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四章章末检测.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四章章末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四章章末检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四章章末检测
第四章 章末检测
(时间:
6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某区域1965年和2012年地理简图,完成1~2题。
1.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 )
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B.矿产资源丰富
C.优惠的政策D.劳动力素质高
2.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的耗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的是( )
A.A地B.D地C.E地D.F地
解析 由图可知,B地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利于村镇的形成和发展。
图中显示该地的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对其开发形成了D地和F地。
A、C两地交通便利,资源外运促进了其发展。
E地附近旅游资源丰富,因旅游而兴起,故矿产资源枯竭对其影响最小。
答案 1.A 2.C
自然地理因素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aB.bC.cD.d
4.b城市的布局形态是( )
A.放射状B.团块状
C.条带状D.棋盘状
解析 a处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以后的空间拓展;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冲积平原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
b地城市受河谷地形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沿河谷呈条带状。
答案 3.A 4.C
读海南岛简图,回答5~6题。
5.影响海南岛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政策
C.气候D.河流
6.关于甲、乙两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聚落的规模较小 ②乙聚落空间分布分散 ③甲聚落可能为城市 ④乙聚落聚居的人口多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海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故海南岛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
第6题,甲、乙两聚落相比,甲聚落位于沿海,地势平坦,故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可能为城市;乙聚落位于山区,分布较分散,人口较少。
答案 5.A 6.B
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带,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城镇与交通线分布图和甲地段公路线路照片图。
据此完成7~9题。
7.从整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内的交通线分布特点是( )
A.网状分布B.“之”字形分布
C.线状分布D.环状分布
8.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
9.甲地段公路线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降水多B.地势较高,坡度大
C.水源短缺,近水源D.土壤肥沃,梯田多
解析 第7题,塔里木盆地深居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盆地内部沙漠广布,周围高山环绕,冰川连绵,盆地周围的山前多冲积扇,冲积扇可成为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形成村镇和城市,因而交通线呈环状分布。
第8题,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源是影响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
第9题,图中甲地段地处天山深处,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在山区陡坡上公路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弯曲。
答案 7.D 8.C 9.B
下图为世界某科技公司的清洁能源开发计划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地B类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空气稀薄,太阳能丰富
B.纬度低,多晴朗天气
C.内陆地区,热力环流强
D.高差大,河流流量大
11.D类能源丰富的地质条件是( )
A.地壳断裂下陷B.板块消亡边界
C.板块生长边界D.地壳活动地带
解析 第10题,据图可知B类能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中下游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可以判定是太阳能。
甲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
第11题,D类能源丰富的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喜马拉雅山两侧的板块交界处,是地热资源,这里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动地带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 10.A 11.D
风电在提供电力以替代传统能源的同时,还减少了CO2等污染物的排放。
下图示意我国风电成本的空间格局,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省级行政区风电成本最低的是( )
A.赣B.湘C.豫D.鄂
13.西南地区风电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风能较匮乏B.经济较落后
C.市场需求少D.常规能源丰富
解析 第12题,读图,根据省区轮廓和图例判断,赣位于风电高成本区,A错。
湘、豫位于中成本区,B、C错。
鄂位于低成本区,D对。
第13题,西南地区风电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受高山阻挡,风能较匮乏,A对。
答案 12.D 13.A
下图是2016年4月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农业气象灾害预估与防御重点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针对图示区域农业发展,4月需重点防御的气象灾害是( )
A.甲—雹灾B.乙—暴雨
C.丙—春旱D.丁—台风
15.丙地春季发生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靠近夏季风源地B.受河流春汛影响
C.降水少,升温快D.城市、人口密集
解析 第14题,甲、丙4月都降水少,农业需水量大,所以应重点防御春旱;乙地4月雨季没有开始,很少有暴雨;丁地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第15题,丙地春季气象灾害为春旱,而距夏季风源地较近,会使降水较多;丙地河流没有春汛;城市和人口不是形成春旱的原因;而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加剧干旱。
答案 14.C 15.C
(2017·福建福州高一期末)湖水中盐分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以及气候的变化。
下图所示为青海湖近1.2万年以来盐分含量的变化。
读图,完成16~17题。
16.青海湖近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
A.3900年B.6500年
C.8100年D.1万年
17.与其他阶段相比,湖水盐分含量最低时期的气候特征可能是( )
A.冷干B.温干
C.热干D.温湿
解析 第16题,青海湖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其盐度最高的时期。
仔细读图,近1.2万年来,青海湖盐度最高的时间在距今约8100年,选C项。
第17题,与其他阶段相比,湖水盐分含量最低时期的气候特征应该是降水较多的时间,选D项。
答案 16.C 17.D
下面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18~19题。
18.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 )
A.逐步变暖B.先冷后暖
C.逐步变冷D.先暖后冷
19.气候变化会对海岸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侵蚀能力的变化
B.极地冰川融化速度的变化
C.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
D.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
解析 第18题,根据古海岸线与现代海岸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该地气候的变化特征是先暖后冷。
第19题,海岸线的变化反映了海平面的升降变化,而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主要与极地冰川融化的速度有关。
答案 18.D 19.B
读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代表煤炭资源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直接影响可能有( )
A.全球气候变暖B.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C.南极臭氧层空洞D.土壤次生盐碱化
解析 第20题,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最高。
第21题,大量燃烧煤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易造成大气逆辐射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 20.B 21.A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下图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
读图完成22~23题。
22.据图分析,与相近纬度相比,甲地区该农作物生长时间长短及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
A.短、热量B.长、热量
C.长、光照D.短、光照
23.在该农作物收获时,乙地区最有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 )
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
B.台风肆虐
C.寒潮频繁来袭
D.受副高控制下的伏旱
解析 第2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该地海拔高,热量少,农作物于10月上旬种植,次年8月上旬收获,生长时间长,而相近纬度其他地区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热充足,农作物11月中旬种植,次年6月中旬收获,生长时间短。
第23题,乙地区该农作物的收获时间为6月中旬,此时该地形成准静止锋,在其影响下,往往形成连续性阴雨天气。
台风一般出现在夏秋季节,寒潮主要在冬半年,伏旱出现在7~8月份。
答案 22.B 23.A
(2016·陕西西安高一检测)读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与该空间格局相匹配的是我国( )
A.水资源的南多北少
B.地势的东高西低
C.人口的东多西少
D.经济水平的南高北低
25.造成贵州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B.植被C.地貌D.湖泊
解析 第24题,图中的空间格局符合南多北少的特点,和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特点相匹配。
第25题,贵州地区降水丰富但是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使得地表水大量渗漏到地下,形成了高水贫困地区的局面。
答案 24.A 25.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某地城市、居民点及公路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1)该地区A、B两城市之间建有两条公路,分别是国道和地方性公路,据公路建设一般原则判断:
公路一是________,公路二是________。
说出判断的理由。
(2)该地区计划在A城市和C城市之间建设一条新的地方性公路,现有三个方案,试比较各方案的缺点。
(3)城市A、C之间新建公路最终选择了方案Ⅱ,主要原因有________。
(填写正确项字母)
A.途经铁矿产区
B.经过革命老区,促进其经济发展
C.山区多岩石,路基坚硬
D.线路短
E.科技是保障
F.加强了城市A、C之间的合作
(4)要完善该地区公路网,应在________和________城市之间建设一条公路。
(5)该地区有两个天然水系——青义河和楚林河,两河均可通航。
为了充分发挥水运的潜力,可以建设__________来形成本地区的内河运输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因素,解题时应抓住以下几点:
(1)公路国道线基本以直达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尽量多通过居民点。
(2)道路选址时要考虑线路长度、施工难度以及对沿线地区的带动作用等因素。
(3)可通过建人工运河来克服自然障碍,与天然航道联结起来以形成内河航运网。
答案
(1)国道 地方性公路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行时间;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的居民点。
(2)Ⅰ线路偏长;Ⅱ沿线地形复杂,工程量大;Ⅲ沿线通过沼泽地,工程投资大。
(3)BDE (4)B C (5)人工运河
27.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材料二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地带?
(3)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4)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第
(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
第(3)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两方面有关。
第(4)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带。
(3)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植被吸收CO2的量减少使大气中CO2增多。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图。
材料三 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的百分比)。
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地区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图中A、B、C是我国三个旱灾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其干旱灾害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3)我国①②两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干旱灾害严重,简要分析造成两地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
(1)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是东南多西北少;时间分配特点是降水量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第
(2)题,A为华北地区,为春旱;B为江淮地区,为伏旱;C为华南地区,为冬旱。
第(3)题,①地为云贵高原,干旱的原因是喀斯特地貌导致地表水缺乏;②地为海南岛,中部为山地,河流短,且流入海洋的河流水多,使当地地表水缺乏。
答案
(1)东南多西北少,降水量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A地主要为春旱;原因:
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
B地主要为伏旱;原因:
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
C地主要为冬旱;原因:
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此地区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形成冬旱。
(3)①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
②地为海南岛,中部为山地,中部高四周低,河流水多流入海洋,而且河流比较短,使当地地表水缺乏。
29.读下面图示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图丙 水资源主题漫画
(1)根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两个显著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的主要意义。
(3)漫画a、b、c反映出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图d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个措施,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合理利用或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解析 第
(1)题,图甲显示我国北方耕地多而水资源相对较少;图乙则是与世界相比,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明显较少,且逐年下降。
第
(2)题,南水北调为华北地区提供了水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第(3)题,图中显示的是水资源浪费现象、工业污染水资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现象。
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案
(1)北方水少地多,供需矛盾突出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而且逐年下降
(2)缓解华北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a.水资源浪费;b.水污染;c.过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①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法制管理,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②防治水污染;③保护生态,增强水源涵养能力;④水费改革,统一调配提高利用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