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1496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5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

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3分)(2011•淮安四模)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  )

 

A.

B.

C.

D.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首先根据图示判断出甲、乙、丙、丁是哪一种体液,可先根据单向循环确定丙为淋巴,又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最后剩余的丁即为细胞內液,所以甲、乙、丙、丁分别为组织液、血浆、淋巴和细胞內液,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

解答:

解:

A、甲为组织液,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A正确;

B、乙为血浆,血浆中的营养物质需先进入组织液再到达组织细胞,B错误;

C、丙为淋巴,营养物质不经过淋巴,C错误;

D、丁为细胞內液,为细胞内的液体,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

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成分.

 

2.(3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

 

B.

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C.

缺氧状态下,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无明显变化

 

D.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②,再进入①④,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①②④共同组成内环境.

解答:

解:

A、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血浆蛋白、CO2等物质,不含血红蛋白,A错误;

B、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⑤处的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故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B正确;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②组织液,再进入血浆,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对于内环境组成的理解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3.(3分)(2014秋•惠州期末)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

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

解: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

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

 

4.(3分)(2011秋•丹阳市期末)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是内负外正

 

D.

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

解答:

解:

A、突触小泡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是胞吐完成的,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通过局部电流形成进行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外界刺激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正确;

D、兴奋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所以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过程,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释放.

 

5.(3分)(1996•上海)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

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

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

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

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考点:

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

感受器是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到底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感觉并作出分析,通过传出神经到底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若传出神经受损,感受器受到刺激,只能传递到神经中枢,产生感觉,不能传递到肌肉,无运动.

解答:

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则肌肉无反应;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能形成感觉.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的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6.(3分)(2014•衡水二模)如图是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生电位1是突触后膜上Na+大量内流导致

 

B.

发生电位2是因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了

 

C.

神经递质释放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离子转移是产生电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D.

递质只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的结构密切相关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电位1突触后膜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电位2突触后膜电位进一步降低,然后又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抑制.

解答:

解:

A、电位1为动作电位,是突触后膜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的,A正确;

B、电位2不是抑制性电位,一定是突触后膜上受体接受抑制性神经递质,发生了负离子的内流产生的,并不是神经递质被分解,B错误;

C、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是因为接受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的不同离子转移导致的,C正确;

D、递质只能与特异性的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结构有关,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对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7.(3分)(2014•江苏)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

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

解: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并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且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故A选项错误;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故B选项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故C选项错误;

D、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8.(3分)(2011•广东)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

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

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

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解答:

解:

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A错误;

B、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B错误;

C、该反射由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有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参与,C正确;

D、小脑主要功能是调节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以运动员的起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