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82219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docx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l、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2.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3、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4.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5.论述题(15分)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范围:

(注:

选择题范围请记忆《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上每一章的选择题,数量不多。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

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48)

2、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48)

3、群学肄言:

书名。

是严复翻译的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一部社会学著作。

1903年出

版,定名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

本书是首次介绍整本外国社会学著作到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49)

二、简答、论述: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论述社会的。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47)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是人类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要维持生命,就要进行生产。

为此人们就结合成以生产关系为首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总会起来就构成社会。

②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人类的劳动。

人与其他动物的第一需要都是谋

生,但是谋生的方法不同。

动物谋生靠本能去寻找自然界现存的东西,而人类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去改变自然,创造物质生活资料。

③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特殊领

域。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中特殊的一部分,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2、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53)

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

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

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

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③思想渊源: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对圣西门试图用物

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都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一、名词解释:

l、需要:

指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映。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55)

二、简答、论述:

1、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59)

①社会需要是人们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人的行为追求有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②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需要只有通过他人才能满足,需要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群体形成的基础。

③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推动着生产社会的发展。

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产生和提高的。

这就体现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人的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现。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课本p37)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

①需要是人的本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表现。

各式各样需要,体现了各式各样的人

的行为,更体现了人之所以谓人的本性。

②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的需要表现是通过人的头脑,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一定程度的理智表现。

而动物则是兽性、生理上的本能的表现.但人性与兽性又不能完全分开,毫无联系。

如恩格斯所说:

“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也不能摆脱兽性。

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一些,在于兽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③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

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

人类的生产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为了满足高级的享受的需要,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高级的发展的需要。

这是人类发展的三阶段,更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进步到为享受而斗争,再进步到为发展而斗争的必然过程。

3、马斯洛的需要的层次论。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62)

①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一种理论。

他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②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

人的需求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

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③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

a、生理需要。

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性的需要;

b、安全需要。

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

c、归属与爱的需要。

希望在团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

d、自尊的需要。

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成就和他人的尊重。

e、自我实现的需要。

希望充分发挥潜能,作最适宜的工作。

④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

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

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

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

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的具体原因。

第三章社会交往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交往:

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63)

2、情景定义:

指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在交往前对将要面临的情景所作的主观解释。

这种解释不仅影响交往的方式、手段,而且影响交往的程度和结果。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64)

3、社会角色:

是与人们的特定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64)

4、角色冲突:

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65)

5、角色扮演:

当一个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64)

二、简答、论述: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72)

①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

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又包括精神交往。

②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

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

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③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人类为了生存就

必须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

因此,满

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④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

物质交往首

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

2、社会交往的作用(意义)(《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71)

①有利于个人成长。

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获

得是一个关键,而自我意识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

第一,社会交往具有自我满足的功能;

第二,社会交往具有自我认识的功能;

第三,社会交往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

②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社会文化的传播主要借助文字(书面语)、口语及体语进行,通过语言传播文化离不开相互交往,人们在交往中把社会生活的经验、生产技术、规范习俗一代代传下去。

③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没有人们之间的交

往,便没有社会。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一、名词解释:

1、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81)

2、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82)

3、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82)

二、简答、论述:

1、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人角度分析:

(1)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要有合格的社会成员。

(2)没有社会化,社会及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就无法实现。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82)

①传授生活技能。

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

文化;谋求一定职业生活的专业的知识技能。

②教导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

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

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

③指点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因

此,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④提供角色人选。

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人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

选。

3、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83)

①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

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

影响的。

②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

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群体:

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84)

2、初级社会群体:

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p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