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710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docx

《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docx

七年级语文之文言文《河中石兽》

【课本内容】第六单元:

文言文《河中石兽》

目标

1.了解纪昀相关的文学常识;

2.学习并掌握《河中石兽》中重点实词、虚词与句式;

3.理解《河中石兽》所蕴含的道理。

知识点睛

一、文学常识

纪昀(1742—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自幼禀赋卓异,4岁即开始读书,此后“无一日离笔砚”,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学问渊博,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gǔ]。

乾隆年间,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由此掀开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二、课文精讲

字音字形: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

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

湮(yān)啮(niè)臆(yì)断

欤(yú)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1],山门[2]圮[3]于河,二石兽并[4]沉焉。

阅[5]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6]石兽于水中,竟[7]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8]数小舟,曳[9]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

[1]河干:

河岸。

[2]山门:

佛寺的外门。

[3]圮:

倒塌。

[4]并:

一起。

[5]阅:

经过,经历。

[6]求:

寻找。

[7]竟:

终了,最后。

[8]棹:

划(船)。

[9]曳:

拖。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10]寺中,闻之[11]笑曰:

“尔辈[12]不能究[13]物理[14]。

是[15]非木杮[16],岂能为[17]暴涨[18]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19],沙性松浮,湮[20]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21]乎?

”众服为确论[22]。

【注释】

[10]设帐:

设馆教书。

[11]之:

代指这件事。

[12]尔辈:

你们这些人。

[13]究:

研究,探究。

[14]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15]是:

这。

[16]木杮:

削下来的木片。

[17]为:

被。

[18]暴涨:

凶猛的河水。

[19]坚重:

坚硬沉重。

[20]湮:

埋没。

[21]颠:

通“癫”,精神失常。

[22]确论:

正确的言论。

【译文】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下,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23]闻之[24],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25]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2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27]沙为坎穴[28]。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29]坎穴中。

如是[30]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31],遂[32]反溯流[33]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34]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35]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36]欤[37]?

【注释】

[23]河兵:

巡河、护河的士兵。

[24]之:

代指讲学家的观点。

[25]盖:

因为。

[26]反激之力:

河水冲撞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27]啮: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8]坎穴:

坑洞。

[29]倒掷:

倾倒。

[30]如是:

像这样。

[31]已:

停止。

[32]遂:

于是。

[33]溯流:

逆流。

[34]如:

依照,按照。

[35]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36]臆断:

主观地判断。

[37]欤: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译文】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兽,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刷(石兽下的)沙子,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冲到石兽(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必定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再冲刷,石兽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够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互动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堪其忧堪:

能忍受

B、不知其旨也旨:

甘美

C、竟不可得竟:

毕竟

D、阅十余岁阅:

经过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翻译。

这几个词是重点字,“竟”是“终于、最终”的意思。

对于文言文中的字词一定要注意背诵、积累及运用。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阐述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者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重点词语句式

(一)重点虚词

1.之:

①代词。

【例】闻之笑曰。

(代这件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讲学家的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石兽)

②助词,的。

【例】其反激之力。

2.为:

①介词,表被动。

【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动词,认为。

【例】众服为确论。

③动词,成为。

【例】啮沙为坎穴。

(二)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精神失常。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棹数小舟:

划船。

2.动词用作名词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凶猛的河水。

(四)一词多义

重:

①(chóng)重新【例】僧募金重修

②(zhòng)与“轻”相对,分量较大【例】乃石性坚重

(五)古今异义

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六)文言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

【译】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

2.倒装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

(状语后置)

【译】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3.省略句

果得于数里外。

(省略宾语)

【译】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互动题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解析】先要了解各句的出处,读懂句子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之”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D“之”为助词“的”,其它三项“之”为代词。

例题精讲

梳理文中人物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最终结果。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最终结果

庙僧

原地水中

水未冲走石兽

“竟不可得”

河的下流

以为顺流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老河兵

 

 

“果得于数里外”

梳理文中人物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最终结果。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最终结果

庙僧

原地水中

水未冲走石兽

“竟不可得”

河的下流

以为顺流下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重沙轻,越沉越深

失败

老河兵

河的上游

水会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形成坑洞,越冲越深,石兽必定会倒在坑洞里,如此反复,反而逆流而上。

“果得于数里外”

【思考】

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解析】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互动题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B、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C、老河兵却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

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启示我们:

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解析】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文章,一一比较。

B错,因为讲学家判断石兽埋在了原地沙里。

佳人语文

天下之事,

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

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陆游(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