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4530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docx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docx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2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

(2)

  第九章领地与个人空间☆

  §9.1领地与领地行为

  1.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

  2.奥尔特曼认为,领地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

  3.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

当空间有明确的界线,标明所属者时,犯罪率和故意破坏行为要比没有标记的地方低。

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

  总之,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以上提到的各个因素,使建筑能更适合人居住和活动,并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4.人类领地性与动物领地性有何异同?

  动物领地性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

  动物领地性的功能:

⑴繁殖功能:

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⑵保护功能:

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⑶减少冲突的功能:

领地性有利于动物避免因这种斗争而导致的伤害。

有一种现象叫做“优先居住效应”,指的是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人类领地性应该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

主要领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

  ⑴主要领地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

  ⑵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

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⑶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

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

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人类通过使用的物品或自己的行为,使领地个人化或保护自己的领地,这称为给领地注上标记。

主要领地的标记形式多为物理标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的标记形式,比较多的表现为一些精细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物品等。

  人类领地性的功能:

  ①保护、调整私密性。

个体能够拥有一个可以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领地,可能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

领地性强的人对未经允许入侵的人极为敏感,以致于他们对门铃的反应要更快。

  ②

组织功能。

与动物不同,人类领地性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维持生存,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的作用。

这里的组织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日常生活,使生活可预测、有条理和更稳定;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此外,领地还是地位的象征。

对群体而言,人类的领地性行为也有与动物领地性行为相同的一个作用,就是社会组织功能。

  ③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

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

  领地性对人类和动物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动物主要是关系到生存和繁殖;在人类,主要是组织的功能,当然,它还能增加个体的安全感。

除了领地性,个体还有个人空间和私密性的需求。

  §9.2个人空间及其影响因素

  1.

个人空间与领地的区别:

个人空间是无形的、不见边界的、可移动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领地是可见的、划分好的、相对静止、以家为中心或居住地为中心、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作用对象是谁。

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2.Hall是怎样划分人际距离的?

  霍尔(Hall)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进行了观察,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

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⑴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

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

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

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⑵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的接触还是有的。

  ⑶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

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

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

  ⑷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

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

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

  3.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

  ⑴有关理论的解释

  应激理论认为,个人空间的维持是为了避免各种过于亲密的接触导致的应激状态。

唤醒理论则认为当个人空间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的某些体验被唤醒,对个人空间大小的忍受程度,决定了个体做出何种反应。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是维持和保护个体周围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以获得行为的自由。

  ⑵非语言交流功能。

  个人空间的大小是由周围环境刺激的质和量决定的,而交往双方的距离也反映了他们的关系和亲密程度,以及个体间行为的态度,并且决定了双方从事活动的类型。

  ⑶边界调整功能。

  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

个体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感觉信息量调整边界范围,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消极影响就会产生。

要消除消极影响就需要调整个人空间。

  ⑷平衡亲密程度模型。

  平衡亲密程度模型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

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

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

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

  ⑸保护功能。

  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控制他人的侵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威胁或物理刺激的威胁,减少压力。

个人空间越大,就越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逃离危险刺激。

个人空间可以作为身体缓冲区。

当处于过分亲密、刺激量超负荷时,可以利用个人空间作为自我保护机制,提高私密性和防止过载的刺激,以维持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

  ⑹交往功能。

  个人空间可以传达和调整人际交往中的互相沟通。

他人传递给人体的感觉信息,如气味、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和言语信息,都决定了互动中的个人空间距离。

较近的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应,也会增加消极的反应。

  4.个人空间的测量方法有:

实验室止步距离法、投射法和自然观察法。

  5.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人空间的大小?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总的可以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差异。

  情境因素:

  ⑴物理情境。

当容易逃离威胁时,所需个人空间较小,个体在房间中的位置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一般在角落里要求个人空间更大,在室内比在室外需要更大的空间。

  ⑵相互吸引与人际距离。

当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距离你很近时,会感到很舒适。

相互吸引和人际距离由于性别、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异。

当都是女性时,人际距离也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但如果同为男性,相互吸引并不会使人际距离减小。

  ⑶相互作用的类型与人际距离。

当相互作用表现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时,个体间的人际距离较大;当表现为喜欢等积极情绪时,人际距离较小。

互动双方的合作情况也影响个人空间距离:

处于合作状态,人均距离较近,处于谈判竞争状态,人际距离较远。

  个体差异:

  ⑴文化和种族。

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

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

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属于接触文化,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而北欧和高加索属于非接触文化,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现出更大的人际距离。

  ⑵

性别。

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

然而,并不是一切情境下都如此,当受到同性威胁时,女性会要求更大的空间。

异性间交往的空间距离要看交往双方的关系,关系亲密的异性,其空间距离比亲密的同性小。

  ⑶年龄。

个人空间随年龄增大而扩大。

埃罗和海达克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

首先,他们发现在5岁以前,儿童的个人空间模式与成人的不一样;六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要求稳定地增加;到青春期以后,形成了大小与成人相似的个人空间。

  ⑷人格因素。

人格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格特征也反映在空间行为上。

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

有暴利倾向的个人空间要求更大。

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大。

  6.对侵犯他人空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受侵犯者的反应,事实上,侵犯者本身也会有很多体验。

  §9.3私密性

  1.简述私密性的形式及其功能。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

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威斯汀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

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们分别会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出现。

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和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

保留经常通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

  私密性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四种:

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

自治可以使个体自由支配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从而获得个人感;情感释放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自我评价是使个人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空间;限制信息沟通是让个体与他人保持距离,隔离来自外界的干扰。

  第十章拥挤

  §10.1拥挤对动物的影响

  1.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

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2.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

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

社会密度是由同一空间中人数的不同决定的,空间密度的变化是由于相同的人数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决定的。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的变化对个人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不同。

  3.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

它与实际测量的密度不同,其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人的行为往往更多的受可知觉密度的影响,而不受实际密度的影响。

  4.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

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

  5.拥挤和密度的区别是什么?

  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

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因素有包括个体的人格因素、人际关系、各种情境因素、以及个人过去的经验和容忍性,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度。

  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

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

  6.许多研究发现拥挤会引起动物的攻击和变态行为。

  7.无组织、拥挤的围栏现象称为行为消沉。

行为消沉可以理解为,当某个空间内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或人口密度超过物种所应具备的,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秩序的能力时,就会出现分裂行为。

  8.单纯的拥挤并不一定引起动物的攻击行为,但是当拥挤与资源(如食物)结合时,则结果难以预测,这在人类行为中也一样。

  §10.2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1.什么是拥挤,拥挤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

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⑴对生理的影响。

  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

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

  ⑵对情感的影响。

  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消极的情感状态,在高密度空间,男性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比女性更强。

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会产生威胁感。

  ⑶拥挤与疾病。

  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试举例说明拥挤和人类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人们对密度的主观感觉是受情境因素影响的。

  ⑴拥挤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在高密度条件下人际吸引降低。

高社会密度,男性的反应比女性强烈。

男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唤醒,但是社会习俗和规范允许女性更接近他人,用以缓解心理压力,导致了高密度下女性较高的人际吸引和合作性;而男性如果这样,则被视为不合理,男性对高密度的负面评价较多。

  ⑵拥挤对退缩行为的影响。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措施,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

  ⑶拥挤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

比较了高、中、低三种空间密度条件下,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低密度条件下利他行为多。

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

  ⑷拥挤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高密度会导致攻击性的增强,相反地结论:

高密度对攻击性没有影响。

密度可能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空间密度过高或过低,攻击性行为都减小;在适度拥挤的情况下,男性的攻击性增加。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单纯的拥挤并不一定产生消极后果,拥挤对人带来的影响因个体差异、社会因素和具体情境而不同。

  拥挤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概括为:

第一,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第二,拥挤导致退缩行为和利他行为减少;第三,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

  3.拥挤对任务完成的影响:

高密度会阻碍被试对环境的认知。

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4.拥挤对交通有何影响?

  ⑴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

  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

一般的交通带来的应激后果。

调查了682名护士的应激症状,发现在路上花的时间与应激成正相关。

  ⑵司机的应激。

  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

  ⑶交通阻塞。

  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它是穿行距离和穿行时间的函数。

交通阻塞对驾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⑷交通和出行。

  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

在拥挤的车上人们常会避免视线的接触,如阅读、闭目养神,以缓解这种应激。

  总之,交通拥挤使个体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周围空间不被入侵,所以它会导致人们的很多负性情感和行为,如攻击性、暴力和身心健康问题。

  §10.3消除拥挤的策略

  1.举例说明怎样控制或消除拥挤带来的影响?

  干预措施。

  ①认知干预:

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

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②

建筑设计:

第一,利用分隔。

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

建筑设计中的分隔是利用各种屏障或隔断减少人们相互接触和环境信息的输入,减少拥挤感。

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

在拥挤环境中,可以提供一个注意焦点,如视野开阔的窗户、壁画等,转移人们的视线,减少眼睛的相互接触。

  拥挤结果的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降低个体的焦虑和唤起水平。

三种调节方法:

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

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被试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让被试按主试的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还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对拥挤进行干预,对某些场所或环境中的密度进行规定,控制出生率也是减少拥挤的一个方法。

  第十一章环境设计

  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11.1环境设计要素

  1.关于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种理论?

  ⑴建筑决定论。

  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建筑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建筑和环境的影响。

建筑决定论的极端观点认为,物理环境是唯一的,或者说是主要的行为影响因素。

  ⑵建筑可能论。

  建筑可能论认为环境给予人类机会,但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有所限制,建筑环境不可能引发特定的行为或者消除某些决策;人类可以自己决定行为实现的程度和跨越环境中的障碍。

建筑可能论只是把环境看作引发行为的背景线索。

  ⑶建筑概率论。

  这种理论认为,虽然人类可以自由选择所处环境,但是行为和具体的环境设计之间仍然有联系。

按照建筑概率论,如果知道个体的某些特征和他所处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在该情境下,他的某些行为发生的机率比在其他情境中更大。

  2.环境设计包括哪些要素?

☆☆

  环境设计指,运用行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

对于环境设计,心理学家关心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模式。

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⑴

私我。

是私密性的保护。

奥尔特曼把私密性定义为是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

私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二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

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

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

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和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

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

  ⑵材料和颜色。

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

若不考虑,会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

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

  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

红色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

可以利用颜色调节对空间的知觉,不同用途的房间可以使用不同颜色。

  不同的建筑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也不同,通过室内装修使用的材料可以看出该房间用优质的社会地位、性格特点和创造性。

  ⑶

照明。

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低照明条件下,亲密水平增加,说话声减小。

明亮的光线便于学习,自己是否可以调节和控制光线的明暗,视影响对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场合,照明强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室、图书馆、超市等就需要明亮的光线,餐厅、酒吧等地方,灯光除了起到照明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调节气氛。

  ⑷窗户。

不同用途的房间需要不同类型的窗户,大窗户适合用在住宅、宿舍和图书馆,需要窗户带来的自然光线。

如浴室的房间,就不能用大窗户,玻璃要用不透明的,私密性的保护十分重要。

  ⑸家具。

家具及其陈设也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教室座位的摆放,直接影响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知识的获取。

  公共环境中家具的陈设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医院里走廊上的椅子是沿墙一字排列时,病人间的交流非常少。

他们发现并不是病人不愿意相互交往,改为环形摆放,病人间的交往确实增多。

  家具陈设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原有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具的陈设却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⑹建筑美感。

一些研究者认为建筑美学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常规美学,它包括建筑的形状、比例、复杂性、新颖性和照明等维度;另一种称为象征性美学,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的意图不同。

  纳萨认为,常规美学包含的维度可以细分为建筑的封闭性、建筑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的统一性。

象征性美学应该强调建筑的自然、可维修、实用性和风格独特等特点。

  环境设计除了要讲究实用以外,还应考虑配合和协调性,让建筑带给人美的享受。

  §11.2环境设计流程

  1.环境设计包括哪几个步骤?

  ⑴计划。

  在计划阶段,设计者不仅要明确用户的具体需要,还要预测是否能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环境设计方案时,设计者可以收集过去类似环境的有关资料,以及了解各种物理环境对人行为产生的影响。

对于用户通常忽略的空气质量、噪音等因素,设计者在计划阶段也要考虑到。

  ⑵选择设计方案。

  是把计划阶段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设计出几个方案,最后在几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既符合用户经济水平、满足实际需要,又有利于用户身心健康的设计方案。

  泽塞尔提出了一个螺旋模型,模拟了设计方案选择的过程。

对于选择阶段提出的每个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次螺旋形的循环:

首先检验最初的设想,然后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再进行一次检验。

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设计方案。

  ①设计流程

  设计周期流程分为五个阶段:

计划、设计、建造、使用和调整、后期评估。

计划阶段也叫分析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设计的目标、限制和标准。

设计阶段又叫综合阶段,主要是综合整理各种意见,确定设计思想。

建造也是设计实现阶段,将设想的计划做成模型或草图,并进行修改。

很多设计者使用计算机将设计构想模拟成真实情境,发现可以从用户那里得到更多的反馈意见。

使用阶段是指建筑投入使用。

最后的检验评估起到总结的作用。

  ②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强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

一般来说,作为设计者更偏重于关心建筑的风格、外形、质量,甚至历史价值;而用户则主要从自身的偏爱和建筑的风格来评价一个设计。

  解决设计者和用户间冲突最好的方法有:

让用户参与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或者训练专家对人的需要和关注更加敏感。

  ⑴在设计的计划阶段就让用户参与,以便用户的意见在选择设计方案时可以进行参考。

到了设计已经完成的时候再去征求用户的意见,很可能会遭到阻抗。

  ⑵专家在设计方案的选择阶段给出反馈信息。

  ⑶设计方案要让用户容易理解。

  模型和草图是沟通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因为它可以直接明了地说明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也利于用户理解和提出看法。

  第十二章工作环境设计

  §12.1工作中的物理环境因素

  1.哪些物理环境因素影响工作行为?

  在工作场所的房间大小、室内陈设、噪音、照明、窗户设计等物理因素对雇员行为有影响。

  ⑴房间。

房间的面积应该足够大,满足在其中活动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