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0294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docx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7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docx

专题17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题型专练

1.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答案 B

解析 果蝇中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若不发生基因突变,父亲正常,女儿不可能出现红绿色盲;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之分,如豌豆。

2.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由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

让子一代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  )

A.3:

1B.5:

3

C.13:

3D.7:

1

答案 C

3.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结婚,生出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

A.1/2B.1/4

C.1/6D.1/8

答案 D

解析 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用A、a表示相关基因,由子代表现型可知:

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AXa、XAY,则其女儿的基因型1/2XAXA、1/2XAXa,故其女儿与一个正常男子(XAY)生出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8。

4.如图是两个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Ⅰ2不含甲病基因,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Ⅱ5可能携带这两种致病基因

D.Ⅰ1与Ⅰ2再生一个患这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16

答案 C

解析 由于Ⅰ2不含甲病基因,分析图谱得出,甲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是正常个体,不携带甲病基因,可能携带乙病基因;Ⅰ1与Ⅰ2再生一个患这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4×1/4=1/16。

5.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

A.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B.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C.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子女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答案 C

6.人类性染色体的模式图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类的Y染色体明显比X染色体短小

B.红绿色盲基因位于Ⅰ区域

C.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Ⅲ或Ⅰ区域,但不可能位于Ⅱ区域

D.位

于Ⅱ区域的基因在遗传时,后代男女性状表现一致

答案 A

解析 红绿色盲基因位于Ⅲ区域;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I、Ⅱ或Ⅲ区域;位于Ⅱ区域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后代男女性状表现不一定一致,如XbXb×XbYB,后代中的基因型有XbXb与XbYB,即女性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男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

7.果蝇的眼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在纯种暗红眼♀×纯种朱红眼

的正交实验中,F1只有暗红眼;在纯种暗红眼

×纯种朱红眼♀反交实验中,F1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为暗红色基因

B.正交、反交实验可以确定控制眼色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C.正反交的子代中,雌性果蝇的基因型都是XAXa

D.反交实验中,F1雌雄性个体交配,子代雄性果蝇中暗红眼和朱红眼的比例为3:

1

答案 D

解析 让反交实验的F1雌雄个体交配,即F1暗红眼♀(XAXa)×朱红眼

(XaY),子代雄性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是暗红眼:

朱红眼=1:

1,D错误。

8.科学家将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筛选出抗冻蛋白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烟草(假定抗冻蛋白基因都能正常表达。

)某些烟草的体细胞含两个抗冻蛋白基因。

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有图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抗冻蛋白基因的整合位点);让这些含两个抗冻蛋白基因的烟草自交,后代抗冻烟草和普通烟草(不含抗冻蛋白基因)的比值分别是(  )

A.1:

0 3:

1 15:

1B.3:

1 3:

1 9:

6:

1

C.1:

0 1:

1 9:

6:

1D.1:

1 3:

1 15:

1

答案 A

9.基因型为XXY的人发育成男性,但基因型为XXY的果蝇却发育成雌果蝇,由此推测人和果蝇的性别决定差在于(  )

A.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而果蝇取决于Y染色体数目

B.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是否含有X染色体,而果蝇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

C.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是否含有Y染色体,而果蝇

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

D.人的性

别主要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果蝇取决于是否含有Y染色体

答案 C

解析 基因型为XXY的人发育成男性,正常男性为XY型,所以男性主要与Y染色体有关,而基因型为XX和XXY的果蝇都发育成雌性,说明其性别与两条X染色体有关。

10.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有以下发现: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基因)

②1

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提出假说:

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答案 C

11.某对夫妇的1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分基因如图所示,A、b、D分别为甲、乙、丙三种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他们的孩子(  )

A.同时患三种病的概率是1/2

B.同时患甲、丙两病的概率是3/8

C.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2

D.不患病的概率为1/4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父亲产生ABD和aBd两种精子,母亲产生Abd和abd两种卵细胞,后代的基因型为1/4AABbDd(同时患甲病和丙病)、1/4AaBbDd(同时患甲病和丙病)、1/4AaBbdd(只患甲病)和1/4aaBbdd(不患病)。

12.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XO(体细胞内只含1条性染色体X)的果蝇,性别为雄性,不育。

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进行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W”)。

为探究W果蝇出现的原因,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将W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再根据杂交结果,进行分析推理获得。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子代雌、雄果蝇的表现型都为白眼,则W的出现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

B.若子代雌果蝇都是红眼、雄果蝇都是白眼,则W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C.若无子代产生,则W的基因组成为XrO,由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引起

D.若无子代产生,则W的基因组成为XrY,由基因重组引起

答案 C

解析 若子代雌、雄果蝇的表现型都为白眼,则W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A项错误;若子代雌果蝇都是红眼,雄果蝇都是白眼,则W的出现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B项错误;若无子代产生,则W的基因组成为XrO,由不

能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引起,C项正确,D项错误。

13.纯种果蝇中,朱红眼♂×暗红眼♀,子代只有暗红眼;而反交,暗红眼♂×朱红眼♀,F1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

设相关基因为A、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实验可判断朱红色基因为隐性基因

B.反交的结果说明眼色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C.正反交的子代中,雌性基因型都是XAXa

D.预期正交的F1自由交配,后代表现型比例是1:

1:

1:

1

答案:

D

14.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猫体细胞中存在两条X染色体时,其中1条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巴氏小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B.不能利用醋酸洋红染液对巴氏小体进行染色

C.巴氏小体上的基因可能由于解旋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

D.失活的X染色体可来源于雌性亲本,也可来源于雄性亲本

解析:

当猫体细胞中存在两条X染色体时,其中1条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因此巴氏小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A正确;醋酸洋红染液能将染色体染成深色

,所以能利用醋酸洋红染液对巴氏小体进行染色,B错误;巴氏小体由于高度螺旋化,从而解旋受阻导致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不能表达,C正确;雌猫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因此失活的X染色体可来源于雌性亲本,也可来源于雄性亲本,D正确。

答案:

B

15.人们在野兔中发现了一种使毛色为褐色的基因(R)位于X染色体上。

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

如果褐色的雌兔(染色体组成为XO)与正常灰色(r)雄兔交配,预期子代中褐色兔所占比例和雌、雄之比分别为(  )

A.3/4、1:

1 B.2/3、2:

1

C.1/2、1:

2D.1/3、1:

1

解析:

雌兔基因型为XRO,雄兔基因型为XrY,两兔交配,其子代基因型分别为XRXr、XrO、XRY、OY,因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所以子代只有XRXr、XrO、XRY三种基因型,且数量之比为1:

1:

1,子代中XRXr为褐色雌兔,XrO为灰色雌兔,XRY为褐色雄兔,故子代中褐色兔占2/3,雌雄之比为2:

1,B正确。

答案:

B

16.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缺少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控制褐色眼的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

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

如果红眼(t)的单体雌果蝇(XtO)与褐眼雄果蝇交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形成

单体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B.子代中红眼果蝇所占比例为

C.子代中单体的比例为

D.若要研究果蝇的基因组,需要测定5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答案:

B

17.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现有3个装有一定数量果蝇的饲养瓶,根据下表分析错误的是(相关基因用A、a表示)(  )

亲本

子代

甲瓶

直毛雌果蝇×分叉毛雄果蝇

雌雄果蝇均为直毛

乙瓶

直毛雄果蝇×分叉毛雌果蝇

雌果蝇均为直毛,雄果蝇均为分叉毛

丙瓶

直毛雌果蝇×分叉毛雄果蝇

雌雄果蝇均一半直毛,一半分叉毛

A.根据甲瓶可判断直毛为显性性状

B.乙瓶子代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

C.丙瓶子代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

D.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饲养瓶中有蛹出现便移去所有成蝇

解析:

乙瓶子

代中雌雄果蝇表现型不一样,说明不是常染色体遗传,是伴X染色体遗传,子代雌果蝇均表现为直毛,所以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子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故B错。

答案:

B

18.黑腹果蝇X染色体存在缺刻现象(缺少某一

片段)。

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杂交得F2。

已知F1中雌雄个

体数量比为21,雄性全部为红眼,雌性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

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X-配子致死

B.F1白眼的基因型为XrXr

C.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

3

D.F2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2

解析:

XRX-×XrY→F1,由题意可知,X-Y致死,而不是X-配子致死,F1白眼个体为缺刻白眼雌果蝇

(XrX-),F1雌雄个体杂交:

(1/2XRXr,1/2XrX-)×XRY,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

3,红眼个体的比例为5/7。

答案:

C

19.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

(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

由此可以推测(  )

A.Ⅱ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

B.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

C.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女性

D.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答案:

B

20.人们在野兔中发现了一种控制褐色毛色的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

如果褐色雌兔(性染色体组成为XO)与正常灰色(t)雄兔交配,则子代中褐色兔所占比例和雌、雄之比分别为(  )

A.3/4与1:

1  B.2/3与2:

1

C.1/2与1:

2D.1/3与1:

1

解析:

褐色雌兔的基因型为XTO,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1/2XT、1/2O,正常灰色雄兔的基因型为Xt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1/2Xt、1/2Y。

因此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1/4XTXt、1/4XTY、1/4XtO、1/4OY,由于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因此子代中褐色兔所占比例和雌、雄之比分别为2/3和2:

1。

答案:

B

21.1922年,苏联科学家斯列巴洛夫斯基发现鸡羽毛生长快慢受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K/k)控制,并呈伴性遗传。

而鸡的羽毛颜色金色和银色也由一对等位基因(S/s)控制。

科学家选取了表1所示四种表现型的鸡(雄性均为纯合体)进行交配实验,结果如表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表1

品系

表现型

性别

A

快羽金色

雄性

B

慢羽金色

雌性

C

快羽银色

雄性

D

慢羽银色

雌性

表2

实验组别

交配类型

结果

雌性

雄性

1

A×B

快羽金色

慢羽金色

2

C×D

慢羽金色

慢羽银色

3

A×D

快羽银色

快羽金色

4

C×B

慢羽金色

快羽银色

(1)鸡的羽毛生长快慢和金色银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____________定律。

(2)鸡的羽毛颜色中____________色是显性性状,根据实验____________可以做出判断。

(3)由表2实验可以推测,决定鸡的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4)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______型,因此,实验1的后代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实验2的后代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5)将实验1的后代雄性个体与实验2的后代中雌性个体交配,后代快羽银色公鸡的比例是____________,若要为蛋鸡养殖场挑选雏鸡,只需要孵化出来的雏鸡中表现型为____________的后代即可。

答案:

(1)分离 

(2)银色 2 (3)性 (4)ZW ZKsZ

ks ZkSW (5)1/4 金色羽毛

22.1910年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

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

他做了下面的实验:

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多只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为红眼,然后他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且F2中红眼果蝇数量约占3/4,回答下列问题(设相关基因用R、r表示):

(1)上述果蝇眼色中,该雄果蝇的白眼性状最可能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

__是显性性状,受________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其遗传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2)摩尔根等人根据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假设1),且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并设计了测交方案对上述假设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从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在一起。

有同学认为设计的测交方案应为用F2中的白眼雄果蝇与F1中的多只红眼雌果蝇回交(测交1)。

请你根据假设1写出测交1的遗传图解。

(3)根据果蝇X、Y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和摩尔根的实验现象,你认为当初关于果蝇该眼色遗传还可以提出哪一假设(假设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假设,有人认为测交1不足以验证假设1的成立,请你补充测交方案,并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

补充测交方案(测交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交2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基因突变 红眼 一 符合

(2)遗传图解如下

(3)假设2:

控制果蝇白眼和红眼的基因同时位于X

和Y染色体上 测交2:

用测交1得到的白眼雌果蝇与群体中的红眼雄果蝇杂交 测交2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后代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则假设1成立 ②后代雌雄果蝇全为红眼,则假设2成立

23.野生型果蝇(纯合子)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特点,便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及性染色体放大图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中F1的表现型可知,果蝇眼形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若F2中圆眼:

棒眼≈3:

1,且雌雄果蝇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3)若F2中圆眼:

棒眼≈3:

1,但仅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等位基因可能位于________,也可能位于________。

(4)请从野生型、F1、F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实验方案,对上述(3)中的问题作出进一步判断。

实验步骤:

①让F2中棒眼雄果蝇与F1中雌果蝇交配,得到________;

②让________与________交配,观察子代中有没有________个体出现。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只有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

②若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

答案 

(1)圆眼 

(2)常

(3)X染色体的Ⅱ区段 X和Y染色体的Ⅰ区段(顺序可颠倒)

(4)实验步骤:

①棒眼雌果蝇 ②棒眼雌果蝇 野生型雄果蝇 棒眼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Ⅱ ②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