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人文地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7822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docx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人文地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docx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五篇人口

专题16人口增长

一.人口曾长的过程

1.衡量人口变动的指标: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出–迁入)/总人口

2.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

阶段

人口增长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代表

工业化之前

人口低增长阶段

高高低人口规模小

最贫穷的国家

工业化初期

人口高增长阶段

高低高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中后期

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

出生率迅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

中国

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低增长阶段

低低低死亡率有所回升,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有所减少

欧洲

工业化初期:

出生率>死亡率

工业化中后期:

死亡率>出生率

后工业化时期:

死亡率>出生率(→老龄人口比重大)

二.人口结构(>7%老龄化≥10%严重老龄化)

1.年龄构成:

0~14岁比重大→社会负担重,人口增长潜力大

15~64岁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

≥65岁比重大→社会负担大

2.性别构成:

性别比:

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

3.职业构成:

4.文化构成:

三.人口金字塔

1.功能:

反映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

2.类型:

增长型–发展中国家

稳定性–发达国家

缩减型–发达国家

四.人口问题

1.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出生率低,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衰减→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问题)

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老人比重大),社会需求不旺,财政压力加大(社会问题)

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外来移民(对策)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加大了对资源,就业,环境,教育的压力

→少儿比重大社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对计划

(人口问题)会产业巨大的人口惯性策生育

问生态恶化

题社会负担加重(少儿比重大)

五.我国的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

1.

国情:

人口多

人均资源少,环境承载力弱

2.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

3.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利:

提供劳动力,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弊:

加大了对交通、治安、环境的压力

加大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难度

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人口分布的趋向性

1.平原、沿海、城市

2.人口分布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

二.世界人口稠密或稀疏地区

1.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南亚(最稠密)、西欧、北美东部

2.四大人口稀疏区:

1)太冷:

西伯利亚、阿拉斯加

2)太热: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

3)太干:

撒哈拉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4)太高:

青藏高原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

气候、地形、水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达因素(城市由于农村、沿海优于内陆)、人口、城市、交通、科技

3.历史条件:

开发早晚

四.我国人口分布

黑河-腾冲(胡焕庸线)东南:

稠密(>100人/平方千米)

西北:

稀疏(<50人/平方千米)

原因:

我国东南部受季风影响,降水多;西北部受非季风影响,深居内陆,水汽难以深入

东南部以平原为主,且沿海,水资源丰富;西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且深入内陆,水资源少

东南部地势低;西北部地势高

五.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1.劳务迁移:

农村→城市发展中→发达

2.难民迁移:

因战争、自然灾害等

3.智力迁移

经济发展水平

1)原因科技水平

生活水平

2)

影响增强科技实力→发达国家

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

4.工程建设引发的迁移

六.人口容量

自然资源与环境(水资源)

影响因素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

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专题18人口素质

一.人口素质构成

1.思想道德素质

2.科学文化素质(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

3.身体素质

二.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1.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2.

问题高素质人才少

人口素质地域不平衡

第六篇城市

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1.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集聚)

2.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3.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即空间结构):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2.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关系(理想分布):

同心圆

3.影响土地空间结构的因素:

离市中心的距离

土地价格交通的便捷程度

土地利用类型

三.城市功能分区

1.商业区:

地处区域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2.居住区:

地处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交通便捷、环境好、(生活设备好)

3.工业区:

远离居住区、交通便利、土地资源充足

4.文教区:

交通较好、环境好

5.风景区: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四.城市空间结构差异

1.影响因素:

1)城市规模

大:

一个中心,一个或多个副中心

小:

一个中心,没有副中心

2)城市职能

工业城市:

工业用地为主---鞍山、大庆、个旧

商业城市:

商业用地为主---香港

旅游城市:

风景区面积大---三亚

3)自然环境

沿江:

兰州、宜昌

沿山谷:

十堰

沿海:

大连

平原:

(棋盘状、放射状)北京、保定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城市体系

1.世界城市:

纽约、东京、伦敦

2.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巴黎、香港、新加坡

3.全国性中心城市:

上海(其定位:

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北京(其定位:

政治、文化、交通)

4.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华南:

广州、深圳华北:

天津西北:

兰州、西安

华中:

武汉东北:

大连、沈阳西南:

重庆

5.省会和省区主要城市:

省会+双核城市(内蒙古—包头、吉林—吉林、山东—青岛)

6.省内的中心城市:

苏州、温州、宁波

7.县级中心城市:

昆山、、嘉善

8.县以下中心城市:

周庄、朱家角

1)城市分类

人口规模>500万超大>50万大<20小城市

>100万特大>20中等/

城市职能综合型城市:

大城市以上级别

专业性城市:

中、小城市

2)合理规划城市

(鞍山—钢城个旧—锡都三亚—旅游攀枝花—钢铁)

二.城市群

1.定义:

城市集聚现象(自然条件、经济条件)

2.

特征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

一特大城市为核心、城市间相互联系

3.形成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适宜(气候、土壤、地形、陆地水、动植物)

2)社会经济发达(工业、农业、科技)、人口密集

3)人文条件:

交通、通讯发达

三.世界六大城市群

1.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2.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五大湖:

加拿大与美国共有)

3.以东京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工业区:

北九州、濑户内海、阪神、名古屋、京滨

4.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

5.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6.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沿长江、临东海集黄金海岸、黄金水道于一身

---形成条件地处冲积平原、气候湿润、水源充沛

科技发达、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专题21城市化

一.城市化

1.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农村地域→城市地域的过程(人口规模,城市占地规模)

2.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根本动力:

生产力发展(工业革命)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色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城市规模不断加大(人口规模)

3.出现城市群

4.世界城市化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1905年前

1950年后

发达国家

城市化速度快

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速度慢

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高

三.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趋势

1.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升级、优化)

2.城市化带动了农村现代化

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四.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1.

郊区化:

中心城市→郊区

---原因居民为改善生活环境向郊区迁移

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表现中心城区减少,城市总人口增加

城市中心经济地位下降,郊区地价上升

2.

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农村、周边中小城市

为了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

---原因城乡间差距小

交通便捷

五.城市问题

1.

环境问题

---措施转变单一经济化模式,发展绿色GDP

建设卫星城

2.交通问题

---措施:

积极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

3.居住问题

---措施:

/

4.社会问题

---措施:

/

第七篇产业区位与分布

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条件—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

1.

自然条件

---气候热量:

生长期、熟制、品种湿润区:

种植业、林业

水分:

品种、生产方式干旱、半干旱: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干旱但有水源的地区:

灌溉农业

---地形山地:

坡度大→林业;坡度小→梯田农业

---土壤肥沃:

黑土(东北)、冲积土(长江中下游)、紫色土(四川盆地)、黄土

贫瘠:

红壤(江南丘陵)---酸性---种茶叶

2.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科学水平技术落后(粗放)

技术水平高:

减少对自然水平的依赖(如:

滴灌、温室栽培、梯田)

---市场需求:

城郊发展乳畜业近郊:

乳、蛋、菜

远郊:

粮、棉、油

---交通运输:

靠近交通干线(交通是否便捷→农业规模大小)

---劳动力素质

---劳动者数量:

多→精耕细作少→粗放

---国家政策

二.美国乳畜带的区位条件(美国东北地区—五大湖沿岸、大西洋东北沿岸地区)

1.自然条件:

气候湿冷,土壤贫瘠,地形破碎,不适合粮作物生长而适合牧草生长

2.社会经济条件

大城市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程度高,生产经验丰富

三.农业区位的变化

丹麦:

牧羊(由于技术进步)→种植小麦(由于市场需求)→畜牧业

四.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类型

农作物

分布

特点

水田农业

水稻

亚洲东部、南部(秦岭-海河

以南的东部季风区)

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精耕细作、集约化程度高

旱作农业

小麦、玉米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大于250mm地区)

机械化程度

不高、商品

率低

牧场畜牧业

牲畜

干旱:

美国、澳大利亚

湿润:

新西兰、阿根廷

围栏放牧、经营规模大、商品化程度高

游牧畜牧业

牲畜

北非、西亚、中亚、内蒙古

新疆、青海、西藏

游牧

各地牲畜品种不同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

牲畜、粮食

北美东部

西欧

澳大利亚东南部、西南部

农业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率高

地中海型农业

小麦、大麦

葡萄、柑橘、油橄榄

东南部、西南部

地中海气候区

水平高、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热带种

植园农

热带经济作物

亚、非、拉的热带地区

以大种植园式农产为主、专业生产一种或几种热带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

五.城郊农业

1.

商品率高近郊:

乳、蛋、菜(新鲜、不易运输)

2.布局呈环状远郊:

粮、棉、油(耐储藏、易运输)

六.现代农业

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专题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一.工业区位条件

1.能源和矿产资源

---运量大、资源型产业(煤、铁)→依赖减弱

2.环境条件

对环境需求高:

水厂、电子工业

产生污染废气:

主导风向下风方向或垂直方向(化工厂、石化厂、钢铁厂、电镀厂)

废水:

河流下游(印染厂、化工厂、纺织厂、造纸厂)

3.交通运输

4.市场

5.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

纺织、家具、服装、玩具、电子装配工厂(---劳动密集型)

劳动力技术:

电子工业、航空航天(---技术密集型)

6.科技

7.集聚

集约利用

---大型工业园区降低成本

加强交流

8.土地价格

二.上海宝钢的区位条件

1.沿长江、临东海,水运便利

2.水资源丰富

3.位于上海东北部、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且远离市区、废气对市区影响小

4.上海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5.钢铁工业原有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6.教育科技发达、劳动者素质高

7.地处城市外围、地价便宜

三.工业区位原则—因地制宜

原料:

制糖(甘蔗)、水产品、水果(易腐易烂)

市场:

家具、食品、汽水、炼油(石化)

接近劳动力:

纺织、电子装配、服饰、玩具

技术:

电子、飞机、精密仪器、航空航天

能源:

有色金属冶炼(铜、铝)

四.工业区位的变化

1.传统的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矿产、水资源、交通运输

---沿河、和矿产→沿铁路→沿海

(19世纪初)(19世纪后半叶)(二战后)

2.现代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科技、集聚、劳动力、信息、市场(上升)、资源(下降)

(市场:

煤铁复合型(钢铁)→沿海)

五.世界主要工业区

1.北美工业区:

最大最先进

2.西欧工业区:

现代工业发源地

3.东欧工业区:

资源型重工业区

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进口原料、燃料的加工贸易型

---分布:

太平洋沿岸

组成:

北九州→濑户内→阪神→名古屋→京滨

5.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

---韩→中国→东南亚

中国:

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内比邻)

六.高新技术产业区位

美---硅谷英---剑桥科学公园中国---中关村

日---筑波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专题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一.三大产业划分

1.第一产业:

农业

2.第二产业:

工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

为社会生产服务的部分

二.第三产业地域差异

世界三大金融中心:

纽约、东京、伦敦

三.商业区位条件

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人流量大集聚---综合性商业街;专业性商业街

低价---高

四.不平衡的国际贸易

1.不平衡的表现

发展水平差距大

世界贸易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纽约)

商品结构差异大:

出品发展中国家:

初级产品、低值制成品

发达国家:

高值制成品

2.措施

顺差WTO---世界贸易组织

逆差EU---欧盟

五.现代交通运输与通信

1.海洋运输与国际贸易

1)

主要深水港:

神户、横滨、纽约、新奥尔良、新加坡、上海、香港

2)影响港口价值的因素

地理位置腹地大小

自然条件(水深、风浪小、地形平坦)经济发达程度

3)主要航线

北大西洋航线(最忙)巴拿马航线

好望角航线(远)

欧亚澳航线(近)北大平洋航线

六.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第三产业上升,第一产业下降

第三产业上升,第一第二产业下降

七.产业结构优化

三效合一(经济、环境、社会)

第八篇地域文化

专题25文化与环境

一.文化

1.物质文化:

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乡村、城市

2.非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核心所在)

二.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人工制品的材料、样式和风格

物质文化产业分布

社会发展水平

宗教

文学艺术风格

专题26世界地域文化

一.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

1.民族与种族

民族:

历史文化的产物

种族:

自然遗产的产物

2.民族特征:

中华民族:

勤劳

德意志:

严谨

法兰西:

浪漫

二.文化整合

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

影响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

文化自身因素

时间因素

三.世界文化圈

1.西欧文化圈

英裔为主的移民国家

基督教;乳畜生产文化---刀叉

2.东欧文化圈

斯拉夫民族;东正教---圆形穹顶;受俄罗斯影响;芭蕾

3.东亚文化圈

人口最多;受儒家思想、文字影响;稻米生产文化(筷子);旗袍、和服、高腰长裙、蒙蒙古袍

4.南亚文化圈

印度语系;受古印度文化影响;宗教混居;印度泰姬陵

5.东南亚文化圈

深受中、印度、欧美影响;佛教、伊斯兰教;柬埔赛吴哥窟

6.伊斯兰文化圈

阿拉伯民族为主;伊斯兰教---清真寺(圆顶尖塔)

7.非洲文化圈

黑色人种;原始宗教

8.拉丁美洲文化圈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桑巴、探戈;狂欢节

9.太平洋文化圈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巫术

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

1.东北黑土文化

温带森林草原;黑土、森林;汉满混居;杂粮;火坑、火墙、二人转

2.华北平原文化

温带阔叶林地区;小麦、棉花、苹果;汉族;面食;京剧、评剧

3.黄土高原文化

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交错;面食、肉食;窑洞;秦腔;信天游

4.内蒙古草原文化

温带干旱、半干旱;畜牧业;蒙古包;马头琴;那达慕

5.新疆荒漠—绿洲文化

温带荒漠、半荒漠;畜牧业、灌溉农业、果业;棉花、瓜果

阿以旺(维吾尔族)、毡房(哈萨克族)、坎儿井(冰雪融水)

6.四川盆地文化

亚热带季风气候;多云雾;紫色土;吊脚楼;麻、辣;摆龙门阵

7.云贵高原文化

喀斯特地貌;生物、文化多样性;烟、酒、茶;竹楼(傣族);三月三、泼水节

8.青藏高原文化

青稞、牦牛、藏绵羊、糌粑、酥油茶;喇叭寺庙;藏袍

9.江南水乡文化

稻、橘、茶、桑、竹、丝竹;越剧、评弹、黄梅戏;白墙黑檐

10.华南妈祖文化

三季稻作、热带作物;妈祖;文化外向型

11.海派文化

石库门

第九篇地理信息技术

RS---遥感

GPS---全球定位系统3颗卫星确定固定一点

4颗卫星确定运动轨迹

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语言:

文字→地图→GI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