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9919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湖南商学院

首届经济学专业学术论坛

题目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学生姓名

谭孟舸、杨丽红、许俊衔

学号

110110001、

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班级

经济1101

指导教师

刘天祥

职称

院长

2012

11

 

浅论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班级:

经济1101姓名:

谭孟舸、杨丽红、许俊衔学号:

110110001、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其发展在经济运行中耶是一个重点,而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自然是个关键。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成效引人瞩目,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背景,农业增长的转变有着重重阻力,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

从科技引进和人才培养入手,以工业化、城市化作为铺垫,并且制定保护政策以面对其他方面的矛盾和冲击,从而更好的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转变中带来的利弊是共存的,应当妥善解决。

我们可以做出总结:

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要的,转变的具体方略需要迎合时代背景做深入探讨,并且不能忽略可能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

增长方式;集约型;知识经济

 

引言

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开始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

农业作为基础型产业,在经济增长的总体转变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价值也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专门的探讨,目的是找出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之路。

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了中国农业的增长和发展现状,从而可以看出农业增长方式需要进行转变;第二章则具体分析了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原因,时机选择和在现阶段的中国进行转型的特殊背景。

第三章探讨了转变中的具体措施,第四章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可能带来的利弊进行了论述。

第1章、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

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

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1.1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

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

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

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

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

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

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

1.2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

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

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

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

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

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小学程度占40%,还有30%为文盲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

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2章、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具体分析

不论是工业还是农业,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都是其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什么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所谓粗放型增长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这也是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现状。

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这也是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所在。

2.1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走了一条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制约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

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路径,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选择

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主导型转向集约主导型,符合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实际。

我国要推进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不仅包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思想,还应包括知识创新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这符合世界农业经济增长的潮流,反映了农业增长方式的发展趋势。

成功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早期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当一国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农业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主导型向集约主导型转变。

因为进人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农业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和农业市场规模的扩大,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而一国经济发展也只有到了工业化中后期,才可能具备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比重,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同时国

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善,解决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形成的瓶颈制约,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因此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选择对转变的难易程度、对转变的速度和质量都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

2.3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性

(一)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背景

1.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国际化。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启动和展开,只能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转变,这不同于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因为它们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基本上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相对封闭、保护的条件下进行。

中国已经加人WTO,如何在确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保护和支持农业,如何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农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全新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广阔的国际市场、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的引进等都给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我们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2.信息革命下的农业信息化。

科技革命把世界带进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种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的状态。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在同时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展开和完成,必然不同于在实现工业化单一目标过程中的进行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有其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源于信息技术,可以使农业基础设施的运转、农业技术的操作、农业经营管理的运行通过网络信息的传输,全面实现自动

化调节和控制。

专家系统可以提供实时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咨询服务;基于35(GPS、GIS、RS)技术的精准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控制和农业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支持的,MIS输人的是数据和信息,输出的是信息报告和事务处理,反馈的是效率和效益。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农业生产经营的革命性变化,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不断提高,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的加速转变。

3.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农业市场化。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生在经济体制也同时转型的背景下,不同于发生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早期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但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因的影响,还要受到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强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真空状态等等。

中国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发生在人为设计痕迹明显的改革进程中,不同于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发生在经济发展的自然演进中。

在赶超的过程中农业增长方式发生的变化一定与自然演进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很大不同。

从转变的动力看,人们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信心十足,但赶超思想的存在使人们会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为实现转变的目标而忽略了手段和过程的合理性问题;从转变的过程来看,人为的进程设计可能会缩短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内生的矛盾和问题不会因为时间短而减少,反而会因为“急功近利”的倾向疏忽了细节问题导致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使转变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显性指标比较敏感,而往往忽略了其隐性内涵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二)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国情

1.人地关系的日益紧张。

中国人地关系是制约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最大值11183万公顷后一直呈下降趋势,中国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预计2020年达到峰值16亿,这一降一升使中国的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在这种约束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十分艰难的工程。

据2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47494万人。

但依据每个农业劳动力能够种植12.7亩,农业部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约为1.5亿人,而且每年依然以以X)万的数字增长。

如何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为转变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由于转移的规模相差悬殊、转移的方式截然不同(早期工业化国家可运用海外移民的方式,而我国只能在国内转移),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业化国家的实践经验,对我们的借鉴意义极其有限。

2.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

中国农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未来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家庭承包制下每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狭小,难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承包地块又很细碎,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农地超小规模经营的农业剩余不足,导致农户兼业行为十分普遍,其后果是农地产出率和商品率都大幅下降。

另外,由于农地使用权的不稳定使农户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导致农户在承包期内掠夺式经营等短期行为;由于缺乏合理的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农民、农地被封闭在家庭经营的狭小范围内,无法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3.农民整体素质的偏低。

西奥多·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要想改造传统农业,就

必须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他认为,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强有力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国农村居民平均教育年限只有7年,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是制约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

中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技术能力整体低下,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使农业生产难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束缚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的农业市场信息和农业经营知识十分匾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第三章、应该怎样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由以上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现阶的中国段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阻力重重而且有这诸多问题。

中国的农业存在自身的发展缺陷,不论是技术还是经营方式都有待改变,加上全球化的世界形势,农业在增长方式的转变中会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具体该怎样去做以求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合理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3.1从粗放型现状的转变来看

(一)加大农业投资和科技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基础较薄弱,科技水平低,硬件上处于弱势;加之我国在农业科研上的投资较少,所以这种弱点被更加恶化了。

因此国家应加大农业支出,引进先进设备和科学技术。

政府应该注重当地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增长的转型奠定足够的物质基础。

在一些劳动力缺乏的地方可以走美国式的高科技农业道路,以机械作为劳动主体。

(二)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的支出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资少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不是有一部分在于农业科研发展的不够迅速,不够强势,因此被忽视。

所以国家应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从各高校做起,而在农村也可以开展基础科普教育,一点一滴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人才素质。

(三)以工业化发展作为铺垫

一国经济发展也只有到了工业化中后期,才可能具备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工业化的同步发展,不能滞后。

(四)加快城市化发展,注重剩余劳动力的吸收

如何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为转变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中国现在有1.5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随着机械化农业的引进,这一数字可能会更多,而要合理的吸收这些剩余农业劳动力,只有依靠城市的劳动力需求来解决。

因此应该继续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获得更多的岗位需求去安置剩余农业劳动力。

(五)制度层面的调整

前面提到,在家庭承包制下每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狭小,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承包地块又很细碎,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另外,由于农地使用权的不稳定使农户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导致农户在承包期内掠夺式经营,这些都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阻碍。

因此需要国家农业部门在制度层面上进行调整,以配合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型。

(六)在全球化中趋利避害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化的背景下启动和展开,因此我们要利用其中的优势,加强信息引进和分享,购买先进科,开拓国外市场。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国内市场,降低外来产品的威胁程度。

(七)合理的指定农业保护政策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还发生在经济体制也同时转型的背景下,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摩擦和矛盾。

在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制定合理的政策以保护农业发展,避免受到侵害是政策制定者应当考虑到的事情。

3.2从集约型现阶段的方式手段来看

(一)多样化经营

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土壤压力很大。

所以应当提倡多样化经营,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应当利用科技的手段做合理的限制,实现药物使用的多样化;并且增加作物品种的种植种类,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求见轻土地压力,更好的实现集约化经营。

(二)改善土壤质量

土壤压力大一部分是由于不科学的种植方式,还有一部分也在于土壤本身的质量的问题。

农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土壤质量的保持和改善,降低污染,减少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方式,提高土壤质量,从而确保集约化水平。

第四章、据此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影响

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说是有利于我国农业的整体质量的发展的。

4.1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正面影响

(一)提高农业总体水平和效益

在集约型农业生产条件下,产品的品种较多、质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库存积压较少,这对农业总体水平和效益的提高有这明显的好处。

(二)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资源转移、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等因素形成的动力所推动,而集约型农业就是包含了这些优势和特点的农业增长方式,因此推进农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也可以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4.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带来的问题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机械劳动力代替人工劳动力,造成大量低端劳动力失业的情况。

虽然城市化的进程能够吸纳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但是毕竟这种吸收是有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还是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因素。

(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与其他产业间的矛盾

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支持与重视必然削弱其他的产业的关注力度,特别是农业又是所有产业的基础,与各种产业息息相关,因此在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然面对大量矛盾,这也是必须考虑到的一个地方。

 

结语

本文以中国农业的目前增长情况为背景,分析了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型的若干影响因素,并且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去推动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型,最后总结了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最后得出结论:

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型有普遍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特殊的发展背景,转型的方式和措施需要符合具体国情合理实施,并且要注重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治理。

后续研究方向主要会集中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弊端的解决方式的探讨,由于时间有限以及专业知识积累的不足,本篇论文可能会存在一些疏忽和纰漏,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振国.《走向二十一世纪:

中国农业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马 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阳武平.《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途径分析》[J].摘自《中国集体经济》,2011.02(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