

1、领读课文。

(教师领读前提醒学生注意:

轻音和重读,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自己指出自己经过多遍朗读仍不能搞懂的问题。

3、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具书的注解运用于课文中,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

(投影显示)

(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尝试利用工具书并借助注释,把解释写在下面,并与同学讨论。

教师提示:

特别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1)     王曰,何坐

2)     吏二缚一人诣王

3)     圣人非所与熙也

4)     寡人反取病焉

三、设疑·探究(投影显示)

1.读读想想:

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2.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学生充分交流合作,教师适时点拨)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他义下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3.(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还有别的意见吗?

(看学生的反应)肯定学生的回答,着重对学生提出要培养自己维护祖国尊严的聪明才智。

四、课文读背

1.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背诵提示:

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要记人物,记情节;记人物的语言动作,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告诉学生背诵课文需要以讲述作基础,但更严格,精确到字词。

4.试背诵课文。

五、拓展练习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

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出使前                     出使过程        出使结果

楚王欲辱来使     晏子巧妙应对    楚王反取病焉

问计近侍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7.28《祖逖》教案北京课改版

关于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仁宗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立志编撰《通志》,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四月,司马光编成编年史《通志》8卷,上进于朝廷,受到英宗的赏识,并下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写。

治平四年(1067)十月,司马光向神宗进读《通志》,倍受赞赏,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写序。

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反对王安石行新政,神宗不从,任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

出任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续撰《通鉴》。

哲宗时主国政,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部,废除新法。

死后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

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一、字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祖逖   刘琨   蹴琨觉   司马睿   纠合骁健   给千人廪  将其部曲   击楫而誓   遂屯淮阴   起冶铸兵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区分形似字                                       

    

二、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红字词语的意思

    ①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蹴:

踢,蹬踏   觉:

醒)

    ②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诚:

如果   将:

将领)

    ③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给:

供给   铠:

铠甲)

    ④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将:

率领  楫:

船桨)

    ⑤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因:

于是)

    ⑥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及:

等到   以为:

让〔他〕担任)

    ⑦睿素无北伐之志(素:

一向,向来)

    ⑧遂屯江阴(遂:

于是)

    2.把下列短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①纠合骁健――聚集骁勇强健的人。

    ②望风响应――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

    ③自相鱼肉――自相残害。

    ④起冶铸兵――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三、课文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晋朝爱国名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第一段,闻鸡起舞,表现祖逖年轻时便胸怀大志。

古人有迷信说法,认为半夜鸡鸣是恶之兆;祖逖认为半夜鸡鸣正可以令人觉醒,振奋精神,所以说“此非恶声也”。

刘琨是祖逖的朋友,晋室渡江南迁后,任侍中太尉,一直坚守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因孤军无援,兵败遇害。

    第二段,请缨北伐,表现祖逖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祖逖慷慨陈词,请求统军北伐 ,得到的却只有千人的军饷,连铠甲兵器都没有。

胸怀收复中原大志的祖逖与“素无北伐之志”的司马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中流击楫,表现祖逖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

请注意,祖逖不是率领晋军北伐的,他只带着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他的胆识和志气,实在不得不叫人佩服。

思考:

    1.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由于皇族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戳中原。

 任命将帅出师北伐,激起沦陷区人民奋起反抗的斗志,赢得天下英豪的响应,定能取得北伐的成功。

    2.祖逖北伐之志实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他是如何做的?

这给你哪些启示?

    统治者的支持力度不大。

 做艰苦的努力,精心准备。

 遇到困难挫折时,应冷静

    地审时度势,寻找有利条件,坚韧不拔。

    3.结合课文谈谈哪些地方表现祖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

即使不被重用,他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

“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

课文翻译:

    范阳郡的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

两个人住在同一个寝室,半夜听到鸡叫,就用脚蹬醒刘琨,说:

“这不是不祥之声!

”于是二人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之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骁勇强健的人士,向司马睿进言说:

“晋室之乱,由于皇族争权,自相残害,这使得匈奴等外族乘机进犯,毒害遍及中原。

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然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

大王如果能任命将领带兵出征,让像我这样的人统帅军队去收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

”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决心,他让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一千人的军饷,布三千匹,不供给铠甲和兵器,让祖逖自己去招募士兵。

    祖逖率领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渡江,船到江心,祖逖拍击船桨发誓说:

“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于是在淮阴驻扎下来,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招募到二千多人,然后向北进发。

深入探究:

司马光好学

《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 

(2)迨能倍诵乃止 (3)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                     

附参考答案:

 

    1.①担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中考解析

让阳光永驻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题记

乌 云

    我出生后才四十天,就被亲生父母送给了别人,原因很简单,亲生父母想要生儿子,养父母想要个女儿。

就这样成交了,我像一件物品,来到了现在的家。

自从我知道这件事后,它就成为我心里的阴影,想抹也抹不掉。

有了这片阴影,“笑”就好像跟我无缘,我变得冷漠了。

风 雨

    原以为上天不会再捉弄我,我可以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自己的路。

可是,我错了。

对我最好的人——我哥,出车祸了。

从小到大,哥都对我很好,有好吃的总要先给我吃。

后来,我上了初三,他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每逢放假回家,他总忘不了给我买礼物,或者是书,或者是其他。

那天,他放假回到家,我还在学校上课,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哥骑上自行车,拿上雨具就朝我的学校跑。

路上,一辆大卡车把他撞倒在地,他的一条腿再也不能动了。

我面对着哥,失声痛哭起来,哥对我说:

“小妹,别哭,来,笑一个。

你一定要振作起来,也给我信心啊。

”我努力点了点头,只觉得命运对我太不公平。

阳 光

    到现在,我才发现我错了,总装着那片阴影不忘记,把自己都给蒙上了一层纱。

现在,看看周围的人,老师、同学个个都那么友好。

同学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轻声的“HI”不时在我面前出现,我笑了。

还记得同学写的一张纸条“生活有许多无奈,勇敢地走过昨天,潇洒地走向明天,才是真正的自我。

”从此,我变得开朗、活泼了……

    乌云、风雨、阳光,一样都不能缺少,有了它们,世界才是完整的,但我们的心中只能让阳光永驻,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点评】

    这是今年中考一篇满分作文。

考生很好地利用了话题作文的“宽泛性”特点,结合自己的身世,写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情感真实、感人肺腑。

文章行文巧妙,用“乌云”、“风雨”、“阳光”这三种自然现象来比喻自己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从而写出了自己由“苦”到“笑”的过程。

另外,本文的形式也非常的活泼,用了题记,各部分又有小标题,做到了形式的创新,使人耳目一新。

总之,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这都是一篇考场难得的佳作。

课外拓展

诫子书

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振作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附参考答案:

    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

    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