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82166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

《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讲义.docx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一、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1)对象方面:

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这方面的标志就是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教育学从此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学科地位。

也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方面:

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教育逐步走出经验的水平,突破“教育术”的阶段,开始用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来组成教育学体系。

(3)方法方面: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哲学与心理学成为教育学的基础,人们常识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如观察、统计、实验等引入到教育领域。

(4)结果方面:

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爱伦凯的《儿童的世纪》、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等。

(5)组织方面:

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夸美纽斯的贡献是什么?

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不朽功绩就在于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一,他提出了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第二,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第三,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四,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第五,探索教育中的规律,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3、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

(1)反对思辩教育学。

(2)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3)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提出假设、设计和实施教育实验、解释和验证实验结果,最后把实验结果引入教育实践。

(4)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如智力测验、学业成绩的标准测量等。

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克服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隔离。

使学校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是儿童不仅仅为遥不可及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2)教育即生长;生长指植物。

隐喻,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生长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东西,而是自身的活动。

连续的过程。

目的不在过程之外,而在之内。

所以,教育的过程,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本身的目的;教育的过程式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

杜威认为当时学校无视儿童本性的发展,被动的吸收,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儿童的生长于发展有一定的内在条件如兴趣、本能、依赖性和可塑性。

这是潜力、进一步的条件,要求人们尊重儿童所具备的条件和可能性。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指社会条件,生长指内在条件,则同时强调两者。

经验不仅指内容,还是载体,人的主动性。

(4)学校即社会;把学校建成一个雏形的社会,社会生活应深入学校。

(5)做中学;反对灌输。

如果只是不能融入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便是空谈。

园艺、烹调等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

(6)学生中心。

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

 

5、试论述教育学科学化的历程。

教育学的科学化经历了很长的历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产生。

这是人们探索教育学科学化的开端。

(2)赫尔巴特把教育学第一次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向科学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一种思辨的教育学。

(3)十九世纪后半叶产生的实验教育学对赫尔巴特的所谓思辨教育学进行了批判,它将自然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教育学,在方法论上是一次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应用马克思方法论来研究教育问题。

从而为教育研究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是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5)在当代,随着元教育学的产生,加强了人们对教育学学科的反思。

元教育学是一种对教育学进行元研究的学科。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历史上有关教育本质的争论。

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生产力与上层建筑说等等

2、近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二、教育的世俗化。

三、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从“教育”词源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差异

一、中文“教育”的词源。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两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词汇。

2、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二十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

二十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3、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省自身,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二、西文“教育”的词源

1、西文本身去分析,它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三、“教育”概念的原典精神。

所谓教育的原典精神是指“教育”概念创制时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从中西文“教育”概念的词源分析来看,教育的原典精神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才”为本,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和“提升”人,而不是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和“培养”人。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

办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质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它所能为教育提供的投入也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教育是文化化的过程.人类的文化一旦产生,就成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教育对于文化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说来,表现在:

(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二)、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文化按照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存储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从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化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活化的过程.

(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文化选择是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起始环节,教育选择文化不只是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变迁3,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一方面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和创造。

(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

教育激活文化的功能,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对文化的创新,

4、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是什么?

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先导,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目标,采用现代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

教育现代化包含的主要内容是: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学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等等。

 

四、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它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2、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是什么?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对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但是,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

同时,还应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的力量能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

当学生家庭和校外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影响学生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耐心细致地作好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自觉地抵制和克服不良的影响,并作好学生家长工作以及社会上有关机关团体的联系工作,调动学生家庭和社会力量中的积极因素,去抵制和克服影响学生发展的消极的不良因素,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3、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的需要是指人体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满足感,它可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

人的需要是多样和复杂的。

某一时刻,在人的许多需要中,会有一种需要是相对最强烈的,我们称其为强势需要。

强势需要产生主导动机,而主导动机直接导致人的行动。

人通过行动满足了强势需要后,又会有新的需要变成强势需要,如此循环往复。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H.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

4、试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