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82158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docx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docx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有钱买地种土豆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本单元在必修教材中的位置:

必修一第二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必修三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古代人物传记

必修五第二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显而易见,教材是以文体组建单元内容,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与其他类别的古代文章,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因而,本单元学习除了要继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外,还应该关注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特点,以及学习这一类散文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够对整个单元选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个宏观完整的把握。

1

.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以便能够从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高度审视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它们的文学价值。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

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这是宋人写游记散文常用的写作方法。

2

.了解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点,以便更好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赏析文章。

山水游记的四个特点(见拓展资料)

第一,写景记事简洁生动。

第二,融情于景。

第三,记游说理,借景立论。

第四,语言优美。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必修课文言文的阅读鉴赏,有三个层面的要求:

1

.阅读文言文,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疏通文意、积累整合的基本要求。

2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是从文章和文化的角度,对理解内容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3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这是从文学的角度,对阅读鉴赏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根据课程目标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几个维度(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

1

.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

.理解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使学生体会到写景记游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人的观点看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中只有以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来指导单元教学,才能够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1.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

本单元之前,高一学生在必修一仅仅学习了一个文言文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对于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加之理解作品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又有一定难度,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

因此,反复诵读、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教学中首先进行的常规步骤,同时还要兼顾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2.学习过程较为枯燥。

文言文的学习内容毕竟与当今的现代生活距离较远,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都很不熟悉,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障碍,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如果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变成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课。

(四)文言文教学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上高中以来学习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

文言文教学固然要疏通词句,了解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但文言文教学又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此。

新课标强调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古代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反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实际,传统常规的教法通常是教师满堂讲、学生读听记,课堂上缺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

读读课文,听听翻译,记记词语,几节课下来,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失去兴趣。

这种只重视语言文字而忽视文学、文化的教学模式,必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文言文教学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就要改变观念。

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疏通文句、串讲翻译的层面上,而要使学生由言及文,由表及里,深入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之中,有所思考并能够展开对话,在阅读与对话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其中蕴涵的内容价值和艺术魅力,体会到古代经典作品的动人之处。

(五)课时安排建议

精讲《兰亭集序》《赤壁赋》,6课时

略讲《游褒禅山记》(2课时)

单元检测(2课时)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指导

《兰亭集序》

(一)整体把握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文章由宴游活动感慨快乐年华的易逝,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痛惜,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感情变化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叙兰亭盛会——乐(美景)

介绍会面的时间、地点,兰亭美景及人物活动。

第二部分为第2自然段,叹死生之大——痛(生死)

抒发由眼前美景及好友相聚引起的对人生的思考。

第三部分为第3自然段,明作序要旨——悲(古今同慨)

简述本文写作缘由。

总结全文:

表达观点:

死生亦大矣

抒发情感:

乐——痛——悲

(二)教学指导

一、激发学习兴趣

1.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了解文化

中国文人对山水的观赏是与他们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的。

他们在对山水进行观赏、进行描写的同时,也在山水中探索宇宙变化的道理,获得哲理的启示,借山水洗涤世俗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从中启发进取的意趣。

历代文人更是从与山水的感情交流中领略山水风景丰富多彩的美,激发人们人世沧桑的浩叹,以及关于时光永恒的思考。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从东晋南北朝到清代,都有许多名家留下精美感人之作。

如东晋的陶潜,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到清代李渔等,都留下很多作品。

优秀的山水文学向我们展示的是三个层面:

一是风景之美(文中所描绘的优美的自然风光)

二是看风景的人之美(的感情、感悟及哲思)

三是人面对自然的方式(古人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阅读自然,感受自然)

2.事件缘起————走进文人

(1)文人雅集

中国文人,喜聚会宴乐,自古亦然。

他们择清节佳日,游名山胜水,诗酒唱和,吟诗作赋。

例如:

邺下雅集,金谷园雅集,西园雅集。

(2)修禊

春秋时代,古人会在水边举行消灾的祭祀,称“禊祀”

汉代以后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且都在季春三月上巳日,采集百花香草,洗澡洁身亦去除不祥,祭神欢宴,以避灾祸。

魏晋以后,逐渐转变为士大夫的一种宴饮集会雅事,他们临流聚会,观赏景物,饮酒作诗,称为

“修禊”,时间固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参加的高人雅士坐在曲折的溪水两旁,司令的人斟酒一杯,放入溪水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他就饮下此杯,即席赋诗一首,不然罚酒三觞。

(3)事件:

兰亭雅集

西晋末年,胡人刘耀、刘渊相继攻陷洛阳、西安,掳走怀帝和湣帝,晋王室迁到健康,王、谢等大族纷纷渡江,于是江浙一代人物荟萃。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353年)暮春三月初三,33

岁的会稽内史王羲之盛邀名士太原孙统、孙绰(音辍)等,陈郡谢安(当时尚未出仕,正在高卧东山),高平郗雲,太原王蕴、许询、李充,以及名僧之遁等,连同王羲之之子徽之、献之,侄子涣之、元之等

41位宦流雅士,以修禊事宴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

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之兰亭,在绍兴西南12.5公里

雅集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诸位名士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水漂流。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酒觞流到面前,当下就要即席赋诗,否则罚酒三杯。

这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共有26人作诗37首,其中12人赋诗2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

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音伤)。

雅集即将结束时,众人共推王羲之作一篇兰亭雅集的序文,孙绰撰写《兰亭集跋》。

王羲之当时已有几分醉意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

,乘兴而书写了这篇有涂改有修正的“草稿”。

《兰亭集序》是收录在《古文观止》中的一篇名作,一向被认为是古文典范。

记述宴集盛况和与会诸人的观感。

共28行,324

字,字字似“天马行空,游行自在”,纵横多姿,其中之”“以”“也”“为”

等字,文中重现者都另构别体,不使雷同,特别是“之”字,一共20个,体式殊异,面貌美感各不相同。

苏轼有: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4)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字帖

王羲之醉书《兰亭集序》,书法成为名传千古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中的二十多个“之”字面貌各异,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一绝。

传说《兰亭集序》的书法被唐太宗李世民用计策从王羲之后人的手中骗出,随他一同下葬带入地下,真迹已经失传。

后人在谴责皇帝自私霸道的同时,依旧对唐代书法家“克隆”的兰亭集序爱不释手,而且成为至今为书法界临摹研习的范本。

清代的康熙皇帝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亦喜爱备至,

1693年康熙南巡,临摹兰亭集序,并刻碑流传至今。

欣赏《兰亭集序》的书法字帖,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短暂”固然可悲,但重要的是创造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王羲之正是用自己的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使他的人生穿越时空向,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课堂上虽然给学生展示的只是临摹本,但其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依然能够打动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留传后世的艺术生命的巨大精神价值。

二、突破重点难点——文本研读

在朗读文本、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

1.梳理的感情变化:

乐—痛—悲

第一段:

因何而乐?

人众:

兰亭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主嘉宾,群英荟萃。

景胜:

聚会中所见美景——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

事趣:

更快了的是——少长群贤临溪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却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让人仿佛看到这些文人雅士的儒雅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由衷赞叹,“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二难并,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美不胜收。

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于此情此景之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使人达到物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