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2914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8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x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x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

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

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

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

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

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

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

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

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科学考察旅行:

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

   商旅:

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欧洲

   类型:

   1、朝觐旅行、宗教旅行:

   2、保健疗养温泉旅行

   1562年,英国医生威廉·特纳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谈到英格兰、德国和意大利的天然温泉对各种体痛病症有疗效,此举在当时的英国乃至欧洲引起温泉旅游热潮,温泉洗浴成为流行时尚。

   3、修学求学旅行

   (三)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在政治安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的统一时期,旅行活动便会发展,反之则会停滞甚至倒退。

   2、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是经商旅行仍占主导地位;

   3、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

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4、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消遣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王公贵族等统治阶级阶层。

其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其消遣获得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广大劳动群众客观上没有能力参加旅行活动。

         第二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关于旅行与旅游:

  

(1)目的不同,旅游是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活动;旅行可以出于任何目的;

  

(2)旅游是往返双程,旅行可以是单程的。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进入19世纪的欧美地区,特别是从19世纪中叶起,无论是国内旅游活动还是国际旅游活动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产业革命的影响分不开的。

   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场产业革命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与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并于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具基本完成。

这场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并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

   产业革命的出现和完成给当时的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对当时旅游活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主要包括:

   1、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即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

这一变化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紧张的城市社会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回归大自然的要求;这种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是英国重要的刺激因素。

   2、随着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原来的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被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取代。

这一变化促使人们强烈要求假日,以便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3、产业革命改变了阶级关系。

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之成为统治阶级,这意味着社会生产财富不再只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而且越来越多地流向了资产阶级。

这就使得在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在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同时,还造就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进行的不懈抗争使得资本家在增加工人工资以及给予工人休假机会等方面做出让步。

这样就使更多的人有条件外出旅游;

   4、产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技术条件,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二、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铁路时代

   自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这一技术很快变被应用于制造新的交通运输工具,轮船和火车因此而出现。

但是对当时旅游活动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铁路运输的出现。

1825年,英国享有“铁路之父”之称的史蒂文森建造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并不断向更远的地区延伸。

   新兴的铁路旅行具有很多优点,其中主要的优点:

   1、旅行费用低廉;同时人们不必再缴纳路税。

这就使得更多的人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从而扩大了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

   2、速度较快;旅行速度的提高缩短了旅途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出时间短时外出某地提供了可能。

   3、运载能力大;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外出旅游活动成为可能。

   4、运营地域和运营网络的不断扩大,加之火车运行速度的因素,使人们外出旅行半径得以扩大。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一)托马斯.库克的活动

   1、1841年组织570人的团体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全程24英里。

这次活动的组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人们之所以普遍看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并认为起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次团体旅游活动具有以下与众不同的特点:

   

(1)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起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很多家庭妇女和儿童。

   

(2)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

这一点可以说是新的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3)这次活动参加者的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空前的,而且此后也不多见。

   (4)这次活动为以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正式创立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但是,由于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因而实际上并非是单纯的消遣性旅游;此外,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性目的,而是他自己所说的“业余活动”。

因此,我们只能说这次活动的成功组织只是为其后正式创办旅行社打下了基础。

   2、1845年开始商业性旅游业务。

1845年夏天,托马斯·库克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

这次活动从莱斯特出发经过若干地区停留和访问,最后到达利物浦。

整个过程历时1周,人数为350人。

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旅游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这次组织旅游活动不再是业余活动,而完全是出于商业性目的。

   

(2)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而这一次则是沿途在多处停留访问并需在外过夜数日的长途线路旅游。

   (3)在策划和组织这次团体旅游活动过程中,托马斯·库克沿途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以确定沿途所要停留的地点以及所要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特别是注意了解当地有无足够的廉价旅馆。

这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旅游者特别是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旅游团体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4)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其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5)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沿途在某些地方停留和游览时,还聘雇了当地人为旅行团解说和导游,可谓是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

   3、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从英国莱斯特到法国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

这次活动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世界上组织团体包价出国旅游的开端。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成立;发行代金券,这种代金券被认为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实际上可以说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使他的旅行社名声大振。

   托马斯·库克旅游活动的成功说明了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已经成熟。

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二)其他旅游组织与企业的出现

   英国:

1857年登山俱乐部;1885年帐篷俱乐部;

   德国:

1890年观光俱乐部;

   美国:

1850年运通公司开始旅行代理业务,1891年发行旅行支票。

   到20世纪初,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为当时世界旅行社业中的三大公司。

随着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增大,很多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也相应有了新的发展。

       第三节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一、关于现代旅游的概念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纪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二、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的旅游活动不仅迅速地重新恢复,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战后旅游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战后就整个世界总的政治环境而言,缓和与发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注意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证。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不断出现新的发展。

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都对战后旅游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地讲,二战以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两大方面:

   

(一)旅游需求方面的因素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世界人口基数的扩大为战后大众旅游人数的增加提供了基础。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财富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交通工具在性能上的进步和在数量、种类上的发展不但使得人们的旅行时间缩短,也使得人们旅行费用减少。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6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带薪假期,旅游活动作为休闲的重要形式,因此有了时间上的保证。

这就使得参加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加,外出旅游的时间也得到延长。

   5、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战后的城市进程加快,使得人们产生了“城市病”,他们需要定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使自己疲惫的身体和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

这也是战后度假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6、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自己本乡土以外乃至本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希望有机会,或者创造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异国异乡。

   

(二)旅游供给方面的因素

   1、政府政策与措施:

很多国家的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采取支持的态度和鼓励的措施;

   2、景点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

很多目的地在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设施假设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投入;

   3、便利而廉价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与推广。

   二战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和发展状况证明,旅游活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而且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第四节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一、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

   旅行社方面:

   1923年8月陈光甫设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

   1927年该旅行社编印出版第一本《旅行杂志》;

   1927年6月,更名为中国旅行社。

该社宗旨:

“导客以应办之事,助人以必需之便。

如舟车舱之代订,旅舍卧铺之预订,团体旅行之计划,调查游览之入手,以致轮船进出日期,火车往来时间,在在为旅客所急需者。

   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等地度假区的开辟。

   旅游促销方面:

国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等。

   二、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

   1949年,华侨服务社作为第一家国营旅行社在福建厦门成立,主要任务是接待海外侨胞归国探亲和观光旅游。

(后更名为华侨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成立,主要任务是搞好政治接待而不在于营利。

   1964年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二)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遵循“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了入境旅游。

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

   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的政策是:

“因地制宜,正确引导,稳步发展”,90年代以后,进一步转变为“积极发展”。

这一时期,三类旅行社同时发展。

1991年我国明确将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

   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

1997年中国处境旅游市场形成。

中国旅行社业经营的生产格局全面改善。

 

授课题目: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

1.旅游的概念;2.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

旅游的定义。

教学内容: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定义的类型

   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Definitions)

   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Definitions)

   本章侧重讨论关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二、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AIEST)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瑞士汉泽克尔、克普拉夫于1942年提出,后来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简称“艾斯特”定义。

   2、“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3、美国:

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英国:

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WTO马尼拉会议以后:

旅游取代人员往来,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够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6、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的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艾斯特”定义的特点:

在这个定义中,旅行和逗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的内涵的综合性。

该定义中关于“非定居者”的表述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强调“这些人不会导致定居”则在原则上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并且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定居性或非移民性。

该定义中的“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的表述实际上反映的是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综上所述,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划分标准

   常见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

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游等;

   2、按旅行距离划分:

如远程旅游、近程旅游;

   3、按外出旅游的目的归属划分:

如消遣旅游、事务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

   4、按组织形式划分:

如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5、按计价方式划分:

如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

   6、按费用来源划分:

如自费旅游、公费旅游;

   7、按旅行方式划分:

如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轮船旅游、徒步旅游;

   8、按活动内容划分:

如观光旅游、民俗旅游、考古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兴趣旅游或专项旅游。

   二、国际旅游

   1、国际旅游的概念:

   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

   国际旅游区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往本国旅游称为国际入境旅游或简称为入境旅游(inbondtourism);本国居民离开本国到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称为出境旅游或出国旅游(outboundtourism)。

   国际旅游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和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地区的旅游访问活动一直被视为入境旅游。

   2、国际旅游的分类

   三、国内旅游

   1、国内旅游的概念

   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

   2、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

   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们控制旅游活动的地域范围通常是由远及近地渐进发展,因此国内旅游活动的发展总是先于国际旅游很多的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旅游活动的旅行距离相对较短,因而旅途所需时间较短,旅游费用较低,基本上不存在文化障碍,也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

   

(1)发达国家的现代旅游发展路径:

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

   发达国家的发展旅游业,是走一条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常规型的发展路径,即发达国家在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满足以后,国内旅游开始兴盛繁荣,继而国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

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指市场经济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在6000美元以上。

原来的联邦德国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走的这样的一种道路,他们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空白点开始发展的。

20世纪50年代,随着联邦德国国内经济的恢复,国内的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这就进入了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经济恢复工作需要大量的外汇,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举办了吸引国外旅游者入境旅游的系列活动,以赚取外汇,于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最后到了60年代,以发达国家的高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际收支顺差为依托,出现了“日耳曼民族大移动”的出境旅游,出国游客曾占世界第一位,进入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

   

(2)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

先发展国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

   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走的是非常规型的发展道路。

   具体说,就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入境旅游,并且这种入境旅游随着经济发展引致的外汇瓶颈加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同时,伴随国内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当迈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行列时,国际旅游业中的支出旅游即出境旅游也崛起繁荣。

我们所说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10美元一下的低收入国家,也包括后起的发达国家,他们那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目标主要是为了赚取外汇、发展经济。

   四、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国内旅游活动与国际旅游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还有以下一些具体差别:

   1、从消费程度方面来看,国内旅游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低,国际旅游的消费层次相对较高。

   2、从逗留时间方面看,国内旅游者在旅游地区逗留时间一般较短,国际旅游者逗留时间相对较长。

   3、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的开展一般很少存在语言障碍,而国际旅游不仅存在语言障碍,还需要办理各种旅行手续。

   4、从经济作用方面看,国内旅游消费只是促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重新分配,并不直接带来国家财富总量的增加;而国际旅游会直接造成国家之间的财富转移。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性质

   一、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由于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的开展中要同这一环境中的许多方面接触和打交道,这一环境中的几乎一切现象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因而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便成了社会环境中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1、社会现象:

现代旅游活动中的消遣旅游活动是人们的一种休闲活动,休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社会现象。

旅游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就表现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交往。

   2、文化现象:

旅游者外出旅游会不可避免接触到东道社会的文化;同时也会影响东道社会的文化和居民。

   3、经济活动:

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与旅游企业产生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使旅游活动染上了经济活动的色彩。

   4、政治色彩:

旅游活动可以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缓和紧张局势,有助于推进世界和平。

   二、旅游活动的性质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