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639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1.我国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特征是(B)

A.知识广B、教学方法好C、亲近学生D、热爱学生

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谢千秋曾以“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为题向42所中学(从初一到高二)91个班级的4415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归纳出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依次为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耐心温和等等。

2.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正式形成,其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D)的著作教育心理学(1903)

A、华生B、斯金纳C、皮亚杰D、桑代克E、维果斯基

3.心理学家是通过下述两种方法来选出专家教师的(BD)

A、同事推荐B、学生成绩C、学生推荐D、领导推荐

心理学家是通过下述两种方法选出专家教师的:

一是通过学生成绩来确定,用标准化测验研究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如5年)的增长分数。

如果某位教师所教学生的增长分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位居前15%位,则该教师作为专家教师;二是通过学校领导来选定。

研究者列出专家教师的一些特征,然后拿给校长或督学看,让他们据此选出专家教师。

4.教育心理学家的使用“教师角色”这一术语时,含有以下三方面的意思(ABE)

A、教师行为B、教师的地位和身份C、教师的认知

D、教师的情感E、教师的期望

5.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ABCD)

A、思维的条理性B、思维的逻辑性C、口头表达能力D、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都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这些特殊能力既有天赋的一面,即认为好教师是天生的,但也有后天习得的一面,即认为好教师是后天训练的。

6.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具体是(ADE)

A、课时计划B、课堂管理专长C、教授专长D、课堂过程E、课后评价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二)课堂过程的差异

课堂过程中,专家教师制订的课堂规则较为明确,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

更为重要的是,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善于在教学时回顾先前知识,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学生的课堂练习,将之视作检查学生学业状况的手段;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此外,还有一系列灵活应用的教学策略,如提问、反馈、利用非言语线索、管理等策略。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专家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关心那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而新教师更多关注课堂细节,大多谈及自己是否解释清楚,如板书状况、对学生问题的反应能力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况等。

7.专家教师具备的教学专长有多种形式,包括:

(ABCD)

A、学科知识专长B、课堂管理专长C、教授专长D、诊断专长

8.促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方法有:

(ABCD)

A、写反思日记B、观摩与分析C、职业发展D、行动研究

9.教师的智力水平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

(×)

根据日常经验,我们会认为,教师的智力应该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很高相关。

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其智力并无显著相关。

10.教师的知识准备的程序和质量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

(×)

根据常识,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但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显著相关。

对这种研究结果,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教师的知识水平较难准确测量,从而影响相关系数的计算;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教师的知识水平只有在某一适当水平以下,才对教学效果有影响,超过了这种恰当水平,就不再产生显著影响。

11.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较为简单,并以学生为中心。

(√)

 

(二)学生心理

1.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被称为(B)

A、暗示效应B、期望效应C、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D、被动接受效应

心理学中,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

期望效应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效应.是根据古希腊的一个神话命名而来.说的是国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发现了一块难得的好石,晶莹剔透,令人爱不释手.于是国王将石头雕成一尊美丽的少女像,每天早晚都含情脉脉地长时间凝视少女像,期待着石像能变成真人.国王的诚意感动了上帝,锲而不舍的期望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一天早晨,国王欣喜地发现美丽的少女已端坐在他的床前.有时候,期望就是具有那么一种神奇的力量,从而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结果.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森瑟尔和杰卡布森(R.Rosenthal&L.Jacobson)所提出.即人们的预期心理会影响行为,而导致结果和原先预期一样。

因此,如果你一直告诉自己:

“不可能”,那就绝对没有“可能”的一天。

对于这样的现象,以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就是“自我应验预言”或简称“自验预言”。

所谓接受效应,就是如何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不产生反感消极抵制情绪,并增强想听、要听教育者施教的需求和渴望感。

2.处于(B)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往往是自我中心的。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

前运算阶段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前运算阶段(representationalthought)发生在大约24个月到七岁之间。

儿童开始积极地发展心理表象,这在感知运动阶段末期就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这个阶段,儿童在与同学之间以及父母之间开始通过词语进行交流。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交流通常是自我中心的(egocentric),只集中于自我,而不能理解别人是如何知觉情景的。

3.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其意指认知发展真实水平与(A)两者之间的距离。

A、潜在水平B、可能水平C、目标水平D、理想水平

维果斯基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是最近发展区(简称ZPD),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指导者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Vygosky,1978)。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恰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量(Day,1983)。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测验学生发展的准备度或在特定领域内的智力水平(Campione,Brown,Ferrara,&Bryant,1984),可将之看做智力概念的一种不同说法。

4.自我意识由三个成分构成,分别是(ABC)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发展E、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与控制。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特点和自我价值的了解和评价,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我体验是个体是否喜欢自己的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爱、自豪、自卑等。

而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追求和自我完善等多属于自我调节与控制。

5.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BCD)

A、学习兴趣B、学习成绩C、自我价值感D、心理健康E、同伴关系

在学业成绩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如果父母关心、体谅孩子,同时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则原本学生成绩良好的学生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如果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为埋怨、放弃、不管不问或严厉惩罚,这不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使原本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在自我价值感方面,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对子女的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父母“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则对子女的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也就是说,儿童所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越多,其自我价值感的水平越高;而当感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以及过分保护时,其自我价值感的水平就低。

在心理健康方面,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多采用惩罚和拒绝否定的教育方式,则孩子易形成孤独、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的心理障碍;而父母在家庭生活种注重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大大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对人焦虑。

但是,过度的溺爱或过度的保护,也容易使孩子有冲动任性的倾向。

这是因为,如果儿童从小对父母过度依赖,而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不恰当的严厉惩罚或拒绝否定,则儿童容易对父母产生反感,甚至是敌意。

6.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ACD)

A、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B、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C、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D、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首先,同伴关系能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如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等。

其次,同伴关系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年幼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和感情。

然而在同伴交往中,儿童逐渐建立起平等互惠关系,同时他们也体验到彼此观点和意见的冲突。

与同伴的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社会交往是通过合作而获得并维系的。

最后,同伴关系可以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来自同伴的评价,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儿童或者听到或者从同伴的言行、表情了解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整合多方面的反馈就形成了自我评价。

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所必须的。

当他人的评价不一致时,儿童经常运用社会比较,即把自己与同伴作比较。

随着社会比较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准确,越接近真实的自我。

7.维果斯基提出了自我中心式言语理论来解释个体语言发展的过程。

(×)

维果斯基提出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理论。

他认为,个体对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言语过程,个体的行为最初是受他人调节和控制,然后受学习者自我指导的言语的控制和调节,最后在言语的内化中,实现内部言语的控制和调节。

而Meichenbanm进行的关于学习缺陷儿童的自我教育的研究,Palincsar和Brown关于阅读理解的互惠教学研究等支持了他的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理论。

8.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

(×)

与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握某些概念的观点相反,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和教学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

9.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之一,是在婴儿期注重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

10.在青少年期,同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和教师。

(√)

 

(三)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1.下列哪些智力类型,不是加德纳多元智力的内容(DE)

A、言语智力B、人际智力C、空间智力D、想象智力E、情绪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

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1.言语-语言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音乐-节奏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逻辑-数理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