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5110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Word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二篇》教案 长春版Word格式.docx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表现力。

如描写三峡春冬之时一段:

因为急流下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饰湍;

因为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

而以“绝”字状山,以“怪”字写柏,真是写出了景物的神韵。

再如以“清荣峻茂”四字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不同特色,遣词造句炉火纯青,精练至极。

二、问题探究

1.关于《与朱元思书》的景物描写。

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用典型的景物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

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

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

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

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

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

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鸢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2.关于《与朱元思书》的体式。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

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

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

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3.《与朱元思书》中语句质疑。

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信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4.《三峡》的结构安排。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在描写三峡自然景观时,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5.《三峡》的语言特点。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春冬之景: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

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思考与讨论

一、近代学者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结合《与朱元思书》的景物描写,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设置此题意在指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的语句和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志趣,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

文章表现了作

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

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

,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结尾处引用这句渔歌有什么好处?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

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文后引渔歌,从本段说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是借渔歌抒写作者眼见“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景象和耳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声的感受,见此景,听此声,哀伤、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从全文看,结尾引渔歌与开头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呼应,为赴王命,为了生计,渔民、船夫终年在凶险的惊涛骇浪中挣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顾命,自然景物尽管令人赏心悦目,却给劳动人民增加了苦难。

三、唐代诗人李白被贬遇赦曾游三峡,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仔细揣摩,诗人和地理学家笔下的三峡有什么不同?

设置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写作背景,从内容角度去思考就可以了。

《早发白帝城》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此诗的感情是欢快的,与散文中所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调子异趣。

如“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意味深长。

因为江陵并非李白的家乡,而李白却俨如回乡

那样感到兴高采烈,这就隐隐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轻”字,也很传神,它固然指船的轻快,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

就全诗而言,诗笔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欢悦豪情,正是当时诗人欢快心情的写照。

《三峡》是描写三峡风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诗的形式表现三峡行舟,亦成千古绝唱,比较这一诗一文,对我们理解诗与散文不同的创作方法是有启发意义的。

教学建议

一、背诵领悟。

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方面看,两篇文章兼有写景抒情优秀诗篇之长,熟读之后让学生背诵领悟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涵咏品味。

这两篇短文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

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和富春江美景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三、把握特点。

本课所选的两篇文章,无论是三峡四个季节的变化,还是富春江“奇山异水”的描写,都表现了作者观察生活,运用语言的功底。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把握景物的特征。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写景不局限于绘形,更主要的是传神。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1.吴均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梁书》本传说: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其“文集二十卷”。

《隋书·

经籍志》四著录:

“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

《宋史·

艺文志》著录:

“《吴均诗集》三卷。

”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佚。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的优秀作品。

2.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

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

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

本书共四十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

色的山水游记。

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他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皇族、豪强忌恨。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

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著作另有《本志》《七聘》,均已失传。

二、《与朱元思书》赏析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

《梁书》本传说他:

“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

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

“风烟俱净”,写天空之高爽明净。

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

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

“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

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

此乃“奇”山之隐喻。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

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烦,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至此,文章虽是简笔

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

紧接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作者在此分两层写。

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

碧波荡漾,澄澈透明;

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

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

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

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

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

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

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

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这里

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峭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

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

“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

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

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

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

这两句是文章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

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

画面转换,妙造自然。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

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

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奇形异迹。

顺理成章,过渡自然;

笔墨有序,环环相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

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宁愿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

如果说

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么这里就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读者仔细咀嚼,方觉其妙。

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

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

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

而止。

《与朱元思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别具一格的构思。

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

物。

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

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

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

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

这可分为四方面来说。

(一)形声兼备。

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

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二)虚实相间。

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

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

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

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

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三)动静互见。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

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

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四)骈散相间。

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

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

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丁长河,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三、《水经》与《水经注》

《水经》为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旧题汉代桑钦撰,但从其所记的地理情况看,可能为三国时人所作。

记我国河流水道,共137条。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北魏郦道元著。

40卷。

此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自成巨著。

记载大小水道1000多条,一一穷原竟委,详细记述了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情况、建置沿革和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繁征博引,是6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引用书籍多达437种,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的碑刻。

所引书和碑刻今多不传。

文笔绚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四、《三峡》鉴赏

你看它开头几笔,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700里的三峡全景:

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峰,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

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

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

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

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

椽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

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

而阻塞水道,漫过高陵的迅猛,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色。

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风波险恶,而是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的使者骏骑相比。

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200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如)疾也”。

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急!

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

难怪后世李白,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的名句。

三峡之美,虽以山高水急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仅仅如此。

在它700里的山山水水中,还回转着无尽的俊姿秀影。

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色画廊,一弯一转之间,向你展现的,都是令人留连的绝美画境。

就说是“春冬之时”吧,三峡深幽隽逸,别是一种清奇秀脱的模样:

你看那碧绿的潭水,浮漾着峰峦花树的倒影;

而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

还有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

面对着这种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幽秀景象,你是否也要与作者一起,发出“良多趣味”的感叹呢?

至于那些雨后初晴的秋日,或是霜花满天的早晨,三峡却又另有一番风致了:

山野间寒静肃穆,仿佛含着深愁似的,寂寂的山谷之间,又常有“高猿长啸”,啸声绵长,凄凉怪异,加以“空谷传响”,很久才消失。

它所带给你的,该是一脉何其缠绵的愁思!

这种种惆怅和哀愁,又被作者巧妙地绾结到那一曲“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朴渔歌中去,听来便愈加余音缠绕,令你神思萧散而泪水涔涔了。

(张巍,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五、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

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

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

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

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在三峡700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1200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歌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