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引流管护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9666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docx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引流管护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docx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第一节置管术一、经鼻胃肠道置管术1、经鼻胃肠道置管术(nasalgastrointestinalcatheterization)是指经鼻腔将导管插入胃、十二指肠或空肠,以达到胃肠减压、胃肠引流以及为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提供肠内营养的目的。

2、根据导管插入的部位不同,可分为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3种。

3、鼻胃管:

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成人插入的长度为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处或由耳垂经鼻尖至胸骨剑突的距离,可用于胃肠减压或鼻饲;

4、鼻十二指肠管:

导管经鼻腔插入十二指肠,插入长度需达到十二指肠乳头以下,用于滴注鼻饲;

5、鼻空肠管:

导管经鼻腔插入空肠内,插入长度需达到空肠屈氏韧带以下,用于滴注鼻饲。

6、鼻十二指肠和空肠管宜采用管端封有汞或鸨金属珠的特殊导管,利用其重力作用使导管顺利经过胃进入十二指肠。

另外可通过内镜辅助,使导管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再依其肠道蠕动而自行进入空肠。

[护理重点步骤】1•评估置管目的、合作能力、有无鼻腔和口腔疾患、有无吞咽困难、有无消化道狭窄或食管静脉曲张等。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鼻胃管,检查鼻腔的通畅情况,估算插管的难度与风险。

2、插入长度一般为前发际至胸骨剑突处或由耳垂经鼻尖至胸骨剑突的距离,胃肠减压者应再增加5〜10cm。

3、精神过度紧张者做好心理护理,指导配合技巧,如深呼吸,做吞咽动作以减轻不适感。

对咳嗽或呕吐剧烈者可适当用镇静剂。

4、应随吞咽动作进行插管,必要时或让患者饮少量水。

插入不畅时检查胃管是否盘缠在口中。

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食管黏膜,尤其是通过食管3个狭窄部位时。

5、插管过程若出现剧烈恶心、呕吐,暂停插入.嘱做深呼吸,休息片刻后再插,如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绡等现象,表明鼻胃管误入气管,应立即将鼻胃管拔出,稍作休息再插管。

6、为昏迷患者插管时,应先撤去枕头,让患者头向后仰(机械通气者可采用端坐位或半卧位)。

插入鼻胃管至15cm时,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可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鼻胃管顺利通过会厌部。

7、侧卧拉舌插鼻胃管法,即患者侧卧位,常规插入鼻胃管12-14cm,遇有阻力时,助手用舌钳将患者舌体拉出,术者即可顺利插入鼻胃管。

8、确认鼻胃管在胃内的3种方法:

⑴、从胃管抽出胃液。

⑵、置听诊器于胃部,快速经鼻胃管向胃内注入10〜30mL空气,听到气过水声。

(3)将鼻胃管末端置于水中无气泡逸出。

必要时可以通过检查鼻胃管刻度,检测回抽物pH(≤5.5)或结合x线,确认胃管在胃内。

9、留置鼻胃管鼻饲时,在管道上做好刻度标识。

保持其通畅和外端清洁。

10、拔除鼻胃管:

(1)部分患者需评估夹管训练情况,拔管前1〜2d夹管观察有无不适。

(2)拔管技巧:

夹闭鼻胃管末端,用纱布包裹近鼻孔处的鼻胃管,嘱患者吸气后屏气,以免拔管时管内液体滴入气管,边拔边擦鼻胃管,到咽喉处时迅速拔出。

⑶、停留鼻胃管时间较长者,可先用石蜡油滴鼻或少量口服,润滑咽喉后再拔管⑷、鼻饲者更换鼻胃管时,于当晚最后一次鼻饲后拔出,翌日晨从另一侧鼻孔插入夹紧鼻胃管末端以防拔管时管内液体滴入气管(5)拔管后做好面部及口腔清洁。

观察、记录拔管后患者情况。

插管或拔管时间,胃液的颜色、性状、量及鼻饲情况,患者的反应等,若出现呕吐、腹胀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二、导尿术1、定义: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2、目的①、为尿潴留患者引流出尿液,减轻患者痛苦,②、协助临床诊断,留取未受污染的尿标本做细菌培养,③、测量膀胱容量、压力及检查残余尿液,进行尿道或膀胱造影;

④、为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膀胱化疗。

3、女性患者导尿术:

①初步消毒由外向内、自上而下,消毒阴阜及两侧大阴唇,左手拇指、示指分开大阴唇,消毒小阴唇及尿道口。

每个棉球限用一次。

②在患者两腿间打开无菌导尿包,使洞巾和治疗巾内层形成一无菌区,润滑导尿管前端。

③再次消毒,左手拇指、示指分开并固定小阴唇,右手持血管钳夹取消毒液棉球自尿道口开始由内向外、自上而下依次消毒尿道口、双侧小阴唇、尿道口。

固定小阴唇的手不可触及无菌导尿管,若导尿管误入阴道要换管重置。

④导尿管插入尿道4~6cm,非留置尿管者见尿后再插入1〜2cm,留置尿管者见尿后再插入5〜7cm,向气囊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5〜10mL,轻拉导尿管有阻力感,即证实导尿管已固定于膀胱内。

4、男性患者:

①初步消毒:

消毒棉球依次消毒阴茎、阴囊,提起阴茎略,包皮向后推,暴露尿道外口,用棉球自尿道口向外、向后旋转擦拭消毒尿道口、龟头及包皮数次,每个棉球限用一次。

②在患者两腿间打开无菌导尿包,使洞巾和治疗巾内层形成一无菌区,润滑导尿管前端。

③再次消毒,左手用纱布裹住阴茎提起,使之与腹壁成60。

角,将包皮向后推,暴露尿道外口,用棉球如前法消毒尿道口、龟头及冠状沟。

④左手固定阴茎,双腔导尿管插入尿道20~22cm,见尿后再插入7〜10cm,注入生理盐水5〜10mL,轻拉导尿管有阻力感,即证实导尿管已固定于膀胱内。

5、尿管固定在合适的位置,维持持续的密闭无菌引流系统,将引流管固定在患者的膀胱水平以下。

做好管道标识,并注明置管时间。

对于膀胱高度充盈者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以防发生虚脱或血尿。

6、夹管训练:

拔管前一天夹管,训练膀胱功能,一般每3〜4h放尿一次,如有尿意、胀满感则随时放尿。

7、使用气囊尿管拔管时先抽气囊液体,拔管时夹闭导尿管,拔管后严密观察患者自主排尿情况,若较长时间未有自主排尿或膀胱区膨隆,积极处理,必要时通知医生。

8、导尿管选择:

一次性导尿使用橡胶或单腔硅胶导尿管。

成人12-20号,小儿8~10号。

留置尿管者多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

膀胱冲洗或滴药者可使用三、更换引流袋(瓶)

1、严格无菌操作。

分离、消毒、连接引流管与引流袋(瓶)接头方法正确,防止管道污染引起逆行感染等并发症。

保持导管系统密闭。

2、实施:

暴露引流管与引流袋(瓶)连接处,用血管钳夹紧引流管近端,分离引流管与引流袋(瓶)接头,分离时注意用力的方向,一手固定好引流管,防止拔出引流管,分离接口前就夹紧引流管,以防引流液漏出,由内向外消毒引流管管口及外周,将新的引流袋(瓶)与引流管连接,松开血管钳.观察引流情况,确认引流通畅,.固定引流袋(瓶),固定时注意留有足够的长度,方便患者翻身活动。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按引流袋(瓶)使用期限及引流目的定期更换3.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管应标识清晰,有2根或2根以上引流管者应逐个更换引流袋(瓶),更换时连接正确。

4、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和流速,切口敷料渗血、渗液情况引流口周围皮肤情况等,患者生命体征、主诉,有无因引流液较多而引起的低钾、低钠、脱水等水电解质紊乱等。

四、更换胸腔引流瓶(-次性胸腔引流装置)

1、评估引流的目的、时间及引流瓶的种类;

患者病情、呼吸功能及水柱波动情况;

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

伤口及引流管口有无渗血、渗液等。

2、告知引流目的,经常做深呼吸、咳嗽,并协助翻身或被动运动的意义;

意外脱管时的紧急应对措施。

3根据具体情况备好胸腔引流瓶,并正确、紧密连接各管道。

4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连接口方法正确,防止管道污染引起逆行感染等并发症。

5、实施:

①、正确、紧密连接各管道,在分离管口前用两把无齿血管钳对向夹紧胸腔引流管近端,确认密闭无漏气后才能分离。

②、胸腔引流瓶内倒入无菌溶液至浸没长管3~4cm,.观察胸腔引流瓶内水柱位置及波动情况,挤压胸腔引流管,一手反折硅胶管,离心方向反复挤压引流管,再缓慢松开,防止引流瓶中液体倒吸,连接口下铺治疗巾,置弯盘,用两把无齿血管钳对向夹紧胸管后分离接口,由内向外消毒胸腔引流管接头处后连接新引流瓶,妥善固定胸管,避免牵拉及脱出,检查连接是否牢固、正确,证实引流管装置衔接正确、紧密后方可松开无齿血管钳6、引流装置应低于胸壁引流口60〜100cm处.防逆流,换瓶前后均要嘱患者咳嗽或深呼吸,观察水柱凌劫房况,一般水柱波劫4〜6cm,确保管道系统密闭,防气胸发生第二节留置引流护理1、引流管是引导体液排泄的工具。

患者常因为检查、治疗或手术的需要而留置各种引流管。

2、根据引流目的不同,留置引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

治疗性引流:

将腹膜炎产生的脓液、血液、淋巴液、消化液、渗出液以及在封闭腹腔前使用的残余清洗液排出体外;

预防性引流:

在伤口周围以及容易淤积液体的部位插入引流管,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检查性引流:

在对术后出血或缝合不良进仃评估时,可以从排出体外的液体性状和成分中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一、护理原则1、遵循无菌技术原则,标准预防原则。

告知患者及家属放置引流管的目的、放置位置、需停留的时间、引流期间的注意事项及自我观察技巧等,取得患者的配合。

2、选择合适的引流管、引流袋(瓶)及其辅助装置。

3、确保引流管连接、固定、放置和标识正确:

连接→根据引流要求,将引流管连接引流袋(瓶)固定→防止引流管打折、受压、扭曲、牵拉疼痛、压疮、脱落或意外拔管→顺应各引流管停留的方向进行固定→管道的外固定应采用高举平台固定法,既可避免管道直接接触皮肤,又稳妥固定管道→躁动不安的患者应有专人守护或适当加以约束以防意外拔管。

放置→引流袋(瓶)本身具有培养细菌滋生的条件,引流袋(瓶)放置的高度不能超过引流管的插入部位,避免逆流。

提供足够长的管道,患者床上翻身活动时要避免对管道的牵拉。

4、注明管道名称和置管时间,标识外露刻度,每班记录管道外露刻度。

病情许可时,钳夹管路便于活动时引流瓶应低于引流管插入部位的20〜30CM。

5、引流管阻塞、脱落或意外拔管或引流不畅。

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定期以离心方向挤捏,若有阻塞可用注射器回抽,但禁止擅自冲洗。

6、若腹腔内出血,引流液会变成鲜红色,每小时的引流量超过200mL→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性休克的征兆。

7、若引流液样有粪臭味→吻合口漏→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烧、腹痛、腹胀等症状;

若引流液为乳白色→乳糜漏。

8、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患者的神志、皮肤黏膜、尿量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二、脑室引流护理1、脑室引流护理是通过使用体外脑脊液引流装置,将脑脊液、颅内出血引流到体外,调节及控制颅内压的一种方法。

2、术前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头痛、呕吐等情况及活动能力、合作程度。

术前一天须为患者剃头(紧急时在钻孔行侧脑室穿刺前剃头)

3、置管后,引流管近端须在头皮上固定→引流管远端固定于床单上,与引流瓶(袋)接头处用无菌纱布或透明敷料包裹,提供合适长度的脑室引流管,确认整个引流管系统连接紧密,开放脑室引流管。

4、术后患者须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

~30。

以利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5、.为保持正常颅内压,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处应高于侧脑室平面(即相当于平卧时高于外耳道侧卧时高于鼻尖)10~15cm为宜,引流瓶(袋)过高超出颅内压力高度→脑脊液引流受阻就起不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引流瓶(袋)过低脑脊液引流过快→颅内压骤降,易引起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裂孔疝。

6、引流管内液面在引流完全通畅时可随呼吸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为10mm左右。

7、引流速度不宜过快,颅内压不宜在短时间内降得过低,每小时引流量应<20mL,每日引流量应<500mL,如合并颅内感染时引流量可相应增多。

8、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术后1〜2d可带血性,以后逐渐变浅,转为浅黄色,脑室出血→引流液突然转鲜红伴患者烦燥不安、昏迷加深及有脑疝先兆或先前通畅的引流管突然被血块阻塞或引流量增加,常提示;

出血→引流出大量血性液;

感染→引流液由清亮变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9、一旦出现意外拔管,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并通知医生做相应的处理。

10术后记录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11、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7d,病情稳定准备拔管前24〜48h可试行夹管→无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等现象,或颅内压<20cmH20可由医生拔管;

反之则应推迟拔管时间,重新开放引流。

12、拔管后注意有无颅内压增高征兆,并观察局部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有无脑脊液漏,若有以上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三、腰椎引流护理1、腰椎引流(lumbardrainage)是经腰椎放置引流管至腰大池,引导颅内循环的脑脊液,减轻其对脑室的刺激,缓解症状,并留取标本检验,进行诊断和指导治疗。

2、引流管向心性粘贴固定,防止大、小便污染管道。

抬高引流管的高度或水平,一般情况下放置引流袋高度应高于外耳道水平10~15cm。

3、观察脑脊液的引流速度,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引流管一旦移位或者脱出,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并通知医生处理。

4、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意识、瞳孔、血压、心率、呼吸及抽搐等情况。

观察有无颅内高压的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拔管前按医嘱夹闭管道24~48h,观察患者腰部敷料情况四、胃肠引流护理1、胃肠引流护理(gastro^testinaldrainage)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外接胃肠减压器,用于预防腹部手术中呕吐、窒息及腹胀,利于手术操作;

减轻胃肠道内压力,解除或避免腹胀,改善胃肠壁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减轻吻合口或伤口的张力,促进愈合;

观察判断有无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2、胃肠减压作用的胃管至少应插入胃窦部;

如行肠减压,必要时需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内。

3、病情允许,患者取半坐卧位,保证负压及时调整负压吸引器,负压吸力不可过强,以免堵塞管口和损伤胃黏膜。

4、监测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

减压期间应禁食,必须经胃管给药者,先确定胃管在胃内且通畅,再将药片碾碎充分溶解后注入,并用温开水20~40mL冲洗胃管,夹管30min;每日口腔护理2次,减少谈话和不必要的刺激,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促进排痰;

保持引流通畅,防胃液反流;

发生吸入性肺炎者应对症处理。

5、监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

低钾最常见,病情允许时应尽早拔胃管;

观察有无低钾表现,经常查血钾浓度,及时按需补充。

6、长期置管者,根据胃管使用限定期更换胃管,一般每个月更换胃管一次,从另一鼻孔插入7、拔管→普通腹部手术一般术后2~3d,食管及胃肠道手术一般术后5~7天,胃肠引流量减少、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考虑拔管。

拔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患者吸气后屏气,迅速拔出。

拔管后留意患者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以及鼻腔黏膜有无因胃管压迫损伤等。

五、“T”形管引流护理1、胆管疾病手术治疗时,应用T形管引流(Ttubedrainage),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减轻术后胆总管压力,防止胆汁外漏而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等并发症;

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

引流残余结石;

支撑胆管,防止胆管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行胆管镜取石、造影等。

2、指导患者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忌油腻食物及饱餐。

3、保持“T”形管引流通畅,避免打折成角、扭曲、受压,定期以离心方向挤捏引流管。

病情允许时应采取半坐或斜坡卧位,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低于腋中线,坐位、站立或行走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胆汁逆流。

4、正常成人每日胆汁分泌量800-1200mL,呈黄色、清亮、稠厚无沉渣。

术后24h内引流量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5、术后1~2d胆汁可呈淡黄色混浊状,以后逐渐加深、清亮。

若胆汁量过多、突然减少、弓I流出异常液体如大量血性液、脓液、颜色变深或变浅且稀薄、有肝吸虫或蛔虫等应通知医生处理。

禁止擅自冲洗,如需冲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防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或胆痿。

6、经常检查血钾、血钠浓度,注意有无低钾或低钠表现。

鼓励进食补充。

7、胆痿→患者若出现发热、腹胀和腹痛等腹膜炎的表现,或患者腹腔引流液呈黄绿色胆汁样8、掌握拔管指征:

(1)在术后2周,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消退,血象、血清胆红素正常。

⑵、胆汁引流量减少,每日少于200mL,色清亮。

⑶、胆管造影显示胆管通畅,或胆管镜证实胆管无狭窄、结石、异物。

(4)夹管试验阴性。

9、术后10d左右,试行夹管l~2d,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可行经形管胆管造影,造影如显示胆管通畅,再开放引流2~3d,使造影剂完全排出。

继续夹管2〜3d,仍无症状后由医生给予拔管。

10、拔管后局部创口以凡士林纱布填塞,嘱患者拔管后卧床休息6h,取左侧卧位,创口大多3d内闭合。

拔管1周内,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警惕胆汁外漏甚至胆汁性腹膜炎或胆管梗阻的发生,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出院6周后回院复查。

六、胸腔闭式引流护理1、胸腔引流管是指放置在胸膜腔用于排除胸腔内积气或积液的管道。

停留胸腔引流管还可以达到重建胸腔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平衡两侧胸腔压力,最终促使肺复张的作用。

2、保持胸腔引流管的无菌,每48〜72h以及需要时更换插管处的敷料。

更换敷料时使用凡士林纱布。

管道与水封瓶接口处要用无菌纱块包裹,并保持干净,每日更换。

需要时更换引流瓶或引流袋。

3、水封管应浸入水中3~4cm,将引流瓶安置安全处,保持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60~100cm位置。

搬运患者或是更换引流瓶时应用两把钳双向夹闭管道,防止气体进入胸腔。

4、保持定期以离心方向挤捏管道,检查管道是否通畅,一般水柱波动在4~6cm,若过高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无波动则是引流不畅或肺已完全复张。

若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症状,应怀疑引流管被血块阻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管的短管,促使其通畅,并与医生协商处理。

5、一般正常引流量为第一个2h为100~300mL,第一个24h约500mL,第一个8h多为血性液。

6、脱管的紧急处理方法:

(1)

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时,应立即用两把无齿血管钳夹闭或反折近胸端引流管,并更换引流装置。

(2)

引流管自胸壁伤口脱出,立即用手顺皮肤纹理方向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注意不要直接接触伤口),并立即通知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7、拔管指征:

一般置管48~72h后,无气体溢出或引流量明显减少,24h引流液<50mL.脓液<10mL,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则可拔管。

七、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护理1、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ab(]ominaldoubletubenegativepressuredrainage)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各种手术。

对手术创面的渗液起到良好的引流作用,局限消化道痿并促进室道形用耶避免腹腔感染和腹腔脓肿。

在腹部外科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2、正确放置双套管位置,近端应置于引流最低位。

3、维持适宜负压,一般不超写4kPa,以免损伤内脏组织及血管。

双套管的通气管应与大气相通。

患者取半坐卧位,以利充分引流。

若有阻塞,先离心方向挤压或用注射器回抽,无法疏通时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4、监测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黏稠度等。

因引流目的不同而流出的液体及量均不同,动态分析引流情况,观察有无并发出血、感染、胆痿、胰痿、胃肠痿等并发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做好腹腔双套管灌洗的护理,进行持续腹腔灌洗,根据医嘱可在0.9%氯化钠溶液内加抗生素,以维持20~30滴/min为宜,冲洗液现配现用。

八、膀胱造痿引流护理1、定义:

膀胱造痿引流是将双腔或三腔气囊导尿管从耻骨联合上方插膀胱引流尿液,目的是有效解除尿路梗阻,保护肾脏功能,维持机体水电解质代谢和内环境的平衡。

2、保持成人尿量在2000mL/d,并进行适老的活动。

3、正确连接造痿管和引流袋,保持整个引流系统连接紧密和密闭,标识清楚。

引流袋应置于膀胱区下方,防止尿液反流造成逆行感染。

搬动患者时暂时夹闭造痿管,防止尿液逆流。

4、防止造痿管受压、扭曲、折叠;

间断轻挤压引流管以促进沉淀物的排出。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鼓励和帮助患者勤翻身,防止尿沉淀出现,从而防止尿路感染和尿管堵塞。

5正常患者尿液量为I000~2000ml,发现尿液混浊、脓性、沉淀、血尿或有结晶时,多;泌尿系感染,应及时处理。

6、保护造痿口周围皮肤清洁,每日用0.05%碘伏或0.1%新洁而灭消毒造瘘口两次。

要时外涂氧化锌软膏,再用无菌纱布覆盖。

7、定期更换引流袋及造痿管,根据尿管和尿袋的不同材质而决定更换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引流袋,每月更换造痿管,更换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8、拔管时机:

膀胱造痿术后10d拔出,拔管前行夹管试验→排尿通畅2~3d后→拔出。

长期留置膀胱造痿管的患者,可采取适时夹管、间歇引流方式,以训练膀胱排尿、储尿功能,避免发生膀胱肌无力。

9、拔管后观察造瘦口有无渗尿,鼓励患者多喝水(>2000mL/d),观察患者自主排尿的情况,包括拔管后每次尿量及第一个24h尿量。

若每次排尿<300mL或24h尿量<lOOOmL提示患者排尿不尽,应进行B超检查残余尿量,必要时进行一次性清洁导尿放出残余尿。

有排尿困难要及时处理。

九、尿管引流护理1、尿管引流(catheterdrainage)在导尿术后,将尿管留置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2、留置尿管的目的是为危重、休克患者准确观察和记录尿量、尿比重;

预防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前患者排空膀胱,避免术中误伤,术后预防会阴部伤口感染或减轻患者手术切口张力,便于引流和冲洗;

治疗排尿困难或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及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等。

但留置尿管也是导致尿路逆行感染,或称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metinfection,CAUTI)的直接因素,•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3、膀胱功能训练时机。

建议留置尿管>1周,且泌尿系统无感染或感染得到控制,处于疾病恢复期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

泌尿系统手术或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应遵医嘱进行。

4、膀胱功能训练方法:

①按需排尿。

夹闭尿管,患者感膀胱胀满,有尿意时开放尿管30min。

用于清醒、合作的患者。

开放尿管时,嘱其做排尿动作,或紧收下腹部,或用手掌按压下腹部,增加负压,促使尿液排空,减少残余尿量。

在排尿间歇期可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见第五章第四节膀胱功能训练)。

②定时放尿。

夹闭尿管,l~2h开放尿管1次;

如无不适,3~4h开放尿管1次。

③夜间持续开放尿管,避免膀胱过度膨胀引起其他并发症。

5、拔管时机和拔管前护理。

术后患者一般2~3d拔除尿管,泌尿系统或大手术患者一般5~7d拔除尿管,鼓励尽早拔除尿管。

使用气囊尿管拔管时,务必先抽出气囊内液体,以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6、膀胱冲洗是通过三通的三腔导尿管,将溶液灌入到膀胱内,再使用虹吸的原理将灌入的液体引流出来的方法。

7、膀胱冲洗分持续性膀胱冲洗和间断性膀胱冲洗。

①、持续性膀胱冲洗目的是清除膀胱内的血凝块.保持引流通畅,多用于泌尿外科术后患者。

②、间断性膀胱冲洗用于清除膀胱内血块、黠液、细菌等异物,预防感染,或用于治疗某些膀胱疾病,如膀胱炎、膀胱肿瘤等。

8、常用的膀胱冲洗溶液有生理盐水、0.02%□夫喃西林、3%硼酸溶液、0.1%新霉素溶液。

灌入溶液的温度为38~40℃。

若为前列腺肥大摘除术后患者,用4℃左右的09%氯化钠溶液冲洗。

9、膀胱冲洗液面距床面约60cm,若为双腔尿管,应采用“Y”形管连接,“Y”形管的主管与尿管连接,其他两个分叉管分别与膀胱冲洗导管与引流管连接。

关闭引流管,开放冲洗管,使溶液以60-80滴/min的速度滴入膀胱,注意滴速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