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福利研究.docx
《我国企业福利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福利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企业福利研究
我国企业福利研究
【摘要】我国企业福利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一个时期不同形式的企业福利都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各自的弊端。
本文依次分析了传统与现代企业福利的利弊,提出了我国企业福利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企业福利法定福利企业补充福利弹性福利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由于福利在“笼络人心”方面有时甚至比工资更能激励员工,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员工福利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我国的企业福利逐渐从收入的必要补充向员工的激励手段转变,我们应该把握好企业福利的发展走向,使福利作为企业的成本投入取得其应有的回报。
一、我国传统的企业福利状况
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实力不高的情况下争取高就业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策略。
企业中劳动者所得工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仅限于日常的食物、衣着、日用品的基本生活开支,而员工的基本生活又必须得到保障,因此政府要求企业提供各种福利来补充低工资所导致的收入不足。
在劳动者的收入中,福利所占的比例很大,除维持日常开支的工资外,诸如住房、医疗、交通等全部由企业提供的福利解决,以企业办社会的方式发放给职工。
“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对于社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层次的上升,原有福利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国家的负担过重。
由于要保证一定的就业率,企业内的冗员大量增加,在生产率不断下降的同时,企业的福利负担却在增长,而传统企业福利名义上是以企业的形式发放,但实际上却以减少上缴所得税的方式转化为国家负担。
2、劳动者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劳动者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在单位的级别、规模、所属行业以及劳动者在单位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与劳动者个人的贡献联系不大,这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3、福利和货币工资比例失调。
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货币工资较低且差距很小,而福利又具有平均分配的特点,使得福利的激励功能几乎全部丧失,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4、企业发放工资的数量和标准完全由国家统一制定。
企业在没有自主权的情况下只能以增加福利来改善职工的收入水平,这使得“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更为突出。
二、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福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利在劳动者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降低。
现阶段我国企业提供的福利主要有法定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其中法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项目和法定假期,企业补充福利主要有企业年金、人寿保险、住房补贴、实物福利等。
目前,福利仍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福利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占员工年度工资总额的6%~10%。
企业员工平均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的比例悬殊,国家强制规定的福利占据了很大比例。
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企业在福利管理方面依然是大锅饭形式,激励效果并不理想。
这现种象的出现也是由于企业在福利设计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
1、固守公平性原则,缺乏激励性。
我国企业在福利设计上多存在平均化倾向,企业福利被认为是普惠性的,并不与绩效挂钩,久而久之员工认为福利就是企业付出的薪酬的一部分,是企业必须做的,因而感受不到企业的关怀,并导致企业福利成本攀升,更无法实现福利应有的作用。
另外,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没有差别更谈不上激励。
这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无益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福利项目设计单一,忽视了员工的不同需求。
我国企业现行的福利制度大多是由企业单方面制定的,通常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员工便接受什么样的福利,福利项目完全由企业决定,员工的参与度很低。
这种模式的选择能使制定的计划符合企业的利益、简化制定过程、提高决策的效率,但是,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
员工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收入层次不同,对福利的需求也必定不同,因此设计的福利项目可能与员工的需求不太相符,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管理不满意,降低工作积极性。
企业付出了大量成本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漠视员工福利,劳资矛盾激化。
许多企业除了遵守对员工的法定福利外,对补充福利并不积极,甚至由于劳资双方信息与话语权的不对称,在法定福利的执行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员工利益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特别是在一些制造企业,由于没有重视员工福利,在出现工伤后也不负责任,直接损害员工利益,激化劳资矛盾,同时也让其他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好往往影响到劳资关系的和谐,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趋势
传统企业所提供的福利是固定的,企业提供的福利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员工。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企业支付的福利成本很高,但提供的福利对有的员工没有价值,福利的功能不能很好发挥。
当今的管理理论已发展到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本管理阶段,在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福利制度也应该去适应人、尊重人、满足人、激励人,因此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以及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断丰富福利的发放形式。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就开始针对员工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福利内容,弹性福利计划(Flexible-BenefitPlan)逐渐兴起并成为了福利管理发展的一个趋势。
弹性福利计划通常是由企业提供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员工可以从中选择所需要的福利,组合自己的“福利套餐”。
当然,员工的选择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企业还会根据员工的工资、工作年限、家庭情况等因素设定每一个员工所拥有的福利限额,同时福利清单所列出的福利项目都会附一个金额,员工只能在自己的限额内购买自己需要的福利。
弹性福利的类型主要有附加型弹性福利、核心加选择型弹性福利、套餐型员工福利、弹性支用账户和选高择低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加以选择。
弹性福利计划的实施具有显着的优点。
首先,由于每个员工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他们的需求可能也是不同的。
例如,年轻的员工可能更喜欢以货币的方式支付福利,有孩子的员工可能希望企业提供儿童照顾的津贴,而年龄大的员工又可能特别关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而弹性福利计划的实施,则充分考虑了员工个人的需求,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福利项目,这样就满足了员工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了福利计划的适应性,这是弹性福利计划最大的优点。
其次,由员工自行选择所需要的福利项目,企业就可以不再提供那些员工不需要的福利,这有助于节约福利成本。
再次,这种模式的实施通常会给出每个员工的福利限额和每项福利的金额,这样就会促使员工更加注意自己的选择,从而有助于进行福利成本控制,同时还会使员工真实感觉到企业给自己提供了福利。
弹性福利计划既有效控制了企业福利成本,又照顾到了员工对福利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管理模式。
也正因为如此,弹性福利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采纳。
但是,弹性福利计划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首先,它造成了管理的复杂。
由于员工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自由选择大大增加了企业具体实施福利的种类,从而增加了统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量,这会增加福利的管理成本。
其次,这种模式的实施可能存在“逆向选择”的倾向,员工可能为了享受的金额最大化而选择了自己并不最需要的福利项目。
再次,由员工自己选择可能还会出现非理性的情况,员工可能只照顾眼前利益或者考虑不周,从而过早地用完了自己的限额,这样当他再需要其他的福利项目时,就可能无法购买或者需要透支。
最后,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可能会造成福利项目实施的不统一,这样就会减少统一性模式所具有的规模效应。
综上所述,弹性福利计划在设计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设计要符合企业的支付能力。
弹性福利计划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要通盘考虑企业的整体支付能力,弹性福利在增加员工的选择权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对福利成本的控制难度。
因此,实施弹性福利计划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弹性福利的方案,保障计划的顺利运转。
2、做好充分的需求调查,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弹性福利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在福利项目组合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的征求员工的意见,根据员工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新福利内容,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提高员工对福利设计的关注度,最大限度的发挥福利的作用。
3、清晰界定不同项目间的关系。
例如,要弄清楚一笔奖金和一天的额外休假或者一定量的实物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这种估算要当作企业的管理成本来计算。
只有在估值的时候客观反映福利项目的价值,才不会使很多福利项目无人选择,造成设计上的浪费。
福利在传统上被视为报酬中的重要元素,雇主的观点是金钱的给付就是付予员工的实质成本,但员工则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钱酬劳或更多非金钱的福利。
弹性福利制度是一个比较新的观念,在美国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足以证明其是一个既被资方喜爱亦受劳方欢迎的制度。
一位希望塑造更好企业文化的雇主,必须注重把福利与报酬和工作环境提升到一样的地位,企业组织必须正视福利制度的问题,顺应时代的潮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员工福利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志浩:
小议企业薪酬福利法的发展[J].江西电力大学学报,2002.
许道然:
弹性福利制度之探讨[J].人事月刊,1991,70.
章府生:
浅论企业生活福利改革及其发展思路[J].经济师,1994.
盖勇、马恿:
薪酬管理[M].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孙月平、刘俊、谭军:
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赵曙明: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
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