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667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docx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docx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

 

2018年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

(2018.10.02)

一、口蹄疫简介

口蹄疫(FMD)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他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口蹄疫传染性强,发病率100%,可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和社会政治负面影响,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在法定上报的动物传染病之首,是国际活畜及畜产品通关贸易必检的一类疫病,中国政府也将其排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首位。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一种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

FMDV有7种不同的血清型(A、O、C、Asia1、SAT1、SAT2、SAT3),虽然各型病毒引起的发病征候相同,但型间无交叉免疫,病后康复或免疫动物仍可感染其它血清型病毒而发病。

因此,同一个地区可同时流行多个血清型的口蹄疫。

近5年来,全球除C型口蹄疫未见流行外,其他6个血清型都在流行,北美洲、大洋洲和大部分欧洲继续保持无口蹄疫状态,亚洲和非洲口蹄疫流行频繁,部分国家或地区疫情严重。

其中,A型和O型流行面最广,其次是为Asia1型和SAT2型,对全球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

口蹄疫传播途径广泛、方式多样,国家和地区间的动物跨界移动或贸易流通可传递病原。

目前,除一些发达国家消灭了FMD并保持无疫状态外,FMD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仍呈流行或散发态势。

我国周边国家的FMD疫情不断发生,对我国畜牧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威胁,尤其是近年来流行的O/ME-SA/PanAsia、O/SEA/Mya-98和A/ASIA/Sea-97病毒均是由周边国家传入的。

目前,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有O型和A型FMD。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牛、羊养殖国,与众多国家的陆地和海洋接壤,拥有长且多样的边境线。

在全球贸易频繁的当今,中国口蹄疫的防控不仅对发展农牧业起关键作用,而且对全球口蹄疫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2012年1月,OIE和FAO联合发布了FMD全球控制策略,制定了全球FMD控制路线图,提出了15年FMD控制目标。

作为OIE成员国,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对A型、O型和Asia1型FMD的防控都提出了具体目标:

2014年我国向OIE提交了FMD官方控制计划,并在2015年5月经OIE认可通过。

我国推进FMD防控将参照OIE推荐的PCP-FMD路线图,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FMD实行区域化管理,遵循“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分型控制”的原则,大力推进综合防治策略。

依据PCP-FMD内容的评估规定,中国目前处于阶段3,即实行根除流行的控制措施减少病毒循环。

中国口蹄疫疫情流行呈现非季节性,有多个毒株共同流行。

但2013年依然以O型为主,A型散发;而O型,以缅甸98为主,同时伴有新猪毒变异株。

由于A型口蹄疫为散发,目前农业部还没有批准猪用A型口蹄疫疫苗,商品化的仅为牛A型口蹄疫疫苗。

因此,猪场免疫口蹄疫疫苗,必须免疫的是缅甸98型的疫苗。

2005年5月至2017年1月,我国共发布了125次FMD疫情,主要为O型和A型。

2013—2015年经国家FMD参考实验室确诊的疫情有40起,其中A型30起、O型10起。

2017年至今,中国农业部公布的口蹄疫疫情有13起,其中O型口蹄疫疫情11起,家畜捕杀量最高达千头。

而随着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及密度的不断提高、疫病防治的重要性愈加凸出,同时对防控水平的要求也愈加严格,这也意味着我国畜禽生物制品尤其是疫苗的需求空间广阔。

2006-2016年我国公布口蹄疫疫情次数统计表

年份

公布疫情

Asia1型

A型

O/mya-98

O/PanAsia

2006

17

17

0

0

0

2007

8

3

0

0

0

2008

3

3

0

0

0

2009

15

8

7

0

0

2010

20

0

2

18

0

2011

7

0

0

2

5

2012

5

0

0

3

2

2013

23

0

17

2

4

2014

7

0

5

2

0

2015

3

0

3

0

0

2016

4

0

0

4

0

合计

112

31

34

31

11

2017年至今我国口蹄疫发生情况

时间

疫情地区

疫情种类

发病数(头)

捕杀数(头)

2017.12.12

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

家畜O型口蹄疫

13

84

2017.12.12

贵州黔南州都匀市

家畜O型口蹄疫

82

273

2017.12.06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

牛O型口蹄疫

10

64

2017.10.30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

猪O型口蹄疫

30

71

2017.9.28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

家畜O型口蹄疫

187

589

2017.5.23

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县

牛O型口蹄疫

55

85

2017.5.04

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牛A型口蹄疫

253

1003

2017.5.04

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

牛A型口蹄疫

16

275

2017.4.21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

牛O型口蹄疫

15

34

2017.3.30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

猪O型口蹄疫

37

73

2017.2.16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

牛O型口蹄疫

21

96

2017.2.03

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

牛O型口蹄疫

28

116

2017.1.25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牛O型口蹄疫

4

16

由于口蹄疫疫苗一旦爆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及财力才可控制,因此对易感动物有针对性的接种疫苗是目前控制和预防口蹄疫疫情最有效的方法的。

口蹄疫疫苗发展至今已有90余年历史,生产工艺由最初的Frenkel培养法到转瓶培养法,最后转变为现在普遍使用的悬浮培养法。

抗原的制备工艺、免疫效果及安全性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生物安全要求的不断提升,未来寻找更加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升级疫苗成为未来疫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口蹄疫疫苗生产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转瓶培养、低血清悬浮培养和无血清悬浮培养。

传统的口蹄疫疫苗是将贴壁BHK细胞至于转瓶中培养并用于疫苗生产,随着产业的发展以及该生产系统自身控制难度较大、毒源容易传播等弊端,该方法自2012年起停止受理采用。

悬浮细胞培养是细胞不借助贴附介质而在生物反应器中自由悬浮生长的培养方法,又分为低血清悬浮培养和不完全无血清培养,悬浮培养具有细胞摆脱对贴附面的依赖、生长环境均一、操作简单可控和生产成本低等优势。

新工艺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在生产效益、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等方面明显提高。

国内悬浮培养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已显示出明显优势,因此由转瓶培养到悬浮培养的工艺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口蹄疫转瓶培养与悬浮培养工艺对比

项目

转瓶培养

悬浮培养

培养方式

转瓶贴壁细胞培养

悬浮细胞培养

毒价(TCID50/LD50)

7.0/7.5

7.25/7.25

细胞密度(cells/ml)*

2.5-3.5x106

3×106

工作体积*

1.5L

500L

均一性

培养体积小,需混合,批间差大

培养体积大,无需混合,批间差小

产品效力

不可控

稳定可控

蛋白纯化

含血清,杂蛋白含量高,纯化复杂

无血清,杂蛋白含量低,纯化简单

配苗比例

需浓缩

稀释5-10倍

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较低

杂蛋白含量低,产品质量较高

劳动力需求

车间条件要求

培养室面积大,需恒温

培养室面积小,无恒温要求

口蹄疫疫苗研发至今历经了三个阶段:

活毒疫苗、灭活疫苗和新型疫苗。

活毒疫苗出现时间相对较早,但由于毒力不稳定、易受干扰、免疫原性难以控制等缺陷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摒弃。

灭活疫苗是是经一系列试验动物选择的田间毒株经病毒培养系统大量扩增获得的病毒制备物,灭活剂处理后添加佐剂制成的一类生物制品,目前在我国应用最广泛,具有安全可靠,免疫效果良好的特点。

但灭活疫苗也有其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异体蛋白(灭活疫苗生产时需要增殖大量的活病毒,残留或多或少的病毒非结构蛋白)引发的过敏反应、免疫期短、免疫原性易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等。

目前灭活疫苗在我国口蹄疫疫苗中占主导地位,未来O-A二价苗将成主流。

2016年8月22日,农业部印发《国家口蹄疫防治计划(2016-2020年)》,计划提到,近年来我国O型口蹄疫呈地方性流行,亚洲I型口蹄疫已经持续多年无疫,而A型口蹄疫呈零星散发态势。

同时,农业部于2018年1年2日发布公告,自2018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停止生产销售含有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组分的疫苗。

随着口蹄疫亚洲I型的退出,A型的免疫也将铺开,由于市场缺乏猪用A型疫苗,因此O-A二价疫苗将逐渐替代O-A-I三价苗,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产品。

2017年底,由金宇保灵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农威特、申联生物医药合作研发的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已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该产品也是国际上首个获批的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产品,预计将引领我国口蹄疫疫苗升级换代的步伐。

《国家口蹄疫防治计划(2016-2020年)》及农业部第2635号文主要内容

发布日期

目前流行情况

防治目标

防治技术路线

2016年8月22日

O型亚洲I型A型3种血清型口蹄疫病毒并存,猪牛羊等易感动物都有感染其中,O型呈地方性流行,亚洲I型持续多年无疫,A型零星散发。

来自境外的O型亚洲I型A型变异毒株以及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等其他血清型口蹄疫传入风险较大

到2020年,全国亚洲I型口蹄疫达到非免疫无疫,A型口蹄疫免疫无疫。

O型口蹄疫海南岛辽东半岛胶东半岛非免疫无疫,辽宁(不含辽东半岛)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上海免疫无疫,全国其他地区维持控制标准

实行区域化管理1)对亚洲I型口蹄疫,采取全国范围内同步控制和消灭策略,在全面监测评价基础上,逐步退出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采取检疫监管等措施维持无疫,最后达到全国非免疫无疫;2)对A型口蹄疫,采取分畜种分区域分阶段控制策略,通过免疫监测净化等措施,逐步实现全国免疫无疫;3)对O型口蹄疫,采取分阶段分区域控制策略通过强制免疫严格流通监管持续监测净化等措施,在防疫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率先建设免疫无口蹄疫区或非免疫无口蹄疫区,最终实现全国部分地区免疫无疫或非免疫无疫

口蹄疫三种疫苗类别的比较

类别

优点

缺点

应用情况

活毒疫苗

成本低、免疫原性好、免疫持续期长

毒力不稳定、易受干扰、免疫原性难以控制

1964年欧洲终止使用,我国云南、新疆等地仍有OMⅡ、OP4两株及OA混合株在使用

灭活疫苗

安全可靠、免疫效果好、易制成多联多价苗

热稳定性差,需要低温保存,免疫持续期短,抗病毒谱有限,不能区分注射疫苗动物和自然感染动物,同时存在病毒灭活不彻底而散毒的可能性。

目前主要使用类型

合成肽疫苗

免疫谱广、免疫持续期长、生物安全性好、免疫副作用小

技术复杂、生产工艺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