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4639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漳州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生物科试卷

一、选择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分别等量接种到装有5mL和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甲、乙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

计数后发现,甲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试管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

B.甲试管中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

C.若接种量加倍,则甲、乙试管中的K值也会加倍

D.甲试管中种群数量为a时,乙试管中种群数量仍在增加

【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的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J型曲线形成条件是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当环境资源有限时,种群生长到一定数量后,种群内部对于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

因此在一个种群进入新环境时,初期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当种群密度到达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在此之后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直到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样形成的曲线为S型曲线。

【详解】A、根据分析,甲乙两个试管的空间和食物有限,均符合S型曲线形成条件,A正确;

B、甲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甲种群的K值为a,因此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B正确;

C、K值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只与种群所处环境条件有关,环境越适宜,K值越大,因此接种量加倍,K值不变,C错误;

D、甲试管中只有5mL培养基,食物相比乙试管少一半,更快达到K值,D正确。

故选C。

2.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S”型增长曲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

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有几项()

①标志物限制了被调查动物的活动,使其易被天敌发现

②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区取样

③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直接吸取下层菌液

A.0项B.1项C.2项D.3项

【3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

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①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志物限制了被调查动物的活动,使其易被天敌发现,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进而导致最终结果偏大,①正确;

②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若只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会导致结果偏大,②正确;

③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因此培养液中分布在下层菌液中的酵母菌较多,若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直接吸取下层菌液会导致结果偏大,③正确。

故选D。

4.下列属于原始合作关系实例的是()

A.小丑鱼与海葵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因此又称海葵鱼,带毒刺的海葵保护小丑鱼,海葵则吃小丑鱼消化后的残渣

B.蟹背上的腔肠动物对蟹能起伪装保护作用,而腔肠动物又利用蟹作运输工具,从而可在更大范围内获得食物

C.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肠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

D.织巢鸟将鸟巢安在胡蜂巢上方,以防止猛禽攻击雏鸟,织巢鸟与胡蜂相安无事

【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受益,但各自分开也能独立生活。

【详解】A、小丑鱼与海葵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分开后各自不能独立生活,属于互利共生,A错误;

B、蟹背上的腔肠动物对蟹能起伪装保护作用,而腔肠动物又利用蟹作运输工具,从而可在更大范围内获得食物,二者在一起各自受益,但分开后,能够独立生活,属于原始合作,B正确;

C、白蚁和肠内鞭毛虫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

D、织巢鸟将鸟巢安在胡蜂巢上方,以防止猛禽攻击雏鸟,只有织巢鸟受益。

不属于原始合作,D错误。

故选B。

5.图1、图2为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

A.若食物充足,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为图1中的曲线I

B.图2中A、B、C、D四点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只有A、B点

C.若图1中的曲线Ⅱ变为曲线Ⅲ,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D.图2中D点时,种群数量不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5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

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

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详解】A、图1中曲线I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J”型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仅仅食物充足不一定会表现出J型曲线,A错误;

B、图2中A、B、C三点的种群增长速率均大于0,该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长(C点后也在增长,D点后趋于稳定),故A、B、C三点的种群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B错误;

C、分析图1,曲线II的K值较曲线III大,若曲线II变为曲线III,K值变小,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恶化等,C正确;

D、图2中D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该条件下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若改变环境条件,种群数量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6.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①②③均表示呼吸作用,⑤中碳以

形式传递

B.鼠在图1中属于乙,B的能量为鼠流入图1中生物甲的能量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丙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D.若C伴随着③过程散失,则D表示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6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1∶根据图中的双向箭头可知,丙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甲为分解者,①②③表示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④主要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

分析图2:

鼠的摄入量=鼠的同化量A+鼠的粪便量B,鼠的同化量=鼠呼吸散失的能量+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详解】A、①②③都可将有机物分解形成CO2返回大气中,故图1中①②③均表示呼吸作用,⑤是指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有机物,因此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

B、鼠属于消费者,在图1中属于乙,B的能量为鼠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为丙流入图1中生物甲的能量,B错误;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丙(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C正确;

D、A为鼠的同化量,鼠的同化量=鼠呼吸散失的能量+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A=C+D,若C伴随着③过程散失,即呼吸作用散失,则D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去向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传递给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7.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2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偏低

C.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2中B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D.图3中15-20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7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题图分析,图1中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选S0利于调查。

分析图2:

D点出生率=死亡率,为K值。

图3中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λ=1,种群数量不变。

【详解】A、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A错误;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重捕个体中标记数减少,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B错误;

C、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K/2,即B点,C正确;

D、图3中,15-20年间,λ小于1,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错误。

故选C。

8.如图是探究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变通入气体种类,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

B.果酒发酵过程中通入N2,酵母菌将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

C.果醋的发酵周期与实验设定的温度密切相关

D.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可以交换使用

【8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果酒与果醋制作的比较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菌种来源

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变酸酒表面的菌膜

发酵过程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CO2+6H2O;

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C6H12O6→2C2H5OH+2CO2

氧气、糖源充足时:

C6H12O6+2O2→2CH3COOH+2CO2+2H2O;

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

C2H5OH+O2→CH3COOH+H2O

温度

一般酒精发酵18~25℃,繁殖最适为20℃左右

最适为30~35℃

气体

前期:

需氧,后期:

无氧

需要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天

7~8天

【详解】A、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醋酸菌属于需氧菌,控制氧气的进入,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A正确;B、果酒发酵初期通入氧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可以提供较多能量,使酵母菌快速繁殖,中期通入氮气,酵母菌将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B正确;

C、温度影响酶活性,果醋的发酵周期与实验设定的温度密切相关,C正确;

D、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不能交换使用,否则会使发酵液溢出,D错误。

故选D。

9.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9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且对一者或二者均有利。

如大豆和根瘤菌。

2、寄生,一种生物寄住在另一种生物的身体,后者称为寄主或宿主,寄主受害,寄生生物受益。

如各种寄生虫。

3、竞争,两种生物对生存资源的需求基本一致,为了生存而抢夺生存资源。

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如植物间争夺光和水。

4、捕食,在食物链上处于上下级关系的生物,称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如老虎与羚羊等。

【详解】A、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甲种群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不是“S”型增长,A错误;

B、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0,说明甲种生物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种群为竞争关系,B错误;

C、甲种生物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C正确;

D、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D错误。

故选C。

10.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A.1和2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以表示“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

【10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由图可知,曲线1和2可分别表示增长型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A错误;

B、若X代表年龄,Y代表数量,曲线2中老年个体数明显多于幼年个体数,因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错误;

C、“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C错误;

D、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群落丰富度越来越复杂,到达生态系统稳定时,丰富度处于稳定,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C增加1kg,则需要消耗A约42kg

B.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营养级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11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

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题图分析:

图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其中A的同化量=175+875+200=1250;B的同化量为200,而C的同化量为30。

【详解】A、据图可知,A同化量为:

175+200+875=1250,A、B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0/1250×100%,B、C之间的传递效率为30/200×100%,因此,C增加1kg,需要消耗A的数量为:

1÷30/200÷200/1250≈42kg,A正确;

B、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同化量、自身呼吸以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之和,B错误;

C、根据能量流动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B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一定多于C营养级,但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C,C错误;

D、若B的能量而不是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多,D错误。

故选A。

12.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

下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这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绝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

B.K对策的生物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等于零

C.K对策的珍稀濒危生物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

D.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

【1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r对策物种只是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绝灭点,这正是人们消除有害生物

危害所面临的状况。

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A、r对策的有害生物只有稳定平衡点S点,没有绝灭点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A正确;

B、当种群基数低于绝灭点X点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可能为负值,B错误;

C、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濒临灭绝,C正确;

D、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B。

【点睛】

1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且所占比例基本相符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13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是辐射到生态系统中的太阳能的一小部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可以流向分解者,少量的可以被初级消费者所捕食,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的数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消费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详解】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进而同化作用得到能量,A错误;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B错误;

C、b1为摄入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a2+b2+c2+d2)÷(a1+b1+c1+d1)×100%,C错误;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a2+b2+c2+d2+粪便量)即b1可用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D正确。

故选D。

【点睛】

14.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

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1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

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

B正确。

故选B。

15.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卑的关系如留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死亡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

B.水蚤种群密度为24个/cm3时,种群数量最多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15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增长率计算公式为: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现有个体数;种群增长速率计算公式为: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或者(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题图分析: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环境阻力增加,出生率会逐渐减小,而死亡率逐渐增加,可见种群增长率一直减小。

【详解】A、根据图示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可判断,水蚤的死亡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A正确;

B、水蚤种群密度为24个/cm3时,种群增长率为零,此时种群数量最多,B正确;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是种群增长速率,图中只能说明水蚤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C错误;

D、据图可推测,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D正确。

故选C。

16.达乌尔鼠兔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艾虎常通过直接掘开洞群或在地面袭击等方式,对鼠免进行捕食。

为了更好地防治鼠害,某研究小组调查了艾虎对不同成员数量的达乌尔鼠免家群的捕食偏好(注:

对于营群居生活的动物,家群成员数与洞群具有的洞口数成正比),调查结果如下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共计调查鼠兔洞群数量为12个

B.统计图中12个洞穴鼠免的数量即可获得该样地鼠兔的种群密度

C.鼠免集群越冬时相互取暖共同储草是一种种间互助的行为

D.艾虎偏向捕食集群数量较大的鼠免家群,以获取最佳的捕食效益

【1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获取最佳的捕食效益。

【详解】A、据题意可知,实验调查鼠兔洞群种类数为12个,每种洞群要调查多个然后取平均值,因此共计调查鼠兔洞群数量应该远大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