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灵石红杏旺盛煤业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docx
《山西灵石红杏旺盛煤业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灵石红杏旺盛煤业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灵石红杏旺盛煤业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山西灵石红杏旺盛煤业2012年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1.1编制的目的1
1.2编制的依据1
第二章矿井概况2
2.1矿井位置、自然地理和交通情况2
2.2井田位置3
2.3地质及水文4
2.4水系5
2.5气象5
2.6地震6
2.7构造6
2.8煤层及煤质6
2.9水文地质12
2.10矿井涌水量及其预算15
2.11瓦斯及煤层16
2.12矿井开采情况17
2.13矿井通风系统18
2.14可能发生各类事故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18
第三章采掘布置及安全生产主要危害因素20
3.12012年采掘布置20
3.2安全生产主要危害因素20
第四章矿井灾害预防及事故处理计划21
4.1矿井水灾21
4.1.1水灾预防及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21
4.1.2矿井水灾预防23
4.1.3矿井水灾预兆及防范措施26
4.1.4矿井水灾处理计划31
4.2矿井火灾38
4.2.1火灾预防及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38
4.2.2矿井火灾预防41
4.2.3矿井火灾预兆及预防措施44
4.2.4矿井火灾处理计划49
4.3瓦斯灾害51
4.3.1瓦斯灾害预防及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51
4.3.2矿井瓦斯灾害预防53
4.3.3矿井瓦斯灾害预兆及预防措施55
4.3.4矿井瓦斯灾害处理计划59
4.4煤尘灾害60
4.4.1煤尘灾害预防及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61
4.4.2矿井煤尘灾害预防63
4.4.3矿井煤尘灾害预兆及预防措施64
4.4.4矿井煤尘灾害处理计划67
4.5顶板灾害75
4.5.1顶板灾害预防及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75
4.5.2矿井顶板灾害预防77
4.5.3矿井顶板灾害预兆及预防措施81
4.5.4矿井顶板灾害处理计划85
4.6机电运输事故91
4.6.1机电运输事故预防及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91
4.6.2矿井机电运输[换行]事故预防及处理措施94
4.6.3矿井机电运输事故处理计划97
附件:
101
第一章总则
红杏旺盛煤业2009年11月资源整合,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矿井开拓方式为地下开采,开采深度1000m~750m,开采为2#~11@,现开采煤层为10#,平均煤层厚度为2.5m~3.2m,目前井下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一个准备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巷道支护方式为钢带锚网。
10号煤火焰长度为15mm,岩粉最低用量35%,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10号煤层吸氧量0.543/g,自燃倾向性等级Ⅱ,自燃倾向性为自燃。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
2009年鉴定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2.94m3/min,瓦斯相对涌出量2.49m3/t,为低瓦斯矿井。
1.1编制的目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矿井潜在的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做好预防及应急准备工作,确保矿井长治久安,特制定本计划。
1.2编制的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计划。
第二章矿井概况
2.1矿井位置、自然地理和交通情况
地理位置图(1:
210000)
红杏旺盛煤业有限公司位于灵石县交口乡西南1.5千米处,距灵石县城30千米。
沿交口乡至夏门镇柏油公路与108国相通。
本矿北距阳泉曲火车站24千米,且有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井田地处吕梁山与霍山之间的黄土基岩浅切割低山丘陵地区,井田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井田海拔852.5m—1155.2m。
最大相对高差302.7m,属大陆性气象,地震烈度Ⅶ度。
2.2井田位置
山西灵石红杏旺盛煤业有限公司位于灵石县城西北方向26km处,隶属灵石县交口乡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
111°32′16″—111°35′14″
北纬:
36°55′00″—36°56′54″
2009年11月,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重组办发[2009]610号文批准山西灵石红杏旺盛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山西灵石县红杏煤矿有限公司一矿、山西灵石县红杏煤矿有限公司、山西灵石县君源煤业有限公司、灵石县交口乡金庄振兴煤矿、灵石县交口乡曙光煤矿。
兼并重组整合后井田面积11.9105km2,批准开采2#-11#煤层,矿井生产能力90万t/a(新增15万t/a)。
山西灵石红杏旺盛煤业有限公司重组整合井田范围由14个拐点坐标连线圈定。
井田整体呈局部突出的直角梯形状,东西最长约5.7km,南北最宽约3.5km,井田[换行]面积11.9105km2。
2.3地质及水文
本井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山西断块的中西部吕梁块隆与晋中新断陷的接触部位,为吕梁山背斜东翼,霍西向斜的北部,灵石-富家滩复背斜之北西翼,其东西两侧分别为霍西及汾西复背斜。
区域构造以褶皱为主,构造形态较简单,多为平缓开阔的短轴褶曲,局部见有断裂构造。
区域总体地质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北东-南南西的复背斜,两翼倾向分别为南东和北西。
其中波浪式平缓褶皱较为发育,局部也存在小规模的断裂,地层倾角一般为2°-15°,局部地段因断裂及褶皱影响,倾角大于20°。
区内较大的构造有:
(1)灵石复背斜:
核部大致在介休市义棠—灵石县夏门一带,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
(2)介休市义棠—灵石县夏门一带压性及压扭性断裂构造,走向为北东及北北东,均为正断层。
区域内无岩浆岩侵入。
区内第四系黄土及上第三系红土覆盖面积广泛,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
古生界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上统,二叠系下统和上统,新生界上第三系与第四系。
区域地层特征见表2-1。
2.4水系
本区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汾河发源于晋北宁武县管涔山,向南到河津汇入黄河,在灵石县境内,汾河穿过奥陶系灰岩,河谷变窄,河床沉积以泥砂为主,流量因季节而异,变化悬殊,雨季由于山洪汇集流量骤增,汹涌湍急,枯水期则成细流,甚至断流。
据山西省水利厅水文站资料,其最大流量13900m3/s(1988.8.6)。
区内沟谷发育,沟谷内无常年性流水,仅在雨季时较大沟谷有洪水流出,汇入井田以东较大的沟谷为交口河谷,交口河为季节性河流,经夏门镇汇入汾河。
2.5气象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春季干旱多风。
据灵石县气象站1959~2005年47年降水资料统计,最大年降水量为648mm(1975年),最小年降水量为273.50mm(1986年)平均年降水量486.35mm,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
多年(1959~2005年)平均地面蒸发量1805.9mm(20cm蒸发皿观测值),多年平均气温10-12℃,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8.5℃,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1.2℃,极端最高气温35.7℃,极端最低气温-26.2℃。
无霜期150-170天,初霜期在9月下旬,终霜期在次年5月20日左右。
最大冻土层深度1.10m,最大积雪深度20cm(1972年2月5天)。
最大风速16.7m/s,风向以西北为主。
2.6地震
矿区位于晋中盆地与临汾地接壤地带,也是太原、临汾两地震活动带中间。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发生过较大的地震,如公元1352年3月6日,霍州灵石县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亥时地震至寅时方止,官民房屋摇塌者不可胜记”。
建国以来发生地震40余次,绝大部分在3级以下。
根据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属Ⅷ度区,地震加速度为0.2g。
2.7构造
山西灵石红杏旺盛煤业有限公司井田处于西沟普查区,位于霍西煤田西北部、霍州矿区北部。
井田内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第四系。
井田内大部多为黄土覆盖,仅在井田中南部沟谷、北部沟谷见有基岩出露,出露地层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及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和全新统(Q4)。
2.8煤层及煤质
(一)含煤性
井田内含煤地层有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均赋存在太原组和山西组中,而本溪且与下石盒子组均为不稳定的薄煤层或煤线。
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地层平均厚度124.20m。
含煤层和煤线14层,煤层累计总厚度为9.16m,含煤系数为7.36%。
其中太原组地层平均厚度94.40m,含煤11层,煤层总厚度7.54m,含煤系数8.00%。
山西组地层厚度29.80m,含煤3层,煤层总厚度1.62m,含煤系数5.44%。
井田内煤层发育比较齐全,根据地层岩石组合特征,煤发育程度和可采情况划分为四个煤层组,自下而上有本溪组含煤组,太原组含煤组,山西组含煤组和下石盒子组含煤组,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均赋存于山西组含煤组和太原组含煤组,本溪组和下石盒子组含煤组,均为不可采的薄煤层或煤线。
(二)可采煤层
地层
单位煤层
编号煤层厚度煤层间距煤层结构
(夹矸层数)可采性稳定性顶板岩性底板岩性
最小-最大
平均(m)最小-最大
平均(m)[换行]山
西
组20.40~0.90
0.6010.2~16.0
10.74简单
(0)局部
可采较稳定泥岩炭质泥岩、泥岩
太
原
组40.60~1.12
0.84简单
(0)大部
可采较稳定砂岩炭质泥岩、泥岩
56.5~66.5
62.76
90.90~1.50
1.16简单
(0-1)全区
可采稳定石灰岩泥岩
10.30~21.0
15.94
2.51~5.62
4.86
101.65~5.00
2.48较简单
(1-2)全区
可采稳定泥岩、砂质泥岩泥岩
110.45~3.30
1.15简单
(0)大部
可采较稳定泥岩炭质泥岩
该井田内可采煤层有2、4、9、10、11号煤层,其余为零性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①、2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部,下距10号煤层10.74m。
煤层厚度0.40~0.90m,平均0.60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地段已全部采空或古空破坏。
顶板岩性为泥岩,底板为泥岩或炭质泥岩。
②、10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上段顶部,K7砂岩为其直接顶板,上距2号煤层10.2~16.0m,煤层厚度0.60~1.12m,平均0.84m,不含夹矸,结构简单,厚度稳定,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顶板岩性为砂岩,底板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
井田内该煤层已全部采空或被古空破坏。
③、9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K2灰岩为其直接顶板,上距10号煤层56.5~66.5m,煤层厚度0.9~1.50m,平均厚1.16m,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一层薄层泥岩夹矸,煤层稳定,全区可采。
井田内该煤层已全部采空或古空破坏。
④、10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中部,上距9号煤层10.3~21.0m,煤层厚度一般为1.65~5.0m,平均2.48m,含1~2层泥岩夹矸,结构较简单。
煤层厚度稳定,为全区可采,顶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泥岩。
⑤、11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中部,上距10号煤层2.51~5.62m,煤层厚度一般为0.45~3.30m,平均为1.15m,不含夹矸,结构简单。
煤层厚度较稳定,为全区大部可采煤层,可采区分布在井田的西北部和东南部,顶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炭质泥岩。
(三)煤层对比
1、煤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
煤层对比是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方法是依据标志层划分各组段地层界线,然后再依据标志层、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及煤层间距等进行对比,辅以顶底板岩性进行核对。
太原组煤层对比:
太原组中部(中段)赋存有三层石灰岩,在井田内外分布广泛,层位稳定。
三层石灰岩又各具特性,特别是K2灰岩,是最稳定最易识别的标志层。
用标志层、煤层间距、煤层厚度及煤层结构等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准确可靠。
下段地层有9、9下、10、11号煤层,中段地层地层有7上、7下、8上、8下号煤层;上段地层有4、5、6号煤层。
各段地层内煤层确定之后,再用标志层进行对比,一般情况9、8、7号煤层的直接顶板分别是K2、K3、K4灰岩,极易对比;6、5、10号煤层分别位于K4灰岩之上7~10m、20~25m、30~33m,5、6号煤层厚度薄,且极不稳定,唯有10号煤层层位、厚度稳定。
10、11号煤层位于K2灰岩之下12m、22m,且10号煤层厚度大,易于对比。
山西组煤层对比:
依据标志层,各煤层与标志层距离、层位、层间距离、煤层厚度等进行对比。
山西组赋存有1、2、3号三层煤,位于K7~K8砂岩之间。
其中2号为全井田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1号、3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很不稳定,时有时无,1号煤层距2号煤层间距大,近约20m,而2号煤层距离3号煤层小,仅4m。
2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下距K7砂岩8~10m。
根据煤层层位及K4砂岩、K7砂岩、2号煤层与标志层之间距、煤层稳定程度、厚度等特征对比,2号煤层层位较易确定。
2、煤层对比可靠性评价
太原组标志层多而明显,且距煤层近,各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层间距离也小。
因此,煤层对比可靠程度较高。
山西组标志层少,且不稳定,各煤层层间距、煤层与标志层间距变化大,所以,煤层对比可靠程度低于太原组。
关于该矿批准开采的7、11号煤层,根据该矿井筒资料和附近金庄详查区钻孔资料,井田7号煤层厚度小于0.70m,属不可采煤层。
11号煤层厚度0.45-3.30m,属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四)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类型[换行]井田内各层煤质物理性质大体相同,颜色为黑色,条痕为棕黑色,以弱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为主,硬度一般为2~3,断口多为贝壳状、参差状,内生裂隙发育。
各层煤的宏观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镜煤次之,丝炭少量,宏观煤岩类型多为半亮型和光亮型为主,煤层主要为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显微煤岩组分中,2、10号煤以镜质组为主,4、9号煤以丝质组为主。
镜质组主要是均质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有少量胶质镜质体为主。
在无机组分中,各层均以粘土类为主,硫化物次之。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的颜色为黑色,条痕呈棕黑色;镜质组分和半镜质组分多为玻璃光泽,暗煤光泽多弱暗淡;据金庄井田煤质化验资料,各煤层煤的平均容重1.35~1.5,太原组煤层容重稍大,这与煤中灰分含量高有关。
2、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
井田内2、10号煤层已采空,其煤质特征不再叙述。
根据2010年2月6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及2010年3月25日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结果,对9、10、11号煤层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分述如下:
①9号煤层:
水分(Mad):
原煤0.66%~1.26%,平均0.99%;浮煤0.72%~1.80%,平均1.24%。
灰分(Ad):
原煤7.88%~16.43%,平均11.09%;浮煤5.61%~5.88%,平均5.67。
挥发分(Vdaf):
原煤32.45%~33.60%,平均33.09%;浮煤30.84%~31.34%,平均31.12%。
全硫(St,d):
原煤2.15%~2.44%,平均2.33%;浮煤1.30%~1.53%,平均1.43%。
发热量(Qgr,d):
原煤28.74~32.96MJ/kg,平均31.08MJ/kg;浮煤32.47~33.20MJ/kg,平均32.88MJ/kg。
粘结指数(GR.I)95~98;胶质层最大厚度(Y)28.5mm~31.0mm,平均30mm。
9号煤层为特低灰、中高硫~高硫之肥煤(FM)。
②10号煤层:
水分(Mad):
原煤0.52%~0.75%,平均0.62%;浮煤0.82%~0.97%,平均0.90%。
灰分(Ad):
原煤30.24%~35.94%,平均31.81%;浮煤7.15%~7.71%,平均7.43%。
挥发分(Vdaf):
原煤35.94%~36.54%,平均36.25%;浮煤33.57%~33.92%,平均33.73%。
全硫(St,d):
原煤2.75%~2.91%,平均2.84%;浮煤1.40%~1.45%,平均1.43%。
发热量(Qgr,d):
原煤23.37~23.64MJ/kg,平均23.49MJ/kg;浮煤32.65~32.91MJ/kg,平均32.77MJ/kg。
粘结指数(GR.I)96~99;胶质层最大厚度(Y)29.5mm~31.0mm,平均30.4mm。
10号煤层为低灰、中高硫之肥煤(FM)。
③11号煤层:
水分(Mad):
原煤1.06%~1.63%,平均1.19%;浮煤0.63%~1.34%,平均0.79%。
灰分(Ad):
原煤27.65%~39.22%,平均34.79%;浮煤5.61%~8.90%,平均7.94%。
挥发分(Vdaf):
原煤32.65%~36.96%,平均35.09%;浮煤28.52%~36.09%,平均33.95%。
全硫(St,d):
原煤1.27%~2.53%,平均1.69%;浮煤0.70%~1.78%,平均1.02%。
发热量(Qgr,d):
原煤18.86~25.73MJ/kg,平均23.85MJ/kg;浮煤31.84~33.23MJ/kg,平均32.94MJ/kg。
粘结指数(GR.I)87~95;胶质层最大厚度(Y)22.5mm~27.0mm,平均25.7mm。
11号煤层为特低灰-低灰、中高硫-高硫之肥煤(FM)。
各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2).煤的工业用途
根据上述9、10、11号煤层的主要煤质特征及煤类,其工业用途均可作为配煤用于炼焦。
为查明井田煤的结焦性能与焦炭质量,晋中市煤管局地质勘探队于1992年10月在金庄井下10号煤层中采了半工业试验样,采原煤样1.5t,送太钢公司焦化石化验室做小焦炉试验,其试验结果:
焦炭为一级金焦。
焦炭质量优良,唯灰分稍高于一级冶金要求(12.62)。
9、10号煤层随着现代化洗选技术的提高,经洗炼厂洗选后,均可作为合格的炼焦用煤的配煤。
2.9水文地质
(一)、地表径流
井田内地势总体为西高东低,大气降雨沿东西向沟谷流出区外,属汾河水系的交口河上游,井田内没有河流,交口河从井田东部通过,交口河为季节性河流,发源于中阳县棋盘山,自木瓜曲进入灵石县境,在夏门镇汇入汾河,县境内长31公里,流域面积167km2.井田具有良好的排洪泄水条件,大气降水仅有极小部分沿裂隙渗入地下转为地下水。
(二)、井田主要含水层
井田内的含水层主要有中奥陶统石灰岩含水层、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下二叠统山西组含水层、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现将各含水层分述如下:
1、中奥陶统石灰岩含水层
该含水层在井田内没有出露,主要为奥陶系中统的峰峰组、上马家沟组。
据本井田及周边水井的勘[换行]探资料,奥陶系中统的峰峰组岩性,上段为灰色、灰褐色厚层状石灰岩夹灰黄色角砾状泥质白云岩;下段为灰色角砾状泥灰岩、泥灰岩,中间夹有一层灰岩,厚度147.87m。
上马家沟组上段岩性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有薄层泥灰岩;中段为灰色巨厚层状豹皮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段为角砾状泥质白云质灰岩,且有脉状白色石膏;厚度219.83m。
下马家沟组岩性上部为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下部为黄色角砾状泥灰岩、青灰色厚层状灰岩夹豹皮状灰岩、角砾状泥灰岩,局部含石膏脉,厚度77.61m。
经抽水试验,采用提泵法确定水位降深值,连续抽水26小时,出水量768m3/d,水位降深3.6m,影响半径109.01m,渗透系数3.236m/d,PH=7.36,总硬度395.3mg/l,总碱度为225.2mg/l,矿化度为0.474g/l,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
本区奥陶系岩溶裂隙水属郭庄泉域,位于郭庄泉域北部径流汇流区,其流向为由北向南径流,富水性极强。
2005年7月本矿委托山西省第三地质勘察院,在本井田内打一水源井,地面标高约949m,从第四系地层向下钻进,孔深413.32见奥灰水,奥灰水水位标高约为535.68m。
据距本井田10km的山西灵石银源新生煤业有限公司水源井(水源井编号灵井2001-301-5)资料:
灵井2001-301-5水源井井口标高858.00m,静止水位埋深329m,井中奥灰水位为529m。
按千分之一水力坡度推测,本井田内奥灰水位标高约532.8-539.1m。
2、太原组砂岩、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
本含水层组包括太原组煤系地层的砂岩和石灰岩,含水层共5层(石灰岩三层、砂岩二层)。
三层石灰岩含水层,分别是太原组K2、K3、K4石灰岩,三层石灰岩平均总厚度为14.50m,其中K2灰岩平均厚度5.0m,K3灰岩平均厚度4.40m,K4灰岩平均厚度5.10m;三层灰岩连续性均较好,仅K2灰岩破碎严重,直接覆盖在9号煤层之上;二层砂岩总厚度5~8m。
由于补给条件不好,富水性较弱q=0.00011-0.18L/s.m,渗透系数K=0.0027-0.0123m/d,是开采9、10、11号煤层的主要充水水源。
3、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
本含水岩组主要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
该含水岩系中,2号煤老顶岩性为灰白色中细砂岩,厚度平均3.20m左右。
据周围窑调查,其含水性不强,有的煤坑深达200~300m,但没有水,有的仅有少量水,水量最大者涌水量50~80m3/d。
在牛郎岭村南沟底,下石盒子组下段底部有一下降泉,涌水量20m3/d。
下石盒子组砂岩中,因有的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有的还接受上覆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的补给,所以,含水量较为丰富。
例如在梅印村东泉水长流,水量可达100~120m3/d。
且水质良好,是饮用水的水源地,从水质分析中可知,总硬度为16德国度,总碱度为14德国度,PH值为7.9,该泉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Na·Mg型水,是理想的饮用水源。
4.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全新统主要分布于井田沟谷中,补给条件好,富水性较好,据区域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17L/s.m。
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支流的地表水,受季节影响较大,为当地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
(三)、井田主要隔水层
1、本溪组和太原组底部泥质岩隔水层
太原组底部主要可采煤层(10号煤层)底板至本溪组底部,平均厚度29m左右,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组成,岩性致密,隔水性能好,为阻断深部奥灰水与含煤地层水力联系的重要隔水层。
2、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泥岩、砂质泥岩层间隔水层
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石炭系太原组砂岩、灰岩含水层之间均分布有厚度不等的泥岩、砂质泥岩,一般不透水,可起到良好的层间隔水作用。
(四)、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井田位于郭庄泉域北部,属区域岩溶水径流区,深层地下水总体流向为由北西向东南。
二叠系砂岩孔隙水在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一部分沿层面裂隙下渗补给下覆太原组砂岩、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一部分在基岩出露区以下降泉形式排泄在沟谷中。
2.10矿井涌水量及其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