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名言及解释.docx
《关于孔子的名言及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孔子的名言及解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孔子的名言及解释
关于孔子的名言及解释
【篇一:
关于孔子的名言及解释】
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汉族。
春秋阜市南辛镇人,祖籍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集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以下是孔子的名言整理分享: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
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
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
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
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
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
(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1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
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
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解释: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
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
三、忠学,是修养学。
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
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
孔子说:
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
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
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
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
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
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
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
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
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
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
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
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
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
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
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
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
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
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
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
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
”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
人焉瘦哉?
解释:
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
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
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
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
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解释:
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
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
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
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
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
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
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
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
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5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
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5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
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54、听其言而观其行。
()
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
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
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7、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
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59、有教无类
解释:
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
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释:
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
”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孔子生平年表记录:
1岁: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廿七)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2岁:
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3岁:
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
孔母颜徵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4岁:
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孔子
5岁:
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
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
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9岁:
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
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10岁: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1岁:
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12岁:
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3岁:
公元前539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
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
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
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7岁: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
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
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
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
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
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
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36岁: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
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
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子樊须、原宪生。
须字子迟,鲁国人;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
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
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
39岁:
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
40岁:
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
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
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陈亢生。
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
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岁:
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弟子公西赤生。
赤字华,鲁国人。
45岁:
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
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
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
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
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弟子曾参、颜幸生。
参字子舆,鲁国人。
幸字子柳,鲁国人。
49岁:
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弟子颛孙师生。
师字子张,陈国人。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
鲁字子鲁,鲁国人:
坅字子循,蔡国人:
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
会字子期。
鲁国人。
52岁: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53岁:
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
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
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
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
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弟子公孙龙生。
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路经匡地,被围困。
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
后又返回卫都。
56岁: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
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
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
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
经过曹国到宋国。
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
“然哉,然哉!
”
61岁:
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
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
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
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
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
是年吴伐鲁,战败。
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
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67岁:
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
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
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
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
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
孔子对冉有说: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
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
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
“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
72岁: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
子路果然被害。
孔子十分难过。
73岁: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葬于鲁城北。
鲁哀公诔之曰:
“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
尼父!
无自律”。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
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
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野史记载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韦伯入,舞乎韦伯。
夫诸子皆瞎!
子识礼乐,俟君子。
莫之能御也,曰:
“汝何由可止也?
”韦伯曰:
“汝行窗,吾由此可止也!
”子为之,韦伯触使坠之,子殁。
【篇二:
关于孔子的名言及解释】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
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这些是小编找到的关于孔子的以及解释100句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分享!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大学》--《诗经》说:
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
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
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
小人的为人之道是:
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
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
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
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
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
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
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要依靠道德治理
国家。
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