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0848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x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

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

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

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

第一关:

眼力———鉴宝

第二关:

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

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

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

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

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

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

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

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

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

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

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

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

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

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

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

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

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

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第三环节:

板书设计(略)

多媒体显示板书,板书设计力求简约,突出这一框题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令学生对书本结构有整体认知。

最后,诗朗诵,在总结与升华中结束本课。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原因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表现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懂得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的重要原因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思考我们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丰富的素材展示,让学生深入领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同学们,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元的学习。

请简要回忆所学过的知识:

第一单元从社会与人两个角度阐述了文化的作用;第二单元从多样性、继承性、创新性三个方面介绍了文化的一般特征;我们今天开始的第三单元将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活动2【活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及汉字的作用

【展示《汉字的演变》视频及课内探究材料】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

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仅有一千多字。

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了。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学生探究:

(1)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怎样的特征?

(源远流长)

(2)根据探究材料说明,汉字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记载历史,传承文明)

教师总结: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源远流长;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教师设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除了得益于汉字的记载,还有其他原因吗?

【展示课内探究材料】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华民族一贯重视保存、研究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历朝历代都重视史官的设置与史书的编撰。

在唐太宗时代,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为修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大都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有史书典籍可考。

学生活动:

列举你所知道的史学典籍,并说明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总结:

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教师设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除了得益于汉字的记载,还有其他原因吗?

展示探究材料: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华民族一贯重视保存、研究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历朝历代都重视史官的设置与史书的编撰。

在唐太宗时代,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为修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大都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有史书典籍可考。

学生活动:

列举你所知道的史学典籍,并说明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总结:

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活动3【练习】误区辨析和当堂检测

【误区辨析】

1、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当堂检测】

1、汉字,独特的方块字,字小乾坤大。

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众人、对国家的心态。

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B、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C、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说: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史。

”这告诉我们

①史书典籍是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要重视文化的传承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②④

教师点拨: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第1题突出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字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故选B;第2题突出了历史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因而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故选D。

活动4【活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及其表现

【展示课内探究材料】

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的辉煌成果,其所及范围至为宽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其中,许多文化元素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例如,独特的语音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形式高妙的古典戏曲等,都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国粹。

学生活动:

根据材料说明中华文化还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点拨:

注意关键信息:

“各区域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

学生活动:

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三个方面列举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示视频:

水墨动画《枫桥夜泊》、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宝剑】

教师说明:

古典诗词聊聊数语,就能展示一幅生动饱满的水墨画,说明我们的文学艺术风格独特;秦宝剑上涂有一层铬盐化合物,这一技术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经掌握,遗憾的是我国这个技术后来失传了。

而德国于1937年、美国于1950年才分别发明铬盐氧化处理方法。

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前列,注重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展示:

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教师总结: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活动5【练习】误区辨析及当堂检测

【误区辨析】

3、不同地域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发展

4、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指的是没有融入外来文化

【当堂检测】

3、福建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于2014年10月在漳州市举行。

本届省运会的吉祥物命名为阿福、阿仙(右图),经拟人化塑造出一对可爱的男女娃娃卡通形象,阿福代表福建,阿仙代表漳州,两个娃娃身穿福建民间服饰,衣服上的浪花纹样代表福建海洋环境和传统海洋文化的深厚内涵。

吉祥物的设计体现了中华文化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4、在科学医学方面,成书于8世纪的藏族《四部医典》是重要的医药学巨著。

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被收入四库全书,在我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回族科学家扎马鲁丁的《万年历》,被元朝颁布实行,清代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已经涉及微积分的领域。

这些材料说明

①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②中华各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教师点拨:

地理环境对文化产生影响,但是不起决定作用;中华文化非常注重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第3题突出了文化的地方色彩,故选A;第4题着重强调少数民族在科技方面的贡献,没有体现民族特性,故选C。

活动6【活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展示课内探究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既体现在本土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还体现在对域外异质文化的接受和吸纳,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佛教。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人中国。

对于这样一种异质文化,我们的先人展现出了豁达的胸襟,不仅不予以排斥,而且任其在朝野上下传播,并积极吸纳其思想元素以融入本土文化。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唐代时已经被演绎得十分精彩、十分优秀。

当时的都城长安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中心。

学生探究:

唐都长安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原因?

教师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展示课内探究材料】

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将实质性启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

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也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

学生活动:

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有何意义?

文化霸权主义与开放性发展战略,我们如何选择?

教师总结:

开放性发展战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国家发展的双赢格局;在文化上,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文化的交流、借鉴、增进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正是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

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

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

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

第一关:

眼力———鉴宝

第二关:

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

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

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

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

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

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

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

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

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

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

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

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

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

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

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

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

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

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课后小结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

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

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后习题

课堂训练:

1.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下了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原因是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

3.下列能够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