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517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docx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汇编

2017年高考模拟试卷全国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被尊称为“经”,人所共知。

但是,为何叫“经”?

一般人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经”本来是指编织的竖线。

《说文·糸部》:

“经,织从(纵)丝也。

从‘糸’,‘巠’声。

”(从段注及王筠句读本)段玉裁注:

“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徐灝笺:

“盖织以经为主而后纬加之,经者所以织也,经,其常也。

戴氏侗曰:

凡为布帛,必先经而后纬,故‘经始、经营、经常’之义生焉。

”纺织前,先把竖线设置在织机两端的横杠上,使它们与横杠垂直排列,并固定不动,以便纬线来回编织,这些竖线就是经线,“经”正因为它是竖向(纵向)的而得名。

  上古时期的书籍,是使用竹简、木片作为载体的。

这些用来写作的竹简、木片,需要用柔软而坚韧的线绳之类加以编联,才能成篇。

《论衡·量知》:

“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

“今人书册用纸,贯之以线。

古代无纸,以青丝贯竹简为之。

用绳贯穿,故谓之经。

”这样,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开始把书籍、文章称为“经”,如《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

《淮南子·本经》:

“经,书也。

由于经线是编织的枢纽、关键,“经”就引申指常行的义理、准则。

《吕氏春秋·察传》: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高诱注:

“经,理也。

”《易·上经》陆德明释文:

“经者,法也。

”同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纵丝为经,衡丝为纬。

凡织,经静而纬动”,这样,“经”字也就有了“恒常”的意思。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孔颖达疏:

“‘经’训‘常’也、‘法’也。

”于是,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被称为“经”。

这些书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因为其中所讲的道理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而这也正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春秋繁露·重政》:

“经、传,大本也。

”于是乎,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有了经书。

例如:

儒家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道家有《道德经》;法家李悝作《法经》六篇,《韩非子》书中《内储说》和《外储说》诸篇中有“经”和“说”两部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书七部,称为“医经”;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被后人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

可见,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几乎各个门类、每种学派都有,正如谢觉哉《关于相猪》一文所说:

“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

”只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才被更多的用来指称儒家经典,如“五经”、“九经”、“十三经”。

(摘编自任继昉《“经”论》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的本义是指织布时织机上的竖线,后来人们才用它来尊称那些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两者没有太大联系。

B.根据段玉裁为《说文·糸部》所做的注和徐灝的笺可知,经线比纬线更为重要,织布时要先设置经线而后才有纬线。

C.“经”有“经始、经营、经常”的意思,这些意思是人们根据织布时经线的作用,从“经”的本义中引申出来的。

D.与纬线不同,织布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因为这些设置在织机两端横杠上与横杠垂直排列的线是纵向的,所以被称为“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之所以把书籍、文章称为“经”,是因为上古时期的书籍以竹简、木片为载体,这些竹简和木片需用经线加以编联。

B.《吕氏春秋》中“是非之经,不可不分”一句表明,此时的“经”可指常行的义理、准则,而恒常之意则是后来产生的。

C.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经书有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这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D.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几乎都有经书,这正如谢觉哉在《关于相猪》一文中所说“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虽然开始把书籍和文章称为“经”,但此时的“经”与后来指代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的“经”,意思并不完全相同。

B.人们之所以用“经”来指称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籍,与经线是编制的枢纽、关键且具有固定不变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C.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把本学派的著作奉为经典,这是因为《春秋繁露·重政》中“经、传,大本也”的观点让他们认识到经的重要性。

D.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多指儒家经典,而在此前,各家经典都可称“经”,儒家经典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忠嗣,华州郑人。

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

“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

”更赐今名,养禁中。

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

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

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

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

“忠嗣敢斗,恐亡之。

”由是召还。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

“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

“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帝意不快。

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

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

“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

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

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

”忠嗣曰:

“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

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

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

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

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

迄天宝末,益滋息。

赞曰:

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道哉!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将:

搀扶

B.请厉兵马,待衅取之衅:

时机

C.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沮:

阻挠

D.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阴:

暗中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B.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C.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D.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先疏通文段,确定文段所表达的意思,再依据虚词“矣”、句式特点等来确定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忠嗣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深得皇帝器重。

担任代州别驾时,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担心他作战勇猛过早失去他,建议皇帝将其召回。

B.对于攻打石堡城,王忠嗣有所顾虑,向皇帝建言等时机成熟再来夺取。

皇帝不听劝谏,下诏书让王忠嗣协助董延光攻城,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

C.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王忠嗣识破其阴谋,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招致李林甫的嫉恨,因此,借机诬告王忠嗣。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

史家评论说:

“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

(5分)

译文:

(2)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

“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①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

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8.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前两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第三联为什么要描写去雁和孤云?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                  ”。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部长的小猪

【南斯拉夫】布·努希奇

圣诞节前,我买了头漂亮的小猪。

全家人一个挨着一个地摸它,都叫声:

“哎哟!

”我第一个摸,第一个叫“哎哟”;其次是我的妻子,再其次是我的岳母,我的小姨子,我的孩子们和厨娘。

大家你摸一下,我摸一下,你“哎哟”一声,我“哎哟”一声。

除此之外,我听从岳母的忠告,把神父请来给小猪举行牺牲前的净化仪式。

在这一切都做妥当之后,我们方才安下心来做日常琐事。

就在我们每个人都忙着各自的事情的时刻,厨娘一头闯进来,直嚷:

“小猪跑了!

我们不约而同地从各自的角落发出你分不清是说什么的叫声,拔腿就向外冲。

正在刮胡子的我连帽子也没顾上戴,脸上尽是肥皂沫,脖子上还围着毛巾,奔在最前面。

后面跟着我的妻子,头上贴着治头痛的生土豆片。

她后面是身上围着毯子、脖子上贴着止痛膏的岳母和刚把还没完全做好的白色长裙试穿在身上的小姨子。

小姨子后面是用扫帚武装起来的厨娘。

我的孩子,那两个“小傻瓜”,头上缠着头巾也跑在后面。

我亲自指挥这支队伍,敌人一路败退,我们顽强地向前推进,无一伤亡。

只有岳母在路上丢失了脖子上的止痛膏,妻子丢失了头上的土豆片。

尽管如此,这支队伍的士气仍然很旺盛,勇敢地向着胜利飞速前进。

我们就这样一连追过了贝尔格莱德的两三条街道。

我把重炮,也就是我的岳母,安置在院子的大门口;把山炮——我的妻子和小姨子摆在院子里适当的地方,控制住整个地盘;让厨娘守住后方即厕所旁边;把步兵——缠着头巾的孩子布置成一条散兵线;我本人则亲自进行侦察。

我们坚信一定能获胜。

不过,在任何战役中,哪怕一点点最微小的意外情况都可能致命地影响战斗的结局。

果然不出所料,围墙上有个洞,小猪钻了进去,躲进另一家住宅,这就意味着,继续采取军事行动已不适宜。

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