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张家集镇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科学
章(组)
第三单元
主备人
杨海军
学习
内容
12、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课型
新授课
内容
分析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一课,教材首先呈现了两幅学生平时玩跷跷板的插图。
一幅是两个体重差不多的小朋友坐在离支点相等距离,另一幅是两个体重不同的人,重的离支点近,轻的离支点远。
提出的问题是: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教材主要是想通过借助杠杆平衡实验来解释小个子能跷起大个子的原理。
学情
分析
学生大多玩过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果让他们说说是怎样玩的,学生能够说出方法,至于为什么能玩,学生很难讲出其中的理由,更不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学习
目标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并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设计研究方案利用简单器材,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杠杆作用的研究实验。
3.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及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学习
重点
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
难点
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
学习
准备
课件或图片、平衡尺、钩码、字典、直尺、固体胶等
教学
方法
观察研究
学习
时数
二课时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校园里学生玩跷跷板的场景(农村学校可用图片展示)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让学生实际玩一玩。
教师提问:
同学们都喜爱玩跷跷板,和与自己个子差别较大的人玩过跷跷板没有?
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呢?
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猜测原因。
二、推断与假设
小组讨论:
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呢?
观察研究讨论后,汇报小组一致同意的意见。
(在此教师要对观察不够仔细的学生进行引导,对教材40页上的三幅图的区别,每幅图中学生在跷跷板上坐的位置进行提示)。
三、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1)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并指出像杠杆尺和跷跷板这样的装置叫杠杆。
(2)各个小组讨论成员分工以及实验步骤,猜测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方法。
(3)小组用杠杆尺和钩码做平衡实验,收集“能使杠杆尺平衡有多种方法的“事实,想办法让杠杆尺达到平衡,每做完一次平衡,都要记录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交流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实验结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记录在教材41页,统计全班同学共发现了多少种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2、指导学生整理各种平衡的方法,并把这些平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找出杠杆尺的平衡规律,把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第41页。
①两边钩码挂得一样多,钩码距离中心点一样长,杠杆才能达到平衡。
(对称)
②两边钩码的个数不同,多的一边距中心点的距离短,少的一边距中心点的距离长,杠杆尺可以平衡。
(不对称)
4、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推测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运用研究结果,解释大个子和小子能一起玩跷跷板的奥秘。
五、课外学习与实践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找两副扁担,一副两边篮子里的物品重量一样,另一副两边篮子里的的物品重量不同,让学一来挑,用实践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
在日常的生产中,类拟小个子和大个子玩跷跷板现象很多,说说这些现象中,两边物体平衡的道理是什么?
(课件展示教材第42页场景)
学生汇报后提问题:
如果杠杆已经平衡,这时改变一边的物体离杠杆支点的距离,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推断与假设.
1、小组讨论:
可能会现现什么情况?
观察讨论后,把小组一致同意的向全班汇报。
2、学生独立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杠杆有什么样的作用?
把自已的推测写下来。
三、制定研究方案,展开实验探究.
1、制定研究组织学生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各组讨论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包括词典、直尺、固体胶等。
2、各小组进行杠杆撬动重物的实验,研究其工作原理,记录实验结果。
启发学生想办法改变杠杆的形式,自行研究。
3、各小组还可在老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其他可行的实验,研究材料还可以扩充,如直接在室外用撬重物等。
四、总结与交流.
1、学生总结杠杆的作用,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记录在教材第43页。
2、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推测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杠杆的基础知识,认识杠杆的作用:
①有传递力的作用:
②杠杆有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③当支撑物靠近手时费力;④当支撑靠近重物时省力。
)
五、拓展与应用.
1、请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并出示课件)
2、判断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杠杆——钉锤、火钳、秤、剪刀是省力的是还是省力的,为什么?
张家集镇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科学
章(组)
第三单元
主备人
杨海军
学习
内容
13、玩气球
课型
新授课
内容
分析
《玩气球》是鄂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13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
学情
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2、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4、能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和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5、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学习
重点
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学习
难点
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
学习
准备
气球、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砖块、空塑料瓶子(矿泉水瓶)、剪刀、针或锥等。
教学
方法
实验观察。
学习
时数
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教师:
“许多同学都玩过气球,说一说是怎样玩的?
”
2、学生回答后教师安排小游戏“吹气球”,比一比看谁吹的大。
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吹大的气球中有没有东西呢?
如果有的话,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呢?
”
4、学生进行猜测,再想办法进行证明。
(如学生松开吹大气球,空气冒出气球“飞跑了。
)
二、通过感知,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1、讨论并制订研究计划方案。
学生讨论“把气球吹起来的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思考哪里还有空气,并想办法寻找空气。
2、各个组长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方案中的不足问题。
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收集空气的方法并试一试,教师可出示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的图例(教材第44页下图)展示“逮住”空气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种方法“逮住空气。
3、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先用感官来观察。
你准备用那些感官来进行观察?
教师在此可提学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地感知。
4、教师演示砖快放水中冒气泡的实验(实验中的砖块越干燥越好),让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5、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空气存在于什么地方。
空塑料瓶中有空气吗?
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在此,材料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所给出的,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
1、学生猜测:
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
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听取汇报并询问学生猜测的依据。
2、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现象:
气球吹不起来。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提问“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呢?
”
小组讨论并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
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4、实验验证。
怎样可以把气球吹大呢?
学生在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后就会想到:
如果想把气球吹大就必须要将瓶中的空气排出,只要将瓶子扎破就可以了。
“瓶子扎破以后,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
”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新的探索欲望。
教师引导学生用针或锥在瓶上扎孔后,一边吹气球一边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进而知道空气不仅占据空间而且还会流动。
四、归纳空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1、我们运用了许多方法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
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2、学生分组讨论,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空气的性质。
(如:
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占空间等。
)
张家集镇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科学
章(组)
第三单元
主备人
杨海军
学习
内容
14、打篮球
课型
新授课
内容
分析
14、打篮球是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第14课的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小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热爱,本课通过实验,知道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猜测。
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学习
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学习
难点
了解人类是怎样利用空气性质的
学习
准备
三个篮球(一个瘪的、一个充气不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注射器(活塞密封好)、橡皮等。
教学
方法
观察研究。
学习
时数
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研究问题.
1、课件展示校园里打篮球的场景。
打篮球是我们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说一说,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
2、让学生分别拍打瘪的、充气不足的、充足气的篮球,汇报观察的现象和自己的感觉。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进行猜测。
(学生分组猜测,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2、分小组讨论:
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若讨论不出来,教师可以执照课本第47页的方法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体积的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开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观察刻度。
3、汇报讨论。
注射器内的空气有哪些变化?
注射器内空气占据的位置为什么变小了,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研究拓展
引导学生找出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来进行实验,对合理的设计方案给予肯定,全班进行交流。
指导学生给瘪的篮球充气,当篮球刚变圆时反复挤压,松开篮球,看看观察到什么现象;再继续打气后,再反复挤压,又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进行实验对比,感觉两者的不同。
三、总结与交流
1、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注射器、篮球里的空气挤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了这种变化后空气有什么性质?
”
2、教师利用课件或挂图再现并归纳总结学生所讨论的问题的正确结论。
学生将结论填写在课本第48页上方。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
3、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出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供大家思考和课外研究。
四、知识应用
1、解释拍球时看到的到现象。
2、想一想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压缩空气,并说说压缩空气在这些物体中起什么作用。
张家集镇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科学
章(组)
第三单元
主备人
杨海军
学习
内容
15、小小降落伞
课型
新授课
内容
分析
《小小降落伞》一课,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亲自动手制作降落伞,制作好以后自己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降落伞有的下降的快,有的下降慢,然后猜想与验证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学情
分析
降落伞是学生较熟悉的事物,通过播放一段跳伞表演的录相,这段录相,学生在比较直观地感知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习
目标
1、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会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2、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在活动中合作与交流;通过降落伞的制作与评价,体验制作降落伞的乐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通过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
重点
能从“这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等角针对降落伞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伞。
学习
难点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会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学习
准备
手娟、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物(螺母)、剪刀、针、帆布胶、胶桌布、花纸、牛皮纸、像皮圈、纸巾盒、尺和打孔机、笔、秒表等。
教学
方法
实验观察。
学习
时数
二课时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出问题:
见过降落伞表演?
展示一幅跳伞运动员跳伞的情景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深层思考。
“玩过小降落伞吗?
说一说玩的小降落伞是什么样子的?
”引领学生从降落伞的结构、作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记录。
2、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和总结降落伞的组成,讨论:
做一个降落伞要有到哪些材料?
二、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个降落伞。
1、学生思考,降落伞的制作步骤。
2、小组汇报发言,教师对设计有问题的小组进行指导。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动脑思考,提出的材料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列举的。
3、实施完成制作计划,并在小组内开展评价活动。
三、玩降落伞.
1、指导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降落伞进行试放,并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使降落伞落得更平稳。
2、通过让学生观察降落伞下孤芳自赏的快慢,提示学生发现问题:
“为什么有的降落伞下降快,有的降落伞下降慢”“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3、在活动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如:
楼上的同学要注意身体不能伸出栏杆,防止出现跌落事故。
第二课时
一、提出研究问题.
教师提问:
”上节课我们试放了大家制作的降落伞,在试放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什么现象?
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
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的降落伞下降快,有的降落伞下降慢?
”“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
二、推断与假设。
1、小组组讨论:
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快慢。
2、学生汇报,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对学生的猜测进行整理。
(如:
悬挂物的质量不同,伞面的材料不同,伞面的大小不同等。
)
三、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1、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2、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在此提出“李小林同学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不改变伞面和伞绳,’并‘在同一高度上投放降落伞’呢?
的问题,提示学生想要实验观察准确,就必须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的因素即其他变量,设计实验时要像李小林同学那样周全地考虑问题。
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总结与交流
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写在教材第51页下方的方框内。
(如:
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悬持物的质量不同,伞面的材料不同,伞面的大小不同都会影响降落伞下降的速度。
)
五、拓展与应用
1、“怎样使降落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一些?
”指导学生提出改进的办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2、安排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降落伞的知识,进一步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同时办一期专栏,向同学介绍降落伞的知识。
张家集镇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科学
章(组)
第三单元
主备人
杨海军
学习
内容
16、玩“潜水艇”
课型
新授课
内容
分析
16、玩“潜水艇”是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第16课的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在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和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后,指导学生利用沉浮的原理制作“潜水艇”。
学习
目标
1、能研究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
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语言、文字、模型等)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
重点
能和同学合作,制作“潜水艇”,了解“潜水艇”沉浮的原因。
学习
难点
了解“潜水艇”沉浮的原因。
学习
准备
教师准备出示一个做好的“潜不艇”模型,学生准备橡皮管、线绳、塑料瓶(矿泉水瓶)、盛有水的水槽、锥子、轮胎上的气桩、生物等。
教学
方法
实验研究。
学习
时数
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提出研究课题
1、教师出示一个潜水艇模型,并通过操作,演示“潜水艇”的沉浮,提出“潜水艇”是科技活动中常见的一咱有趣模型。
2、请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类似的经历,描述自己玩的过程。
二、动手做一个“潜水艇”模型,并玩一玩自制的“潜水艇。
”
1、制定作计划
①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材料讨论并研究制作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计,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方法。
②各个组汇报计划和方案,学生提的方案很多,教师对行的方案要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2、进行实验。
①学生分小组按照计划实验的实施,教师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帮助。
②做好潜水艇模型的小组进行控制“潜水艇”沉浮的游戏,比一比哪一组控制得最好,可以使潜水艇上浮下沉,还能使潜水艇悬浮在指定的位置。
(制作的潜水艇能听从指挥的学生,就涂亮智慧星。
)
三、总结交流
1、学生们能自如控制“潜水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研究“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
”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表述控制潜水艇沉浮的因素是同艇里水的多少来决定的,如果学生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发现,应给予鼓励。
张家集镇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科学
章(组)
第三单元
主备人
杨海军
学习
内容
17、沉浮的秘密
课型
新授课
内容
分析
17、沉浮的秘密是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第17课的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
学习
目标
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有用简单器材做的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学习
重点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学习
难点
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学习
准备
铁钉、气球、小玻璃杯、石子、灯泡、木棍、四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装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学
方法
实验研究。
学习
时数
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
玩潜水艇时,我们发现潜水艇里水的多少决定潜水艇的沉浮,一般物体的沉浮又与什么有关呢?
2、推测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如铁钉、气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3、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看看有没有推测错的物体,把水中上浮的物体和水中下沉的物体分成两堆,并在教材上记录。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小组讨论:
物体在水中浮与沉,可能与哪此因素有关?
学生分小组讨论推测,并将推测结果记录在教材上。
2、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及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
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都浮了起来,两个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师提问:
这和同学们的推测一样吗?
有的同学说大的会浮、小的会沉,可是小木块也浮起来了;有的说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可轻的螺母也沉下去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怎样来研究?
4、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方法。
5、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指导。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学生们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个塑料瓶装水来进行实验,不容易将“水的重量”作为物体沉浮的一个“界线。
同时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关系,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结果,在实际数学中,建议尽量用小塑料袋,减小同于容器重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一次物体沉浮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4、让学生汇报本课的研究与发现,并做好记录。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此前的猜测,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认知上的误区,修正自己的思维。
四、拓展与应用.
1、说一说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