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319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docx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docx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一集合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1.1.1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引例:

(1)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正数的全体;

(3)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集合的概念.

(1)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

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自然数集:

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

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整数集:

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

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

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小于10的自然数的全体;

(2)某校高一

(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英文的26个大写字母;

(4)非常接近1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周长为20cm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如果aQ,bQ,则a+bQ.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1N,0N,-4N,0.3N;

(2)1Z,0Z,-4Z,0.3Z;

(3)1Q,0Q,-4Q,0.3Q;

(4)1R,0R,-4R,0.3R.

练习2用符号“”或“”填空:

(1)-3N;

(2)3.14Q;

(3)

Z;(4)-

R;

(5)

R;(6)0Z.

师:

每个例子中的“全体”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

这些对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如下:

(1)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为何?

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5)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师:

高一

(1)班高个子同学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

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

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集的例子.

 

师:

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的关系.

生:

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

师:

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师: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生:

讨论,回答,明确说出理由.

 

生:

模仿练习;讨论并口答.

师:

点拨、解答学生疑难.

 

师:

出示例题,请学生填写.

生:

口答各题结果.

师:

引导学生进行订正,并说明错误原因.

学生模仿练习;

老师订正、点拨.

从具体事例直观感知集合,为给出集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检查自学、梳理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解难点、强调重点、举例说明疑点等环节,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具体例子,师生的问答,巩固集合概念及其元素特性.

 

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集合中元素特性的理解.

 

通过例题2和练习2,加深对特殊数集的理解以及元素与集合关系的理解与表示,既突出重点又分解难点.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

集合、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属于、不属于.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4.集合的分类:

有限集、无限集.

5.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强调总结.

教材P4,练习A组第1~3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拓展.

 

1.1.2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表示方法,即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难点】

集合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常见集合的特征性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1.集合、元素、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是什么?

2.用符号“”与“”填空白:

(1)0N;

(2)-

Q;

(3)-

R.

师:

刚才复习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将集合表示出来.

回顾旧知;

学习新知.

 

 

 

 

 

 

 

1.列举法.

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我们常常把集合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例如,由1,2,3,4,5,6这6个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1,2,3,4,5,6}.

又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有些集合元素较多,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列几个元素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

如:

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0,1,2,3,…,99}.

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

(2)方程x2-5x+6=0的解集.

(1){5,7,9};

(2){2,3}.

练习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3小于9的自然数全体;

(2)绝对值等于1的实数全体;

(3)一年中不满31天的月份全体;

(4)大于3.5且小于12.8的整数的全体.

2.性质描述法.

给定x的取值集合I,如果属于集合A的任意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描述为{xI|p(x)},它表示集合A是由集合I中具有性质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性质描述法.

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要注意:

(1)特征性质明确;

(2)若元素范围为R,“xR”可以省略不写.

例2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2)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平面内到两定点A,B距离相等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1){x|x>3};

(2){x|x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3)l={P,|PA|=|PB|,A,B为内两定点}.

练习2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目前你所在班级所有同学构成的集合;

(2)正奇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绝对值等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4)不等式4x-5<3的解构成的集合;

(5)所有的正方形构成的集合.

师:

强调要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区别a与{a}.

a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而{a}表示一个集合.

例如,某个代表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本身和这个人构成的代表团是完全不同的;

②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顺序.

师:

集合{1,2}与{2,1}表示同一个集合吗?

生:

是.

 

多媒体展示例题1.

 

学生口答.

 

通过教师讲解、师生问答,详细说明什么是特征性质.

出示例子:

正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而这个集合外的其他元素都不具有这种性质,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就是此集合的一个特征性质.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描述总结集合的特征性质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出性质描述法.

教师强调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应注意的两个要点.

 

讲解例题2,板书详细的解题过程.

师:

(1)一个集合的特征性质不是唯一的.如平行四边形全体也可表示为

{x|x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2)在几何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点(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点的集合.

学生模仿练习.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答案,引导全班学生统一订正.

老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

按集合元素不多和集合元素较多分类讲解,便于学生接受.

 

多举实例也有利于概念的理解.

 

通过一组简单的口答题,掌握集合的列举法.

 

通过例1和练习1,巩固列举法的使用.

 

对集合性质描述法的理解是难点,此处通过举例,由特殊到一般,便于学生突破这一思维障碍.

 

通过例2,让学生掌握由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不同类型:

有限集、无限集或代数、几何的表示方法,并使学生规范解题步骤.

 

通过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深化两种表示方法的灵活运用.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列举法.

2.性质描述法.

3.比较两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分析它们所适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