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160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docx

《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docx

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

(科教版)六年级劳动技术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布艺——笔袋

南汇区周浦镇八一中学杨斐

一、【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实物、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介绍有关中国民间艺术布艺小饰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兴趣导出主题,让学生实践、观察,比较夏季、冬季衣料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笔袋的材料、造型、功能、封口方式以及使用的体会,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引起思考和创造;通过构思方案、设计表达、加工与制作等一系列步骤,体现知识的整合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笔袋的设计与制作,通过教师的适当演示、个别辅导、学生间的协作,分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大量的实例,在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范例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讨论、交流、协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设计的表达和织物与拉链的连接,指导学生运用教具、图示、交流、讨论、尝试操作等自主型教学方法,指导和发展学生的经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织物纤维的分类及性能特点,知道常用的封口方式及用途;

(2)初步学会笔袋设计步骤,编制加工制作工艺流程;

(3)知道常用手针的型号和用途,掌握缝针、缲针、回针的操作方法,学会织物与织物、织物与拉链的连接,独立缝制一个笔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收集到的笔袋资料的分析、整理,根据需求,确定笔袋的设计要求和构思方案。

(2)通过思考、交流,根据自己的构思设计出笔袋图样,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

(3)通过相互交流各自的设计,发现、提出笔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理排料、裁剪等实践活动,养成质量与效益意识。

(2)具有初步的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互助、进取的品质。

(3)深化劳动体验,培养劳动光荣、创造至上的劳动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笔袋的构造与设计表达;

(2)织物的连接方法继应用;

(3)笔袋的加工工艺设计与制作。

难点

(1)笔袋的分解图、裁剪图的设计与绘制。

(2)织物与拉链的连接。

四、【教学器材】

1.工具:

手工缝纫针、剪刀、尺、铅笔

2.材料:

铅画纸、布料

教具:

棉线、毛线、粘胶纤维丝、锦纶丝;尼龙、羊毛、灯心绒、牛仔布各一小块;三种手缝针法练习的实物;餐巾、布老虎实物;若干笔袋实物及其裁剪图(1:

1)

学具:

收集不同外形、不同材料、不同封口方式的笔袋或铅笔盒。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一)笔袋的需求与设计(建议2~3课时)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语言、实物引入,交流有关“中国民间艺术”,欣赏各类民间艺术品、布艺小饰品。

(2)多媒体引入:

1拍摄一段同学们动手制作的活动录像,激发参与欲望。

2各类民间艺术品、布艺小饰品的图片欣赏。

3介绍有关“中国民间艺术”、布艺的VCD片段。

设计说明:

1.语言引入:

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中国民间艺术”资料,课上师生交流。

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实物引入:

课前师生收集各类民间艺术品、布艺小饰品,实物的欣赏更直观,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制作,创作的浓厚兴趣。

3.多媒体引入:

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提问:

“背着书包乘车,坚硬的铅笔盒经常会被积压在背上,使人感到很不舒服”怎么办?

(导出需求、任务)

2、收集分析资料

(1)“说一说”:

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用的笔袋。

有关笔袋的材料、造型、功能、封口方式以及使用的体会:

使用是否方便,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怎样更好地改进?

(2)讨论制作笔袋有关知识

1材料:

织物、铁皮、塑料、皮质等。

2造型:

平面、立体。

3功能:

单一、多种。

4封口方式:

拉链、尼龙、拷钮等。

(3)“看一看”:

欣赏优秀的或有个性的学生作品。

(4)“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笔袋的资料。

设计说明:

1.观察自己的笔袋,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归纳。

2.欣赏学生作品。

同年龄人的思维、想象和技法等都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也最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3.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笔袋的信息资料。

包括:

笔袋实物、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

通过各种渠道,如:

阅读书报杂志、广告资料,到商场、文具商店实地观察调查、上网查询、同学之间的交流。

收集足够数量的信息资料,给制定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5)学习书本上的资料。

P55

“小实验”1:

看、摸、拉、蘸、烧等方法,比较棉线、毛线、粘胶纤维丝、锦纶丝,说一说它们的不同特点及性能。

1看一看:

看它们的光泽度是亮还是暗;

2摸一摸:

用手摸一摸感觉是柔软还是硬实、粗糙;

3拉一拉:

弹性是松还是紧,强度怎样;

4蘸一蘸:

在水中蘸一蘸,是否吸水,吸水快还是慢,观察吸湿性的强弱;

5烧一烧:

易熔性、易燃性(见教学参考1)。

“小实验”2:

比较尼龙、羊毛、灯心绒、牛仔布这四种织物各有什么特点?

哪些布料比较适合做笔袋?

生活中,还有哪些布料也可以用来做笔袋?

(想一想,适合做笔袋的布料应该满足什么要求?

3、构思方案

根据需求,画出笔袋外形的草图,进入构思方案阶段。

要求:

设计合理、可操作、有创意。

提示:

笔袋的造型与存放的文具造型有关,也要考虑取放是否方便;笔袋封口的大小与存放的文具大小有关,笔袋的主封口一般可采用拉链封口,目的是开启方便,封口严实,文具不易“漏出”。

如果是多口的笔袋,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封口方式。

(1)“试一下”:

(书P:

56、57)填写并交流。

“构思方案的分析与思考”:

确定笔袋的外形、放置的文具及数量、是否需增加内袋或外袋、材料、封口方式。

常用的封口方式有哪些?

……

“封口方式信息记录表”:

比较绳系、拉链、尼龙搭扣、拷纽四种常用封口方式的优点、不足、用途。

(2)“画一画”:

学生根据需求,画出笔袋外形的草图。

(3)“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构思方案,组内成员提出意见,改进方案。

2

设计说明:

通过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参与、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获得知识。

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使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构思方案是一个反复思考、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化的过程,要善于向人请教,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使方案更合理、可行。

班级交流,师生共同探讨设计是否合理,方案是否可行,进一步完善方案。

4、设计表达

用文字或图样把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绘制裁剪图,这是制作的依据。

为了便于修改,先画裁剪图纸样。

要求比例1:

1。

(1)书P58实例介绍1“裁剪图的画法”

要点:

A.分析作品有几个部分组成。

B.确定大小,标上尺寸。

   C.各个部分组合。

(2)电化教学:

教具“笔袋展开模型”、“笔袋裁剪图”

(3)学生绘制裁剪图纸样,剪下,在模拟拼接中进行初步的修改。

(4)

设计说明:

裁剪图的绘制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之一,要讲清绘制裁剪图的3个要点。

充分利用教具、电化教学,有利于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起实训作用,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之与课堂进程同步。

对于初学者,介绍一种好方法,先在纸上按1:

1的比例画出裁剪图,剪下,拼接,观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如果发现问题,可及时进行修改。

如果有困难,互相帮助,实在难以实现,可对原设计适当改进。

裁剪图的交流,采用分组教学,集思广益,互帮互助。

另外,绘制裁剪图的第三个要点——整合,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目的是为了加工的方便与节省材料。

合理排料,增强学生节约材料的意识。

分组活动,交流各自的裁剪图。

(二)笔袋的加工与制作(加工技能体验)

(建议8~10课时)

1、手工加工工具

绘制裁剪图以后,进入加工制作阶段。

以织物为材料的作品的制作工艺分手缝和机缝。

1.“说一说”:

手缝和机缝各有什么特点?

加工工具有何不同?

2.“填一填”:

参考书本P59“常用手针的型号和用途”

针号越大,针越(粗、细);针号越小,针越(粗、细)。

一般来说,布料厚,用(粗、细)针;布料薄,用(粗、细)针。

3.“动手”:

穿线、捏针、打起针结、打止针结四种手缝的基本手法。

分组互相学习(打起针结、打止针结)。

设计说明:

“说一说”:

手缝和机缝的特点和加工工具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通过“说一说”,做个简单地介绍、归纳。

“填一填”:

学会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总结,以便于更好地掌握。

“动手”:

手缝的四种基本手法比较简单,有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于没有经验的学生,可以看图尝试。

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向人请教,互相学习,从而掌握这四种基本手法。

2、加工技能

穿线、捏针、打起针结、打止针结是手缝的四种基本手法。

那么,手缝有哪些基本针法?

怎样操作?

书P:

59“加工技能”

(1)学生阅读:

文字、图示结合。

(2)实物投影仪:

教师演示缝针、缲针、回针。

(3)书P60“试一下1”:

学生实践三种针法。

(4)学生分组、互相帮助,教师个别一对一指导。

(5)书P60“试一下2”“说一说”:

通过抽拉,比较三种针法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说明:

对于技能学习,仅仅用语言是表达不清楚的。

教师运用实物投影仪演示、讲解操作方法,更直观,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

三种手缝针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为了更有利于对技能操作的模仿,学生的学习分三步曲:

一读,读书本上的介绍;二看,看教师直接演示;三做,亲自实践。

在学生实践中,采用分组教学,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结合教师个别化教学,提高学习质量,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氛围,养成互助、进取的品质。

■技能体验

3、技能体验1——餐巾

(1)创设情境:

多媒体欣赏

①“餐巾艺术”

②“西式餐桌礼仪:

使用餐巾的礼仪”

(2)餐巾的图案设计

思考:

设计餐巾的图案应考虑哪些因素?

讨论、交流。

归纳补充:

1图案设计是运用对称、均衡、重复、对比、节奏等形式美的法则,对依附于某种器物上的装饰图样的设计。

常用的图案内容有人物、动植物、建筑、卡通、文字、几何等。

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前提下,可增加现代造型意识和趣味。

如图案的简化、夸张等。

同时,要注重图案的色彩设计。

合理运用色彩的配合(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色彩的调和(同一调和、近似调和、面积调和、间隔调和、渐变调和等)、色彩的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色彩的情感(兴奋与沉静、轻色与重色、前进与后退、华丽与朴素等)、色彩的联想等。

2设计时也要考虑作品是在什么场合、什么人使用?

3要适当了解餐巾的使用方式、餐巾的折法。

(3)介绍书P60餐巾的加工工艺流程。

思考:

是否有需要改进?

使之更利于制作。

(4)学生实践。

先在纸上用铅笔设计图案的形状,然后用彩色笔勾勒线条,看一看整体效果。

(5)学生分组交流、改进设计,确定图案。

思考:

怎样合理运用三种针法?

餐巾边怎样加工处理?

讨论、交流。

(6)学生实践。

留5厘米边框,画内框。

在内框中,用铅笔描上图案。

(7)师生讨论后归纳:

1缝针:

用于图案中较长线条的装饰、临时固定。

特点:

速度快、牢度欠佳。

一般3针/厘米,一次数针。

2回针:

用于图案中较短线条的装饰、两片面料的缝合。

特点:

速度慢、牢固、针迹美观。

进二退一。

3缲针:

加工毛边。

特点:

正面不露明显的线迹。

加工餐巾边的工艺流程:

折边2次→临时固定折边→折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