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真题汇总.docx
《教育学真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真题汇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真题汇总
1.广义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2.狭义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教育具有动力性。
4.欧洲骑士教育的内容是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5.欧洲教会教育的内容: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科: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6.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7.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表现是它包括(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筹资方式、招生制度、管理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标准)
8.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含义1:
满足所有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2.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学习;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9.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在提出普及化的开始,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10.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分为讲授课、练习课和演示课。
11.从教育的结构来看:
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构成。
1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3.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
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14.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宿。
15.教育方法有教育都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教法有语言的、直观的、实践的方法。
学法有发现式的和接受式的。
16.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1,对象的复杂性2.过程的复杂3.劳动能力4.劳动内容
1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1.活动并无固定的规范、程式、方法2.学生条件不同3.课堂教学需要艺术创造.
18.教师劳动的示范性1)教学手段依据语言工具,依靠言语手段和自己的人格和言行2)思想品德的示范性3)知识传递中的示范性4)教师个体劳动的隐蔽性
19.教师的示范性:
是培养学生成材的过程中一种最现实的、最生动的、最有力的教育手段。
20.教育学的萌芽是我国春秋战国开始的。
21.《学记》是中国及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2.《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
23.《普通教育学》第一部具有学科教育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24.文化教育学的代表:
斯普朗格、狄尔泰、利特。
2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克伯屈
26.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和统计法。
27.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代表: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8.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9.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30.遗传决定论:
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作用。
3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
华生,环境决定论否定了遗传的作用和人的能动性。
32.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33.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34.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
35.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表现在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36.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
37.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式是我国心理学家章志光
3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和制度来保障。
39.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突出地位。
40.教师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有行政复议和教师申诉
41.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过几个环节来完成:
审题、联想、知识理解和课题类化。
42.皮亚杰认为2岁到12岁儿童道德性发展的阶段性包括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和公正阶段。
43.罗杰斯认为,在课堂背景中的人际关系构成要素有真诚、接受和理解。
4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的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5.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便促进了的的身心发展。
46.小学教育任务是1)关心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2)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3)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7.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它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度,制约着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制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
4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
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即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它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掌握着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9.学校文化的内在与核心部分---精神文化。
50.学校文化的外在表层部分--制度文化。
51.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
52.社会人口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及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人口就业结构决定着教育内部结构,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习的布局和办学形式,影响教育投资的效果及发展速度。
53.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54.教育的相对对立性体现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55.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1)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逐步构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体系.3)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56.教育现代化在教学上的特征:
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
57.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结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58.生活本位论:
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代表人物:
斯宾塞和杜威
59.文化本位论:
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
60.社会本位论:
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61.教育目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2.受思想家或制定教育目的制定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3.教育目的的制定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62.制定教育目的客观依据:
1)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2)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3)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4.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63.教育的本体功能是经验和人才的选择、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人的培养。
64.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65.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育。
66.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基础。
67.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评价、激励
68.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2)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3)国家机器产生
69.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活动始于夏代,当时的学校叫校。
70.学校文化的特点:
以1)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2)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3)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4)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
71.学校文化的功能是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作用.
72.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73.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是取决于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借鉴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74.教师的专业结构构成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75.教师专业精神指教育信念,专业态度和动机,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是教师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
76.教师专业知识是指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77.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78.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儿童尊严原则;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79.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80.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智力因素差异,非智力因素
81.当代学生观:
以人为本;尊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依法施教;自我教育的理念
82.1902(首次制定的近代学制)年颁布了壬寅学制。
83.1903年颁布了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84.1912年颁布了壬子癸卯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85.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
86.当代学生观:
以人为本、尊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依法施教的理念、自我教育的理念。
87.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学科、学生。
88.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可逆阶段是是有8到10岁。
89.儿童相对论出现在8岁以后。
90.皮亚杰指出2到5岁的道德判断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91.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角色认知。
92.较有影响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有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93.从众是指个体在压力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94.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
95.干扰理论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
96.概念学习发展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具体水平学习,分类水平学习,认同水平学习,规范水平学习。
97.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共分四层。
98.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在不断地错误中学习。
99.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由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
100.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01.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普及性教育和免费性。
102.教育法律责任包括:
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103.学生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一般采用:
警告、记过和留校察看。
104.人身权是公民权利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涵最丰富的权利,人身权也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105.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106.小学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107.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
10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9.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被为学界泰,人世楷模的是蔡元培。
110.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11.少年过渡时期特征: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精神的加强。
112.政治的表现形态:
管理、活动和观念。
11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加速个体发展,具有延时价值和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114.课程现代化代表人物:
布鲁纳、瓦根舍因,赞科夫。
115.儿童权利公约》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儿童尊严原则;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16.课外活动特点:
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
11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和问卷法。
118.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有:
家庭教养方式、教育思想和学校类型、社会形态和文化。
119.影响注意紧张性的因素有:
责任感、兴趣和爱好,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注意范围的大小。
120.自动加工是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加工模式难以改变,经过大量练习。
121.控制加工是受资源限制,需要集中注意完成,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应用灵活加工方式。
122.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是语义编码、表象编码。
(视觉和听觉编码)
123.联结派代表人:
巴甫洛夫、桑代克和斯金纳。
124.对儿童冲动行为,采取方法有: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使用自我教育训练和使用行为改变技术。
125.学习的过程包括信息的传授、信息的获得、信息的转换和信息的评价。
126.心理健康的衡量方法有社会适应判定法、生活适应判定法和主观病痛法。
127.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28.教育的人口功能:
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有利于人口迁移,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129.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130.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阶段是原型操作阶段。
131.下位学习:
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
132.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分为五阶段:
强制阶段(0-6岁)、强化阶段(6-9岁),遵从集体阶段(9-16岁),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到成年),民主平等阶段(成年。
)
133.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说明了从众现象。
134.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35.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6.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教育行政法规。
137.群体的功能:
评价功能、导向性功能。
138.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139.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
高尔登
140.皮亚杰发现,8到10岁的道德判断处于互惠或可逆阶段。
141.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强化阶段是6岁到9岁。
142.问题解决的系列搜索策略也叫算法式。
143.奥苏贝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144.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遗传与环境。
145.技能的种类是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
146.心理自我调控理论是由斯滕伯格提出的。
147.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教育的自身状况,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家庭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148.作为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
149.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50.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它的意义在于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151.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不同,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52.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
15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是以形成技能、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方法有: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154.掌握学习教学法的模式:
制定教学目标,测试,评价,矫正
155.分组教学制:
形式有能力分组(曼海姆制、波特兰),作业分组
156.道尔顿
157.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应与教科书内容有联系,不能照搬。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业尽量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合理布置作业。
158.吉尔福(辐合型和发散型),辐合型:
个体在解决问题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则,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发散型认知方式是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
159.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R的联结形式。
160.对认知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重视强化的功能,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论强调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
161.认知派学习理论的缺陷:
没有提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162.学习兴趣:
它伴随未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163.注意过程的基本结构:
指向、集中、转移
164.不连续的技能包括:
较短的序列,其精确性可以计数,如射击、投篮、投标、举重、按电钮、紧急刹车。
165.心智技能的特点:
内潜性、观念性、简缩性
166.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正相关):
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创造力与智力有所不同,智商高,创造力不一定高,而创造力高的人,智商也较高。
167.隐喻训练法的发明人:
戈登
168.内部动机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169.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从范例中学习。
170.技能在应用的条件下,才能形成。
171.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是沃尔夫。
172.问题的必要成分是目的、障碍和假设。
173.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程度不同,分为8类。
174.概念是人脑对事物之间规律或关系的反映。
175.适时记忆中容量单位是组块。
176.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177.贾德提出的经验泛化说
178.教育现代代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现代化。
179.明人论是我国的奴隶社会。
180.封建社会里,学校的类型有官学、私学和书院。
181.道德情感是伴随首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自尊感。
182.教学模式有相对的典型性和稳定性。
183.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情感特征、教师的意志品质、教师的职业兴趣、教师的智力、教师的人格特征。
184.属于综合课程有:
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185.美育的内容有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186.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客观因素:
社会、学生、领导和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教师的态度。
主观因素:
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在师生交往中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仪表、生活、作风与习惯是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影响。
187.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根据教学过程,把教师教学监控分为自我检查、自我校正和自我强化。
188.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189.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是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完善的需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190.教师站姿的基本要点是挺直、均衡、灵活。
191.体谅模式: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
192.基本的测量方法:
自我报告、直接观察、测验、教师或同伴的评判。
193.宏观教学系统中的主要变量:
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
194.描述性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和调查法
195.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96.人际排斥的特征:
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为对抗。
197.布鲁巴奇提出的反思方法是详细描述、行动研究、反思日记和交流讨论。
198.智力的群体差异:
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199.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00.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是由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来承担实施,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
201.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系表现:
教育活动之主客体间的联系,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间的联系。
202.教与学的矛盾两方面的同一性体现:
它们互为存在的依据,教是为了学,学的前提是有了教,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
203.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法:
自我体验报告,小组研讨式评价,教师意见书评价,集体对话评价,档案袋评价,展示表现式评价。
20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205.〈宪法、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206.解释心理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
常模
207.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208.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汉代
209.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权力分散型
210.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学缘结构
211.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主要涉及学科的发展潜力。
212.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休是全校师生员工。
213.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14.摩尔根划分,把原始社会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又分为初中高级。
215.小学儿童学习准备的内容有动作技能水平、人际交往水平、自我意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
216.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理解:
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义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217.教师的威信有权力信服和信服威信。
218.意志的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19.现代教育的特征:
公共性和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和终身性和未来性。
220.《义务教育法》立法宗旨:
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两个文明建设。
221.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222.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信息传递,控制,激励和情感交流。
223.学校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24.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225.教育心理研究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26.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征的程度或被称为效度。
227.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228.《教师法》于1994年1月1日施行。
229.《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实施。
230.加强和改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