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专业问答200题.docx
《放射专业问答20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专业问答200题.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放射专业问答200题
问答题:
01.简述医学影像学的含义?
答:
医学影像学是在放射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传统X线检查外,尚包括CT、MRI、DSA、ECT、彩超、B超和热像图等成像技术在内。
这些成像的应用原理和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以影像诊断疾病是共同的,且都是以相同的解剖和病理变化作为解释影像的基础。
这些成像技术的关系非常密切,结合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进一步扩大了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质量,并且逐步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体系。
在医学影像的推动下,还促进了介入性放射学的发展,使医学影像学和治疗学更加紧密地结合,沿着临床影像学科的道路继续发展。
02.纵隔分区之法?
答:
纵隔分区的方法有多种。
在侧位胸片上,一般将纵隔纵向划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横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前纵隔系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的狭长三角形区域。
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区域。
食管为中、后纵隔的分界线,食管及以后和胸椎旁的区域为后纵隔。
自胸骨柄、体之交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连一横线,横线以上为上纵隔。
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水平线之间,为纵隔中部。
肺门下缘水平以下至横膈为下纵隔。
03.简述介入放射学包含内容?
答:
介入性放射学分为血管介入法和非血管介入法两大类。
分别包含的内容:
1.血管介入法①血管栓塞②血管成形术(PTA)③血管内药物灌注④心脏介入性治疗2.非血管介入法①穿刺活检;②抽吸引流③结石处理
04.CT扫描成象原理?
其图像优点?
CT扫描成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X线管环绕人体某一层面进行扫描,测得该层面中各点吸收X线的数据,然后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及图像重建的原理,求得各层面的图像。
图像的优点是:
(1).图像清晰,密度分辨力高。
(2).有较好的空间分辨力。
(3).可以测得感兴趣区域或病变的CT值,有利于病灶鉴别和定性。
(4).CT能显示横断面和冠状面图像,逼真无重迭。
能直接测量病灶的大小。
(5).高分辨力CT或螺旋CT可三维成像。
(6).对病人无痛苦。
05.CT值含义及临床意义?
答:
CT值是代表图像像素内组织结构的线性衰减系数的相对值的数值,把水作为0,将空气到骨密质之间的衰减系数分度为2000个单位,用亨氏单位(H)表示。
CT值代表兴趣区组织的密度,对确定病变性质有一定临床意义。
06.简述磁共振成像原理?
答:
它是将人体放入外加磁场中,用适当频率的射频脉冲从与主磁场垂直方向上激励人体内的氢质子,使质子获得能量,当激励停止后,被激励的氢质子发生弛豫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发出与激励频率相同的射频信号。
用接受线圈将弛豫过程中测得人体的电磁能转变为感应电动式,这个放大的感应电流即为磁共振信号。
然后利用图像重建技术得到各组织的图像即为磁共振成像。
07.如何做好X线检查的防护?
答:
工作人员的防护:
(1).充分利用各种防护器材,如铅围裙、铅手套和防护眼镜等。
(2).控制原发射线,如选择适当的曝光条件,缩小照射野;透视前暗适应,间断透视,缩短曝光时间等。
(3).减少散射线,如加强X线管的消散措施,按标准设计机房,扩大散射线的分散面并削弱其强度。
(4).定期健康检查。
受检病人的防护:
(1).皮肤-焦点距离不得少于35cm。
(2).非投照野用铅橡皮遮盖,尤其是生殖腺和胎儿;避免对怀孕妇女进行腹部照射。
(3).缩小照射野,减少照射次数,避免短期内多部位重复检查。
08.X线是如何发现的?
答: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895年11月8日发现的。
当时,他在暗室内用高电压电流通过低压气体的克鲁克斯管作阴极射线研究,偶然发现克鲁克斯管附近一块表面涂有铂氰化钡结晶的纸板上发生荧光。
进一步研究证明,荧光是由高电压电流通过克鲁克斯管时产生的一种看不见的新射线所引起。
这种射线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纸板,能作用于荧光屏产生荧光,具有摄影作用。
伦琴于1896年1月23日正式将此公布于世,由于不明了这种射线的性质,所以伦琴把这种射线称为X线,科学界又称之为伦琴射线。
09.简述X线应用于临床的基本原理?
答:
X线能用于诊断疾病,首先是由于它具有穿透作用、荧光作用与感光作用等特性。
其次是由于X线通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光屏或X线胶片上的X线量也有差异,因而在荧光屏或X线胶片上就能显示出黑白不同的阴影,形成了“天然对比”。
但由于人体软组织和体液的比重又大致相同,在它们之间缺乏“天然对比”,就需用人工方法进行造影来形成对比,达到诊断的目的。
此种方法亦称“人工对比”。
10.何谓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答:
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就是通过有计划的系统行动提供一种保证,在尽可能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受线量、节约放射检查费用的同时,获得稳定的高质量的图像,以满足诊断的要求。
放射诊断的质量控制(QA)就是通过对放射诊断设备及其附属设备的性能检测和维修,以及对医学影像制作过程中的监测和校正行动,来保证图像质量的技术。
简单地说,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是有明确目标的系统计划和行动;放射诊断的质量控制是一科学性很强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11.物质密度和影像密度的关系?
答:
物质密度即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
物质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例。
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也多,影像在照片上呈白影,在荧光屏上黑暗。
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线也少,影像在照片上呈黑影,在荧光屏上明亮。
由此可见,照片上的白影与黑影或荧光屏上的暗与明都直接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
物质密度和其影像密度是一致的。
12.何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答:
DSA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重叠的骨骼和软组织影,突出血管影像的检查方法。
此法有静脉法和动脉法。
13.何为急腹症?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答:
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称为急腹症。
胃肠道急腹症的常用检查方法有:
(1).透视可以进行多体位多角度观察,但不能发现和区别细致的变化。
(2).腹部平片能发现细小的变化,是诊断胃肠道急腹症较为便利和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3).钡剂灌肠若需要确定是否存在结肠梗阻及结肠梗阻的部位和原因,应采用钡剂灌肠检查。
(4).钡餐检查可以显示梗阻肠段的形态,以确定其病因。
适用于程度较轻的单纯性小肠梗阻和高位小肠梗阻。
(5).碘油造影此方法适用于根据平片和临床症状不能确诊的胃、十二指肠穿孔,平片难以区别的反射性肠郁张和机械性肠梗阻,以及难以鉴别的单纯性小肠梗阻和绞窄性小肠梗阻。
14.简述脑血管造影具有占位性病变定性意义的X线表现?
答:
(1).病理血管良性肿瘤血管形态一般趋向于正常的小血管影像,分布范围多较局限。
恶性肿瘤的病理血管发育多不成熟,形态不规则,可见窦状血管间隙,分布多较弥漫。
(2).脑血循环良性肿瘤常见局部循环时间延长,静脉延迟充盈或不显影。
恶性肿瘤由于血运增加和异常的新生血管而使局部血循环加速,静脉和静脉窦可提前显影。
(3).肿瘤供血动脉脑内肿瘤多由颈内动脉分支供血,很少有颈外动脉供血者。
因此,若肿瘤有颈外动脉分支供血时,已可基本排除胶质瘤和完全除外转移瘤。
但脑膜瘤则主要由颈外动脉分支供血,或为颈内、外动脉分支同时供血。
(4).血管移位观察肿瘤周围血管移位情况,也可有助于肿瘤的定性。
如良性肿瘤周围血管常呈局限性弧形移位。
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故周围血管多无明显移位。
15.X线的特性有哪几个?
答:
(1)穿透性.
(2)荧光作用。
(3)感光作用。
(4)生物效应
16.简述碘剂过敏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答:
(1).轻度反应可有荨麻疹、面色潮红、流涎、喷嚏、流泪、胸闷、气急、腹痛、恶心、呕吐和头晕头痛等症状。
(2).重度反应①喉头和支气管痉挛,引起气喘和呼吸困难;②神经血管性水肿,可见大片皮疹,皮肤、粘膜出血及肺水肿等;③过敏性休克、昏迷、抽搐等;④心脏停搏。
预防措施:
(1).仔细询问过敏病史和药物过敏史,做好碘过敏试验。
(2).经静脉注射碘剂造影时,先注入1ml造影剂,观察一段时间,如无不良反应再继续注射。
但需注意试验本身亦可引起严重反应。
(3).用药量应根据病人的体重、年龄和体质情况而定,不可随意加大造影剂用量。
(4).造影检查前口服泼尼松或扑尔敏,造影前1小时再肌注苯海拉明50mg,可减少大剂量和快速注射造影剂的危险。
17.脑转移瘤的CT表现有哪些?
答:
CT:
平扫肿瘤密度不等,高、等、低、混杂密度均可。
60%-70%为多发,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着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
87%有脑水肿,且多表现为很小的肿瘤却有很广泛的水肿,此为转移瘤的特征。
增强扫描,大部分有增强、坏死、出血区不增强。
18.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分别是什么?
答:
硬膜外血肿:
平扫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多在骨折部位下方,边界锐利,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密度均匀。
不均匀的血肿可能与血清溢出、脑脊液或气体进入有关。
可见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等占位效应。
硬膜下血肿:
(1).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异常密度区多为高密度,偶可见混杂密度和低密度。
(2).范围较广,可跨越骨缝,边缘常呈波浪状。
(3).常合并脑挫裂伤,占位效应明显。
(4).急性期硬膜下血肿多表现为高密度,易于发现。
但有三种非典型表现:
①血肿密度不均匀,这可能与急性出血还未凝固,凝血早期血清外溢或脑脊液破裂经蛛网膜处漏入硬膜下腔有关;②血肿呈梭形表现;③血肿同侧脑室扩大。
19颅内动静脉畸形的CT表现?
答:
(1).平扫为一局限性的混杂密度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可有高、等、低三种密度成分。
高密度为合并新鲜出血或血栓钙化所致,低密度为合并梗塞或脑水肿所致,血管团如无钙化则表现等密度影。
(2).增强扫描表现为点线状迂曲扩张的血管影,并能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3).占位效应不明显,有的可出现负占位效应。
(4).50%患者合并颅内出血及珠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脑实质出血呈不规则形成团块状,出血灶周围有水肿、并有占位效应。
但出血量少时无占位效应及水肿。
出血和水肿的演变过程与高血压脑出血相同。
20简述黄色瘤病X线表现?
答:
2-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临床上大多病人有尿崩症、眼球突出。
X线表现:
(1)颅骨呈“地图形”或“圆形”骨质缺损区,边缘锐利,无骨膜反应或骨质硬化;下颌内根端周围肉芽肿使牙齿松动,形成“漂浮牙”。
(2)骨盆:
侵犯髋臼上部,常伴有反应性骨硬化。
(3)长骨:
长骨干骺端或骨干髓腔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边界清楚,无硬化。
21先天性脑积水的X线和CT表现?
答:
X线:
头颅平片示头颅呈球形增大,囟门大,颅缝宽,颅壁薄,额部隆突眶顶平或者下凹,后颅凹向后下膨隆,枕大孔大而边薄,面骨无异常。
蝶鞍浅而长,颅穹窿骨与面骨失去正常比例。
CT:
CT值为脑脊液密度。
额叶、顶叶、颞叶脑实质几乎完全消失或者残留极少。
部分枕部、基地核及丘脑保存。
小脑和脑干发育一般正常,第四脑室位置形态无异常改变。
所有病例中均可见正常大脑镰结构。
22.腔隙性脑梗死CT表现?
答:
基底节区或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在10-15mm,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
4周左右形成低密度软化状,同时附近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等局部萎缩性变化。
增强扫描可发生均一或不规则斑片状强化,2-3周最明显,形成软化灶后不强化。
23.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
答:
又称梗死后出血,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占位效应明显,在低密度脑梗死灶中出现高密度影。
24.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
答:
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量大时呈铸型。
24小时内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发现占90%,约一周后出血被清除、吸收,CT不再显示,若一周后CT仍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提示有再次出血。
25.脑挫裂伤的CT表现?
答:
(1)局部呈低密度改变:
其大小、形态不一,边缘模糊,数天至数周后部分可恢复至正常组织密度,部分则进一步发展为更低密度区,提示脑组织软化。
(2)散在点状出血:
位于低密度区内,形态常不规则,有些可融合为较大血肿。
(3)蛛网膜下隙出血:
较重的脑挫裂伤常合并有蛛网膜下隙出血,表现为大脑纵裂、脑池、脑沟密度增高。
(4)占位及萎缩表现:
挫裂伤范围越大,占位效应越明显。
(5)合并其他征象:
如脑内血肿、脑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内积气等。
26.垂体腺瘤X线表现?
答:
肿瘤呈畸形,也可呈分叶或不规则形。
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
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
27.颅咽管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
答:
X线表现:
显示鞍区钙化、蝶鞍异常(床突消失、扩大等)及颅高压征象等,钙化的X线发现率占颅内肿瘤首位,在儿童高达80%-90%。
CT表现:
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含胆固醇多则CT值低,含钙质或蛋白质多则CT值高,多呈不规则钙化,可出现脑水肿。
28.听神经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
答:
X线表现:
常表现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
CT表现:
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心,多为类圆形,平扫呈等密度50%-80%,可显示内听道漏斗状扩大,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
29.简述椎管内肿瘤的X线平片表现?
答:
(1).局部椎管膨大和骨质吸收破坏①椎弓根的变形和骨质破坏:
椎弓根受到肿瘤的长期压迫可以变形,骨质亦可发生吸收疏松,轮廓模糊,甚至被完全破坏而消失;②椎弓根间距增加:
当椎弓根受压变形时,间距有所增加;③椎体的改变:
椎管内肿瘤可压迫椎体后缘而使其骨质吸收呈凹面向后的弧形;④椎板和棘突改变:
肿瘤压迫椎板使之变薄,重者可累及棘突根部。
(2).椎间孔扩大发生于神经根处的肿瘤,跨越椎间孔时常使其扩大。
(3).横突、肋骨改变和椎旁软组织块影表现为肿瘤所在部位相邻横突边缘的压迫和骨吸收,肋骨侵蚀并向上下推移分离,肿瘤在周围充气肺组织的对比下,可显示位于椎旁的软组织块影。
(4).病理钙化少数脊膜病和血管母细胞病可于椎管内显示钙化影。
(5).脊柱的曲度改变可出现局部脊柱平直。
30.椎间盘突出CT表现有哪些?
答:
直接征象为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块或椎管内硬膜外可见髓核游离碎片,密度高于硬膜囊。
突出的间盘组织可有大小、形态不一的钙化。
(2).间接征象为硬膜囊外脂肪间隙移位变窄或消失,硬膜囊前缘或侧方脊神经根受压移位,脱出的髓核周围可有反应性骨质钙化,其形态不一。
(3).根据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方向和位置不同,椎间盘突出可分为中央型、侧旁型和外侧型。
(4).病史较长者常伴有椎体和附件的退行性改变。
(5).若髓核经椎体软骨盘的受损处突入椎体的骨松质内,即形成许莫氏结节,在CT上表现为密度较低的黄豆至蚕豆大的圆形软组织影,周围有骨硬化带。
31.颅脑损伤的CT表现?
答:
颅骨损伤因致伤原因及外力大小不同而表现有不同形式,CT表现如下:
(1).颅骨骨折可以见到颅底骨折线,并依此可将颅骨骨折分为线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
依据骨折发生部位可分为颅骨骨折和颅底骨折,判断骨折应依据CT骨窗像。
(2).颅缝分离部分颅骨外伤患者表现为颅缝分离。
判断颅缝分离应注意双侧对比,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或成人颅缝单侧大于1.5mm、儿童颅缝大于2mm即可诊断。
(3).部分颅底骨折:
患者不易见到颅底骨折线,但可见到颅底骨折的间接征象,如颅内积气、窦腔积液、乳突积液等。
32.大脑结节性硬化的CT表现是什么?
答:
结节或者钙化居室管膜下与脑室周围,呈类圆形或者不规则形高密度,病灶为双侧多发。
增强扫描,结节则更清楚,钙化无强化,亦无占位效应。
33.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答:
超声:
病变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有晕,瘤内回声强且均匀,有中等度声衰减。
压迫眼球时肿瘤轴径缩短。
肿瘤内部回声强而均匀是特征性超声表现。
CT:
眶内肿块,圆形,椭圆形或梨形,边界光整,密度均匀,钙化少见;可见眶尖“空虚”征,增强有特征的“渐进性强化”表现,继发征象有眶内组织受压移位。
MRI:
肿瘤呈略长或等T1信号,明显长T2信号。
增强扫描可以更好的显示肿瘤的“渐进性强化”征象。
34.牙源性囊肿的X线表现是什么?
答:
圆形或者卵圆形囊状透光区,轮廓清晰,边缘光滑锐利。
周围绕以致密白线;含牙囊肿,囊内含有牙齿,牙冠位于囊内,牙根位于囊外;跟端囊肿在口腔内可发现深龋齿、残根或死髓牙。
35.脑脓肿通常分几期分别描述其CT表现?
答:
①急性脑炎期:
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也可为不均匀的混杂密度区。
增强一般无强化,也可由斑点状强化,有占位效应。
②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
平扫脓肿壁为等密度,与脑组织相等或略低,有时可见气液平。
水肿逐渐减退。
增强扫描,脓肿内仍为低密度。
化脓期包膜轻度强化,一般环壁略厚而不均匀,边缘模糊。
薄膜形成期,薄膜显示完整、光滑、均匀、薄壁特点而且强化明显。
36.简述脑膜瘤的X线表现?
答:
脑膜瘤的头颅平片可见颅高压征(出现率可达70%以上)和肿瘤定位征(出现率可达30%~60%)。
(1)颅高压征:
主要表现为颅缝分离,蝶鞍改变,脑回压迹增多和颅骨普遍性吸收等。
(2)肿瘤定位征:
主要表现为肿瘤区局限性颅骨增生、破坏或两者兼而有之,血管压迹影增多、粗大,肿瘤性钙化和颅内生理性钙斑移位等。
37.简述脑血管造影具有占位性病变定性意义的X线表现?
答:
(1).病理血管良性肿瘤血管形态一般趋向于正常的小血管影像,分布范围多较局限。
恶性肿瘤的病理血管发育多不成熟,形态不规则,可见窦状血管间隙,分布多较弥漫。
(2).脑血循环良性肿瘤常见局部循环时间延长,静脉延迟充盈或不显影。
恶性肿瘤由于血运增加和异常的新生血管而使局部血循环加速,静脉和静脉窦可提前显影。
(3).肿瘤供血动脉脑内肿瘤多由颈内动脉分支供血,很少有颈外动脉供血者。
因此,若肿瘤有颈外动脉分支供血时,已可基本排除胶质瘤和完全除外转移瘤。
但脑膜瘤则主要由颈外动脉分支供血,或为颈内、外动脉分支同时供血。
(4).血管移位观察肿瘤周围血管移位情况,也可有助于肿瘤的定性。
如良性肿瘤周围血管常呈局限性弧形移位。
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故周围血管多无明显移位。
38.肺部的纤维性病变的三种表现?
答:
(1)小范围的纤维性病变:
局限性的条索状阴影,密度较高,边缘清楚锐利。
(2)较广泛的纤维化:
肺组织收缩呈致密的边缘清楚的块状阴影,常见于机化性肺炎。
纵隔、气管向患侧移位,肺门上提,肺纹理变形呈垂柳状(3)弥漫性纤维病变:
不规则的索条状、网或蜂窝状阴影。
39.简述大叶性肺炎X线表现?
答:
(1)充血期:
肺野透亮度稍降低或在病变区出现极淡的云雾状阴影。
(2)实变期X线表现为一片均匀一致的密度增高的阴影,其形态与肺叶的轮廓相吻合。
(3)消散期:
病变吸收,密度逐渐变淡而不均匀,呈散在的斑片状阴影。
40.简述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X线表现?
答:
(1)病变位于两肺下部的内、中带,沿肺纹理分布,显示为不规则的小片状或斑点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中间密度较高,边缘较淡。
(2)若细支气管阻塞可发生局部肺气肿或肺不张。
(3)婴儿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可能形成小脓肿。
(4)当病变蔓延到肺门,引起气管、支气管周围炎和淋巴结炎时,可显示肺门阴影密度增高,结构模糊,有时可出现结节状致密阴影。
肺纹理增加,走行紊乱。
41.简述过敏性肺炎X线表现?
答:
X线表现一般病灶表现密度淡呈云雾状浸润性阴影,边缘模糊,其中仍可见到肺纹理,病灶可为单个或多个,单侧或双侧。
病灶变化极为迅速,在一周内救病灶消散,新病灶有在其他肺野出现,这种“游走性”病灶为本病之特征。
42.简述肺脓肿X线表现?
答:
肺脓肿是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肺实质的化脓性感染。
临床表现是突然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咳嗽、咳黏液痰或黏液脓性痰。
(2)X线表现:
在平片上显示为大片状致密阴影,中央密度高,境界模糊。
脓肿形成以后,可为厚壁空洞,内有液平面,局限性胸膜增厚时脓肿多伴有胸腔积液。
慢性炎症,以空洞为主,向邻近肺组织穿破则形成多房性空洞。
43.简述浸润型肺结核X线表现?
答:
早期多局限在一侧或两侧肺尖和锁骨下区,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片状或云絮状致密阴影,范围较大者可弥漫于整个肺叶或肺段。
慢性过程则时好时坏,多种性质病灶同时存在,如渗出性、增殖性、干酪性、结核空洞、纤维性变及钙化灶都可见。
44.简述转移性肺癌X线表现?
答:
肺转移性肿瘤分为血行性和淋巴性转移两种类型。
(1)血行性转移:
多发性圆形致密阴影,密度均匀,两肺中下部多见,呈单个或粟粒状。
(2)淋巴性转移:
肺门与气管、支气管淋巴结肿大,肺纹理呈网状增多,沿肺纹理有细微的串珠状阴影及细小的结节状阴影。
45.何谓空气支气管征?
答:
当肺实变区内有较大的含气支气管时,其与实变肺组织形成对比,可见支气管影像,叫空气支气管征。
46.简述空洞X线表现?
答:
为部分肺组织发生坏死液化,经支气管引流排出后即形成,分为三种:
(1)虫蚀样空洞空洞常为多发性,较小,形态不一,无明显空洞壁。
(2)厚壁空洞:
壁厚约3毫米以上,内壁光滑或凹凸不平。
(3)薄壁空洞:
洞壁较薄。
47.简述肺血增多X线表现?
答:
(1)肺门影增大,肺血管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清楚。
(2)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可出现肺门舞蹈。
(3)肺动脉段凸出,搏动增强。
(4)肺野透明度正常,同肺淤血有明显不同。
48.简述肺梗死的X线表现?
答:
肺梗塞的X线表现为肺梗塞性实变。
典型X线表现见于肺段性梗塞,显示为一个均匀增密的楔状或锥状阴影,位于肺野外围,其基底部与胸膜面邻接,顶部指向肺门,边缘较平整而清楚。
但是,大多数肺梗塞病例在常规胸片上表现为边缘不清的块状、团状或片状阴影,偶有空洞形成,最常见于两肺下叶基底部,以右侧多见,往往位于肋膈角区,邻近横膈可升高,并有呼吸运动减弱现象,常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可见有肺源性心脏病,肺瘀血以及肺水肿等征象。
梗塞灶吸收平均需要20天左右,有时可长达5周。
大多数病例可残留有纤维疤痕的条状阴影。
49.肺癌淋巴结转移途径?
答:
肺癌的淋巴转移均经同侧肺门淋巴和纵隔淋巴转移到同侧锁骨上淋巴结。
跨越转移到对侧锁骨上淋巴结的现象在两肺均可发生,但不多见。
50.支气管扩张有哪几种?
其导致原因?
答:
支气管扩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导致支气管扩张的原因有:
(1).先天性发育异常这是导致先天性支气管扩张的原因。
(2).支气管管腔阻塞如肿瘤,炎性肉芽肿或支气管壁有疤痕形成,使支气管产生狭窄,狭窄以下的支气管分泌物引流不畅,易由于阻塞而引起炎症及扩张。
(3).支气管本身的化脓性炎症 可引起支气管壁的弹性组织破坏而导致支气管扩张。
(4).外力对支气管牵引如肺结核病灶愈合后的肺纤维改变或大量的胸膜增厚,均可牵引支气管,加上支气管本身有薄弱处,因而易造成扩张。
其中支气管阻塞和感染是引起后天性支气管扩张的两个重要因素,而且相互影响,促成并可加剧支气管扩张病变的发展。
51.何谓球形肺炎?
CT表现有哪些?
答:
球形肺炎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因其在影像上表现为球形或类球形而称之为球形肺炎。
CT表现有:
(1).病变临近胸膜时,病灶两侧缘垂直于胸膜,称刀切样边缘,病变呈方形。
此表现具有特征性,肺癌无此表现。
(2).病变密度较均匀,CT值稍低于胸部肌肉密度,中央密度较高,周边密度较淡,呈晕圈样改变、有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或空洞。
(3).病变边缘可见不规则、有锯齿样改变,可有毛刺,但较模糊。
(⒋)周围胸膜包括叶间胸膜反应显著,增厚广泛。
(⒌)病变周围可见小斑片淡薄的密度增高影。
(⒍)周围的血管纹理增多、增粗、扭曲,但无僵硬和牵拉现象。
(7).抗生素治疗可吸收缩小。
52简述右肺中叶综合征含义及X线表现?
答:
右肺中叶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是指右肺中叶所属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