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1765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ocx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ocx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

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各生产部门存在以及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农业的科学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农业科学技术是支撑农业发展极其重要的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问题的解决最终可能还是要靠科学的支撑。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产业升级均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出路,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成就也是日新月异,然而科技成果如果不被推广及应用,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比较弱等一系列问题。

科学技术要成为农民的直接生产力就需要农业推广组织机构作为平台,将农业科技转移到农田,实现农业科技的转移。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农业技术转移的问题,强调科技推广的重要性,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加强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能力,推动家庭的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以及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1]对此各省都在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转移,分析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转移。

“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均要求农业科技有大的发展,需要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江泽民)。

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表现在一是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变成质量与效益;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而耕地的减少,环境的日益恶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任务艰巨而又紧迫;三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同样还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在这样的形式下我国以前的转移思路以及农技推广的运行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针对新的形式确立新的发展思路,指导农业技术有序的转移与推广。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化升级均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及一些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技术的转移,建立不同区域的优质的农产品为核心,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农民进入产品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龙头企业或者组织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结合起来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

在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主要依靠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的推广等均是农业技术转移的不同表现形式,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等影响非常大,而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比较大,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与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技术的转移力度,研究出符合目前形势的农业技术转移方式与方法,对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兴安盟地广人稀,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28人。

兴安盟现有耕地面积1200万亩左右,有待开发的宜农荒地4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5.8亩,是全国人均耕地(1.5亩)的3.9倍。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水资源总量50亿立方米,居全区第二位。

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主产区之一,地处东北玉米种植带,除主栽作物玉米外,还有大豆、水稻、高粱、马铃薯、杂粮等作物,年生产粮食总量40亿斤左右。

其中,年均玉米种植面积500万亩左右,占全盟耕地面积的43%;大豆种植面积130万亩左右,占全盟耕地面积的10.8%;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占全盟耕地面积的3%;高粱种植面积38万亩左右,占全盟耕地面积的3.2%;马铃薯种植面积36万亩左右,占全盟耕地面积的3%;杂豆种植面积170万亩左右,占全盟耕地面积的14.2%。

其余为其它经济作物种植。

而在兴安盟农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离不开科技技术的推广与运用,然而农业技术在转移推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推广开所需的时间长、贡献率以及转化率低、观念陈旧、推广体制不顺等,这些问题也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极大关注。

通过对兴安盟农业技术转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兴安盟农业技术转移、推广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兴安盟实际情况分析其现有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力求找到适合兴安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从而使科技成果在农业发展方面的贡献率达到最大化,为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意见与支撑。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如今欧美、日本等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同样很重视农业技术转移方面的研究,说明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以及农业技术的转移与发展。

欧美等发达国家伴随着产业革命产生并发展了农业技术推广,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1952年,布鲁奈与杨素宝合著的《美国农村与农业推广》标志着,美国最早将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

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的农业理论中论述了有必要推进非营利机构着手于农业技术推广,同时他还指出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发布信息对农推的作用。

[4]发展经济学家W.阿瑟.刘易斯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将新的技术以及新知识传授给农民的花费,是对于所有农业经济不发达国家提高生产率的最好的投资,这表明农技推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舒尔茨提出农业增长的关键是采用新技术,在其《改造传统农业》(1964年)中提到,缺乏农业生产技术与人力资本是农村贫困的原因,其提出要重视农业技术的研究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就农业推广的研究动态来看,GwynE.Jones(1996)指出在农推过程中,研产销相脱节,农业技术的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由于技术市场的原因导致技术成果不能很好地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影响着农推的效率与效果;推广的工作忽视了农民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受到体制的限制,很难市场化。

到1990年以后,学术研究与实践在农业技术转移及推广方面进入了新的时期,Thysen(2000)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的网络农业也将体现着信息设施的重要性。

P.KnshnaReddv和R.Ankaiah(2001)指出,要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如3S技术、模型系统、精准农业、专家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到农业发展中,这些技术的使用将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新的方法,可以降低部分人力资本以及提高农推的效率。

1.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转移及推广工作系统研究的较晚,基本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兴起,近十来年快速发展,其中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有着明显的进步。

关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的研究,谢建华(2004)、沈亚军(2006)将其分为五类:

一是以科研所与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特点是可产销的结合,代表国家是美国;二是以政府的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推体系,其在以中国作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三是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四是农民的组织与政府的农业部门共同分担的农推体系,其代表国家是韩国、日本、荷兰等,其农民组织化程度非常高,农民的组织与政府的农业部门在推广的工作中可以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五是非政府的协会组织为基础,典型代表是法国与台湾。

在最新的联合国调查中,这五种推广方式中占最大比例的是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其占到80%以上,其次是约占7%的以非政府为基础的推广体系,仅有1%是以科研院所或大学为基础的。

[5]

吴培良、周曙光(2007)提出我国的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可以分为6部分,即种植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畜牧业技术推广、水利技术推广、水产业技术推广,这六部分构成了我们的农业推广体系。

[7]孙明英(2009)提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四种方法:

政府主导型、农业企业主导型、农业科研院所主导、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主导型,其指明了我们要加强机制与模式的创新;简小鹰(2009)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一书中重点分析了一种新型的农业推广模式即科技特派员制度,不足是并没有对现行的不同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周锡胜(2010)指出要构建一种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以公益性的推广机构为主的农技服务模式。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吴云(2010)、宋启道等(2011)、刘海青(2011)等分别研究了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总结出了一些问题,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资金来源单一与资金短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体制僵化问题。

因此可以看出研究国内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黄季焜(2000)提出,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部门的推广行为与农民的技术需要是背离的,从而影响着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决策。

许志远(2007)提到,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推广队伍的不稳定性,人员素质偏低;推广过程难以与市场接轨;推广方法存在问题,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推广的技术及服务也比较单一,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民的需要。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要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还要提供市场预测及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服务来满足农民的需求,因此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应该向多个环节来推广。

针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各学者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多数的学者均认为从管理的体制、人员的素质、经费的分配等方面解决问题,胡登权在其《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2005)、候富强《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2008)、周玉玲《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2009)等中均有阐述。

范水生(2005)等人提出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善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改善农推中产研销相脱节的问题;刘玉凤(2008)提出,农民的参与程度与农业技术转移的成果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要发展参与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并提出了用问题树的方式来解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10];胡桂红(2009)指出了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解决对策,即通过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培育农村的人力资源以及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哦国内也的产业化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11]贺望琢(2010)提出要想解决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则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综合生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需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并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

因此我国对农业技术转移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仍然注重模式的研究并不关注体系的创新。

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内外的发展进行比较。

随着我们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如何在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使农业技术推广发挥其应有的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均有待于研究者做出系统的、深层次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

1.3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通过理清兴安盟现阶段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技术水平以及农业技术转移方式、方法,并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转移模式进行比较,找出兴安盟在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3.1研究内容

论文第一部分,叙述当前的背景条件,以及此背景下农业技术转移的重要性。

阐述了目前我国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极其重要的时期,农推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进而指出兴安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业技术转移对兴安盟农业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对于农业技术转移体系、模式的研究、关于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最后简单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论文第二部分,首先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转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概念;其次叙述相关的理论,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公共产品理论、农业技术推广沟通理论、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扩撒理论、农民行为改变理论,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结合兴安盟实际情况,分析其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问题以及提供对策建议。

第三部分,详细描述兴安盟农业技术转移现状、兴安盟农业技术转移方法模式。

第四部分,系统分析了兴安盟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总结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促进兴安盟农业技术转移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最后给出结语与展望。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检索期刊文献,深入地了解国内外相关的发展现状,在掌握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以及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2)实地调查法:

本人通过对兴安盟部分驻乌兰浩特的有关部门如省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省畜牧局以及下属技术推广机构、基层的推广人员、农户的走访与调查来了解当前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总结分析其突出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3)比较分析法:

总结兴安盟及各地的农业技术转移的经验与教训,对农业技术转移的几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兴安盟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技术转移的对策。

1.4创新与不足

1.4.1研究的创新

本文对兴安盟农业技术转移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以下方面有创新:

(1)分析视角方面,本文基于多个角度对兴安盟农业技术转移工作进行了分析;

(2)观点有新意,在针对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对其农业技术转移模式方法进行总结,提出适合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提出新对策。

1.4.2研究的不足

由于资料搜集的限制,加上本人能力有限,对兴安盟农业技术转移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2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概念界定

2.1.1农业技术推广

在我国1993年7月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将农业技术推广定义为:

通过实验、指导、培训、咨询等服务,将应用于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的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全过程的活动。

[13]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的类型方式方法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侧重点均要随之变化,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的表述也有不同。

依据农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分为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以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三种。

(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在传统的农业发展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就是技术上的指导。

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指导农民使用,让其掌握新的技能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增收的目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单纯地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为目的的农业科技推广。

(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在农业推广的发展阶段,也即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中间阶段,这时的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指导,还包括对农民的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素质,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等方面。

因此,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一种农村社会教育,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在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商品化以及自动化以后,农业产量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农民自身素质也有所提高,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指科技成果、金融以及市场需求等信息的提供以及咨询服务的提供,从而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销对路。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在延伸,在技术指导之前应包括农业技术的研究环节,然后是生产环节,再往后延伸便是流通环节了,这些环节均包括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

农业技术推广还是一个信息方面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之前普通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只是单向的信息流动,即仅仅是科学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方面,但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还包括一层含义,就是农业的生产会影响到技术的研究,即会有逆向的信息的流动。

2.1.2农业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是一种动态过程,包含着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到普及,因此可以定义为基于一定的技术、代表一定的技术水平的科技成果群的普及与转移过程,即技术转移就是从技术的提供者到接受者的一个过程,包含着科技成果的工艺化、产品化、商品化以及产业化等多层含义。

[14]因此可以看出农业技术转移就是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所以本文所说的农业技术转移就是指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

2.1.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体系以及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载体。

[15]在我国初步建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以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指导,学校、科研院所、农民技术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科技的示范户相结合,互相联结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

推广体系是承担着推广职能的各机构的总称,其包括运行机制与农业推广的管理体制两个方面。

机制一般是指一个有机整体的各部分的功能构造以及相互作用联系等。

运行机制是指行为主体体现其内在价值、发挥职能作用的根据与外部条件。

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也称为是运行机制,是在推广体制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运行管理的方式,具体如反映推广的目标与宗旨的农推工作机制、国家对推广工作的保障机制、创新成果研制、科学地用人机制以及开发推广转化机制等。

[16]

体制是指单位的工作布置、管理的权限以及单位的机构设置,属于管理的范畴。

农业推广管理体制是指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权属、职责职务以及机构的设置等方面的基本规范制度。

其具体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方式以及组织形式,反映着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管理的方法及具体措施。

[17]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引用的较多,但专门定义的很少,2010年蒋和平将其定义为: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以政府所建立的专门的技术推广部门作为主体、主群结合的一种多元化体系。

[18]上述定义也并没有对此体系中各主群的内涵及联系进行阐述。

因此,笔者认为:

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推广主体、推广机制与体制、推广的环境,具体推广主体包括推广的机构、推广对象以及推广者;推广的环境包括资本要素以及资源要素等。

在政府的引导以及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定的推广环境下的各推广主体在推广体制与机制作用下相互进行信息沟通,从而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的各领域各推广对象之间扩散。

2.2基本理论

2.2.1农业技术推广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属于财政学的范畴,其特性主要是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指某个消费者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其的消费;非排他性是指如果要排除任何人享受该公共产品的利益则会花费非常大的成本。

公共物品依据其特性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对准公共物品而言,可以按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来供给;然而纯公共物品由于较强的外部性,其搭便车现象很严重,因此,其供给成了公共财政的一项基本义务。

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的:

大部分的农业生产均是生物产品的生产,均可以繁殖,因此具有非排他性。

而对于农业技术一旦研究出来,一部分农民对技术的使用并不会影响其他农民对其使用,因此具有非竞争性,所以,农业技术属于准公共物品。

大多数的农业技术成果均属于准公共物品,尤其是生物学的成果,更是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其技术的创新收益内部化非常困难,由于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因此会产生公共物品的供应问题。

如图2-1农业技术边际成本,L2表示社会边际成本,L1表示私人边际成本,L1>L2。

以农业技术的公共物品这一特征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如果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则可能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不全面,有缺陷,进而会影响农业技术的转化,因此,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政府的干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需要公共财政的保证,从而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产生更多的外部正效益,所以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从而可以有效地配置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资源。

2.2.2农业技术推广沟通理论

农业技术推广经历了由早期的单向技术指导到双向的沟通。

农推的单向技术指导就是推广者将科技成果简单地指导给农民,农民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但实际上,农民作为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本身也应该成为扩散着,并在实践中将问题反馈给技术提供者,因此20世纪70年代沟通理论兴起。

该理论明确指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两大重要要素即双向沟通中的推广方法即沟通与推广内容即信息,二者共同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所应取得的效果。

由于推广内容即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对信息的理解与接受则会受到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时,针对相同的推广内容农民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说明推广主体要依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信息接收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

下面简单用公式表示一下沟通理论中信息与沟通及推广效果的关系:

令推广内容即信息=X,推广方法即沟通=Y,推广效果=Z,由沟通理论可以简单表示为:

X*Y=Z

(1)

现为

(1)式赋值,由0-10任意赋值,有如下结果:

(2)

(3)

(2)式说明信息与沟通均为影响推广效果的推广工作的要素,二者缺一不可;由(3)式说明推广内容即信息与推广方式即沟通是同等重要的,在对待二者时不能有所偏废。

因此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推广者即技术的扩散着要向农民即信息的接收者了解其需要、提供信息、提供指导、传授知识,进而改变农民的行为与态度,并使其技能及素质提高,从而增加产量,增加收入。

沟通效果会直接地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好的技术需要好的沟通与推广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2.2.3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是农业推广的核心问题。

“创新扩散指某一项创新在既定的时间内,经由一定的渠道,在部分社会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Rogers,1962)。

在罗杰斯提出创新扩散概念后,1939年熊彼得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其指出创新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P=f(a,b,c,..n),即将一种新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用到生产体系。

他还严格定义了创新,即是将发明运用到能为利益者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中。

根据他在书中列举的五种创新存在形式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只要是与推广对象的生活生产有关联的信息、知识、技术,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均可以理解为农业创新。

[19]

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采用需要一个过程,即农民从获得创新信息直到最终采用这一创新成果所产生的行为及心理的变化过程。

农业技术推广学家(如韩建平1998;高启杰2008等)对农业技术创新研究指出,农业技术创新的运用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认识、兴趣、试用、评价、采用。

(表2-1)。

须注意一点是,这五项也并不是所有创新成果的采用都必须经历的。

表2-1农业技术创新采用的五个阶段

阶段

名称

内容

认识阶段

(感知阶段)

农民由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并与生产需要相联系,总体上了解一项创新

兴趣阶段

农民一旦意思到该项创新会有一定好处,则会对其感兴趣

试用阶段

农民在正式采用之前为了降低风险,先进行小规模试用

评价阶段

依据试用结果,在朋友邻里之间以及推广部门协助下对其进行评价,得出肯定否定结论

采用阶段

通过评价与试用,得出是否采用的决策

罗杰斯(1962)研究了农民采用玉米杂交这一创新过程中的开始采用时间与采用人数之间关系,发现其呈正态分布曲线,并计算出不同时间采用者人数的比例,并依据采用时间早晚划分为5类分别命名为:

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以及落后者[20]。

具体创新采用者分布见图2-2.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项创新出现,会有少数的喜好风险的人优先试用,一旦成功则会有更多的人接受该创新,即早期采用者;后续会有更多的人采用,依据时间早晚分为早期采用者与后期多数;剩下的最后才接受该创新和部分不接受该创新的人称为落后者。

图2-2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曲线

上述介绍的是创新的采用,而创新扩散指的是某项创新由最初的采用者向外扩散,从而逐渐使得创新得到普及及应用的一个过程。

创新在农民中扩散的过程也就是其心理与行为等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由以前研究发现,典型的创新扩散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多数会经历突破、紧要、跟随与从众四个阶段,如图2-3[20].

图2-3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四个阶段

注:

资料来源:

张仲威《农业科技推广学》,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