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1155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总结.docx

《古代文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总结.docx

古代文学总结

古代文学期末串讲总结

考试内容:

文学史+作品选(曹植、曹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PS:

几分,仅看目录,诗赋文综合)

考试题型:

①填空题(10×1分);②多项选择题(5×2分);③名词解释(4×4分);④简答题(注意审题,4选3,3×10分);⑤论述题(2选1,共34分,无标答,灵活发挥,须扣题,尽量多写)。

串讲内容:

第1章秦汉散文

1、秦代散文

(1)《吕氏春秋》(吕不韦)。

(2)李斯(《谏逐客书》)。

2、两汉散文的分期:

(1)第一阶段:

西汉前期(汉初至宣帝年间)。

西汉前期散文:

(一)陆贾《新语》

(二)贾谊《陈政事疏》《过秦论》

(三)晁错《论贵粟疏》

(四)《淮南子》

(五)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六)董仲舒《春秋繁露》

(2)第二阶段:

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成帝至章帝年间)。

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散文:

(一)刘向《新序》

(二)扬雄《解嘲》

(三)桓谭《新论》

(四)王充《论衡》

(五)赵晔《吴越春秋》

(六)《越绝书》

(七)马第伯《封禅仪记》

(3)第三阶段:

东汉后期(和帝至汉末)。

东汉后期散文:

(一)王符《潜夫论》

(二)仲长统《昌言》

3、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1)王充《论衡》

(2)王符《潜夫论》

(3)仲长统《昌言》

第二章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哲学上对他的影响:

(1)司马谈的影响:

司马谈立志重振家学,不得不一切从零开始,他勤奋学习。

《太史公自序》在“谈为太史公”后接着说: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它是一篇阐明构建司马氏“一家之言”的历史哲学论文。

《要旨》总括百家学说为六家:

阴阳、儒、墨、名、法、道。

把当时独尊的“儒术”与罢黜的“百家”等列,论长道短,又独尊了道家,在正统思想家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所以受到东汉班彪、班固父子的强烈批评。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思想存在差异。

司马谈崇道,司马迁尊儒。

这只不过是他们的各别思想倾向罢了,而并非两个思想体系的对立。

因为司马谈并不是纯道学者,司马迁也不是纯儒学者。

两人志趣,是自成一家。

(3)《论六家要旨》对司马迁的影响:

辩证法思想。

《要旨》将各家短长一一指出,表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司马迁论述历史人物和事件,一般不作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以成败论英雄,得益于《要旨》的辩证思想。

兼收并蓄。

在儒道互绌激烈斗争的时代,司马谈兼收并蓄,表现出一个先进思想家的博大胸怀。

司马迁继承了这一家学传统,提出“六艺于治一也”的论点,完成了包容百科知识的《史记》,毫无疑义得益于司马谈的方略教导。

2、《史记》的艺术成就:

(1)坚持“实录”,率笔直书,以真见长。

《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根据描写人物的需要,对材料加以取舍,分别使用。

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项羽的主要性格是勇武过人,率直磊落,刚愎自用,残酷暴烈。

《项羽本纪》重点写他一生中的三件事:

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常用“互见法”。

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

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加以有意识地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项羽本纪》,为不损害项羽的英雄性格,把他许多政治、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韩信对刘邦说项羽:

匹夫之勇、迁逐义帝、失天下之心、妇人之仁。

(3)人物描写注重细节,避免平铺直叙。

以小见大,知微见著,有预示人物命运的作用。

如《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音绰)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

(4)人物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类型化和个性化相统一。

注重把握人物的类型特征,如张良与陈平、苏秦与张仪合写。

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即便同一类型也各具面貌。

善于准确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并注意到影响个性形成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

(5)善于在人物的客观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爱憎感情,表现作者的主观倾向性。

在叙事中抒情。

两种手法:

①让形象说话;②于叙事中寓褒贬。

顾炎武《日知录》:

“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旨者,惟太史公能之。

”在每篇传记的最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作者直接对所记人和事议论、抒情。

第3章班固和《汉书》

1、《汉书》的成书:

从班固奉诏在兰台撰写《汉书》(班固在其父班彪所撰后传的基础上),至章帝建初七年大体完成,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班固死时,《汉书》还剩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其中八表由其妹班昭续成,而《天文志》由马续补写而成。

(知道经四人之手)

班彪的正统儒家思想和他续补《史记》的六十五篇后传,对班固的思想及其《汉书》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章※汉赋

1、汉赋的发展阶段:

(1)形成阶段:

骚体赋:

贾谊(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

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

汉大赋:

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名词解释:

骚体赋。

汉初的赋从楚辞脱胎而来,所以叫骚体赋。

其内容、形式和风格都和楚辞接近。

如内容上侧重于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形式上与楚辞无大差别,也用“兮”字句,句式整齐,通篇押韵,接近于诗歌。

(2)兴盛阶段:

汉赋四大家:

东汉司马相如、杨雄;西汉班固、张衡。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3)衰微阶段:

抒情小赋:

以宣泄寄托情志为主的作品。

张衡《归田赋》(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

2、枚乘《七发》:

是标志着新体赋—汉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3、名词解释:

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4、汉大赋的特点(司马相如赋、汉赋特点):

汉大赋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这是汉赋的主体,其特点一般代表汉赋的特点。

(1)内容上以体物(描述事物)为主,采用铺张扬厉(竭力铺陈渲染,力求发扬光大)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所描写的主要是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统治者的政治军事活动和他们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生活;

(2)讽谏一般只是在篇末提一下,而大量的笔墨却用于铺陈渲染,有人把大赋这一特点称为“劝(鼓励)百讽(讽谏)一”。

(3)形式上,一是篇幅较长,规模宏大,一般都在千言以上;二是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成篇,韵文与散文混用,散文成分较多。

5、东汉京都赋的崛起?

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但因其所写内容仅限于地方大邑,且无深刻蕴含,故未造成巨大影响,但已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而非长安,成为当时一大议论焦点,也引起了文学家们的普遍关注。

东汉初杜笃《论都赋》即为此而作。

描绘西京险要地势,说明应定都长安的原因。

东汉:

①班固、张衡;②新体裁京都大赋。

班固《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肯定定都洛阳的正确性。

这篇幅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班固之后,又有张衡的《二京赋》,直至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篇幅最长)等,从而汇成京都赋创作这一潮流。

6、张衡《归田赋》:

在赋的发展史上,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归田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归田赋》在形式上体现了“骈四俪六”的骈体文特征,是汉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骈体赋。

7、述行赋(了解):

从西汉后期开始,相继出现一批纪实性的述行赋。

作者是史学家兼作家,通过记述漫游的经历,融会古今,或叹治乱,或叹兴亡,或叹存没,抒发各自的感慨。

刘歆《遂初赋》(述行赋开山之作)

第五章两汉乐府诗

1、乐府的含义:

什么是“乐府”?

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乐府指的是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乐府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2、乐府诗的分类: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

(1)郊庙歌辞

(2)燕射歌辞

(3)鼓吹曲辞

(4)横吹曲辞

(5)相和歌辞

(6)清商曲辞

(7)舞曲歌辞

(8)琴曲歌辞

(9)杂曲歌辞

(10)近代曲辞

(11)杂歌谣辞

(12)新乐府辞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

其中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后三类中,而相和歌辞中尤多。

第六章东汉文人诗

1、班固《咏史》是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诗有“咏史”之作,班固堪称千古第一人。

2、秦嘉的《赠妇诗》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3、名词解释:

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

作者是汉代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非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南朝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仕途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

它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4、※《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年代?

时期:

汉朝没有出现什么大诗人,汉朝的诗歌,除了个别文人创作,大部分是不知名的乐府和古诗。

魏晋以后,个人的创作大大兴盛起来,诗人受到社会上普遍的重视,作诗才成为一种专业。

著名的作家像曹植、王粲、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之流,固不必说,即使是“争价一句之奇”,也都可以蜚声诗坛,垂名后世。

随着诗歌的发展,古诗这一名称,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古诗组成:

(1)单独在社会上流传的未被乐府采录的诗歌;

(2)原已入乐而失了标题、脱离了音乐的歌辞,后人无以名之,只得泛称之为古诗。

5、《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JDJJ):

(1)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

有《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三首。

(2)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

有《青青陵上柏》和《明月皎夜光》二首。

(3)表现对个体生命的唯物认识和新的人生选择。

有《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三首。

建功立业传统价值观破灭之后,诗人转向对个体内在生命价值的新思索,他们发现了个体生命的弥足珍贵与短暂,并由此做出了超越旧有价值观念的新抉择,即及时行乐、追求现世享受。

这种价值选择虽然有些消极,但它是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的生命冲动,是人的主体自觉的一种表现。

(4)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

除上举八首外,其余的十一首都属此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