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9074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docx

《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docx

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模块综合检测二

模块综合检测

(二)

(时间:

6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  )

解析:

结合题中文字信息“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可知这与唐代的曲辕犁的特征吻合,D项正确。

答案:

D

2.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

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  )

A.扩大耕地面积  B.一年多熟制

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

解析:

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这体现了重视改进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答案:

D

3.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众多商人把商品贩卖到苏州,表明了苏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C

4.汉文帝说: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这反映了(  )

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解析: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汉文帝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创造出的谷物和丝麻强过黄金珠玉,这体现了重农思想,C项正确。

答案:

C

5.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

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  )

A.发昌机器厂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D.轮船招商局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苏州洋炮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与此性质类似的还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答案:

C

6.1895—1912年期间,中国资本新开12029.7万元,平均每年增设28.9家,新设资本633.1万元。

一些主要行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达15%~20%,为过去所未有。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

解析:

结合题中数据信息和时间可知,此时处于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期,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

B

7.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琅威理“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水师中有“不怕丁军门(提督丁汝昌),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

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

由此可见(  )

A.北洋官兵自觉维护主权

B.英国侵略势力受到一定遏制

C.北洋水师已经实现西化

D.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

解析:

材料中“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

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说明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不利于海军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8.下表为中国煤炭生产情况统计。

表格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反映出(  )

项目

1936

1942

全国总产量/万吨

3990.3

6595.2

外资产量所占比例(全国100%)/%

55.7

90.2

A.煤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B.外国对华直接掠夺加剧

C.中国重工业仍相对落后D.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

结合题中表格和文字信息可知外资控制部分由55.7%上升到90.2%,体现了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加剧,B项正确。

A项说法正确,但不能完整反映图表意图,排除;C、D两项总体性认识不能仅仅依靠煤炭生产的情况得出,排除。

答案:

B

9.某同学对与历史素材有关的图文信息解读得还不够准确,下面这些他对1955年中国邮政发行的这枚邮票的解读项中,准确的项数为(  )

①此时农业集体化运动已经结束 ②画面体现了“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主体 ③工人们全部工作于国营工厂 ④当时的重工业布局集中在东北

A.1    B.2    C.3    D.4

解析:

结合图文信息可知1955年处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同步进行的过程中,因此①错误;通过画面中两人的衣着看都属于工人,表明当时工业化为主体的时代特色,②正确;此时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有国营工厂,也存在一些私营的工厂,③错误;④说法正确,但邮票中无法体现。

因此只有一项解读准确。

答案:

A

10.“批林整风”开始后,周恩来指示国务院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解决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售量大大突破指标的问题。

周恩来的这些措施(  )

A.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民经济的下滑

B.标志着中共中央开始放弃“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政策

C.一直延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夕

D.使“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解析:

通过题干中周恩来采取的措施可知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对工业的破坏这一状况的修复,不是全面纠错,也不是放弃“文化大革命”的政策,排除B、D;1973年以后周恩来受到批评,这些措施不能继续实行,C项错误。

答案为A。

答案:

A

11.“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

”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

A.广东省B.海南省

C.四川省D.安徽省

解析: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故A项正确;海南省、四川省和安徽省在改革开放初期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12.《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女鞋虽然制作精致,但是大部分人的脚经过缠裹后已经变形”“虽然社会经历了一些变革,但社会风气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得出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3.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

“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

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该言论表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B.五四运动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解析:

据材料“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可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据材料“1918年夏”可知,五四运动还未爆发,B项错误;材料“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与男尊女卑观念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可知,此言论与政府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态度无关,D项错误。

答案:

A

14.当筑造铁路的权利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

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

这些资料说明了(  )

A.民国成立后,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受西方影响,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走向近代化

C.受西方影响,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民国时期的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解析:

由题干中“1898年”的时间信息可排除A、D两项;189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答案:

B

1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

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

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

A.保护商业贸易B.拓展殖民地

C.传播天主教D.掠夺工业原料

解析:

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商人此举主要是为了保护商业贸易,A项正确;拓展殖民地也是为了经济利益,B项排除;传播天主教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但不是主要的原因,C项排除;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推动西方国家掠夺工业原料,与题干材料中“新航路开辟后”不符,D项排除。

答案:

A

16.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垄断法》规定,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有效期14年。

到1851年为止,总共颁布了一万多项专利。

《垄断法》的实施(  )

A.推动了工业革命在英国发展

B.导致了英国向外殖民扩张

C.使英国打败了“无敌舰队”

D.标志着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垄断法》用授予专利的方法鼓励技术发明,因而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故A项正确。

答案:

A

17.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

其做法反映了(  )

A.手工工场的消失B.工厂制度的出现

C.垄断组织的发展D.跨国公司的衰落

解析:

结合题中时间等信息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C项正确。

答案:

C

18.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清洁工停下了手中的活,两眼紧盯着自动报价机……一个能说会道的股市评论员正在讲述一名护士用病人给的小费赚了三万,一个牧场主每天买卖数千股股票。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市场虚假繁荣B.工业生产过热

C.股票投机盛行D.经济危机爆发

解析:

清洁工、股市评论员、护士、牧场主的行为体现股票投机盛行,C项正确。

答案:

C

19.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选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D.紧急救济署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蓝鹰运动”是指1933年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美国政府发动的以“人尽其职”为宗旨的一场经济变革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由此看出这一运动主要是指工业复兴,故选B项。

答案:

B

20.下图是1929—1939年美国经济发展的柱状图。

下列各项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

B.新政促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C.美国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殖民掠夺

D.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表信息可知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D项正确。

答案:

D

21.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

“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

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该制度在当时(  )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

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

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知识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曾经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革命的成果,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

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农业集体化

解析:

结合题中时间“1925年”和关键信息“资本”“资产阶级”等可知此时苏联正在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经济,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答案:

B

23.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

题干材料“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苏联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反映了苏联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24.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

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

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美国陷入了欧洲的债务危机

B.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内部缺陷

C.国际黄金储存量总体下降

D.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

解析: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因欧洲囤积美元数量的剧增而出现美国储备黄金的下降,这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双挂钩的缺陷。

答案:

B

25.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

“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下列事件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B.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C.两极格局的结束D.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解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及东亚乃至整个世界造成了严重创伤,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26题22分,27题11分,28题17分,共50分)

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

(7分)

(3)根据材料三,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时期相比有怎样的突破性变化?

并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8分)

答案:

(1)“重农抑商”政策。

影响: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

(2)指商品经济。

表现:

城市经济繁荣、商业都市繁盛、海外商贸发展迅速、宋词元曲等市民文化兴起等。

(3)突破性:

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理解:

明清时期,尽管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但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落后于世界。

27.(11分)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并日益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重大影响。

(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6分)

答案:

(1)影响: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殖民扩张;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主要原因:

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对外进行疯狂殖民扩张和掠夺。

影响:

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28.(17分)(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

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

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分)

答案:

(1)趋势 美国:

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

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

快速增长。

原因 美国:

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

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

重视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