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佛山市中医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1050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述佛山市中医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概述佛山市中医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概述佛山市中医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概述佛山市中医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概述佛山市中医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述佛山市中医院.docx

《概述佛山市中医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述佛山市中医院.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述佛山市中医院.docx

概述佛山市中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

附属佛山中医院概况

佛山市中医院是一所创建于1956年,集医疗、教学、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单位。

医院先后获得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国际培训基地”、“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广东省文明医院”、“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等称号。

骨伤科为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首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广东省“创伤科研中心--中医骨伤基地”。

医院占地面积47亩(未含三水分院及城南门诊),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总院固定资产超14亿元,医疗设备资产总值3亿多元,开放病床1600多张,年门诊量17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4.3万人次。

总院现有职工20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4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1人,广东省名中医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指导老师5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2人,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佛山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3人。

医院设有骨伤科、内科、外科、针灸科、妇科、儿科、急诊科、ICU、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肛肠科、皮肤科、男科、麻醉科等一级临床科室18个和其他业务科室15个,有骨伤科疑难病会诊中心、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皮肤激光美容中心及各类专科专病门诊一百多个。

其中,骨伤科、脑病科、糖尿病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肿瘤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急诊科、风湿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针灸科、推拿科、脾胃病科、肝病科、心病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并有市级重点专科3个、特色专科1个、在建特色专科2个。

骨伤科、内科、外科均设二级科室。

医院设有骨伤科研究所、中医药研究室,骨形态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为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临床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及较多的临床实践机会。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我院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共103人,现有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共46人。

我院以中医骨伤治疗闻名国内外,骨伤科由岭南骨伤名家李广海所创立,为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1994年通过评审被定为首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为国内较具规模和优势的中医特色专科,以独具特色的“正骨十四法”及自行研制的“伤科黄水”、“伤科黄油”等60多种骨伤科制剂,运用中西医两套治疗手段抢救治疗各种严重创伤及骨伤科疾病,闭合复位手法、小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手术治疗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形成了急救、诊疗、康复等一条龙服务,部分病种的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疗效蜚声国内及东南亚地区。

骨伤科现设13个病区(分为创伤、闭合、小儿、关节、脊柱等)、1个康复区,有多位全国名中医,并聘请多位院外著名教授指导,编制病床900余张,年门诊病人4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2.4万人次,被定为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重点学科。

2000年成立了“骨伤科疑难病会诊中心”,全国近40位知名骨伤专家教授受聘担任会诊专家,解决骨伤科疑难病例。

2005年,“陈渭良骨伤科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应用”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下文确定医院骨伤科为国家重点专科,2011年省卫生厅确认医院骨伤科为省临床重点专科。

陈渭良、钟广玲、陈志维、潘志雄等教授先后被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称号。

近五年来医院获各级立项科研项目337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科技厅11项,省卫生厅13项,省中医药局43项;27个项目获学会、省、市科研成果奖。

取得国家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专著30多本。

作为主要编写单位,承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关于"中医骨伤科诊疗常规"的标准制定。

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专业和导师简介

中医骨伤科学(105120)

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

近期:

①佛山市中医院“正骨十四法”系列研究;②骨伤科医疗器械研究;③骨伤科生物力学研究:

④骨形态研究:

⑤骨伤科数字虚拟技术研究:

⑥院内中药制剂研究;⑦中医药诊治骨伤科疾病机理研究:

⑧中医理法方药研究。

远期:

①骨伤科数字虚拟技术研究;②骨伤科生物力学研究;③现代中药制剂研究;④中医适宜技术研究。

本学科点博士研究生导师有:

陈志维教授、杨海韵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有:

刘效仿教授、李逸群教授、徐志强副教授、张兆华教授、江湧教授、吴征杰教授、陈逊文教授、郭跃明教授、沈楚龙教授。

本学科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股骨粗隆间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协作组组长单位、中医骨伤科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创伤学组挂靠单位、世界中医联合会骨伤科分会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VSD技术培训基地、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髓内钉临床治疗(中国)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医名科、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

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2名、省名中医3名、教授9名、副教授9名,博士4名,硕士50名。

拥有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人,学术继承人6名。

对老专家的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及临床成果,编写出版了《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骨伤科效方集》和《老年康复医学研究》等专著。

近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合作项目),省部级课题5项、厅局级课题17项、市局级课题31项。

3项课题获得佛山市科技进步奖,取得专利4项。

近3年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7篇。

作为主要编写单位,承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关于“中医骨伤科诊疗常规”的标准制定。

在继承传统技法精华的基础上,本专业融汇了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加以探索,把传统的“正骨八法”发展为“正骨十四法”,不但对四肢骨干骨折的治疗卓有疗效,而且对整复难度较大的骨折,如关节内骨折、邻近关节骨折、骨折合并关节脱位、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也收到了良好的整复效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

除按要求必修政治、外语、医学统计学等课程外,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设实验动物学、免疫学、放射学、DME、现代病理技术、分子生物学、电子显微镜、医学计算机、药理实验课、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根据研究方向设中医伤科学、中医骨病学、生物力学、矫形外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等课程,专业课为中医骨伤科学。

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65名。

博导

陈志维教授

陈志维,男,1954年2月出生,广东佛山人,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佛山市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副主任委员、副主编,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佛山市首届创新领军人才。

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30余年,在创伤和矫形领域造诣颇深,擅长骨与软组织损伤的救治和四肢脊柱畸形的矫正,在国内较早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断指(趾)再植再造、血管、神经及肌皮瓣移植,较早开展人工关节置换及椎间盘镜、关节镜等手术。

率先在国内开展中医正骨手法(骨折复位手法)的数字量化研究,为中医正骨手法的客观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在国内首次报道利用杠杆力学原理,运用“展收推端”整复桡骨头骨折歪带帽。

根据关节囊破裂口开合现象,复位肩关节前脱位并外科颈骨折。

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2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3篇,主编、参编专著4本,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1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

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4人。

杨海韵教授

杨海韵,女,1960年10月出生,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骨伤学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分会副秘书长,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学研究会常委。

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30年,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能力,擅长治疗各类软组织损伤、老年性骨病、骨质疏松、骨与关节急慢性损伤、骨伤康复及骨伤科疑难病症,特别在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与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中医手法、针法、中药外治、中药内治及中药剂型改革研制上做了大量工作。

组织和参加了新型骨质诱导材料治疗骨缺损及骨不连的临床观察,复杂性骨盆骨折的治疗等多项新技术开展。

主持省中医药局课题《去势大鼠股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物特性的动态观察》、卫生部课题《中国人正常人的骨密度变化及适合中国人群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究》佛山市中医院分中心的研究。

组织并指导《骨宝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运动式外固定器固定带掌背动脉的掌关节面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骨关节缺损》等五个项目的研究(参加多个国家局级及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负责组织《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的编写及主审工作并任副主编;参加《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骨伤科分册》一书编写并任副主编。

参加《中医急诊医学》中骨伤科部分的编写工作。

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的“中医骨伤科诊疗标准”的制订工作。

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著二十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

①中医药治疗软组织损伤②中医骨伤科康复研究③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

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3名。

硕导

刘效仿教授

刘效仿,男,湖北人,1964年1月出生,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关节外科专业学组常务委员、第五届华裔骨科学会骨关节组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能力,擅长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治、复杂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关节功能重建,是我院骨关节病专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我院先后开展了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修复、小切口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复杂人工关节翻修术等,在小儿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成人髋关节骨关节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手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等领域,均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每年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数量、临床疗效均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到目前为止,已积累超过3000多例各类骨关节疑难疾病主刀手术经验。

组织、参与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复杂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课题荣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骨折愈合应力适应性的研究》课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北京市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近年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骨伤科分册》及《陈渭良伤科临证精要》。

1993-1994年公派到德国VulpiusKlinik骨科医院研修1年,多次到欧美国家学习、交流。

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

李逸群教授

李逸群,男,广东汕头人,1963年12月出生,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正骨》编委。

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志维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对骨伤重症、四肢神经血管损伤、骨折迟缓愈合、创伤矫形等骨伤科疑难病有独到见解。

擅长足踝外科,尤其是跟骨骨折畸形的矫形、足部功能重建。

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主持广东中医药管理局及佛山市科技局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课题研究。

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

徐志强副教授

徐志强,男,广东佛山人,1963年出生,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钟广玲主任医师的学术继承人,现任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

从事骨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科疑难杂病,对于创伤、骨与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骨肿瘤、骨结核、骨不连及急慢性骨髓炎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一贯坚持认真求实、继承创新、科学严谨的作风。

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课题“外用伤科黄水对急性开放性软组织创伤修复过程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佛山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与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掌背神经的腕、掌侧逆行岛状皮瓣手指缺损再造方法的研究”,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与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改良骨盆外固定器配合牵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脱位的研究”,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与北京市科委立项课题“骨折愈合应力适应性的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参与编写《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陈渭良骨伤科临这临证精要》。

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由于工作突出,先后多次获得医院和佛山市嘉奖。

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张兆华教授

张兆华,男,1964年9月出生,广东佛山人,198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陈渭良的学术继承人,广东省中医外治学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常委,现任佛山市中医院医务科科长。

   从事骨伤科临床医疗2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种骨与关节急慢性损伤、各类软组织损伤。

参加过多个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参与《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陈渭良骨伤科临床精要》等学术专著的编写,并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共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5人已取得硕士学位。

江湧教授

江湧,男,广西武宣人,1959年11月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任佛山市中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工作28年,对中医正骨技术、夹板固定术、牵引术、中医辨证施治、中医骨科康复等有较丰富的经验及一定的造诣,善于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科疑难杂症。

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章六篇。

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骨科康复方面研究)一项。

近期主要研究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陈渭良的学术思想、治疗经验,开展研究成果的开发和推广。

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吴征杰教授

吴征杰,男,1964年出生,广东佛山市人,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骨七科主任。

先后跟随骨科名家李家达、陈谓良主任医师系统学习中医骨伤理论及正骨手法。

长期以来从事骨伤科创伤临床医疗工作,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对骨关节损伤、骨感染、骨缺损、矫形等有独到疗效,运用“正骨十四法”对骨与关节损伤进行治疗,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治疗骨伤科杂病,注重创伤骨折的分型治疗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开展“微创”手术。

工作期间主持参与了《中西医结合对外伤骨折及其术后的应激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影响》、《中西医结合预防创伤骨折围术期髙凝状态的临床研究》、《高频彩超在小腿外伤性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应用价值》、《陈谓良骨伤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研究》,参与《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等论著的编写,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

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陈逊文教授

陈逊文,男,广东佛山人,1963年12月出生,教授、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常务副主席、中华中医学会骨伤科委员会委员、中国残废人康复协会委员、佛山市政协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统战部知联会理事。

国家“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陈渭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曾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优秀国际中医骨科医师”称号及“佛山市十大优秀青年科技创业者”称号。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对骨关节损伤、矫形等有独到疗效。

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曾担任高等院校教材《整脊疾病学》副主编,并参与编写《中医整脊学》、《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等著作。

1997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招收硕士研究生8名。

郭跃明教授

郭跃明,男,49岁,广东揭阳人,1964年1月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骨三科主任,并任第五、六、七届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骨科学组委员,全国小儿外科学组委员,广东省小儿骨科学组副组长,佛山市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于小儿骨科常见疾病如小儿创伤性四肢骨折、关节内骨折、关节脱位等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脑瘫后遗症、先天性斜颈、膝内(外)翻畸形、赘生指(趾)矫形、臀肌挛缩症等矫形治疗。

主持《肱骨髁上骨折中后期携带角丢失及预防研究》、参与《陈渭良骨伤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利用伤肢小影静脉断裂临床与应用研究》、《补中益气汤治疗创伤性失血性贫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T”型螺丝钉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关节镜下髋臼内清理手法整复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肱骨髁上骨折并肘内翻畸形病理病理形态学分析》、《严重移位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肱骨外髁III度骨折手法整复体会》。

多次参加国内小儿骨科年会,担任大会主持并作学术论文交流。

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0名。

沈楚龙教授

沈楚龙,男,汉族,广东普宁市人,1973年3月出生,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骨八科主任,教授、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骨伤科创伤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创伤,对骨关节损伤、骨感染、骨缺损、矫形等有独到疗效,注重损伤肢体的康复功能治疗,运用“正骨十四法”对骨与关节损伤进行治疗,开展“微创”手术,对创伤骨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与参与佛山市卫生局、科技局、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多项,其中一项获得佛山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多次在国家级学术会议和AO技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

已招收培养研究生两名。

中医内科学(105118)

01肾病风湿病方向

本学科点创建于1993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力,梯队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创新活力的学术梯队。

其中风湿病科是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临床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建设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点。

近几年来专科还承担省内外进修医师的培训带教及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和带教工作,已连续多年承办全国和全省肾病/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习班。

专科现有医护人员30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生1名,专科现有床位数42张,拥有血液透析机23台、中药汽疗仪、多功能治疗仪等设备。

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重点病种方面有独到之处。

专科特色制剂“肾维宁”、“脊痹丸”等临床疗效确切,深受患者欢迎。

本学科点2003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授权招收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员有:

张小娟教授、郑宝林教授。

本学科点在风湿病的临床研究多个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或先进地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重症狼疮如狼疮肾炎、狼疮脑的诊治。

  3.中医、中西医结合对肾病综合征、痛风性肾病、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治疗研究。

4、浮针对风湿类疾病镇痛机理和疗效研究。

本学科临床专业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有:

政治、英语、卫生统计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临床诊断学、中医肾病学、中医风湿病学、西医内科学、中医急症学、医学计算机应用等。

招收培养研究生8名。

硕导

张小娟教授

张小娟,女,广东兴宁人,1965年7月出生。

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佛山市医学会风湿专业委员会常委、佛山市中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

擅长于治疗中西医结合诊疗各类风湿性疾病,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退行性骨关节炎等。

主持并已结题广东省中医药局及佛山市科技局科研课题3项;参与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并获佛山市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主持在研佛山市科技项目1项。

参与编写专业著作《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知多少》。

撰写并在核心杂志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目前招收培养研究生1名。

郑宝林教授

郑宝林,男,1964年11月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医学硕士,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佛山市中医院肾风湿内科主任。

在肾病、风湿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班狼疮、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

在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杂志发表高质量论文10余篇,并参加编写《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知多少》。

参加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和佛山市科技局研究课题3项。

目前招收培养研究生1名。

02内分泌疾病方向

本学科点创建于1990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拥有国家二级免疫内分泌实验室,于2005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目前专科对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优化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并形成自己的专科优势。

今后将积极开展糖尿病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等的临床研究以及内分泌病种如垂体疾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代谢性骨病等常见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路径,进一步提高专科诊治水平,将我科建设成为具有中西医特色的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

目前本学科点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主要有1、糖尿病足下肢动脉介入术及中药三期外敷续贯治疗;2、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及动态血糖监测;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特色治疗,4、葡萄糖钳夹技术;5、足底压力检测。

未来专科在糖尿病肾病方面拟开展肾动脉狭窄的血管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方面拟引进血管腔内超声消融术、血管干细胞移植,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拟引进胰岛干细胞移植技术,在甲亢方面拟开展碘131治疗,进一步提高专科对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水平。

本学科点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参与国内、国际合作科研课题6项,获得省部级、市级奖励多项。

其中《佛山市城区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糖尿病肾病辩证学的客观指标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牛磺酸联用血栓通对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原理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佛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