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0160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4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检测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测试时间:

15分钟

一、选择题

1.(广西贺州中考)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火上浇油B.滴水成冰C.玉石俱焚D.百炼成钢

答案 B 火上浇油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错;滴水成冰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玉石俱焚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百炼成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错。

2.下列语句中其原意不包括化学变化的是(  )

A.百炼成钢B.海市蜃楼

C.出头的椽子先烂D.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 B A

中百炼成钢需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C中椽子腐烂是化学变化;D中包

含蜡烛燃烧,涉及化学变化;B中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引起的,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败B.香水挥发C.湿衣晾干D.瓷碗破裂

答案 A 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4.(海南三亚实验中学月考)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下列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天花朵掰成花瓣B.夏天粮食酿成美酒

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D.冬天冰砖凿成冰雕

答案 B 花朵掰成花瓣、水果榨成果汁、冰砖凿成冰雕等过程中均不产生新物质,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粮食酿成美酒的

过程中有酒精这种新物质产生,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本题应选B。

5.(江苏泰州中考)普通食醋中含3%~5%的醋酸。

下列属于醋酸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液体B.能溶于水

C.易挥发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 D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醋酸有酸性,酸性属于化学性质。

6.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白玉为床,金作马;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②⑤B.②④⑤

C.③④⑥D.③⑤⑥

答案 A “冰封”“雪飘”均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白玉为床,金作马”只是白玉、金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花落知多少”是花的位置发生改变,发生的均是物理变化;③、⑥中均发生燃烧,④中块状生石灰遇水变成粉末状熟石灰(以后学习),均产生了新物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7.“真金不怕火炼”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  )

A.硬度较小B.密度较大

C.导电性好D.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 D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真金”在高温下不发生化学反应,

即金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D。

8.常用的“灭火弹”内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

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变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

据此推测四氯化碳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不支持燃烧B.容易燃烧

C.密度比空气大D.容易汽化

答案 B 四氯化碳可以用来灭火,必须具备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9.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炸药爆炸 蒸发B.燃烧 腐烂

C.熔化 发酵D.变形 沸腾

答案 A 解答此题时不仅要分辨清楚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还要注意它们的先后顺序。

炸药爆炸、燃烧、腐烂、发酵过程中均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

化;蒸发、熔化、沸腾过程中均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

;产生新物质的变形属于化学变化,如镁条燃烧变成白色粉末,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形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弯曲。

二、填空题

10.现有以下描述: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   ,属

于化学变化的是②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③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④   。

 

答案 ①E ②C ③BD ④A

解析 先要分析哪些描述是性质,哪些描述是变化,再进行判断。

11.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遭遇干旱。

各级政府实施多种抗旱措施,如在田头打井取水,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等措施来缓解旱情。

碘化银是当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物质。

碘化银

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加热到146

℃时转化为橙色晶体,④熔

点为558℃,沸点为1506℃,⑤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

上述叙述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   。

 

答案 ①④ ② ③ ⑤⑥

解析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关键——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才能

表现出来。

碘化银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为物理性质;碘化银的毒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故为化学性质;加热时转化为橙色晶体,生成了其他物质,故为化学变化;制造感光乳剂和用作冰核形成剂属于碘化银的用途。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涉及化学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微粒观: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转化观:

CO2和CaCO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守恒观:

水通电分解后,看不到其他物质生成,因此不存在质量守恒

D.元素观:

酸和碱在组成上都含有氢元素

2.xg镁、铝,铁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0.1g,则x不可能是()

A.0.9gB.1.2gC.2.0gD.2.6g

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30

B.t1℃时,可以得到质量分数30%的乙的饱和溶液

C.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以从甲、乙混合溶液中提纯甲

D.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甲溶液中溶剂质量一定大于乙溶液中溶剂质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绿加热后颜色变红,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了酸雨的形成

C.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可用于洗去碗筷上的油污

D.活性炭可将硬水软化

5.下表中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

CaCl2溶液

HCl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过滤

B

K2SO4溶液

KOH

适量的稀盐酸

C

CO2

HCl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

MnO2

KCl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B.BC.CD.D

6.下列实验中,能够达到相应目的且合理可行的是()

A.比较铁和铜的活动性: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B.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

取样,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C.制备Fe(OH)3:

过量的KOH溶液和FeCl3溶液混合,过滤、洗涤、干燥

D.鉴别硝酸钠溶液和硫酸钾溶液:

向两瓶溶液中分别加入Ba(NO3)2溶液,观察现象

7.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A.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D.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8.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微粒观:

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转化观:

升高温度可以将不饱和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

C.守恒观:

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D.结构观:

金刚石和石墨由于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9.生活中处处皆化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天煤炉取暖时,应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中毒

B.生锈的铁制品长时间放入稀硫酸中除锈

C.水壶中的水垢可用纯碱溶液除去

D.为防止金属锈蚀,可在表面涂一层保护膜

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H2+O2

H2O

B.2Mg+O2

2MgO

C.2KClO3

2KCl+3O2

D.4Fe+3O2

2Fe2O3

11.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12.21世纪是钛的世纪。

利用钛白粉(TiO2)生产海绵钛(Ti)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工艺流程所使用的钛白粉

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B.反应Ⅱ可获得海绵钛,化学方程式为TiCl4+Mg

Ti+MgCl2

C.该工艺流程中,氯气和镁可以循环使用

D.分解

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13.由CH4、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

2,该气体的组成不可能是()

A.CH4、CO、H2B.CH4C.CH4、COD.CO、H2

14.如图是甲、乙、两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B.在t2℃时,将28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8g

C.将t2℃时,甲的溶液降温到t1℃,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不考虑水的蒸发),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

向一定量的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

二、填空题

16.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

C+O2

CO2,反应前后,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1)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分析,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A2Mg+O2

2MgOBCaO+H2O=Ca(OH)2

C2KClO3

2KCl+3O2↑DCaCO3

CaO+CO2↑

EZn+H2SO4=ZnSO4+H2↑FHCl+NaOH=NaCl+H2O

(2)有人说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中复分解反应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_____。

(3)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滤渣为混合物,则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有_____种组合。

17.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从以下不同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填序号):

A天然气;B烧碱;C小苏打;D熟石灰;E硝酸钾

(1)常用于家庭燃料的是______;

(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

(3)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是______;

(4)可以用来做复合肥的是______。

18.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依据如图回答问题:

第一周期

1H

2He

第二周期

3Li

4Be

5B

10Ne

第三周期

11Na

12Mg

13Al

(1)表中12号元素的名称是_____,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其容易_____(填“得”或“失”)电子,变成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2)表中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有_____.

A12号和4号B12号和2号C12号和13号D10号和2号.

三、简答题

19.如下图所示是测定植物的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

A瓶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瓶中的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瓶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钠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用小刀一切,就能观察到它的本来面目: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钠还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1807年,科学家首次利用电解氢氧化钠的方法制备金属钠,同时得到氧气和水。

1921年,科学家通过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制备金属钠同样获得成功。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钠的原子结构中,钠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

(2)钠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任写一点);

(3)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电解氢氧化钠和电解熔融氯化钠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反应;

(5)实验室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________。

(填写字母)

A.钠不与煤油反应B.钠能与氧气反应

C.钠能与水反应D.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

四、实验题

21.“控制变量”是进行对比实验的重要手段。

某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含有对比思想的化学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Ⅰ的目的,主要对比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的不同。

(2)实验Ⅱ的烧杯B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当烧杯A中液体是浓氨水时,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色;当烧杯A中液体换成足量浓盐酸,且烧杯B中液体换成滴有少量石灰水的酚酞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此时引起溶液颜色改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五、流程题

22.五氧化二钒(V2O5)是工业上制取硫酸的催化剂,如图是制取V2O5的工艺流程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该操作中玻璃棒起的作用是_____

(2)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_____反应,V2O5中钒的化合价是_____,物质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

(3)工业上利用SO2与O2在加热并用V2O5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转化为SO3,再用SO3与水反应制取硫酸,请写出SO2转化为S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六、计算题

23.为确定失去标签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化学小组同学取50g该盐酸,向其中加入50g硝酸银溶液,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称得滤液的质量为85.65g。

(温馨提示:

HCl+AgNO3

AgCl↓+HNO3)请计算:

(1)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是______g。

(2)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0.1%)______

24.某学习小组需要测定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样品的质量分数。

取10g该样品于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剩余液体的质量为109.56g。

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

(2)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七、探究题

25.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在40℃能燃烧.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燃,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_____,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______燃烧(填“支持”或“不支持”).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______,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4mL时停止下流.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①______;②______.

(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C

A

C

C

D

D

B

D

B

C

D

D

二、填空题

16.ACE正确,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2

17.ADCE

18.镁金属失Mg2+AD

三、简答题

19.吸收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20.1;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质软(任写一点);2Na+2H2O==2NaOH+H2↑分解ABCD

四、实验题

21.

(1)着火点。

(2)红;由红色变成无色,化学方程式为2HCl+Ca(OH)2======CaCl2+2H2O。

五、流程题

22.过滤,引流;分解反应,+5,氮元素;2SO2+O2

2SO3。

六、计算题

23.

(1)14.35g

(2)7.3%

24.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100g+10g-109.56g=0.44g(2分)

(2)解: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44

x0.44g

x=1.06g

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89.4%(4分)

答:

(1)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0.44g;

(2)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9.4%。

七、探究题

25.氧气(O2)不支持4P+5O2点燃2P2O5先鼓后瘪气体受热膨胀变鼓,降到室温气压减小变瘪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降低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约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

(其它相似描述也可,但第二问须答出“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1/5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pH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酸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强

B.碱溶液的pH大于7,盐溶液的pH等于7

C.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将pH试纸湿润

D.测定人体内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2.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共有两种元素参加

B.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

C.每个生成物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2:

1

3.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碱的溶液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也一定是碱的溶液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5.我国用长征二号改进火箭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火箭所用的液态燃料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发生的反应可写作:

C2H8N2+2N2O4═3N2↑+2CO2↑+n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学方程中n=3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要吸收大量的热D.N2O4是氧化物

6.某同学将沾有清水的细铁丝放入图示装置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铁丝不变,b液面升高

B.铁丝不变,b液面不变

C.铁丝生锈,b液面升高

D.铁丝生锈,b液面不变

7.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A.井水、干冰B.冰水、水银C.食醋、米酒D.黄铜、黄金

8.生活中处处皆化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天煤炉取暖时,应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中毒

B.生锈的铁制品长时间放入稀硫酸中除锈

C.水壶中的水垢可用纯碱溶液除去

D.为防止金属锈蚀,可在表面涂一层保护膜

9.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一瓶是饱和氯化钠溶液,一瓶是蒸馏水。

为了把它们区分开,同学们提出了以下方法:

①蒸发、②测密度、③测导电性、④测pH、⑤加入氯化钠、⑥加入食醋。

你认为可行的是()

A.

B.

C.

D.

10.在不同时刻,某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甲的质量/g

乙的质量/g

丙的质量/g

丁的质量/g

反应前

64

10

1

16

t时刻

48

a

未测

未测

反应后

0

54

b

0

A.乙和丙为生成物

B.a等于21

C.b等于37

D.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2

11.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盐、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生铁、熟石灰、冰水混合物B.液氧、硫酸钡、粗盐

C.天然气、纯碱、石油D.钙片、氯化镁、海水

12.下列物质能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NO3、NaCl、KNO3、(NH4)2SO4B.H2SO4、HCl、AgNO3、Na2SO4

C.KMnO4、CuCl2、Fe2(SO4)3、NaNO3D.K2SO4、NaCl、K2CO3、NaOH

13.下图表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点表示t1℃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t1℃时a、c饱和溶液升温到t2℃,均变为不饱和

C.a中含有少量b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a

D.t1℃时,125克b的饱和溶液中,含有b物质25克

14.化学用语图像往往能蕴含许多信息,从下列图示可以了解的信息中,其中正确的

A.甲图是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丁图表示+1价的钠元素

C.由乙图可知一个氩原子的质量为39.95

D.若“○”表示1个氯原子,则丙图表示2个氯原子

15.联合国宣布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F

代表六种不同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D同族

B.原子序数E

C.A、B同周期

D.C、F化学性质相似

二、填空题

16.某品牌矿泉水的标签上标明的矿泉水主要成分如下表所示,请根据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水质主要成分(mg•L﹣1)

偏硅酸(H2SiO3)

28.9~42.9

锶(Sr2+)

0.01~0.32

碳酸氢根

173~205

5~45

1.0~8.0

45~70

硫酸根

16.06~19.5

0.5~2.0

2.5~7.5

pH

7.8±0.5

(1)两个硫酸根离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

(2)碳酸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