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5113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docx

《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docx

大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点

青少年心理学复习(重点看第三到第五章,即思维、情感、人格)

一、概念

1.第161页,心理断乳:

青少年这种要求在心理上摆脱父母的控制的现象被称为心理断乳。

2.第104页,情绪:

代表着感情现象的反映过程和状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征)。

3.第124页,人格:

指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总和。

4.第77页,思维:

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5.第80页,自我中心:

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

青少年的思维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

6.第78页,逻辑思维:

是指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各种规律或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过程。

7.第78页,形式逻辑思维:

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它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矛盾运动性,片面、静止地反映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本质或普遍性。

8.第78页,辩证逻辑思维:

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它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以形成对事物全面、灵活、抽象和具体的认识。

9.第135页,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认识。

10.第140页,性别角色:

是指个体根据社会和群体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期望而形成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是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特征(不同性别上的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11.第90页,创造力:

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2.青少年期:

又称青春发育期,处于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具体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身心各方面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

13.第276页,人格障碍:

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自童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

14.第246页,心理健康:

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具有正常的调控能力。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二、简答

1.第78页,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1)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青少年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获得大幅度的发展,并在其思维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具体反映在运用假设进行思维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但发展水平不平衡两个方面。

2)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青少年的思维在形式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小学儿童已经开始出现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

3)思维品质的矛盾性,青少年期个体的思维品质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相对应,青少年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中也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具体反映在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和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两个方面。

4)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青少年的思维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

2.第48页,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1)要独立,但又不能放弃依赖。

个体的独立意识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萌发于童年期,迅速发展在青少年期。

他们开始反抗成人,不仅是抗拒权威,更是展示其独立的需要与个性风采。

但在某些程度上,他们却又不得不依赖成人的帮助。

2)要封闭,但又需要开放陪伴。

青少年不再像儿时那样外露与直爽,虽然心理生活更加丰富,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很多,尤其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交谈,表现出较强的闭锁性。

在与朋友的交往时,他们往往可以畅谈自己的心扉。

3)要勇敢,但时常又有怯弱相随。

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来证明自己的成熟,就产生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行为,但这种勇敢精神很大程度上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

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又表现出局促不安和怯弱。

4)要高傲,但自卑却形影不离。

青少年因为对自我认识的不全面,使其常凭一时的感觉、成败来评价自己,偶然性很大。

高傲与自卑这两种情绪像一对孪生姐妹常在青少年身上形影不离,是他们的情绪起伏不定,甚至会酿出许多悲剧。

5)眷恋童年,但又否定童年。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眷恋于童年的无忧无虑,但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他们有着很强的成人意识,一切行为表现都要与儿童区分开来,二者矛盾并存。

3.第156页,简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基本形式与途径。

人际交往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青少年的内在需要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

这一时期的交往对象、交往方式和择友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

1)交往对象的变化。

到了青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个体交往对象的重点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

2)交往方式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其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躁,因而他们的交友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他们选择朋友的主要标准是: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

3)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的,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朋友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4.第130页,青少年的优势需要:

1)异性交往的需要。

随着生理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进而导致其对外貌、服装等方面的审美要求也明显表现出来。

2)友谊的需要。

个体到了青少年阶段希望获得友谊的要求激增,到高中达到友谊需要最为强烈的时期。

3)独立自主的需要。

进入初中阶段青少年开始出现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到了高中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需要的结构中居重要地位,并且与意志、知识、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相协调。

4)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理解和尊重的需要在青少年的需要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5)成就的需要。

是个人对于自己所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并要达到某种理想成都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5.第258页,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产生的心理问题既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简单和幼稚,也不像成人时期那样复杂和固着。

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1)隐匿性和突发性。

青少年时期正是求学、升学的关键时期,家长往往只关心其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样就容易让他们的心理问题隐匿起来,一旦爆发,后果会很严重。

2)多元性和单一性。

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样化和多元的,但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导致心理不健康的起因往往比较单一。

3)无知性和盲目性。

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以及自我心理保健方法往往知之甚少或者处于漠然的状态。

学校教育也忽略这一点,一旦问题发生,会让青少年不止如何处理。

6.第197页,简述青少年偏离行为的种类:

青少年的偏离行为有多种类型的表现,在此仅介绍几种比较严重,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影响都比较大的偏离行为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及时加以防治。

1)攻击行为。

又名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

按照攻击的实施方式,可把攻击行为具体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三种形式。

2)犯罪。

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14-25岁的人的犯罪,自1972年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刑事犯罪的主体,成了覆盖面广而又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3)自杀。

所谓自杀,是指由行为主体本人自主地采取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并且其知道且指望这类行动将导致结束生命之结果的选择而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自杀式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复杂作用的结果。

4)吸毒。

毒品泛滥作为全世界的重大公害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毒品具有使人很快成瘾,欲罢不能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危害性。

青少年吸毒者中,文化水平低者占据多数。

7.第125页,简述青少年人格的形成

8.第164页,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个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恰恰反映了其对友谊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友谊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友谊的特点表现为:

首先,青少年生理机能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欲求体验,心理的闭锁性又使他们在这些欲求冲动中羞于启齿。

其次,随着青少年需要层次的不断递增,他们不再局限于儿童时期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开始上升到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表现如下:

1)选择性,青少年结交的朋友大都在班内或校内,即都是空间距离较近的同伴,其中以同性同伴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异性同伴的接纳性也逐渐提高。

2)稳定性,在小学时期儿童还难以把友谊同伙伴分开,但到了少年时期个体已经开始认为友谊是唯一的个人关系了。

到了青少年时期,友谊的保持时间变长,逐渐稳定。

3)亲密性,青少年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交往,而是要更多的需要共同交流思想,探讨问题,互相帮助,从而结成深厚的友谊。

所以,青少年特别喜欢寻觅知心朋友,愿意和志同道合者结成各种群体。

9.第146页,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1)运用适当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授自我意识方面的知识。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新觉醒对青少年此时的人格发展乃至今后要走的人生历程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开班会和举办讲座等形式,循序渐进第以适合特定年龄层次的深度和方式向青少年讲解有关自我意识的知识,并辅之以相关的讨论和训练。

2)帮助青少年了解现实的自我。

现实自我是通过个人的实践而反映到头脑中的目前真实自我的形象。

它是自我发展的起点,青少年只有认识到现实自我的状况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

3)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理想的自我是个体在头脑中塑造的自己所期望的未来自我的形象。

它代表着自我的发展方向,自我教育的心理实质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过程。

10.第138页,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

自我体验式自我意识中的情感方面,指人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如下特点: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

进入青少年期后个人情感体验丰富敏感,一些小事常引起强烈的情感。

同时个体出现了许多儿童期很少有的自我体验,其中青少年初期成人感的产生尤具有典型性。

2)自我体验的深刻性。

随着自我认识的逐渐深入,青少年的自我体验也日趋深刻,自我体验在表达方面也更含蓄和隐蔽。

3)自尊感。

又称自尊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自尊需要包括要求独立、自由、自信、被人认可和对成就、地位名誉的向往。

11.第105页,青少年情绪体验的特点:

1)情绪体验的易感性和兴奋性。

青少年的各种需要迅速发展,某些需要十分强烈,与满足这些需要有关的事物往往引起青少年强烈的反应;这时期影响青少年情绪的各种因素大量出现,例如学习成绩的好坏,人际交往的成败等。

2)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

表现为情绪变化迅速,反应快,平息也快,情绪维持时间较短和喜怒无常。

3)心境化和文饰。

到了青少年后期,即高中阶段,青少年情绪爆发率逐渐降低,与此同时,作为心境时间加长,情绪的控制力提高,情绪的体验时间延长,是青少年的活动在较长的时间内都会受到同样情绪色彩的感染。

4)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青少年由于其自然活动领域的扩展、生理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复杂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交织,为情绪体验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来源,加之心理上的发展,使青少年对人类所具有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和不同强度的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

三、论述

第一题,结合埃里克森的理论内容谈谈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因素(青少年人格的建构相关问题):

1.埃里克森在其所著的《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的危机命名的。

第一阶段(0~1岁),信任对不信任。

第二阶段(1~3岁)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第三阶段(3~6岁)主动性对内疚。

第四阶段(6~11岁),勤奋对自卑。

第五阶段(11~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20~30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第七阶段(30~65岁),生殖对停滞。

第八阶段(65~死亡),自我完善对绝望感。

2.青少年人格发展处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第五个阶段: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要注意培养个体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本来意思是证明身份,在这里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青年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青少年开始发动自己的智力和情感,追溯自己的过去,考虑未来。

如果青少年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感、自主感和勤奋感,个体就比较容易建立起同一性,顺利地进入成年;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同一性,那他们就会出现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

会出现不能选择生活角色,难以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他的角色混乱中。

因此,如果青少年在这个时期获得了积极地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青年期的结束与成年期的开始。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1)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个体被动反应水平上起作用,即同样的环境经验对具有不同遗传构成的个体有不同的影响。

2)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个体较主动的反应水平上起作用,即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反应。

3)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个体更主动的反应水平上起作用,即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会寻求、改变和创造不同的环境反应。

(这一部分要结合一些自己的话来谈)

第二题,青少年情绪困扰的原因?

如何调试?

(此题或者出案例分析)

原因:

1.生理因素,青春期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使青少年一改孩童时代的形象。

外观形象以及生理上的变化以及性成熟等带来了好奇、羞耻、不安和烦恼。

所有这些如不能得到适当的排解和正确的认识,就会成为青少年产生情绪困扰的来源。

2.学习因素,学习活动是青少年的中心任务和进行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

在学习活动中青少年在吸收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同时,也在成功与失败中积累经验,这些外在的因素加剧了青少年不良情绪的产生。

3.社会关系因素:

1)亲子关系,在亲子的依恋关系中,青少年既希望脱离父母的控制,获得更多的自由,又在情感上对父母依赖,这种矛盾使青少年常在自责、内疚与愤怒、反抗的矛盾中痛苦与徘徊。

2)同伴关系,处于童年向成年时期转变的青少年,他们在心理上比儿童更加需要同伴的友谊。

但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加剧了他们在同伴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形象的防御性行为和不良的情绪体验。

3)师生关系,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对教师的态度与儿童已有很大差异,他们要求教师用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对待他们,但由于教师的权威地位以及有些教师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往往在对待学生时会挫伤其自尊,使其产生消极情绪。

4.社会因素:

由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和知识经验的欠缺,他们常对自身的问题不能恰当的认识和分析,容易导致增强应激的压力并出现情绪问题。

调试:

1)教师的批评和表扬应适时、适度。

由于青少年的情绪非常敏感,具有冲动性和起伏性,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对青少年的错误进行批评帮助时,要选择适当的场合;教师要运用2)建立温暖、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校园文化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温暖的相互尊重的集体氛围,使学生成为青少年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在班级中使每名同学都能感到受人尊重和关心,并能与集体中的其他人融为一体。

3)指导父母掌握调试方法。

要为父母提供有效的方法从家庭的角度来帮助青少年摆脱情绪的困扰。

父母要给予孩子爱与支持,主动与孩子交流,减少家庭中的紧张气氛或是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4)向青少年介绍多种应对刺激的情绪自我调试的方法,具体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行为放松疗法和环境调试法。

第三题:

青少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其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为此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要尽量避免认知上的偏见,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性。

2)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青少年,由于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因而其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强烈、敏感。

他们需要教师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与体验。

3)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良好互动的有效手段。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十分重视,教师应该多对其给予鼓励,帮助其健康成长。

另外在班级的建设上,教师应创设民主与和谐的班级气氛,应确立班级发展目标,改善班级中的沟通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2.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觉学习和实际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具体如下:

1)树立交往的自信,青少年在交往时往往引起心理原因的制约会表现出被动性和较强的心理防御性。

教师可以介绍给一些树立交往自信的方法,软事发,主动交往等。

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清冽的自尊感和要求被人认可是青少年的重要的心理欲求,往往会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教师应据此引导他们学会注重他人,如让他人保住面子,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他人发生改变,发现和赞赏他人的优点等。

3)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对方,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记得不要随意打断,并要给予反馈。

3.知道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1)正确的看待父母。

父母同他人一样,有着自身的优缺点,作为子女应从他们的角度理解父母,并以感激的态度对待父母,发自内心地尊重父母,理智的对待父母的不合理的态度和行为。

2)学会理智的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要用冷静、理智和面对现实的态度对待,避免感情用事,用心平气和地态度将自己的观点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想法。

3)与父母的沟通。

青少年要多与父母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多谈一些学习生活中的事情,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思想。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所以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并在交往中帮助他们总结经验,以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题,评述皮亚杰“青少年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青少年的认知结构会依照一系列的阶段发展并且发展的各阶段之间有着质的不同,这几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认知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现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的思维在这个阶段已经具有了两个标记:

一是符号性;二是逻辑性,即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仍旧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在该阶段中,青少年认知的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皮亚杰认为,在经过这四个连续发展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就是基本达到了成熟。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该理论运用建构的思想揭示了青少年认知发展过程中质的演变,但它仍旧采用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例如,“适应”、“同化”、“顺应”、和“平衡”等不可避免地轻视了主题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属性,因而,使整个理论显得脱离社会文化和过于抽象。

四、案例分析

第一题:

“学生上网与人格建立”相关问题

当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恋上网,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主要源于网络无可替代地满足了青少年独特地心理需求。

主要是求知需要、交往需要、情感宣泄、休闲娱乐、好奇心理和自我表现等。

上网对青少年有着较大影响:

正面:

1)这是一种社会化趋势,使用网络会使儿童和青少年更加个性化和国际化,使其社会化呈现出新的趋势。

2)认知结构,是指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它通过学习而形成和改变,经过精心设计的网络信息可拓宽认知结构的发展空间,促进认知结构的重组。

3)学会学习,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提高交流与社会适应的能力以及培养科学素养与科技熟练度。

互联网不仅具有强大的知识传授功能,而且提供了学习这些内容的重要机会,使青少年可以更快和更好地学会终生受益的真正的学习。

4)自我形成,青少年是自我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其自我意识高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控制都出现了新特点。

网络以其特有的平等性、虚拟性和开放性对青少年的自我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负面:

1)认知结构,如前所述,上网对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网络信息是多媒体信息,它本身有一定的缺陷。

电脑网络信息没有给人提供直接动作表征信息的机会,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且为大量的符号系统,难为人们所理解。

2)思维方式,网络信息的全面化势必会造成青少年懒于思维,放弃思维的倾向,并且大量的知识的掌握如果不好好梳理,会造成混乱、复杂。

3)道德意识,网络是一个由图文构成的虚拟世界,网络上的任何行为都是相对隐蔽的,青少年在这个世界里会任意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长久会造成道德失控等不良现象。

4)网络成瘾,全称为网络成瘾综合症,是由于反复多次地、长时间地上网而对网络产生依赖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会使青少年心理与生理都受损。

针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避免如上不良问题的出现。

主要有家庭引导、学校教育和社会控制三个方面。

家庭引导:

1)父母自己要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建立与孩子在网络上沟通的桥梁,可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督,便于沟通。

2)青少年的鉴别力和自制力还比较弱,家长有责任帮其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和次数。

学校教育:

1)学校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大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并指导青少年正确上网。

2)学校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以使青少年远离不良网站,避免沉溺于网络之中。

社会控制:

1)加强法制建设,针对各种不同网络犯罪现象的出现,相应的法律、法规必须随时建立和完善,尤其应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力度。

2)不断开发研制高科技产品以解决青少年上网安全问题。

另外还要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引导其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1)运用适当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授自我意识方面的知识,自我教育作为青少年人格特征发展的一种内部力量,它并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而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外部影响,正确地组织教育工作的结果。

2)帮助青少年了解现实的自我。

现实自我是通过个人的实践而反映到头脑中的目前真实自我的形象。

对青少年在自我评价中出现的高估和低估自我的倾向以及相应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调整、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对现实的自我作出正确的估价。

3)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理想的自我是个体在头脑中塑造的自己所期望的未来自我的形象。

它代表这自我的发展方向,树立一个正确、可行的理想自我是激励青少年努力改变现实的自我,不断走向自我完善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以助于帮助其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使其顺利、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